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补泻”查询结果

“补泻”查询结果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补泻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此处专指针灸补泻。有两种含义:一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所施用的手法,即常说的补法和泻法;一是指针对病证的虚实而运用的治疗思想,即常说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简介 分类 ( 常用补泻手法 专用补泻手法 ) 针法补泻 简介 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於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 详情>>

呼吸补泻

[概述][操作方法][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概述]呼吸补泻,出自《素问·离合正邪法》:“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是指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泻法;相反,当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元明以降,历代医家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又有发展,在呼吸调息方法的应用上,高武主张病人自然呼吸 详情>>

呼吸 补泻


黄庭内景五藏六府补泻

气功养生著作。一卷。唐代胡惜撰。此书以《黄庭内景经》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取《玉轴经》的六字气诀为炼功基础,再参照《千金要方》等诸家养生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创编出一套完整的养生方法。书中以五脏六腑(胆)为纲,各系一图,下列六气法、修养法、相病法、治病法、食病法、导引法诸目,既可治病,又能防病强身,方便易行,故后世流行甚广。 详情>>

黄庭 内景 五藏六府 五藏 藏六 六府 补泻


九六补泻

[概述][操作法][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概述]九六补泻,是根据《易经》理论,以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偶数二、四、六、八、十为阴,选九、六两数,与捻转或提插方法相结合,在天、人、地三部行针的一种补泻方法。九六补泻方法,虽属针刺动作的积数,但必须从属于一定的数序,以代表阴阳。用于针刺手法的记载见于元明时期,在《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中,均有用九阳、六阴之数,结合其他补泻手 详情>>

九六 补泻


开阖补泻

概述][操作方法][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概述]开阖补泻,《内经》中多有载述,如《灵枢·官能》载“泻必……摇大其孔,气出乃疾;补必……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灵枢·终始》载:“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无使邪气得入”。《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这些都是说明在出针后速按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 详情>>

开阖 补泻


纳支补泻

子午流注针法之一。指十二经配合十二地支时间的针法。又称纳子法。《素问·针解篇》:“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閤相合也。”十二经脉的血气盛衰,各有一定的时刻,古人以十二地支相配,一经一时,依次而行,称为纳支。即肺经寅时,大肠经卯时,胃经辰时,脾经己时,心经午时,小肠经未时,膀胱经申时,肾经酉时,心包经戌时,三焦经亥时,胆经子时,肝经丑时。当经脉流注时刻已至,至当经气大盛时,用针迎而夺之,损其有余,是为泻法, 详情>>

纳支 补泻


捻转补泻

[概述][操作方法][临床应用][概述]捻转补泻法其理论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气右行,阳气左行”。《备急千金要方》有“欲补从卯南,欲泻从而卯北”之说,从子(北)、午(南)、卯(东)、酉(西)方向来说明捻转补泻。金元时期,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捻转针体时需分左右,以区别其补泻寒热之不同;何苦愚首倡“转针迎随”之法,指出“男子左泻右补,女子右泻左补” 详情>>

捻转 补泻


手指补泻

手指补泻法,针刺操作过程的各种手法总称。见《针经指南》。《难经·七十八难》有:“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纳)针也”的论述,强调左手按压等动作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窦默因将有关针刺的各种辅助手法总称为手指补泻法,其十四条。后来在《金针赋》、《针灸聚英》等书中均有不同记载。参见十四法条。 详情>>

手指 补泻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图书目录图书信息书名: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作 者:李建宇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4月ISBN:9787509136454开本:16开定价:27.00元内容简介《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天元针刺术的理论知识,如历史源流、产生机遇、独特的取穴配穴法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天元针刺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并配合大量病例进行解读说明。 详情>>

天元 针刺 旋转 补泻 古法


徐疾补泻

概述]徐疾补泻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所谓“实”即补虚而后气实;所谓“虚”,即泻实而后邪去。徐,就是慢的意思;疾,就是快的意思。《灵枢·小针解》篇以进针、出针过程两者相对的快慢来区分补泻;而《素问·针解》篇却以出针时间的长短(或称为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区别补泻,并结合开阖补泻来施行。后世医家据此提出“先浅后深”、“先深后浅”或“一进三退”、“三进一退 详情>>

徐疾 补泻


迎随补泻

[概述][操作方法][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概述]迎随补泻意指逆顺,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逆(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终始》也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的论述。即泻实要用逆其经气的方法,补虚要用顺其经气的方法,应用补泻法必须审察经气的盛衰顺逆。《难经·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 详情>>

迎随 补泻


脏腑补泻

属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之一。内科疾病无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躯体病还是脏腑病都是以脏腑为中心的病变,因此扶正祛邪离不开脏腑补泻,补即是扶正,泻即是祛邪。脏腑补泻的治则,有直接对某脏腑进行补泻,如肺病直接补肺、泻肺的治法;和间接对脏腑进行补泻,如肺病采用补脾、泻肝的治法。间接补泻法,是充分利用脏腑间的生克表里、阴阳消长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理对脏腑进行补泻。大体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壮水制阳,益 详情>>

脏腑 补泻


针头补泻

针头补泻针刺补泻手法名。又称手指补泻,指以左手为主的针刺辅助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如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等法均是。 详情>>

针头 补泻


艾灸补泻

名称炮制方法名称艾灸方法名。亦称火补火泻。指艾灸时以火力大小区分补泻的方法。《灵枢·背腧》:“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燃尽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如吹旺其火,使病人觉烫者为泻法,有祛寒散结的作用。炮制方法明代·缪希雍、庄敛之的《炮制大法》(1622年),曾将古代炮炙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即1炮、2烘烤、3火上烧、4炙、 详情>>

艾灸 补泻


补泻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此处专指针灸补泻。有两种含义:一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所施用的手法,即常说的补法和泻法;一是指针对病证的虚实而运用的治疗思想,即常说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简介分类(常用补泻手法专用补泻手法)针法补泻简介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於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 详情>>

补泻


呼吸补泻

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指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作为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作为补法。在针刺得气后进行捻转手法,再停针吸气为补法;加果在停针时呼气为泻法。呼吸补泻针刺治疗补泻法之一。指进、出针时配合病人呼吸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 详情>>

呼吸 补泻


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详情>>

疾徐 补泻


灸法补泻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但是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念已被奉行了1000多年,直至1985年6月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法灸法学》还在“灸治注意事项”中指出“凡是实证、热证及阳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实际上,灸法仅属温补的观点确实值得进一步商榷。简介历史渊源现代研究作用方法(辨证施治是灸法补泻的基础灸法补泻的 详情>>

灸法 补泻


开阖补泻

开阖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针刺补泻法之一。指起针时以开、闭针孔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开阖补泻。以出针后轻轻按揉针孔,使其闭合不令经气外泄者为补法;以出针时边退边摇,针退出后不按针孔,促使邪气逸出者为泻法。开阖补泻,《内经》中多有载述,如《灵枢·官能》载“泻必……摇大其孔,气 详情>>

开阖 补泻


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针刺补泻手法之一。原称子午补泻。指针刺中以向左捻转或向右捻转来区分补泻。《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今多以捻转的幅度、频率和次数来分别补泻。以捻转幅度较小(180°左右)、频率较慢、次数较少者为补;以捻转幅度较大(360°以上)、频率较快、次数较多者为泻。参见子午补泻条。针下 详情>>

捻转 补泻


提插补泻

提插补泻法-基本介绍提插补泻法-操作方法提插补泻法-临床应用提插补泻法-注意事项提插补泻法-基本介绍提插补泻法中提插二字,虽然,在《黄帝内经》中没有直接提出,但在《灵枢·官能》“泻必用员……伸而迎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中所说的“伸”就是提的意思,“推”就是插的意思。《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阐述:“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明代李梃《医学入门》中则明确提出:“凡提插急提 详情>>

提插 补泻


五脏苦欲补泻

用药法则。根据五脏生理特性及病变采用补泻法则。《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详情>>

五脏 苦欲 补泻


徐疾补泻

针刺补泻法之一。即以进出针的快慢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即缓慢地进针至一定深度,行针完毕后迅速退至皮下而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迅速进针至一定深度,行针完毕后,缓慢地退至皮下而出针者为泻法。其进慢出快的方法,在于扶助正气由浅入深,由表达里,能起补虚的作用,而进快出慢的方法,在于祛除邪气由深出浅,由里达表,能起泻实的作用。后世刺 详情>>

徐疾 补泻


迎随补泻

简介出处简介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即针刺时使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即手三阴经从胸部至手部,三阳经从手部至头部,足三阳经从头部至足部,足三阴经从足部至胸部)进针和操作的叫做“随”,也就是补法;凡针刺时使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和操作的叫做“迎”,也就是泻法。出处“迎随”意指逆顺。《说文》:“迎,逢也”,“随,从也。”《辞源》 详情>>

迎随 补泻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

[云坡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3针灸著作。又名《洁古云哎针法》、1卷。金·张壁撰。主要论述针法补渭和部分针刺治疗经验。文字简略。内有:沦迎随补泻、经络取原(穴)法、于诲藏拔原例、经络腑穴配合法、以及针刺伤寒、热病诸法*沽古刺诺痛法等短论。现有涵芬楼影印本。 详情>>

云岐子 云岐 岐子 经络 迎随 补泻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 详情>>

针刺 补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