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花鼓”查询结果

“花鼓”查询结果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花鼓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花鼓戏班一般15人左右,其中演员七八人、乐队三五人、后勤二三人。乐器以唢呐为主,配二胡、京胡、板胡和大锣、小锣、鼓板等。道具主要是一幅两头像箩筐的担子,几只彩灯和木刀、木剑和马鞭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戏班也增加了电 详情>>

安徽阜阳花鼓

安徽阜阳花鼓灯参考资料:安徽阜阳花鼓灯花鼓灯,是播布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中国九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 详情>>

安徽 阜阳 花鼓


安徽花鼓灯健身操

基本信息内容介绍图书目录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日期:2003-07-19对象:中青年系列:民族舞蹈包装:VCD百科1片装内容介绍安徽花鼓灯,是我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的歌舞形式。相传,最早的花鼓灯只是跑跑队形,做几个简单的动作,扭两下身段。到了后来,淮河的水灾消退,庄稼丰收,人们便开始大闹花鼓灯。于是花鼓灯从自娱性向表演性方向发展,丰富了舞蹈动作和表现力。解放后 详情>>

安徽 花鼓 健身操 健身 身操


磁村花鼓

磁村花鼓的鼓形似腰鼓,鼓锤是两根软线粗绳,绳头系疙瘩,表演时舞者击打背在身后的鼓面,全凭舞者娴熟的击打技能、时空意念和舞蹈感觉来掌握锤绳的长和短、收与放。在表演时由于绳锤在背后上下、左右翻飞击打,显得舞蹈灵巧、舒展、欢快。磁村花鼓的曲调有“花鼓调”、“十二花季”等。唱词淳朴、形象,充满乡土气息。如:“好命苦来好命苦,一辈子没摊上个好丈夫,人家的丈夫把买卖做,俺的丈夫打花鼓”。生活情趣很浓,舞蹈难度 详情>>

磁村 花鼓


花鼓

cuīhuāgǔ唐南卓《羯鼓录》:"尝遇二月初诘旦,﹝明皇﹞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后因有"催花鼓"之语。 详情>>

花鼓


丰县花鼓

历史沿革说唱书(曲)目声腔与流派服饰道具伴奏乐器演出场所传承现状历史沿革丰县花鼓起源很早,民间素有“晋朝有祖”之说。据考明末传入丰县,因受本地“秧歌”与“凤阳歌”中“花鼓调”的影响而得名。清末民初较为繁盛。说唱书(曲)目《金钱记》、《龙凤配》、《丝绒记》、《王林休妻》、《井台会》、《吕蒙正赶斋》、《秦雪梅吊孝》、《诸葛亮祭灯》《陈三两爬堂》、《贤良女劝丈夫》、《鞭打苏凤英》、《三告李彦明》、《机房 详情>>

丰县 花鼓


广德县誓节镇花鼓

基本概况交通经济组织发展建设规划基本概况广德县誓节镇花鼓村位于广德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根据当地政府相关网站资料显示,该村面积17.4平方公里,辖42个村民组,人口3864人,该村设一个党总支,下辖4个党支部,1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95名。交通经济花鼓村有便捷的交通:318国道,宣杭铁路,芜杭公路横贯东西。全村已完成“村村通”工程。良好的交通优势和无与伦比的投资环境使该村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到 详情>>

广德县 广德 德县 誓节镇 誓节 节镇 花鼓


黑釉铁锈花鼓腹梅瓶

参见:宋磁州窑黑釉铁锈花鼓腹梅瓶 详情>>

黑釉 铁锈 花鼓 梅瓶


湖北花鼓子戏

简介历史文献发展历程与溯源艺术特色传统剧目简介湖北中心腹地,一眼平川,千里沃野.内有长江、汉水、通顺河、东荆河流经,沟渠网织,湖塘星布,乃“楚声”和“南风”的繁衍圣地之一。薅草歌、打麦歌此起彼伏,渔歌、硪歌号子冲天,三棒鼓、彩莲船、莲花闹、蚌壳精普及乡野……正是这些民间的音乐、舞蹈、故事、风俗孕育出了江汉平原独具地方风格的民间剧种。——花鼓子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旧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 详情>>

湖北 花鼓 子戏


湖南南县地花鼓艺术节

湖南南县地花鼓艺术节湖南省文化厅、益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湖南省首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开幕式暨激情之夜文艺晚会在南县一中体育馆举行。此次艺术节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县地花鼓为载体,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南县,旨在推动该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由湖南省文化厅、益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湖南省首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开幕式暨激情之夜文艺晚会在南县一中体育馆举行。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 详情>>

湖南 南县 地花鼓 地花 花鼓 艺术节 艺术 术节


花鼓

词语释义词语解释词语释义huāgǔbàngㄏㄨㄚㄍㄨˇㄅㄤˋ花鼓棒词语解释旧时杭州谓僧人为丧事人家作法乐时抛弄鼓棒。元李有《古杭杂记》:“杭州市肆,有丧之家,命僧作为佛事……花鼓棒者,谓每举法乐,则一僧以三四鼓棒在手轮转抛弄,诸妇人竞观之以为乐。” 详情>>

花鼓


花鼓

花鼓岛位于县城东11公里,南北介于海游港与正屿港之间,南距大陆最近点巡检司0.6公里。原系涛头山、正屿山和连槌山三个小岛,1966年至1969年经人工围垦连成一岛,面积约8平方公里,为县内第二大岛. 详情>>

花鼓


花鼓灯舞

【花鼓灯舞】安徽民间舞蹈。盛行于安徽蚌埠、凤台一带。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它有舞有歌有戏,纯属民间的综合性艺术。表演中,拿叉伞的男角称“伞头,是整个演出中的指挥者;其余男角称“鼓架子,能做多钟跌、打、滚、翻的技巧;女角称“兰花”,以扇、巾等为道具,舞步轻捷明快,表现出该舞者开朗,欢快的特点。演出的程序一般是:伞杆子(舞叉伞人出场),圆场(全体出场,舞毕退场);踩四门(舞叉伞者的独舞);引兰 详情>>

花鼓 灯舞


花鼓灯舞蹈

花鼓灯舞蹈是流行于安徽淮河一带的一种民间歌舞,尤以舞蹈见长,主要以锣鼓打击乐伴奏,舞姿洒脱、豪放、热情、优美、舞蹈语汇丰富,表现力强,群舞时气氛尤为热烈,是中国汉民族舞蹈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 详情>>

花鼓 舞蹈


花鼓灯音乐概论

基本信息内容简介基本信息作者:汤兆麟著出版社:黄山书社ISBN:9787807071570出版时间:2005-04-01版 次:1页 数:219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艺术>音乐内容简介《花鼓灯音乐概论》是我国第一部花鼓灯音乐理论专著。作者凭借半个多世纪对花鼓灯艺术的深切感受和深厚的理论功底,通过翔实的资料运用和高度的逻辑概括,高屋建瓴地对花鼓灯锣鼓和灯歌的构成及其运 详情>>

花鼓 音乐 概论


花鼓戏流派

花鼓戏流派花鼓戏的流派,由于地域声腔以及民俗乡音等各方面的差异,长沙花鼓戏分为益阳路、西湖路、宁乡路、澧潭路、长沙路、五种,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有代表性剧目和音乐声腔。益阳路流行于益阳、桃江一带,主要唱腔有“益阳川调”和“八同牌子”,多演《雪梅教子》、《磨房产子》等正剧和悲剧;西湖路流行于南县、安乡一带,也以川调、打锣腔为主,剧目有《刘海戏金蟾》、《贫富上寿》等;宁乡路流行于宁乡、安化 详情>>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流派


花鼓坐唱

陕南花鼓曲种是丑、旦二人以坐唱方式用陕南花鼓调演唱民间故事的地方曲种。在春节社火活动中则成为载歌载舞的歌舞形式;亦有搬上舞台后角色化的戏曲形式。作为唱腔音乐的陕南花鼓调,主要由汉江中上游的“上河调”和汉江中下游的“下河调”组成。上河调曲牌有《过四川》、《谢主家》、《赵钱孙李》、《不唱歌儿心着急》等;下河调曲牌有《小小船儿卧沙滩》、《太阳一出照明崖》、《墙里栽花墙外开》等。上河调为五句一个乐段,下河 详情>>

花鼓 坐唱


淮南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条例

(2001年6月28日淮南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001年9月26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花鼓灯艺术是指流传于淮河流域,集舞蹈、灯歌、锣鼓、小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 详情>>

淮南市 淮南 南市 保护 发展 花鼓 艺术 条例


句容南乡花鼓

句容南乡花鼓戏是句容南乡的传统戏剧。句容的南乡花鼓戏主要在当时的袁巷、天王、磨盘等十二个南乡乡镇流行。南乡花鼓戏的形成,与移民关系密切。原来流行在湖北民间的花鼓调,和河南信阳、光山、罗山一带的灯曲,便随移民传入安徽皖南,后传入句容南乡,同当地民间歌舞逐渐合流,在农村广泛传唱。从逢年过节临时演唱的灯会歌舞,进一步发展为常年演唱的“打五件”。后又产生了地摊子演唱形式。民国四年(1915年)前后,袁巷竹 详情>>

句容 南乡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乐昌花鼓

内容提要目录作者:罗其森ISBN:10位[7218056733]13位[9787218056739]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11定价:¥12.00元内容提要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本书系即“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 详情>>

乐昌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明龙泉窑青釉刻花鼓钉折沿三兽面足炉

明龙泉窑青釉刻花鼓钉折沿三兽面足炉,高11.7厘米,口径23.7厘米。明龙泉窑青釉刻花鼓钉折沿三兽面足炉沉稳古朴,釉水莹润清澈,色泽淡雅而不失灵动,刻花率意而不显粗草;三兽足更为此炉增添几分威严与神秘。与同期同类器物相比,应属上乘佳作。 详情>>

龙泉窑 龙泉 泉窑 青釉 釉刻 花鼓 钉折 折沿 沿三 兽面 足炉


山西绛州鼓乐翼城花鼓鼓乐团

山西绛州鼓乐翼城花鼓鼓乐团”就是想把鼓乐这一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发源地带到现代经济发达的地区,为当代社会文明注入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力量。21世纪是打击乐的世纪,世界鼓乐看中国,中国鼓乐看山西,山西绛州鼓乐翼城花鼓鼓乐团两大鼓种同时扎根广州“异地求发展”与广州飞天礼仪策划公司合作,其目的是向广东展示华夏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族艺术风格,所以本团的全体演员均来自山西黄土乡间。并通过全新的创作和包 详情>>

山西 绛州 鼓乐 翼城 花鼓 鼓乐团 鼓乐 乐团


陕南花鼓

简介(名称由来历史沿革)相关信息(历史变革形成过程传统剧目角色行当艺术特色)简介名称由来又称为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历史沿革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相关信息历史变革汉调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即汉调桄桄)的大型剧种。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 详情>>

陕南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双柏花鼓

腰鼓,是满、彝、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热波。汉族又称花鼓、磨皮花鼓、双柏花鼓。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广泛用于民间秧歌舞和节日庆祝,深受人民喜爱。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华北各省和云南省彝族地区盛行。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有外表装饰美观的足鼓。殷墟甲骨文中的“鼓”字,形象地表达了鼓的构成。到了商代晚期就已有了鼓框中间稍粗、两端略细、鼓身横置演奏的鼓了。1977年,在湖北省崇阳县出土了一件模 详情>>

双柏 花鼓


宋磁州窑黑釉铁锈花鼓腹梅瓶

宋磁州窑黑釉铁锈花鼓腹梅瓶直口、短颈、圆肩、微鼓腹、腹下渐收、圈足。器颈部塑一周圆凸棱,腹部绘潇洒写意的铁锈卉纹。全器遍施莹亮平滑的黑釉,足面露胎。该器装饰简洁明快,造型饱满浑厚,朴实素雅。 详情>>

宋磁州 宋磁 磁州 窑黑 黑釉 铁锈 花鼓 梅瓶


太平花鼓

太平花鼓会传成立于清咸丰年间,由凤阳人传到西沽。在津仅为西沽一地独有。行会时由8名十三四岁少年依据水浒故事扮装表演,依次分成4对。四对乐器分别为霸王鞭、小太平鼓、小锣、花鼓。表演时先打花鼓奏“八板“曲牌后,开始耍唱,4人为一班,轮流托唱,笛子伴奏,檀板指挥,唱凤阳花鼓调或昆曲,有时也唱文人新编的曲词。曲词新奇动听。行会时有头锣、门旗各一对,高照一对,软、硬对各一付,花、素茶炊子各一对,点心盒两对, 详情>>

太平 花鼓


天门花鼓

天门花鼓戏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天门花鼓戏以其优美的曲调、丰富多彩的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倾倒了无数观众。天门花鼓剧团作为湖北省建团最早的花鼓戏艺术专业表演团体,建团50多年来屡获国家级、省级金奖、银奖。 详情>>

天门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万荣花鼓

是流传在山西南部黄河岸边的万荣县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同时,万荣花鼓也在晋南地区的河津、浮山、稷山、翼城、闻喜等县境内流传。由于涉及地区广,被人们称为晋南花鼓。相传,“万荣花鼓”的祖籍在安徽凤阳。凤阳人于明朝初年外出逃荒卖艺,才把“花鼓”传入万荣。在万荣,经过当地劳动人民的加工改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搬上了舞台。“万荣花鼓”的打鼓动作淳朴、健美,感情豪放。“花鼓”中,鼓的表演分成高鼓(胸鼓 详情>>

万荣 花鼓


万荣花鼓-

参见:万荣花鼓 详情>>

万荣 花鼓


卫调花鼓

卫调花鼓源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与花鼓灯、凤阳花鼓并称为“凤阳三花”(长淮卫镇原为凤阳所辖)。清乾隆年间,卫调原是当地的秧歌号子,被花鼓灯吸收演唱。由于与舞蹈、锣鼓的结合,卫调演化为灯歌的曲式结构(主要表现在起腔、收腔及锣鼓的伴奏和过门上)。在后场小戏里,为适应任务及剧情的发展需要,灯歌又突破原有的曲式结构发展成戏曲的唱腔结构,即而又演化成[流水板]、[慢板]、[紧板]、[大调子]、[五 详情>>

卫调 花鼓


武坚莲湘花鼓

武坚莲湘花鼓武坚莲湘花鼓“始于明,行于清,盛于当代”,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它富有传奇色彩,“花鼓救驾”的传说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津津乐道。它的动作优美、简洁明快;它的伴奏质朴、欢快、清亮、优美,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它的《春到水乡》、《送郎参军》等优秀节目,思想性、艺术性很高,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武坚莲湘花鼓历经400多年的发展。花鼓以舞为主,以唱为辅,一般由4人演出3个行当。表演时, 详情>>

武坚 莲湘 花鼓


颜庄村花鼓锣子

基本信息舞蹈概述舞蹈特点舞蹈现状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颜庄村花鼓锣子所属地区:山东·莱芜·钢城区遗产编号:Ⅲ-11遗产类别:民间舞蹈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报单位:莱芜市钢城区遗产级别:省舞蹈概述“花鼓锣子”为莱芜市颜庄村所独有。颜庄位于莱(芜)、新(泰)路之要冲,既是商贾来往、匠人聚散的重要集镇,又是迎神赛会、焚香祭祀的主要场所。经济的繁荣,民间艺术的活跃,是“花鼓锣子”形成的重要基础。清末 详情>>

庄村 花鼓 锣子


英山花鼓

基本信息英山文化传承和英山花鼓地方特色英山花鼓的流派和表演艺术基本信息所属地区:湖北·黄岗·英山县文化遗产名称:英山花鼓遗产编号:Ⅴ-3遗产类别:民间文学申报日期:2007年申报人/申报单位:英山县遗产级别:市英山文化传承和英山花鼓地方特色英山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候,宋为毕升故里,今为作家之县的英山,乃江淮文化,荆楚文化,南北文化,佛教文化的交汇地,堪称京、汉、楚三大剧种之母的采茶戏千年衍演于 详情>>

英山 花鼓


郧阳花鼓

郧阳花鼓子流传于十堰、郧西、郧县、竹溪、竹山等县市。此曲种据传由“灯歌”演变而成,其唱腔音调高昂,节奏欢快,主要在婚嫁、寿庆和年节的欢乐场合中表演。清末民初,每逢新春元宵佳节,郧阳各地都有组织灯会的习俗。每台灯会多达百人组成,有彩莲船、小推车、挑花篮,边演边唱,另有高跷、抬妆,扮有各种故事,如《八仙过海》、《西天取经》等等,但这些都是“哑剧”,不需要唱词,只有另三人穿梭其间,边舞边唱花鼓子,在晚间 详情>>

郧阳 花鼓


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在地处淮河中游的安徽省蚌埠市,有一个叫冯嘴子的村庄,当地的村民会在丰收等节庆的日子里,用花鼓灯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这里,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据村民介绍,冯嘴子村庄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村中居民以冯姓居多。在这个拥有700多户人家的村子里,不但曾经走出过中国花鼓灯艺术大师冯国佩先生,而且人人都是玩灯的行家里手。时至今日,虽然村中有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但一到重要节日,他们就会赶回这里,加入花鼓 详情>>

中国 花鼓 第一村 第一 一村


中国花鼓灯示范村

中国花鼓灯示范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新集镇境内。2011年初该工程正式启动。此次正式启动示范村建设,是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传承与弘扬花鼓灯艺术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该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全国民间艺术添墨加彩。中国花鼓灯示范村规划建设在凤台县新集镇五十米大道新区,占地面积300亩,搬迁群众650户,其核心部分“陈氏祠堂”建筑面积达3.96万平方米,主要构建涵盖陈氏名人宗 详情>>

中国 花鼓 示范村 示范 范村


中国花鼓灯艺术博物馆

机构简介相关链接机构简介中国花鼓灯艺术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唯一单一舞种的专业博物馆。2004年10月29日,中国花鼓灯艺术博物馆在安徽省蚌埠市建成开馆。该馆基本陈列分为“花鼓灯艺术史”、“花鼓灯艺术论”和“花鼓灯艺术家”三个部分,共展出图片近百幅,实物100多件,音像资料8个小时。陈列运用声、光、电技术,通过文字、实物和音像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地展示花鼓灯艺术的历史传承情况、形象地揭示花鼓灯艺术特征,生 详情>>

中国 花鼓 艺术 博物馆 博物 物馆


周桥帮腔花鼓

芜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县红杨镇的《周桥帮腔花鼓戏》,原系外地流入周桥及周边地区的剧种,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地较为盛行。帮腔花鼓戏是由民间山歌、民间小调演变而成。通过长期演出实践和本土化探索,在演技、唱腔等技艺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声腔与流派主要为:陶腔、悲腔、慢陶腔、四平调、北扭子等。戏曲起源初期均以男演员为主,后经发展演变成以男女合演为主体。演出中不需要任何乐器伴 详情>>

周桥 帮腔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澧县花鼓

澧县花鼓戏俗称花姑儿戏,不同于长沙或常德的花鼓戏,用澧县话道白,每个唱句后还带一个独特的拖调,唱腔婉转动听,极具澧县地方特色,非常亲切,骑竹马和皮影戏用的也是花姑儿戏的唱腔。丧鼓是守灵之夜演唱,其唱腔悠扬中略带伤感,内容多是历史故事和劝导忠孝,既长知识又很有教育意义,说鼓是喜庆的场合演唱,一人打鼓边说边唱,两边各有一人吹着唢呐配合。 详情>>

澧县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花鼓戏》

参见:花鼓戏 详情>>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小花鼓

参见:小花鼓 详情>>

花鼓


安徽花鼓

介绍歌舞艺术“花鼓灯”的历史(美丽的传说但花鼓灯真正有史可考应源于宋代)介绍花鼓灯,是我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的歌舞形式。相传,最早的花鼓灯只是跑跑队形,做几个简单的动作,扭两下身段。到了后来,淮河的水灾消退,庄稼丰收,人们便开始大闹花鼓灯。于是花鼓灯从自娱性向表演性方向发展,丰富了舞蹈动作和表现力。解放后,优美多彩的花鼓灯再次受到舞蹈工作者的重视,通过不断的交流提高,使花鼓灯从原 详情>>

安徽 花鼓


蚌埠花鼓

蚌埠花鼓灯是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简介历史功能技术特点(腊花鼓架子小鼓架子丑鼓伞把子武伞把子)风靡一方表演程式演出特点艺术风格千班锣鼓遗产保护群众基础保护与发展起源及传承保护简介花鼓灯有着悠久的历史,固定的组织,鲜明的角色,完善的表演程序,完备的艺术形式,它集歌、舞、锣鼓为一体, 详情>>

蚌埠 花鼓


包山花鼓

包山花鼓是地方小戏的一个特殊分类,起源于凤阳花鼓,从明代开始,在浙江云和县包山村代代相传,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山花鼓使用本土方言的变腔语调,群众易懂。把群众的生活和劳动过程作为主要的表现题材,如《大花鼓》、《卖花线》、《补缸》、《卖小布》、《双看相》等,都是表现小商人与当地群众的生活联系。如《铜钱丝》、《十二月花》、《闹湖船》、《打纱窗》、《 详情>>

包山 花鼓


花鼓

流传地域寝演者历史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基本内容基本特征主要价值濒危状况流传地域“背花鼓”流传于渭南地区华县下庙乡,因表演时鼓手身后背一个扇形花架而得名。又因鼓手击鼓时双脚不停左右横移,有轻微蹦跳之感,故又称“踏鼓”或”蹦鼓子”。寝演者背花鼓寝演者均为男性,其中包括鼓手二十四人,敲马锣者二人,敲大锣者二人,另有两位击大铙者。舞时均头扎白毛巾(结扎额前),穿对襟白上农,黑长裤。除两个执大锣者外,其他人均 详情>>

花鼓


博野花鼓落子

简介级历史特点价值简介级历史民国时期,博野县程委镇南辛庄民间艺人王老仙在本村花会演唱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种表演形式,名为“花鼓落子”。最初由独人表演,表演时腰挎花鼓,左手拿镗锣,右手拿双锤,边敲边舞边唱,舞姿优美,诙谐得趣。伴奏乐器有笙、板胡、二胡、笛子、三弦、木鱼、电子琴等,曲调高亢,婉转动听,节奏感强,深受群众欢迎,在博野、安国一带很有影响。1954年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曾播放过王老仙的录音,河北日报 详情>>

博野 花鼓 落子


常德花鼓

常德花鼓戏,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湖南地方小戏剧种。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如常德全区、益阳、湘西、怀化的部分城镇,湖北南部的公安、石首、松滋、长阳、五峰、鹤峰等地。简介历史艺术特点戏班影响剧目表演现状简介湖南花鼓戏,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湖南花鼓戏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直到能够演出一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湖南花鼓戏曲调的发展,是采用当地 详情>>

常德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长沙花鼓

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简介剧目起源流派行当声腔伴奏传承简介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十二属县— 详情>>

长沙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陈官短穗花鼓

基本信息概述起源艺术特色艺术代表传承发展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陈官短穗花鼓所属地区:山东·东营·广饶县遗产编号:Ⅲ-7遗产类别:民间舞蹈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报单位:东营市广饶县遗产级别:国家概述陈官乡位于广饶县境北部,距东营市中心20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26个村,2.3万人。这里孕育诞生了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陈官短穗花鼓。2006年11月,陈官短穗花鼓入选山东省第一批 详情>>

陈官短 陈官 官短 花鼓


崇阳花鼓

简介溯源分类剧目行当简介流行崇阳的花鼓戏,俗称“打锣腔”。从声腔剧目比照,与天沔花鼓(即现在荆州花鼓戏)同流共源。溯源据传为沔阳艺人逃水荒到崇阳而传。同治五年《崇阳县志》载道:“最坏俗者,莫如花鼓淫腔,屡经官禁,不能尽革”。其流行当在道光、咸丰年间,足见其历史之悠久。崇阳高枧一带,历代知名艺人和班社最多,如黄先胜(生于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同治以后,崇阳、通城两县演花鼓戏者多由高枧艺人所教。 详情>>

崇阳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倒悬花鼓

简介发展史防止衰老简介在山西省稷山县的农村,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即“倒悬花鼓”。倒是花鼓这种独特的民间演出形式,成为国内绝无仅有的民间文艺演出活动中的奇葩。倒悬花鼓,就是把人体的两只脚面悬挂在铁杠上,头的两侧、胸、背、两条小腿上都绑着鼓。人在倒悬身体的情况下,边打鼓,边不断地进行着杂技表演。在两边还有两人,则是边打鼓,边用两脚牢牢地控制着支柱,并注视着中间的表演者的安全。据说,早在南 详情>>

倒悬 花鼓


花鼓

地花鼓(俗称花鼓子)是流传在宜昌市域秭归、兴山、宜昌等县的汉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据老艺人祖辈相传推断,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一周二岁打花鼓,打到九州十三府”的台词唱腔来看也说明了它源远流长。地花鼓属灯舞类,最初仅限于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狮子”、“龙灯”、“彩莲船”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喜闻乐见。这种文化习 详情>>

地花鼓 地花 花鼓


东路花鼓

东路花鼓戏早期名曰“迓戏”,俗称“哦呵腔”,后称“东腔”,也称“东路子花鼓戏”(今湖北楚剧前身为“西路子花鼓戏”,以麻城举水为界,东路戏流行于举水以东,西路戏流行于举水西),1958年定名为“东路子花鼓戏”,1974年更名为“东路花鼓戏”。是楚剧的姊妹剧种。简介唱腔介绍起源传承艺术特色剧目(经典剧目相关剧目)发展前景简介东路花鼓戏是在当地民歌小调演变成的“哦呵腔”的基础上形成,并吸收了清戏的声腔和 详情>>

东路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凤台花鼓

凤台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中一个重要流派,使用的道具为手巾、折扇、岔伞等,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凤台及周边地区。简介历史传承(1932年至1937年1938年至1948年1949年至1954年1955年至1957年1958年至1964年文革期间1978年后)特点艺校获奖情况传承人(邓虹陈敬芝)简介凤台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中一个重要流派。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凤台及周边地区。历史上,男角称“鼓架 详情>>

凤台 花鼓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基本信息简介由来曲目介绍歌舞形式艺术融合比较现状基本信息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地区:安徽编号:Ⅴ—36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凤阳县相关传承人:孙凤城简介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 详情>>

凤阳 花鼓


凤阳花鼓

参见:凤阳花鼓 详情>>

凤阳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光山花鼓

光山花鼓戏是流行于信阳一带的地方剧种,原为说唱艺术形式“打五件”:特制的木架上挂有5件乐器,一个演唱者边打边唱,后来发展为二人对唱,分角色演唱,主要是生、旦、丑3个角色。清光绪年间,光山县已经有了杨堤盛花鼓戏班。基本介绍艺术特色发展历程艺术现状花鼓之乡基本介绍所属地区:河南·信阳·光山县文化遗产名称:光山花鼓遗产编号:Ⅴ-17遗产类别:传统戏剧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报单位:信阳市光山县遗产级 详情>>

光山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海安花鼓

海安文化品牌。明嘉靖年间,海安花鼓即在当地流传,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安角斜地区花鼓活动仍然十分活跃。其传统的歌舞动作为十八把滚莲湘,杂耍中的高难动作是翘荷花。曾在中南海怀仁堂献艺演出,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参加过国庆五十周年联欢晚会。如今的海安花鼓,歌舞表演部分有所创新。简介历史发展其他简介江边海滩,风光无限,无限的风光里更有一番风光,那就是来自江苏南通海安的海安花鼓。《明斋真识 详情>>

海安 花鼓


汉寿打花鼓

来源简介分类沿革来源因相传汉寿打花鼓起源于凤阳,汉寿古时又称龙阳,所以汉寿打花鼓亦名“龙凤花鼓”。简介汉寿打花鼓原是一种较为单纯的曲艺演唱形式。演唱者通常为一人,演唱时一边击鼓,一边按情节需要表演各种角色。演唱内容以中、短篇故事为主,如“白牡丹”、“三打祝家庄”、“孟姜女”、“卖杂货”等。词曲固定,即为有“本头”。一般在农闲时自娱自乐。少部分说古论今,言吉道贺的内容,多为即兴编词(曲调固定),见子 详情>>

汉寿 花鼓


河阳花鼓

河阳花鼓戏是河南地方稀有剧种之一,由清同治年间孟州市赵和镇大马沟村刘同德、王世芝等人,根据宋、元以来流行于中原一带的踩高跷、划旱船等民歌小调,自设唱腔,所创的具有浓郁地方民歌风格的一种戏曲剧种。花鼓戏班成立之后,逐渐向外传播扩大,至清末民初时,此剧种已有相当规模。每逢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喝彩声接连不断。花鼓戏在孟州境内家喻户晓,妇孺能吟,普及率颇高,从家庭院舍到田间地头,到处都可以听到花鼓戏的哼唱 详情>>

河阳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衡州花鼓

衡州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各地的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曾称为衡剧,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阳花鼓戏。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衡州花鼓戏。溯源声腔台词伴奏表演分类剧目题材传承溯源自古以来,湘南地区的 详情>>

衡州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湖北花鼓

湖北花鼓戏,戏曲剧种。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农民喜爱。湖北各地花鼓戏、采茶戏、灯戏、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多唱打锣腔,有的唱大筒腔。湖北花鼓戏的起源于清朝中期,首先流行于湖北沔阳、天门一带,是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载歌载舞、无伴奏的乡土戏曲,原习称“花戏子”。简介起源发 详情>>

湖北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湖北省沔阳花鼓剧院

简介发展大事记简介湖北省沔阳花鼓戏剧院(原名为仙桃市荆州花鼓剧团),成立于1956年,属财政差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现拥有固定资产近千万元,演职员工118名,其中二级演员15名,二级作曲5名、二级导演1名,二级舞美2名。配备了演出专用客车、流动舞台车和雪机、雾机、电脑字幕、电脑转换灯等高科技舞台演出设备。目前,剧院已步入戏曲、歌舞、小品并头发展的良性轨道,成为全省较有影响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艺术院 详情>>

湖北省 湖北 北省 沔阳 花鼓 剧院


湖南花鼓

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源自于湖南益阳,后发展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以小 详情>>

湖南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剧院简介剧院风采艺术创新艺术人才演艺公司剧院简介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系湖南省文化厅直属的省级重点表演艺术团体。剧院以长沙花鼓戏为主体,兼融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艺术之长,其主要任务是继承、改革和弘扬湖南花鼓戏传统,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型花鼓戏剧码。在创作方向、表演风格、队伍建设上为全省花鼓戏表演团体发挥示范作用。剧院自1953年建立以来,始终坚持学传统、学生活、学科学的表 详情>>

湖南省 湖南 南省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剧院


花鼓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花鼓戏班一般15人左右,其中演员七八人、乐队三五人、后勤二三人。乐器以唢呐为主,配二胡、京胡、板胡和大锣、小锣、鼓板等。道具主要是一幅两头像箩筐的担子,几只彩灯和木刀、木剑和马鞭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戏班也增加了电声设 详情>>

花鼓


花鼓船歌

花鼓歌,属于民间艺术演唱种类。因地域的不同,语言的不同,唱法各不相同。但在有些发达地区,经艺术家加工、提炼后,则升华为花鼓剧。如湖南花鼓剧,公安花鼓剧,天沔花鼓剧等。花鼓船歌可竹山花鼓尚属跑旱船的船歌,没有成为戏剧,仍然是民间的一种演唱形式。竹山花鼓船歌以“五句子”板式为主,如:“高高山上一丘田/郎半边来姐半边/郎的半边种甘草/姐的半边种黄连/苦的苦来甜的甜。”也有“四句子”七字组合式:“姐是山上 详情>>

花鼓 船歌


花鼓

村情概况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现任领导班子村情概况花鼓村隶属于安徽省广德县誓节镇,位于广德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全村面积17.4平方公里,辖42个村民组,人口3864人,该村设一个党总支,下辖4个党支部,1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95名。新农村建设花鼓村有便捷的交通:318国道,宣杭铁路,芜杭公路横贯东西。全村已完成“村村通”工程。农村经济良好的交通优势和无与伦比的投资环境使该村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到 详情>>

花鼓


花鼓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从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详情>>

花鼓


花鼓灯嘉年华

花鼓灯嘉年华是蚌埠乃至皖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位于蚌埠市陶山西麓,由嘉恒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将达到10亿元人民币。作为目前国内最具探索性的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花鼓灯嘉年华注重吸纳传统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多种手段展示及系统开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文化精髓,保护、传承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创造了现代旅游休闲与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开发新模式:以非遗文化的保护为宗旨 详情>>

花鼓 嘉年华 嘉年 年华


花鼓丁香

戏曲剧种。清末山东西南部流行一种歌舞并重的民间小戏,演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张郎休妻》等剧。因张郎之妻名丁香,故《张郎休妻》也叫《休丁香》。当地称这种民间小戏为“花鼓丁香”。“花鼓”,早时亦称“花鼓丁香”或叫“打花鼓”,是“打地摊”演唱艺术形式,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组成一班,乐队演员不分,每班有大小锣各一面,鼓一个,一对手钹,一个梆子(打锣兼打梆子)。一人扮演几个角色,在村镇、集场、 详情>>

花鼓 丁香


花鼓蹄膀

用料制作工艺食谱营养食谱相克用料主料:猪肘(750克)辅料:鸡蛋(400克)调料:小葱(15克)姜(10克)酱油(75克)冰糖(25克)盐(5克)黄酒(25克)八角(5克)猪油(炼制)(35克)制作工艺1.将蹄膀剔去骨,用铁叉平着叉瘦肉内,皮面朝下,在中火上燎烤皮面;2.待焦糊时,放入淘米水中浸泡至发软,刮去皮面焦煳,用水洗净,放入开水锅内煮至净血水后捞出;3.用沙锅1个,锅里放上竹箅垫底,放清水 详情>>

花鼓 蹄膀


花鼓

花鼓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利用它来作为舞蹈的道具是许多民族人民的习俗。由花鼓为主角形成的花鼓舞也在许多地方盛行。花鼓磨皮彝族花鼓舞(简介特点艺术内涵荣誉)峨山彝族花鼓舞苗族花鼓舞小尧苗族花鼓舞松桃苗族四面花鼓舞秭归花鼓舞山西花鼓舞花鼓中国民间歌舞。又称花鼓子、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小锣等。主要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南宋吴自牧著《梦梁录》中有临安节日中百戏 详情>>

花鼓舞 花鼓 鼓舞


花鼓

1中国戏曲剧种21961年美国电影1中国戏曲剧种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花鼓戏简介花鼓戏种类湖南花鼓戏(剧种起源历史沿革主要腔调宁乡花鼓戏益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发展与创新)湖北花鼓戏 详情>>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花鼓岩遗址

位于普宁石牌华侨农场后寮村花鼓岩山南坡,地表上分布有印纹陶片,范围约0.80万平方米。山脚路边有一处冲沟,最深处约3米,冲沟断层含陶片、石奔(石旁),文化层厚约1米。石奔(石旁)近方块状,截面梯形。陶片多泥质灰陶,硬陶约占一半,纹饰有方格纹、曲尺纹、篮纹、雷纹、夔纹以及一些组合纹等20种。遗址年代约为春秋时期。 详情>>

花鼓 遗址


华州背花鼓

华州背花鼓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华县位于关中东部、渭河下游,地处东经109°36′至110°2′48″,北纬34°12′27″至34°36′27″,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人口36万。东临华阴,西接渭南,南依莽莽秦岭,北临滔滔渭河,距古城西安9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横贯而过,为关中与中原交通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有“通化门前第一州”之称。现代化的通讯、交通极为便利。 详情>>

华州 花鼓


怀远花鼓

花鼓灯是流行在安徽沿淮地区的民间歌舞,是典型的汉族民间舞蹈之一。怀远花鼓灯历史悠久,其表演形式、舞蹈、音乐等均有独特韵味,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是广泛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概述有关花鼓灯的几种传说花鼓灯的演员与角色花鼓灯的传统表演程式花鼓灯的舞蹈花鼓灯的音乐花鼓灯的文场概述花鼓灯是流行在安徽沿淮地区的民间歌舞。它的舞蹈是典型的汉族民间舞蹈之一。花鼓灯在怀远的流行,几乎遍及城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一 详情>>

怀远 花鼓


淮北花鼓

淮北花鼓戏据传溯源于明初。又有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是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稀有剧 详情>>

淮北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黄孝花鼓

参见:黄陂花鼓戏 详情>>

黄孝 花鼓


黄陂花鼓

黄孝花鼓,是自清中叶至1926年之间流行于湖北黄阪、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名为“西路子花鼓”,因多在春节后玩灯时演出,故又名“灯戏”。最早由民间的划采莲船、踩高跷、打架子鼓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其发展到1926年改称“楚剧”。“黄孝花鼓”自起源到成为黄孝地区一种正规的地方剧种的100余年的历史里,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以黄孝地方语言为说唱形式的小戏,走过了它曲折艰难的道路。楚剧的原生态戏曲,简易道具,简单 详情>>

黄陂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荆州花鼓

简介历史文献发展溯源艺术特色(小调打击乐主要行当各行当介绍)剧目简介湖北中心腹地,一眼平川,千里沃野.内有长江、汉水、通顺河、东荆河流经,沟渠网织,湖塘星布,乃“楚声”和“南风”的繁衍圣地之一。薅草歌、打麦歌此起彼伏,渔歌、硪歌号子冲天,三棒鼓、彩莲船、莲花闹、蚌壳精普及乡野……正是这些民间的音乐、舞蹈、故事、风俗孕育出了江汉平原独具地方风格的民间剧种。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旧称“沔阳花鼓戏”,形 详情>>

荆州 花鼓


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后命名为“天沔花鼓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引。简介溯源(田园时期草台时期)革命声腔伴奏行当剧 详情>>

荆州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临湘花鼓

基本概述历史沿革艺术特色艺术价值戏曲剧目基本概述临湘花鼓戏起源于临湘境内龙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主要流布于以临湘为中心的湘鄂赣毗陵地区,流传到湖北通城,崇阳后演变成提琴戏,流传到岳阳县后变成了岳阳花鼓戏。花鼓戏的主要演奏乐器是嗡琴,因此又称为嗡琴戏。它的音乐脱胎于具有浓郁临湘特色的山歌、民歌、夜歌、围鼓说唱、地方小调等曲牌。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五大声腔(锣腔、琴腔、套曲、吹腔、小调),现有曲调三百九十多 详情>>

临湘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零陵花鼓

零陵花鼓戏是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合并而形成的地方戏剧种,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其流传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了。分布区域主要在:永州所属九县以及衡南、新宁、邵阳、常宁和粤北、桂北等地,是分布区域相对较广的地方戏剧种。简介历史(简介详细说明)剧目(解放前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后)简介零陵花鼓戏融剧情、音乐、舞蹈三位一体,以四功(唱、做、念、打)和五法(手、眼、身、法、步)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鲜明 详情>>

零陵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属民间“鼓子秧歌”,大约起源于清朝初年,它以独特的挎鼓方法、有情节、有人物的表演方式而独树一帜,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柳林花鼓于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华东区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并赴朝鲜演出。2006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要介绍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艺术特色简要介绍柳林花鼓所演绎的故事取材于《水浒》,讲的是河北大名府卢 详情>>

柳林 花鼓


鲁南花鼓

鲁南花鼓是一种独具鲁南地方特色的鼓舞形式舞蹈。它以山东大汉特有的粗犷、威严,融合了山东妇女的泼辣、柔美,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细腻奔放的艺术风格。基本信息舞蹈简介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鲁南花鼓所属地区:山东·枣庄遗产编号:Ⅲ-9遗产类别:民间舞蹈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报单位:山东省枣庄市遗产级别:省舞蹈简介鲁南花鼓早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 详情>>

鲁南 花鼓


苗族花鼓

苗族花鼓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老年的花鼓师傅说,幼年他们跟上一辈人学鼓时,鼓上都贴有各种鲜艳的花瓣,击鼓,不准击落花瓣,这便要上乘的功夫。也许这就是花鼓的由来。起源花鼓舞类型所获荣誉风格特色历史承传起源瓦窑,位于腊尔山脉的来龙坡山麓,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角,东、南、北三面与湖南省凤凰县接壤。美丽的乌巢河由北至南纵贯全乡。这里地势平绥,青山绿水,土质肥沃,满坡满岭的油茶四季如春,盛产的大 详情>>

苗族 花鼓


名扬花鼓

本故事以明朝建国初年一场家事变作天下事血肉相争骨肉之祸为背境揭示人性光明与黑暗面目由一个私利权欲斗争中沦落市井花鼓公主重拾公主身份过程中带来人生另一道清泉以坦率直接光明磊落赤子真心唤醒人性内心赤诚真爱……中文名:名扬花鼓出品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影视事业部制片地区:中国大陆导演:明泉辉编剧:王莉芝主演:陈坤,曾宝仪,集数:34集主创人员演员表剧情简介分集剧情精彩剧照经典语录影视原声主创人员出品人 详情>>

名扬 花鼓


南县地花鼓

南县地花鼓推动了湖南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是说地花鼓是湖南花鼓戏的前身。南县地花鼓经历了清代的启蒙期、清代嘉庆年间的发展期、清代道光年间的兴旺期、解放后土改和人民公社合作化时的鼎盛期。十年“文革”,地花鼓亦戴上了“封资修”的帽子,走过了冷落沉寂禁锢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地花鼓解禁复苏,逢年过节又有地花鼓活跃在街头、村野。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冲击下,文化生态 详情>>

南县 地花鼓 地花 花鼓


宁乡花鼓

简介历史沿革艺术特点简介宁乡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它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许多路流派,其中以浏阳、宁乡、益阳、西湖、醴陵等五路为主要流派。这五路花鼓戏因都以宁乡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所以通称为宁乡花鼓戏。清光绪年间,“湘中岁首有所谓灯戏者,初出两伶,各执骨 详情>>

宁乡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培林花鼓

培林:英文bearing(轴承)的音译;花鼓:自行车轴的别称。自行车轴分为培林和珠档两种,因培林来源于国外的自行车制造技术,故一直沿用音译的称呼。培林相对于珠档的优势在于滑行好,便于维修,但在转弯时候不易操控,尤其是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转弯容易出现抱死或者转弯半径过大现象。珠档花鼓在滑行方面和培林相比处于劣势,但转弯时的易操控性是其优点。世界上几大自行车配件厂家各有不同说法,日本shimano公司注重 详情>>

培林 花鼓


潜江花鼓

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在江汉平原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剧作的剧目、声腔和表演而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瑰宝——花鼓戏,迄今已有150馀年的历史。其唱腔曲牌约有八十多种,是湖北省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它源於江汉平原一带的高跷、渔鼓、三棒鼓及薅草歌等民间歌舞说唱。1995年,经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潜江市荆州花鼓剧团被升格更名为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潜江的花鼓剧团成为湖北省近10个专业花鼓剧团 详情>>

潜江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庆丰花鼓

在商丘大地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绝技——花鼓舞,花鼓舞以其夸张的生活动作、绝妙的武术动作和生动的动物模仿,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所属地区:河南·商丘·梁园区文化遗产名称:庆丰花鼓舞遗产编号:Ⅳ-5遗产类别:民间舞蹈申报日期:2007年申报人/申报单位:梁园区 详情>>

庆丰 花鼓舞 花鼓 鼓舞


山东花鼓

山东花鼓又名花鼓秧歌,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艺术形式,也是山东曲艺中唯一一个走唱类曲种。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鼓简介流行区域著名演员观众群体经典剧目花鼓简介山东花鼓几乎没有表现金戈铁马的故事题材,却十分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因为语言风趣,且有许多打情骂俏的内容,元明以来,常被官府视为“淫词荡调”而屡遭禁演,但在民间却深受百姓喜爱。 详情>>

山东 花鼓


山头花鼓

基本信息戏剧概述历史溯源分类与发展戏剧特点传承发展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山头花鼓戏所属地区:山东·济宁·邹城市遗产编号:Ⅳ-34遗产类别:传统戏剧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报单位:邹城市遗产级别:市俗称:拉魂腔戏剧概述山头花鼓戏最早是艺人们用来上门乞讨的。演唱者自敲自唱,二人一组。装扮极其简单,女角(多由男性扮演)额头顶一彩球,上穿女花褂,下穿皱褶裙,脚穿花鞋,男角身侧挎鼓,二人对唱。后来,艺人 详情>>

山头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陕南花鼓坐唱

陕南花鼓曲种是丑、旦二人以坐唱方式用陕南花鼓调演唱民间故事的地方曲种。在春节社火活动中则成为载歌载舞的歌舞形式;亦有搬上舞台后角色化的戏曲形式。作为唱腔音乐的陕南花鼓调,主要由汉江中上游的“上河调”和汉江中下游的“下河调”组成。上河调曲牌有《过四川》、《谢主家》、《赵钱孙李》、《不唱歌儿心着急》等;下河调曲牌有《小小船儿卧沙滩》、《太阳一出照明崖》、《墙里栽花墙外开》等。上河调为五句一个乐段,下河 详情>>

陕南 花鼓 坐唱


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该词条对商洛花鼓的历史渊源、当代发展及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介绍,该艺术形式历史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目前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要介绍历史溯源当代发展艺术特色详细分类传承价值文化遗产简要介绍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 详情>>

商洛 花鼓


上盘花鼓

上盘花鼓,是流传在临海一带民间喜闻乐见的舞蹈。明末清初安徽“凤阳花鼓”通过卖唱乞讨者传入临海沿海区域,在流变的过程中《上盘花鼓》又融入了当地的乡风民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形式传统剧目起源“文革”前的发展复兴形式上盘花鼓每逢节庆、庙会随巡游队伍边行边唱边舞。基本形式为花鼓婆于花鼓公两人边唱边击鼓边对唱边舞,并互串角色,动作风趣活泼,表情诙谐幽默,舞蹈动律渗入了地方戏曲架子功于武术因素;曲调以江南 详情>>

上盘 花鼓


邵阳花鼓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或“花鼓戏”。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现在的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20世纪50年代命名为“邵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基本介绍(历史形成风格流派传 详情>>

邵阳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随县花鼓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随县。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唱腔有蛮调、奤调、梁山调及彩调等。各个声腔都有自己的传统剧目,如蛮调《拷打红梅》、奤调《打蛮船》、梁山调《天平山》等。解放前已无专业班社。解放后成立了专业剧团,对剧目和音乐都进行了一些搜集和整理。 详情>>

随县 花鼓戏 花鼓 鼓戏


随州花鼓

随州花鼓戏早期叫“地花鼓”、“花鼓子”、“花鼓戏”,系随州地方剧种,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其演唱声腔分为“蛮调”、“奤调”、“梁山调”、“彩调”四大调式。主要活动在随州地区和相邻的钟祥、京山、枣阳、襄樊、应山及河南省桐柏县、信阳等地。解放后,成立专业剧团1个、业余剧团4个,演出剧目有200多个(本),常演剧目有100多个(本),其中《打裁缝》、《雪梅观画》、《血汗衫》等在随州地区及相邻县市颇具 详情>>

随州 花鼓戏 花鼓 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