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秧歌”查询结果

“秧歌”查询结果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秧歌


1 《扭秧歌newyounger》杂志 2 中国民间艺术 3 张爱玲的小说《秧歌》 1 《扭秧歌newyounger》杂志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 详情>>

八大角秧歌

概述渊源表演概述八大角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神池县的一种集说、唱、舞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它主要由4名“丑花”和4名“丑鼓”共8个角色表演而得名。渊源据说八大角秧歌产生于元代末期,农民为了反抗压迫剥削,趁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装扮成各种人物,怀揣短小兵器,以化了妆的“鞑子”引路,混入县城,里应外合,攻下城池。以后根据此故事形成了这种表演形式。表演八大角秧歌除丑鼓和丑花的舞蹈动作花哨一些外,其余的多以变队形图 详情>>

八大 秧歌


白店秧歌

遗产信息遗产简介表演角色舞蹈形式曲调特点遗产信息遗产名称:白店秧歌遗产编号:Ⅲ-4类别:秧歌地区:山西省临汾市申报单位:山西省侯马市新田乡白店村委会级别:省级遗产简介白店秧歌是山西省侯马市白店村独有的一种舞蹈形式。从当地出土的金代砖雕上可见类似的舞姿,证明其至少有600余年的历史。在旧社会,白店秧歌主要见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汾上村娘娘庙的祭神活动中。解放后,它已成为人民群众欢度喜庆节目的活动形式。 详情>>

白店 秧歌


被表述的民俗艺术:对商河鼓子秧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媒体评论目录图书信息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第1版(2011年9月1日)平装:205页正文语种:简体中文开本:32ISBN:9787513000697条形码:9787513000697尺寸:20.8x14.4x1cm重量:204g内容简介《被表述的民俗艺术:对商河鼓子秧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基于作者对一项村落民俗——商河鼓子秧歌的田野调查,还原展示乡土村落民俗艺术的本土表述方式和民俗 详情>>

表述 民俗艺术 民俗 俗艺 艺术 商河 鼓子 秧歌 历史 人类学 人类 类学 考察


踩街秧歌

概述表演形式山西踩街秧歌的由来概述踩街秧歌流行在长江以北很多省区,是较有特色的北方社火。踩街秧歌在清末民初已成为民间规模较大的一种社火娱乐活动形式,每逢节日或应邀外出演唱,均以踩街形式进行,后停止活动多年,上世纪70年代后只有少数地方恢复秧歌踩街活动。表演形式踩街秧歌表演编队共有38人,其中舞蹈队26人,计分伞头2人、正锣4人、花锣8人、花鼓4人、扮妆风流公子和丑公子各1人、花货郎和毛货郎各1人、 详情>>

踩街 秧歌


朝阳地秧歌

朝阳地秧歌活跃于北四家子乡谢杖子村,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1958年以前这里的地秧歌以“伞棒片”为主要表演形式,源于山东鼓秧子歌。后来谢村子李姓艺人据《封钟演义》,创造出“黄河陈”的表演开式独创了一种崭新的地秧歌形式。曾参加沈阳国际秧歌节的演出。朝阳已连续二十年举办迎春秧歌会,已吸引了国内国外众多的游客前来观看,正月到朝阳看秧歌,已成为一种旅游新景观。 详情>>

朝阳地 朝阳 阳地 秧歌


第二届海阳秧歌大奖赛

第二届海阳秧歌大奖赛由北京舞蹈学院、烟台海阳市委宣传部、海阳市文广新局主办,于2011年4月30日至5月2日在山东省海阳县新元广场举行。同时还举行了海阳大秧歌教学研究基地授牌仪式。比赛吸引了海阳凤城街道、方圆街道、留格庄镇、郭城镇、盘石镇等镇区街道共17个秧歌队参加,参赛人数近千人。届时,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烟台电视台、海阳电视台、海阳广播电台将全程报道大奖赛有关情况。山东省舞协主席李建国、山 详情>>

第二届 第二 二届 海阳 秧歌 大奖赛 大奖 奖赛


第二届中国秧歌

第二届中国秧歌节于5月21日至23日在有着“中国秧歌之乡”美誉的山东省胶州市举办。自2008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秧歌节后,两年一届的中国秧歌节已永久落户胶州市少海板桥镇中国秧歌城,本届中国秧歌节主题为“秧歌舞九州”。本届秧歌节,中国舞蹈家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精选11支知名秧歌队伍——河北沧州狮舞、安徽花鼓灯、云南玉溪花灯、陕北横山老腰鼓、京西太平鼓、山西稷山高台花鼓、四川铜梁龙舞、山东三大秧歌(商河鼓 详情>>

第二届 第二 二届 中国 秧歌


秧歌

简介荣誉奖项历史渊源主要特点(艺术特色道具服饰表演形式)传承保护简介疯秧歌,原是流传于安徽省凤阳一带的一种带有浓郁皖北风情的民间舞蹈,原名“凤阳歌”。19世纪末(清朝末年)传入景县孙镇,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融合了景县地方民间舞蹈、音乐特点,形成了一种具有粗犷、泼辣、风趣、欢腾等特点的舞蹈。这种舞蹈动作风趣、泼辣,身体动辄呈三道弯,能制造一种强烈的欢乐氛围,所以民间俗称“疯秧歌”,又称“风秧歌”。此后 详情>>

秧歌


盖州高跷秧歌

盖州高跷秧歌兴于明末清初,是在古代民间杂技、踏跷和百戏基础上发展衍变而形成的。是辽南盖州地区劳动人民自娱共乐的一种自发性民间舞蹈形式。其原始功能为酬神娱人。主要活动于春节拜年、庆典、庙会、祭祀等活动。盖州高跷秧歌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十分兴盛。民国中期为盖州高跷秧歌的鼎盛时期。建国初期更为繁荣兴旺。“文革”十年洗劫,使其残遭破坏、发展受阻、十年断代。八十年代初至今,受到政府重视,有所发展,但对这一传统民 详情>>

盖州 高跷 秧歌


高平秧歌

高平秧歌渊源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晋城、陵川等邻近县份。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千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演员行当齐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夹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双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数板、选板等。演唱内容多属诙谐风趣的民间生活故事,代表剧目有《打捧捶》、《打酸枣》。秧歌剧针砭时弊,很受群众喜爱。清同治六年官府虽明令禁唱,但演出活动 详情>>

高平 秧歌


鼓则秧歌

概述简介动作节奏概述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发展至今。鼓子秧歌之所以被时代所厚爱,是因为它有着深刻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商河鼓子秧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它以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刚健有力的舞姿,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气势,丰富多变的舞蹈阵图,引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瞩目,被誉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简介鼓子秧歌分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 详情>>

鼓则 秧歌


怀安软秧歌

河北地方戏——怀安软秧歌流传于怀安县第六屯乡第九屯村及阳河岸,兴起于光绪年间,其表演艺术中揉进了晋、冀、蒙三省多种地方戏的特色,唱腔舒缓,特点较“软”,被认为不能敬神,当地艺人就把“秧歌”前加上一个“软”字,故称“软秧歌”。软秧歌剧目原有四十余出,流传至今的有《字差》、《四玉带》、《五玉带》、《七人贤》、《借冠子》、《锁王束》、《吃盒子》、《猪八戒成亲》、《打一棒》、《破挂》、《吃瓜》、《白花过年 详情>>

怀安 秧歌


怀安秧歌

怀安秧歌:也称大秧歌、软秧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有怀安秧歌之称谓。第九屯秧歌艺人周贵德在1949年前后,带领一班人演出于怀安各乡村,演出传统剧目四十余出,并培养了第一代女演员。1957年,怀安县政府为扶植秧歌,曾成立“怀安县文工团”,请周贵德来团授艺,与周学艺的有二十多名学生。该团排演了二十多出秧歌传统剧目,对农村秧歌音乐进行改革,整理了“怀安秧歌十一腔”,即:[扭子]([头性])、[紧扭子 详情>>

怀安 秧歌


黄河大秧歌

简介黄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以豪放、古朴的艺术表演风格、轻松活泼的气氛,赢得广大百姓的喜爱。黄河大秧歌分:绸子秧歌、子秧歌、花轿秧歌、高跷秧歌等30多种表演形式,动作分:跳、扭、倒步、十字花、走八字、逗乐等黄河大秧歌在表演过程中,队伍最少30人,多则几百人,服装统一,色彩鲜艳。化妆滑稽、幽默,演员男女老少皆宜。黄河大秧歌是黄河流域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明末在东阿县大桥镇于窝 详情>>

黄河 大秧歌 大秧 秧歌


黄河飞歌:临县伞头秧歌百年精选

图书信息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目录图书信息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版(2010年9月1日)平装:245页正文语种:简体中文开本:32ISBN:7203069303,9787203069300条形码:9787203069300尺寸:20x13.8x1.8cm重量:322g作者简介李亮亮,山西省临县人,生于1951年10月21日,汉族,记者职称。历任临县县委通讯组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乡镇 详情>>

黄河 飞歌 临县 伞头 秧歌 百年 精选


秧歌

概况历史概况混秧歌是一种盛行于山西晋中盆地的一种不上舞台的地摊摊民间广场打击乐。用的乐器有:一面铜锣,一个响环,腰鼓数面,镟子和手锣若干,铙钹、水饺各一付。演奏时,每人一件乐器由铜锣开头,响环指挥,围成一圈敲打。 混秧歌是人们最喜欢的四六句,因为闹混秧歌唱词都是四句或六句,所以叫四六句。四六句的唱词多为即兴发挥表演。当秧歌队伍某某字号时,歌手们即兴唱道“某某字号真是好,金马驹儿驮元宝。驮元宝驮元宝 详情>>

秧歌


霍州秧歌

基本情况表演人员表演形式表演道具舞蹈伴奏基本情况霍州秧歌俗称秧歌家伙。是一种融说、唱、舞于一炉的古老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山西省霍州一带。相传起源于宋代,是为村民娱乐的极好形式。且载歌载舞,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霍州秧歌的表演,突出鼓者,伴奏及其它舞者,忽如众心捧月,忽如百花争艳阳天。熔花鼓、舞蹈、歌唱于一炉,尤以鼓者头上之“缠丝子”表演,时而含苞待放,时而金蛇出洞,世称门身歌之一绝。1957年,中央 详情>>

霍州 秧歌


吉林大秧歌

吉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解放前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 详情>>

吉林 大秧歌 大秧 秧歌


健身秧歌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图书信息作 者:董焱,王美著丛书名:2008运动丛书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9787534557569出版时间:2008-04-01版 次:1页 数:146装 帧:平装开 本:所属分类:图书>健身与保健>运动健身内容简介《2008运动丛书:健身秧歌》分六个部分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健身秧歌:第一部分介绍了健身秧歌的确立、什么是健身秧歌、健身秧歌与传统秧歌的区别; 详情>>

健身 秧歌


介休干调秧歌

基本资料详细介绍基本资料所属地区:山西·晋中·介休市文化遗产名称:介休干调秧歌遗产编号:V-2遗产类别:曲艺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报单位:山西省介休市遗产级别:省详细介绍干调秧歌是介休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因演唱时没有音乐伴奏,只凭演员的自身嗓音演唱,故称其为干调秧歌。流行于介休、灵石、沁源一带。它起源时间很古,据传是由游牧发展到定居农耕时田间劳作时随意编唱的词调,后逐渐发展衍变成这种剧种。干 详情>>

介休 干调 秧歌


晋城市首届新秧歌舞蹈大赛

晋城市首届新秧歌舞蹈大赛于2009年6月9日在享有“山西省十大特色文化广场”美誉的泽州县川底乡启动,活动主要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秧歌舞”为主,来自全市6县(市、区)的8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各代表队都亮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欢快的扭着秧歌舞,进行着激烈的比拼。经过评委现场评判,沁水健身二队表演的《沁水和谐奔小康》获得一等奖,阳城县北留镇史山代表队、泽州县川底乡代表队、沁水健身一队和城区南街办事 详情>>

晋城市 晋城 城市 首届 秧歌 舞蹈 大赛


晋中秧歌音乐分析与创作

出版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出版信息作 者:关庆顺著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ISBN:9787802523418出版时间:2011-12-01版 次:1页 数 详情>>

晋中 秧歌 音乐 分析 创作


泌源秧歌

“沁源秧歌”,是在沁源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小戏,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沁源县是太岳区(晋冀鲁豫所属军区)的中心,该县的“绿茵剧团”,经常利用沁源一带的小调编演秧歌剧,宣传抗日,教育群众,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因而用沁源小调编演秧歌剧的活动遂逐渐普及起来,群众也逐渐习惯地把它称之为“沁源秧歌”了,“绿茵剧团”也被呼为“沁源秧歌剧团”了。至今该县剧团仍沿用此名并保持着演秧歌剧的传统。“沁源秧歌 详情>>

泌源 秧歌


闹海秧歌

模拟水族动物姿态舞蹈;至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一度几近绝迹,几位老人合伙出山重拾传统民俗老大连人扭的“秧歌”要申遗。用铁丝围成鱼、鳖、蛤、蟹的形状,用白布缝好,再涂上色彩,就做成了扭秧歌用的道具,这是盛行于大连小平岛的“闹海秧歌”,又称“四大海”。每逢年节,渔民便头戴这四种面具,模拟水族回游,企盼新的一年鱼虾满船。图为在甘井子区凌水街道屹馨百合社区遇到了正认真扎制“四大海”的能工巧匠,他们精心制作好 详情>>

闹海 秧歌


内蒙大秧歌

内蒙大秧歌:戏曲剧种。又称“秧歌戏”或“梆子”。原为晋北的朔县秧歌,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到内蒙演变而成。流行于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凉城等地。伴奏乐器以硬弦胡胡、锡笛、二弦、三弦、月琴等为主。曲调包括“十字韵”、“大韵”、“红板”、“苦十字”等70多种。主要剧目有《周文送母》、《五塔山当长工》、《金灯》、《何文秀算卦》、《七虎子聘姑娘》等。 详情>>

内蒙 大秧歌 大秧 秧歌


宁安秧歌

宁安秧歌(即宁古塔龙灯舞)是1887年(光绪13年)宁安县衙门轿子房轿夫老柳头从关内带来并传授开来。宁古塔龙灯舞扎制方式多种,套路多变,生活情趣浓厚。中文名:宁安秧歌遗产级别:黑龙江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准文号:黑政发〔2009〕49号批准日期:2009年06月10日项目编号:16申报单位: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安秧歌(即宁古塔龙灯舞)是1887年(光绪13年)宁安县衙门轿子房轿夫老柳头从关内带来并 详情>>

宁安 秧歌


宁武小秧歌

概述表演形式概述宁武小秧歌流传在山西省宁武县东山地区,也叫斗嗓子秧歌,这是因其演唱时,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很累嗓子;也因为秧歌队常汇聚一起,进行演唱比赛,“斗”就有竞赛和亮嗓的含义。表演形式小秧歌表演人数可多可少。其表演形式有一男一女和一男多女及两男三女等。一般一男一女或二女的称之为“开出秧歌”,类似二人台中的小节目;一男多女的为“玩儿秧歌”,多是男角领唱上句,女角应和下句的对唱形式。广场表演时,火 详情>>

宁武 秧歌


霹雳秧歌

霹雳秧歌一、山东鲁北鼓子秧歌正源——霹雳秧歌:大霹雳庄神寺、明朝羌地移民、姬脉巩氏祖先,是山东鲁北鼓子秧歌构成的历史源流。山东山东鲁北的鼓子秧歌普遍盛行在以惠民为中心的惠民、商河、无棣、阳信、乐陵、济阳一带,被国度定为非物质文明遗产。目前商河的鼓子秧歌全国出名,大少数人以为发源地在商河,但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发源地是在现惠民县石庙镇大霹雳庄。明天,在大霹雳庄,鼓子秧歌仍不叫鼓子秧歌,而被称为大秧歌( 详情>>

霹雳 秧歌


沁源秧歌

“沁源秧歌”,是在沁源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小戏,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沁源县是太岳区(晋冀鲁豫所属军区)的中心,该县的“绿茵剧团”,经常利用沁源一带的小调编演秧歌剧,宣传抗日,教育群众,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因而用沁源小调编演秧歌剧的活动遂逐渐普及起来,群众也逐渐习惯地把它称之为“沁源秧歌”了,“绿茵剧团”也被呼为“沁源秧歌剧团”了。至今该县剧团仍沿用此名并保持着演秧歌剧的传统。“沁源秧歌 详情>>

沁源 秧歌


清徐秧歌

清徐秧歌简介清徐秧歌历史渊源清徐秧歌特色清徐秧歌发展队形的编排音乐伴奏清徐秧歌简介“秧歌”清徐当地亦称“扭秧歌”,是徐沟东门外关村人杜庆堂、胡小惠二人从关东(即东北三省)引进徐沟东关村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清徐秧歌历史渊源在民国初期,杜庆堂、胡小惠走关东做买卖时,他们对东北的大秧歌民间艺术特别喜爱,便产生了把东北“大秧歌”带回老家的念头。时逢年节,他们回老家过年时便自筹资金,购置服装道具和乐器,组织 详情>>

清徐 秧歌


庆城徒手秧歌

庆城徒手秧歌,是流传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徒手秧歌是庆阳秧歌的一大特点。演员赤手空拳,不拿任何道具,这种表演形式难度较大。19世纪30年代曾在解放区流行,后来为陕北秧歌所代替。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主要特点传承情况保护措施非遗信息历史渊源秧歌,起源于北方,是产生于农田里的一种歌舞。因劳动强度大,需长时间弓背 详情>>

庆城 徒手 秧歌


秧歌

基本信息详细介绍基本信息所属地区:河北·张家口·怀安县文化遗产名称:软秧歌遗产编号:1—5—18遗产类别:传统戏剧申报日期:2007年申报人/申报单位:张家口怀安县遗产级别:省详细介绍流传于怀安县第六屯乡第九屯村及阳河岸,兴起于光绪年间,其表演艺术中揉进了晋、冀、蒙三省多种地方戏的特色,唱腔舒缓,特点较“软”,被认为不能敬神,当地艺人就把“秧歌”前加上一个“软”字,故称“软秧歌”。软秧歌剧目原有四 详情>>

秧歌


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网http://www.stygw.com/第一版开通于2008年1月15日,原名叫“临县秧歌唱天下”,同年10月21日改名为“伞头秧歌网”。第一版的最大缺点是只有视频功能。2008年10月22日开通官方QQ超级群---《伞头秧歌地球村》(群号:49144994),此群的最大优点是容量可达500人。第二版开通于2008年10月24日,比第一版增加了资讯功能,但是最大缺点是没有自己的独立论坛 详情>>

伞头 秧歌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剧由陕北民间广场艺术——秧歌演变、发展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流行地域主要是陕西北部各县。艺术风格奔放、质朴、欢快、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风趣诙谐。声腔多为民间小调、小曲,花样繁多,优美动听,多用弦乐伴奏。表演风格与扭秧歌相似,边舞边唱,动作潇洒大方。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陕甘宁边区在传统秧歌剧基础上兴起了新秧歌运动,创作演出了《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王贵与李香香》等剧, 详情>>

陕北 秧歌剧 秧歌 歌剧


首届中国秧歌

主题为“扭起秧歌迎奥运”的首届中国秧歌节由中国文联、山东省委宣传部、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于2008年5月8日-10日在山东省胶州市举行。其主要活动有:1、5月8日晚举办了开幕式暨主题晚会,晚会主要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民歌为主,来自全国各地的14支队伍将一一登台演出,总长度约为2个小时。届时舞蹈艺术爱好者可以大饱眼福。2、5月9日举行全国优秀秧歌展演,中国舞蹈家协会从全国选调的14支优秀秧歌队伍同台 详情>>

首届 中国 秧歌


水船秧歌

是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类似于“跑旱船”。水船秧歌是该县四大秧歌流派中最为特色鲜明的。它角色众多、舞姿优美、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富有生活气息,是水船秧歌的精华所在。2009年柳林水船秧歌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详情>>

水船 秧歌


朔县大秧歌

朔县大秧歌,是流行于朔县、平鲁、山阴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据考,明末清初,在踢鼓秧歌和小秧歌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后由“攒合班子”搬上戏曲舞台。早期无职业班社,只有民间业余活动,主要排演《赶脚》、《摘南瓜》等“三小戏”,清代中叶出现《梁山伯下山》《顶灯》、《泥窑》、《乌玉带》、《三换妻》等大戏,同治、光绪年间,成为晋北地区主要剧种。1953年,朔县成立新乐剧团,1956年改为朔县大秧歌剧 详情>>

朔县 大秧歌 大秧 秧歌


四句秧歌

四句秧歌剧,它俗称“四句子”秧歌,以四句唱词构成一个曲段而得名,浮山还把它叫做“干板秧歌”,其艺术特色是剧词通俗易懂,以方言为主,七字句、十字句最多。唱调简单,没有文场伴奏,只有武场。除鼓板外,其他乐器均是铜器,音调干练流畅,节奏显明,结构严谨,唱腔刚柔并存。曲调分为平调、高调、滚板、哭腔四种板式。剧目内容多为民间轶事。由于曲调简单、柔和,因而大多是反映儿女情长、家庭生活情节和富有抒情特点的剧目。 详情>>

四句 秧歌剧 秧歌 歌剧


隋唐秧歌

根据中宁县志记载,隋唐时期,中宁川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繁荣,黄河两岸同时设县。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丰安县,属灵武郡。又于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环州,辖鸣沙等县。这里是丝绸之路上内地同西域的交通要道,民间艺术也呈现融合与繁荣的景象。逢年过节,民间社火闹得红红火火。隋唐秧歌就是流传在鸣沙曹桥一带颇具特色的社火形式。隋唐秧歌又叫"跑大场"。它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隋朝末年 详情>>

隋唐 秧歌


唐城花灯秧歌

遗产信息相关传说表演形式遗产传承历史渊源遗产信息名称:唐城花灯秧歌编号:Ⅲ-4类别:秧歌申报单位:山西省安泽县唐城镇唐城村民委员会相关传说据传,唐城花灯秧歌民俗活动是从唐王李世民时流传下来的。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征战南下时在此屯兵,并带领当地农村抗旱求雨,当年获得大丰收,百姓自发组织一支秧歌队来歌歌颂王李世民。后来李世民挥军南下,再没回到此地,当地百姓便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舞起欢快祥 详情>>

唐城 花灯 秧歌


天水秧歌

天水秧歌也叫“社火”,它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其广泛流行于天水城乡。每年春节期间,村村镇镇,城里城外,形成秧歌汇演的大阵势,非常热闹。天水秧歌中以打击乐伴奏或以民间小乐队伴奏的秧歌,主要有耍龙灯、耍狮子、高抬、腰鼓、跑驴、竹马灯、大脑壳等;边歌边舞的有旱船、夹板、高跷、马秧歌、高摇伞、腊花、打虎、火龙等。天水秧歌题材广泛,包括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也有些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故事 详情>>

天水 秧歌


土滩秧歌

基本资料详细介绍基本资料所属地区:山西·晋中·榆社县文化遗产名称:土滩秧歌遗产编号:Ⅲ-7遗产类别:民间舞蹈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报单位:山西省榆社县遗产级别:省详细介绍踢鼓秧歌亦称“地秧歌”。“土滩秧歌”/乱秧歌”。“踢鼓子”,浑源县又称它为“故事”,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所扮演的人物均为著名古典小说《水济》中宋江、吴用、公孙胜、林冲、花荣、鲁智深、武松、时迁、孙二娘、刘唐、王英。一丈青等 详情>>

土滩 秧歌


万全秧歌

万全秧歌:流行于万全县的秧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称“万全秧歌”。据《万全县志》载:“秧歌,纯为乡村农民所组织,每届冬令日夜练习,年节后正式登台,亦有邻村约之出演,剧目多与戏剧同。”在万全,大凡二百户以上的大村都有秧歌班,影响较大的如孔家庄、第七屯、第八屯、暖店堡、洗马林的秧歌班,均曾进入张家口园、馆演出,轰动一时。 详情>>

万全 秧歌


渭华秧歌

渭华秧歌戏渭华秧歌戏秧歌是以说唱为主的民间艺术,起源何时,尚无可靠资料佐证。民间有“秧歌,秧歌,插秧之歌"的说法;青年男女用秧歌对唱,亦叫“对歌"。农民逢年过节自唱自乐,唱丰收的喜悦,歌轶闻趣事或男女爱情,这种就地演唱则称“地摊子"。秧歌大约于清朝末年搬上舞台,昌盛于本世纪20一30年代。渭南秧歌最早流传于崇凝地区,素有“铁王的芯子阎村的跷(高跷),崇凝的秧歌水上漂"之说。随着民俗、文化的熏陶与交 详情>>

渭华 秧歌


温曲武秧歌

温曲武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祁县古县镇温曲村的一个民间艺术品种。山西省晋中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祁太秧歌和武功拳术有机结合的一个艺术品种。它主要的表演手段是武打。其剧目大都是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武戏,由艺人自编自演,着力歌颂中国古代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历史渊源代表剧目主要特点发展历程非遗信息历史渊源祁县温曲武秧歌是在祁太秧歌向戏剧化发展中派生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温 详情>>

温曲武 温曲 曲武 秧歌


卧拐秧歌

秧歌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发展逾千年,一定会形成自己成熟而稳定的风格,并不失时机地诞生许多相近的艺术形式。民间秧歌队正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十数人至上千人不等,按一定的程式表演,秧歌队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的人物或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传统花样的二龙吐须,卷白菜心,基本动作较单纯,仿佛是民间劳作的基本动作的移植,比如挥臂跳 详情>>

卧拐 秧歌


无棣武秧歌

简介历史渊源主要特点艺术传承简介无棣武秧歌,是流传于山东省无棣县埕口镇新村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其特点是将秧歌剧和武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一般以地摊的形式在农村春节期间进行街头表演。历史渊源武秧歌是清朝末年由河北沧州传入无棣沿海一带的。相传,武秧歌是当年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时的战争缩影,由于当时祝家庄易守难攻,梁山首领宋江、吴用等人密谋定下良策,令众好汉装扮成樵夫、渔翁混入祝家庄,然后里应外合,攻 详情>>

无棣 秧歌


秧歌

武秧歌是清朝末年由河北沧州传入无棣沿海一带的。相传,武秧歌是当年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时的战争缩影,由于当时祝家庄易守难攻,梁山首领宋江、吴用等人密谋定下良策,令众好汉装扮成樵夫、渔翁混入祝家庄,然后里应外合,攻破了祝家庄。为纪念这次胜利,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把梁山好汉扮演的各种角色,按照排兵布阵的阵法,以扭秧歌的形式进行表演,经过不断沿袭,便演变成现在的“武秧歌”。埕口一带,过去有很多习武之人和京 详情>>

秧歌


秧歌运动

20世纪40年代,首先在延安掀起。在旧秧歌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的人物形象,穿插新的民间形式。“秧歌运动”历史评价“秧歌运动”是延安音乐工作者聆听“讲话”之后,响应毛主席“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的号召,投身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向民间艺术学习,为人民群众创作的结晶。新型秧歌剧在题材上大都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和生活,如对大生产运动的反映、对农家生活新图景的描绘、对战士生活的展现。音乐上以陕北等地方民间 详情>>

秧歌 运动


杨韩村乡唱秧歌

河南省清丰县韩村乡杨韩村的农民朋友们以说唱秧歌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对新春的祝愿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说唱秧歌队的团长杨敬增即兴新编了一段唱词,“党的政策就是好,龙城龙乡好热闹。秧歌狮子舞起来,锣鼓鞭炮震天高。党委政府决策忙,农民种地不交粮。两免一补就是好,学生的杂费全免了。各项负担都减轻,八耻八荣要记清。”据了解,说唱秧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始于唐朝,盛于明清,主要流传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 详情>>

韩村 乡唱 秧歌


渔灯秧歌

渔灯秧歌又称太平歌。它兴于台儿庄区邳庄一带,隋唐时期,鲁南民间就盛行竹马、秧歌渔灯。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民间乡会艺术,流行于台儿庄运河两岸,春节期间由村庄自发地到各乡会演出。<!--end--> 详情>>

渔灯 秧歌


秧歌

栽秧歌,是湖北省荆门市田歌中流行的一种歌谣,主要唱于栽秧季节(农历四、五月间)。它是水田歌声。如:荆门城南沙洋县一带的“花闹叶”是栽秧歌中的主要唱腔之一。歌曲优美动听,调式为徵、羽两个调式,歌词取于流传的小调歌词,分甲乙队或男女队一问一答或一唱一解。有时也见景生情,随意编造,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劳,提高栽秧速度。现已列入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详情>>

秧歌


中国民间舞山东秧歌伴奏曲选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图书目录图书信息书名:中国民间舞山东秧歌伴奏曲选作 者:吴志贵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3月ISBN:9787807514442开本:16开定价:28.00元内容简介《中国民间舞山东秧歌伴奏曲选》的编写是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编撰出版的集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为一体的系统教材。其选编思路,注意围绕“基础”这一主线,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 详情>>

中国 民间舞 民间 间舞 山东 秧歌 伴奏 曲选


中国秧歌

背景位置组成背景胶州秧歌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源于300多年前的胶州东小屯村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等特点。位置中国秧歌城位于山东省胶州市少海新城板桥镇,2009年5月8日开工,预计2010年5月1日投入使用。秧歌城建成后,不仅仅是秧歌排练演出的场所,还将成为秧歌传承的教育基地。第二届中国秧歌节也将在此举行。组成中国秧歌城由秧歌剧场、秧歌广场、秧歌 详情>>

中国 秧歌


崂山大秧歌

简介表演形式传承保护简介“崂山大秧歌”是流传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活跃于城乡民间。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正月元宵节期间,各村的秧歌队便走街串巷进行流动演出,一直延续着。这一民间艺术被确定为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申报单位:区文化馆、中韩街道、沙子口街道、北宅街道,遗产类别: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崂山大秧歌分“地秧歌”和“高腿秧歌”( 详情>>

崂山 大秧歌 大秧 秧歌


碓臼沟秧歌

碓臼沟秧歌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古老的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剧种,据初步考证,该剧种的文学、音乐结构源于明代,它是人们在放牧以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相互传唱的民间小调,兼有中原的细腻和塞北的粗犷的演唱风格。据秧歌老艺人们讲,该秧歌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在明末清初出现了表演简单情节的小戏,以后又有化装成各种历史人物的大型秧歌队。现在民间的秧歌是歌舞戏三者的结合。“歌”大多数是民间情调的直接 详情>>

碓臼 臼沟 秧歌


安乐秧歌

简介特点简介安乐秧歌是流行于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北苏闸村一带的歌舞表演形式,最初叫太平车,它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辐射方圆百里。1931年该村在东北鞍山做工的安云亭回乡后将本地秧歌加入东北大秧歌动作和内容,广泛吸纳各种生活元素和寓言故事,使得传统秧歌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观赏性,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提炼,使传统秧歌融东北秧歌粗犷豪放的表演和中原风趣诙谐幽默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 详情>>

安乐 秧歌


梆鼓秧歌

梆鼓秧歌是一种以梆和鼓为伴奏,集唱、念、舞、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源于历城区港沟镇有兰峪村。历史记载演变现代发展历史明嘉靖年间,有兰峪村有个叫张文宾的铁匠,娶妻柳爱云,生有四个女儿。张文宾不但有一身打铁的好手艺,而且爱读诗书,喜好民间俚语小调,经常在当地扮玩时展示绝技。张文宾乐善好施,喜欢拿出个人的钱财接济村里孤寡、穷困的人,受到村里人的爱戴。妻子柳爱云领着女儿们做豆腐,同样喜欢唱小曲扭秧歌, 详情>>

梆鼓 秧歌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戏剧特性秧歌溯源昌黎秧歌表演形式创新发展群众基础相关资料传承发展传说遗产戏剧特性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昌黎地秧歌最早产生于元代, 详情>>

昌黎 秧歌


朝阳民间秧歌

朝阳县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其中,“夜八出”是以在秧歌盛会间演出的八组民间舞蹈而得名,主要风格是所扮的八出戏,戴假面具,别开生面而取胜,比较讲究动作的套路和程式,对每个人的身份和动作都有严格要求。朝阳县其他特色秧歌还有“跑驴”、“霸王鞭”、“腊梅花”、“皇会”、“抬阁”、“黄河阵”等数十种。这种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已有150多年历史。它是一种很小的高跷,系满、汉两种秧歌形式的糅合体。与其他高 详情>>

朝阳 民间 秧歌


秧歌

朔州大秧歌简介唱腔取材及剧目朔州大秧歌简介据考证,大秧歌作为一个剧种,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已广为流行。朔县大秧歌在省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据《朔州马邑·赵氏家志》记载:“雍正六年,希富四十始有男,许愿:周岁为送女娘娘唱愿戏。时有秧歌戏为六月六淋生戏,于正日日场‘巧女翻舌’;终,将戏班请于奶奶庙唱‘祝愿’、‘刘婆送子’、‘拾金’”。由此可见,朔县秧歌的形成,至少在雍正年间,甚至在清初康嘉年 详情>>

大秧歌 大秧 秧歌


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

基本信息技艺概述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所属地区:北京·宣武区遗产编号:BJⅢ-8遗产类别:民间舞蹈申报日期:2009申报人/申报单位:北京宣武区文委遗产级别:市技艺概述历史上大栅栏不仅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还有比较集中的娱乐场所和众多的民间花会活动。五斗斋高跷秧歌所指的“五斗斋”,原为大栅栏地区的一条街巷的名称,今在该地区大耳胡同内。因该花会的创始人居住在五斗斋,故取名五斗斋高跷 详情>>

大栅栏 大栅 栅栏 五斗 斗斋 高跷 秧歌


德平大秧歌

德平大秧歌是山东省德州市德平镇一带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用来庆祝重大节日和农业丰收的文娱形式。与其他各地的秧歌一样,“德平大秧歌”是农家人自娱自乐的方式,其布阵的方略,不断变化的队形,加上那不时出现的激昂与急速爆发的鼓点的节奏,使人们在繁力农事之余有了对淳朴情感的最好的表达方法。基本信息概述德平大秧歌续说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德平大秧歌所属地区:山东·德州遗产编号:Ⅴ—46遗产类别:曲艺申报日期:20 详情>>

德平 大秧歌 大秧 秧歌


秧歌

地秧歌(基本信息概述渊源艺术特色)平遥地秧歌地秧歌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高密地秧歌所属地区:山东·潍坊·高密市遗产编号:Ⅲ-48遗产类别:民间舞蹈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报单位:高密市遗产级别:市概述高密地秧歌,流传于高密、昌邑县境内,亦称“秧歌耍”、“秧歌戏”、“地跷”等。很早以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人们在玉皇庙中手舞足蹈,为玉皇庆贺生日。年逢天旱,也用同样的形式到玉皇庙祈雨。后来,农民为庆 详情>>

秧歌


定县大秧歌

定县大秧歌流行于河北保定以南、石家庄以北的部分农村。源于民间的劳动歌曲,相传北宋诗人苏东坡曾为其填词正曲,故又称“苏秧歌”。清末始搬上农村土台,题材主要为民间生活故事,如《王小赶脚》、《王妈妈说媒》、《天仙配》等。唱词与对白都以方言为主,结构自由。打击乐伴奏。解放后增加了笛、笙、板胡、二胡、三弦等弦乐器。属板腔体,常用板式有慢二六、快二六、寸板、三板、哭板等;散板有拨子、尖板、起腔、导板。间有民间 详情>>

定县 大秧歌 大秧 秧歌


定县秧歌

参见:定县大秧歌 详情>>

定县 秧歌


定州秧歌

定州大秧歌,起源于定州黑龙泉一带。定州大秧歌是一个在冀中有影响的剧种。除定州外,保定地区的唐县、曲阳、望都、完县、满城、安国等县的很多农村有业余秧歌剧团。起源传说发展过程经典剧目艺术特点著名艺人起源传说关于大秧歌的起源,有两种近似的说法。其一,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苏轼谪官知定州,见城北黑龙泉附近的苏泉、东板、西板等村农民在稻田里劳动很苦,便即兴为他们编了一些歌曲,教他们插秧时咏唱,故亦称“苏秧歌”。 详情>>

定州 秧歌


定州秧歌

定州秧歌戏又名定县大秧歌,主要流行于华北平原中西部得一个古老戏剧曲种,因发源地在保定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上演,并成立了秧歌班。民国十五年后秧歌艺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风靡一时。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县秧歌剧团,最兴盛时能演出五十余出戏。定州秧歌传统剧目很多,这些剧目都是老百姓的创作,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 详情>>

定州 秧歌


东北大秧歌

东北大秧歌是一项很有意思的民间娱乐活动,来源于生产劳动之中。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简介形式特色风格意义历史表演形式(第一种是地秧歌第二种形式是踩高跷)精彩部分异地风情简介在关东大地上,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歌舞就是东北大秧歌。每年正月,无论城镇还是村屯,都有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回荡 详情>>

东北 大秧歌 大秧 秧歌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简介历史特点(概述音阶调式旋律节拍节奏对句对句的形式变奏手法曲牌联缀浪头音乐的来源与分类)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命名简介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 详情>>

东北 秧歌


繁峙秧歌

民俗概述民俗由来民俗荣誉民俗概述繁峙秧歌,也叫奋地秧歌、大秧歌,是山西独有的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繁峙县境内及其附近地区。繁峙秧歌气氛热烈、曲调浑厚,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繁峙县因寺庙多而得名,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忻州市。繁峙秧歌流行于繁峙及其周边地区。民俗由来“秧歌”曲调于明万历年间传入繁峙的奋地和白马石一代(今属应县),当时只是一种在街头跑摊子演唱的广场艺术,群众称之为“玩艺儿”,又依地名称 详情>>

繁峙 秧歌


繁峙秧歌

繁峙秧歌是流行于晋北繁峙(繁峙县因寺庙多而得名,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忻州市)、应县、代县、原平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繁峙秧歌是由民歌和民间歌舞发展来的,初期的繁峙秧歌大多活动于节日、庙会和农闲之时,在广场上演出。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的影响,繁峙秧歌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繁峙秧歌戏是由民间舞蹈演变成为戏曲的,至今仍存留有演变过程的痕迹。尤其它的唱腔融汇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 详情>>

繁峙 秧歌


汾阳地秧歌

“汾阳地秧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市、孝义市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广场性民间歌舞艺术,因相邻的孝义市也有部分地区遗存,民间统称为“汾孝地秧歌”或“汾孝秧歌”,是当地社火、集会、迎送、庆祝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演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简介起源形式分类传承简介汾阳,为山西千年古邑,乃三晋文化名乡。汾阳位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 详情>>

汾阳 秧歌


秧歌

基本介绍起源特点表演形式(踩街踩圈开轱辘)荣誉基本介绍凤秧歌又名过街秧歌,也有叫份秧歌的,是原平县独有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对凤秧歌的名称及其由来听到过几种说法:其一,是因所用道具而得名,表演时,男角头上所佩戴的甩圈草帽的顶端,缀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红绒球,颇似凤凰头上的红冠,故名。其二,是说凤秧歌由安徽凤阳传入。还有一种说法是:凤秧歌与其他地方的秧歌很不相同,是另外派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另一份的 详情>>

秧歌


抚顺地秧歌

抚顺地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都极为浓厚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在辽宁省东北部的抚顺市。简介种类历史溯源艺术特点装扮道具表演程式艺术特色传承意义列入遗产扭进世博园简介抚顺地秧歌,也被称为“鞑子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极为浓郁的民间舞蹈形式。抚顺地秧歌主要流行在辽宁省东北部的抚顺。抚顺市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较为 详情>>

抚顺 秧歌


高密地秧歌

高密地秧歌,流传于高密、昌邑县境内,亦称“秧歌耍”、“秧歌戏”、“地跷”等。很早以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人们在玉皇庙中手舞足蹈,为玉皇庆贺生日。年逢天旱,也用同样的形式到玉皇庙祈雨。后来,农民为庆丰收,也在元宵节载歌载舞。至清光绪年间,已发展成为一种广场歌舞形式。角色有秧歌头(膏药头)、老旦(大老婆)、小曼(小汤罗)各1人,鼓子、棒槌(和尚)、腊花各两人等。女角踏地跷、舞扇巾;男角背腰鼓、打棒槌。 详情>>

高密 秧歌


高跷秧歌

高跷秧歌也叫“高跷”,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历史起源主要特点各地差异辽西高跷秧海城高跷历史起源高跷秧歌的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据可考史料,辽西高跷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特点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 详情>>

高跷 秧歌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汉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河堤都尉许商开凿商河,祝河竣工民众自发鼓伞齐舞以示庆贺。缘起商河舞蹈奇葩源流剖析(劳作生舞武舞成型总之)角色构成(秧歌博士大鼓炮手探马收赠礼人丁伞小鼓花角外角)表演形式(探马-进村街筒子跑场子)风格流派(插伞扛伞举伞)跑场奥秘美好未来缘起商河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汉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 详情>>

鼓子 秧歌


关中秧歌

关中秧歌一般是在地摊或舞台上演出。每剧先上男(丑脚),后上女(包头,即旦脚)。男以说干嘴为主,并即兴地编唱一些应景的四六调唱词。然后请出女角,二人对唱;或由女方一人独唱,男的陪舞,唱完同时下场。秧歌的化妆、服装和道具,极为简单。关中秧歌盛行于关中东府韩城、渭南、华县等地,西安以及西安以西各县也有流行。尤以渭南的崇凝最佳,当地曾有“铁王的芯子阎村的跷,崇凝的秧歌水上漂”之说。关中秧歌起于何时,无文字 详情>>

关中 秧歌


广灵秧歌

简介历史沿革艺术特色代表剧目现状简介广灵秧歌又名“优歌”,它是流行在广灵、浑源以及河北省的涞源、蔚县、易县一带的地方戏曲,由当地的蹦蹦戏、民歌以及北路梆子剧种之影响发展壮大而成。据清朝乾隆十九年撰写的《广灵县志》记载:“春场在先农坛。是日,设春筵用优歌。”由此可见,广灵秧歌的形成年代,起码也在乾隆十九年以前,甚至在清初康熙年间就有其雏形。历史沿革清末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梆子剧种的蓬勃发展,广灵秧歌 详情>>

广灵 秧歌


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系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艺术形式。海阳秧歌据《海阳县志》记载有560年的历史,她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简介历史起源 详情>>

海阳 大秧歌 大秧 秧歌


海阳秧歌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系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海阳大秧歌素以粗犷奔放、感情充沛、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小场子多是双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美不胜收。海阳大 详情>>

海阳 秧歌


韩城秧歌

韩城秧歌俗称“唱秧歌”,属民间流传的“小对对戏”形式,它与“渭华秧歌”、“洛川秧歌”等均属两三个演员表演的秧歌小歌舞。基本内容历史渊源相关道具基本特征主要价值分布区域濒危状况基本内容韩城秧歌大都由一旦一丑(最多不超过三个角色)来表演有故事、有人物的演唱或小戏。多于正月十五夜晚在村中广场上,铺张草席做舞台,俗称“地摊子”。组织邀请七、八对唱秧歌的艺人相继表演,以欢度佳节,庆贺丰收。常演的剧目很丰富, 详情>>

韩城 秧歌


汉族秧歌

参见:秧歌 详情>>

汉族 秧歌


和政秧歌

和政秧歌,是流传于甘肃省和政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内容,主要用于春节期间的社会表演。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政秧歌,具有深厚地群众基础和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其特色鲜明,人数众多,场面宏大,气势恢宏,内容丰富,花样繁多,涉及地域广阔。在周边地区独树一帜。2004年,香港凤凰卫视到甘肃采风,对和政秧歌进行了现场录制拍摄。历史渊源形式内容(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杂角)基本特征社会影响传承人非遗信息 详情>>

和政 秧歌


河州北乡秧歌

河州北乡秧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流传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永靖县境内的传统秧歌舞种类。北乡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受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北乡秧歌在表演形式与内容上不仅保留了黄河民间文化的古韵遗风,而且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黄河民间文化的古韵遗风,与其他地区的秧歌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有着浓重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详情>>

河州 北乡 秧歌


壶关秧歌

壶关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以壶关县和长治县的西火、东火及荫城为中心的地方小剧种,原名“西火秧歌”。1981年,在山西省戏曲剧种学术讨论会上被定名为“壶关秧歌”。简要介绍历史渊源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主要剧目简要介绍壶关秧歌,原名“西火秧歌”,是流行于壶关、长治、陵川、长子、屯留、潞城、平顺一带的戏曲剧种。源于长治西火和壶关赵屋。约兴起于1851年—1875年(清咸丰、同治年间)。原为逢年过节打铁挖煤时唱的调 详情>>

壶关 秧歌


华州秧歌

州秧歌戏最初是一种地摊子的表演形式,过去的演唱比较简单,只是锣鼓、大钗伴奏,没有弦乐,敲敲唱唱,唱唱敲敲,艺人中流传着这样的口歌:“敲得快、跑得快,不敲不跑唱起来。”为其主要特点。现在,秧歌剧的演出基本上走的是戏曲表演程式的路子,文武场面也是借助秦腔的乐队,这当然并不是十分恰当的,许多艺术性的问题,如剧本、音乐设计、表演程式等都还需作认真的研究提高,使华州秧歌戏逐渐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剧种。 详情>>

华州 秧歌


黄陵老秧歌

“老秧歌”是流行于黄陵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按其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化妆和舞蹈的风格特点与当地传说,它是根据汉代“宫廷歌舞”和流传在民间的秧歌演变而来的,经过民间艺人们的不断创新,形成了现在这种风格的广场民间艺术。基本信息舞蹈简介舞蹈内容主要特征主要价值历史渊源相关信息基本信息所属地区:陕西·延安·黄陵县遗产编号:Ⅲ—21遗产类别:民间舞蹈遗产级别:省申报日期:2007年申报人/申报单位:延安市黄 详情>>

黄陵 秧歌


回民秧歌

回民秧歌,产生于清朝中期的河南项城县南集镇,为一种民间集体演唱的方式,由11人组成一队,领队一人左手持串铃,右手打伞灯指挥表演。男丑角拄拐杖,扮瞎子;女丑角斜背包袱;其余4名男子挎腰鼓,戴礼拜帽,4名女子持锣,搭盖头。但全部由男子扮演。演出者边唱边表演,唱的内容有民间故事、传统戏曲,也有唱历史人物、天文地理的。演出形式主要为跑场子、摆画面、变队形等。唱段多种多样,流行的有《十二个月》、《织手巾》、 详情>>

回民 秧歌


即墨秧歌

简介其它相关简介即墨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活跃于城乡民间,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正月元宵节期间,各村的秧歌队便走街串巷进行流动演出,一直延续至今。即墨秧歌在表演风格上分为东、西两派。东部沿海一带的为东派,东派的舞蹈动作融汇了武术风格,特点是歌舞并重,场面欢快热烈,舞蹈队形巧妙多变,动作粗犷豪放、刚健有力。西部瓦戈庄、刘家庄一带的为西派,西派的特点是以唱为主的妩媚多姿、轻灵柔顺的歌舞小段,动作细腻 详情>>

即墨 秧歌


冀东地秧歌

“冀东地秧歌”(河北)大致分为妞(姑娘)、丑、公子、老汇等角色,除老汇(泼辣的中年妇女)持捧槌外,其他均持折扇起舞,表演技艺全面,在塑造人物上有独到之处。其中以丑的表演最为突出,是憨厚可亲、诙谐乐观的农民形象,再加上唢呐的密切配合,常吹出拟人声烘托表演,令观众忍俊不禁。 详情>>

冀东 秧歌


济阳鼓子秧歌

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济阳鼓子秧歌,继被济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之后,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阳鼓子秧歌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已有2000年的发展史,是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济阳鼓子秧歌分别在国家、省、市等各级艺术节上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优秀表演奖、优秀演员奖。并多次赴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国 详情>>

济阳 鼓子 秧歌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歌舞兼备发祥探考发展传承文化遗产六个行当音乐特点文化遗产星火相传歌舞兼备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 详情>>

胶州 秧歌


金湖秧歌

“金湖秧歌”是金湖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以朴实的情感、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歌。在以金湖县为中心的周边县市流传,传承最少有10代以上,有据可考的就有百年历史。其唱词、曲调和演唱方式非常独特,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基本信息艺术特色(1、曲调风格别致2、演唱方式独特3、唱词内容丰富)历史渊源文化内涵(1、金湖秧歌抒写劳动的苦与乐2、金湖秧歌歌唱爱情的甜与美3、金湖秧歌描绘生 详情>>

金湖 秧歌


晋中秧歌

简介历史与演变曲目介绍简介一祁太秧歌(一名晋中秧歌),是由祁县、太谷一带的民歌演变而成的一种山西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祁县、太谷、孝义、介休、寿阳等地,深受晋中农村人民群众的喜爱。历史与演变明朝中期,祁县、太谷一带农民在田间劳动时传唱“小曲曲”,同时也配合元宵节闹红火表演,这是祁太秧歌从民歌发展为歌舞结合的最初级形式。清朝初期,安徽凤阳花鼓流传到晋中,一些节目与当地秧歌结合逐渐发展为踩街秧歌。当时表 详情>>

晋中 秧歌


军庄秧歌

“军庄秧歌”起源并传承于滑县道口镇的一个非常古老且表演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因其表演艺术风格独特,为军庄所独有,所以叫军庄秧歌。“军庄秧歌”源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每逢年节灯会(特别是道口正月古庙会),“军庄秧歌”都会进行表演,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形式。军庄秧歌的艺术特点军庄秧歌的角色及具体人数分配为:门鞑 详情>>

军庄 秧歌


秧歌

延安老秧歌民间秧歌舞蹈。流行于延安南部的洛川县、富县、黄陵县及宜川县。是根据戏曲里的"宫廷歌舞"和流传在民间的秧歌,经过不断提炼、加工逐渐形成的。老秧歌表演时分男女角。男角称"耍杂",头戴船形草帽,腰围白裙,手执"莲花灯",引逗包头。女角称"包头",身穿大襟彩服,腰系开缝彩裙,头戴彩色纸花,黑手帕作发辫。表演时,以群舞为主,人数不限,男女成双数。舞时亦必有丑角手执绳甩在前领头,"耍杂"、"包头"排 详情>>

秧歌


乐亭地秧歌

简介内容现状简介乐亭地秧歌是乐亭县流传范围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民间舞蹈。清光绪以前,乐亭秧歌主要是以跑套路的大场秧歌为主,到宣统年间,小场秧歌逐渐增多。内容大场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串街和打场两种。串街秧歌是沿街串巷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串街秧歌动作简捷,注重整体效果,气氛热烈红火,伴奏曲牌一般使用平缓的中板。常用队形有一条龙、二龙出水、二级登楼、编花等。场子秧歌是固定在某一场所进行表演 详情>>

乐亭 秧歌


临县伞头秧歌

参见:伞头秧歌 详情>>

临县 伞头 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