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使司”查询结果

“使司”查询结果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官署名。阿速,蒙古语,意为守卫。至元九年(1272),立阿速拔都达鲁花赤,置属官。二十三年,称阿速之军。至大二年(1312),改立左、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司,置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官。属枢密院,掌宿卫宫禁,兼营屯田以供军食。 详情>>

阿速 卫亲 军都 指挥 使司


朵甘都指挥使司

朵甘都指挥使司,简称“朵甘都司”,是中国明朝对四川省西部、云南省西北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和青海省西南部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嘉靖时,蒙古人入侵青海地区,史称鞑靼土默特部或西海蒙古部。万历以后,明朝对边疆控制日益松弛,蒙古人攻占了整个青海草原,朵甘都司遂废弃。 详情>>

甘都 指挥 使司


朵甘思宣慰使司

元置朵甘思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理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东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自治州的一部分。治李唐城(今四川理塘)。下有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朵甘思﹑哈答﹑李唐﹑鱼通等处钱粮总管府﹐碉门(今四川天全)﹑鱼通(今四川康定东)﹑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安抚司等官衙﹐属宣政院统辖。明朝在当地置朵甘卫,后来升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朵甘都指挥使司。 详情>>

甘思宣 甘思 思宣 慰使 使司


朵甘行都指挥使司

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简称朵甘行都司,是明朝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军事管辖区名,下辖1卫2法王封地3宣慰使司5招讨司4万户府16千户所。其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沿革洪武五年(1372年)朵甘思内附大明,六年末(1373年)朵甘都卫被设置,属西安行都司;七年(1374年)被改置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辖区卫陇答卫洪武六年(1373年)陇答卫被设置。 详情>>

甘行都 甘行 行都 指挥 使司


福建都指挥使司

洪武八年(1375年)以福州都卫改置,设于福州,公署在布政司之东南(今鼓东都司巷)。统领福建沿海卫所军,防守海疆,与设在建宁的福建行都指挥使司同为福建军事领导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正二品)1人、都指挥同知(从二品)2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4人,本司有职员29人。其属有经历司、断事司、司狱司及仓库、草场等,共有职员18人。 详情>>

建都 指挥 使司


福州右卫指挥使司

洪武八年(1375年)设。公署在福州城都指挥使司之东(今鼓楼三民里)。卫司职官数及品秩同福州左卫指挥使司。辖左、右、中、前、后、中左6个千户所。俱在卫中门外,列于东西。各千户所职官数及品秩均同福州左卫各千户所。另有盛储军器库设于侯官县右合潮桥西,成造军火器局设在怀安县小古楼。屯田新旧共39所(6个千户所各5所,新屯9所),共有田地576顷64亩3分3厘,分布于怀安、古田、罗源县境(新屯在泉州府永春 详情>>

福州 右卫 指挥 使司


福州中卫指挥使司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公署在福州城左卫之东(今鼓楼三民里)。卫司职官数及品秩同福州左卫。辖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俱在卫内,列于两廊前之东西。各千户所职官数及品秩均同福州左卫各千户所。另有盛储军器库设于闽县左法海寺前,成造军火器局设于闽县南津巷内。屯田新旧共30所(5个千户所各4所,新屯10所),共有田地540顷14亩,分布于闽县、长乐、连江县境内(新屯在泉州府惠安、兴化府仙游县境内 详情>>

福州 中卫 指挥 使司


福州左卫指挥使司

洪武八年(1375年)设。公署在福州城都指挥使司东南。设指挥使(正三品)1人、指挥同知(从三品)2人、指挥佥事(正四品)4人。卫有令吏2人、典吏5人。其属镇抚司有镇抚(从五品)2人,司吏1人;经历司有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1人。辖左、右、中、前、后、中左6个千户所,俱在卫内,列于卫署两廊前之东西。各千户所有正千户(正五品)1人、副千户(从五品)2人、镇抚(从 详情>>

福州 左卫 指挥 使司


贵赤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官署名。侍卫亲军指挥机构之一,至元二十四年(1287)置,主要由贵赤(即贵由赤,意为善跑者)组成。有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等官。所属有千户所八翼。 详情>>

贵赤 卫亲 军都 指挥 使司


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官署名。属枢密院。掌管领土完整上都路原籍军人。至元十六年(1279),改虎贲军为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 详情>>

虎贲 军都 指挥 使司


交涉使司

官署名。清末部分行省所设办理外交的官员。光绪三十三年(1908),奉天、吉林两省始设交叔叔使司,以交叔叔使为主官,有佥事、科员、译官等为辅佐。宣统二年(1910),直隶、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云南,并援例设置。辛亥革命后,行省不设外交机关及外交官。巡阅使或边疆地区军政长官公署间有外交处或科、交涉司等,但无交涉使。 详情>>

交涉 使司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宋官署名。简称侍卫步军司或步司。北宋时与殿前司及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分统全国禁军,长官为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南宋时仅统侍卫亲军步军司禁军,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俗称"步帅",有时仅为虚衔而常设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统兵。与殿前司及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统称“三衙”。 详情>>

侍卫 亲军 军步 军都 指挥 使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宋官署名。简称侍卫马军司或马司。北宋时与展前司及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分统全国禁军,长官为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南宋时仅统侍卫亲军马军司禁军,侍卫亲军马司都指挥使俗称"马帅",有时仅为虚衔而常设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统兵。 详情>>

侍卫 军马 军都 指挥 使司


宋建炎四年“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记司印”铜印

概况详情概况名 字: 宋建炎四年“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记司印”铜印级 别: 一级年 代: 南宋尺 寸: 纵5.5,横5.5,高4厘米来 源: 旧藏收藏单位: 浙江省博物馆详情钮为短矩形把手,朱文方印,篆书: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记司印 详情>>

建炎 四年 宣抚 处置 使司 随军 审记 记司 司印 铜印


威海卫指挥使司

简介职权简介威海设卫后,即建立威海卫指挥使司(衙门座落在卫城东街,今和平路偏东),统辖卫内军政事务。其中,主管卫内行政事务的机构和官员是:镇抚司(镇抚二人,从五品),处理刑事案件及管理监狱;经历司(经历一人,从七品),管理文牍及军民词讼;儒学教授(正七品),掌学校课试等;此外,设吏目、仓大使等官员,分别管理出纳文书、仓储等项事务。职权卫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以及镇抚、经历、千户、百户等大小官吏 详情>>

威海卫 威海 海卫 指挥 使司


镇东卫指挥使司

洪武二十一年设。公署在福清方民、新安二里间镇东城内。卫司职官数及品秩同福州左卫。辖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俱在卫内,列于两廊前之东西。各千户所职官及品秩均同福州左卫各千户所。另有教场在卫之东门外50步,旱寨3处(松下、大丘、白鹤),烽燧7处(松下、峰前、大丘、后营、白鹤、大壤、垅下)。屯田新旧共18所,共有田地427顷92亩3分8厘,分布于长乐、福清、兴化府莆田等县境内。原有旗军8687人, 详情>>

镇东 东卫 指挥 使司


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官署名。至元九年(1272),初立阿速拨都达鲁花赤,置属官。二十三年,名为阿速成军,至大二年(1309),改立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掌宿卫城禁,兼营潮河、苏沽两川屯田,以供军储。有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经历等官。 详情>>

左阿速 左阿 阿速 卫亲 军都 指挥 使司


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官署名。侍卫亲军指挥机构之一。至元十八年(1281),以蒙古侍卫总管府依五卫之例,置指挥使司。大德七年(1303),改左翊蒙古侍卫总府依五卫之例,置指挥使司。大德七年(1303),改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等官。所属有千户所七翼、蒙古教授及儒学教授。 详情>>

左翊 蒙古 侍卫 军都 指挥 使司


“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印

参见:明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印 详情>>

秃都 都河 河卫 指挥 使司 司印


安南都统使司

公元1527年,前黎朝(越南语:)权臣安兴王(越南语:AnHưngVương)莫登庸(MạcĐăngDung)胁迫黎恭皇(LêCungHoàng)禅让,改元明德,仍以升龙为都,建立莫朝(NhàMạc)。时任黎朝右卫殿前将军的阮淦,在莫登庸篡位后率族人逃入哀牢,招兵买马图谋复兴黎朝。1532年,阮淦在哀牢寻获昭宗的幼子黎维宁并 详情>>

安南 都统 使司


殿前都指挥使司

简介背景简介宋官署名。简称“殿前司或殿司”。与侍卫司分统禁军。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名籍,总管其统制、训练、轮番扈卫皇帝、戍守、迁补、罚赏等政令。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等官。宋初有都点检、副都点检,在都指挥使之上,后不置。都指挥使以节度使充任,俗称“殿帅”或“殿岩”。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以刺史以上充任。南宋资浅者充任时称主管殿前司公事。所辖步军有御龙直、天武等,骑军有内殿直、捧日等指挥。背 详情>>

殿前 前都 指挥 使司


都指挥使司

概述职位介绍概述明官署名。简称都司。是中国明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掌一方军政,统率其所辖卫所,属五军都督府而听从兵部调令。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分掌地方军政、民政、刑狱。职位介绍明初,废元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诸武官号,统兵五千人者授指挥,以下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不等。度山川形势,分设卫所。大致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人为千户所、百人为百户所,官兵均世籍。洪武三年,升杭州等八卫为都卫 详情>>

指挥 使司


拱卫直都指挥使司

元官署名。掌宿卫近侍控鹤军六百余户及仪卫之事。秩从四品,掌控鹤六百余户,及仪卫之事。至元三年(1266)始置拱卫司,属礼部。九年升拱卫直都指挥使司。有指挥使、副都指使等官。十六年,增置达鲁花赤一员,改隶宣徽院。二十五年,复隶礼部。至顺二年(1331),拨隶侍正府。 详情>>

拱卫 直都 指挥 使司


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

明朝官署名,即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1382)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另有两部以《锦 详情>>

锦衣 军都 指挥 使司


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朝官署名。属枢密院。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升隆镇万户府为隆镇卫置。掌屯军徽巡盗贼于居庸关南、北口,统领钦察、阿速护军,屯驻东西四十三处。所属有镇抚所及北口、南口、白羊口等十一千户所。 详情>>

隆镇卫 隆镇 镇卫 军都 指挥 使司


明秃都河卫指挥使司

参见:明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印 详情>>

明秃都 明秃 秃都 河卫 指挥 使司 司印


明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印

【名称】:明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印【类别】:铜器、玺印【年代】:明代【文物原属】:外卫中的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官署印【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印面7.3×7.2厘米,通高8.9厘米。印铜铸,柄钮。印面阳线宽边框内铸阳文叠篆书体印文,右上起顺读。印台有楷书刻款“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礼部造。永乐六年正月□日。义字八十一号”。明代卫所有京卫和外卫之分。秃都河卫属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为永乐六年(1 详情>>

明秃都 明秃 秃都 河卫 指挥 使司 印印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一作奴尔干都指挥使司,明官署名。成祖永乐七年(1409)置,是中国明朝明成祖时在东北黑龙江出海口一带(今俄罗斯境内)所设立的一个军事统治机构。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永乐十一年(1413)与宣宗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 详情>>

奴儿干 奴儿 儿干 指挥 使司


市舶使司

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徽宗诏令在杭州(今浙江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设置市舶司,使外来商客经营得到方便。宋代社会相对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各类商品交换也活跃起来,对外贸易也因此发达,泛海而来的外商日益增多。为了完善对外贸易的管理,崇宁元年七月,北宋政府在杭州和明州两个沿海港口设立市舶司。市舶司,又叫市舶使司、提举市舶司,它的管理官员有市舶使、市舶判官等。宋史卷市舶使司职责续资治通鉴 详情>>

市舶 舶使 使司


唐兀卫亲军指挥使司

元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始置。总领河西军三千人,以备征讨。有都挥使、佥事等官。 详情>>

唐兀卫 唐兀 兀卫 亲军 指挥 使司


提法使司

清官署名。省级司法行政官署。光绪三十三年(1908)始设于东三省。宣统二年(1910),各省均由提刑按察使司改设。掌全省司法行政并监督各级审判厅、检察厅及监狱。置提法使一人。下设总务、刑民、典狱三科,各科置科长一人,一等科员一人,二等科员一至四人。辛亥革命后,各省仅设高等审判厅与检察厅,不设省级司法行政机关。 详情>>

提法 使司


提举河北籴使司

宋官署名。掌收买刍粮以供沿边储备。 详情>>

提举 河北 籴使 使司


提学使司

官署名。清末各省教育行政机构。清末停止科举、兴办学堂时所设省级教育行政官署。光绪三十一年(1905),载撤学政,在各行省设提学使司,以提学使为主官,管理全省学务。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各有科长、科员。辛亥革命后,改设教育厅,主官为厅长。 详情>>

提学 学使 使司


通政使司

概况设立概况官署名。简称通政司。中国明代中央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简称通政司,俗称银台。前身为察词,洪武三年(1370)置,掌受四方章奏。十年(1377),始设通政使司,长官为通政使。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早朝时汇进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有径自封进者则参驳。午朝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密则不时入奏。通政使还参与国家大政、大 详情>>

通政 使司


通政使司副使

通政使司副使。为中国清朝官制之一,品等为正四品。该职位为通政使司的从官,相当于现任次长。职责为辅佐通政使审阅校阅题本,辖下有参议等从官。除此,也配置在处理冤情的登闻鼓厅。 详情>>

通政 使司 司副 副使


卫候直指都挥使司

卫候直指都挥使司元官署名。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以控鹤一百三十五人属徽政院府正司,掌太子鞍辔弓矢等物。三十年,改属家令司,掌太子饮食供帐仓库。三十一年,增控鹤六十五人,立卫候司统领之,兼掌东宫仪从、金银器物,置卫候、副卫候及仪从库百户。武宗大德十一年(1307),又增怀孟从行控鹤二百人,升都指挥使司。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以控鹤六百三十人归中宫位下。泰定帝泰定四(1327),复 详情>>

卫候 直指 都挥 挥使 使司


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简称“乌思藏都司”,是中国明朝对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锡金、不丹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洪武五年(1372)乌思藏内附,六年(1373)置乌思藏卫(今拉萨),属西安行都司;七年(1374)改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治所乌思藏。明朝政府还采取“僧官制度”,封喇嘛教僧人为卫所的指挥使、同知、通判等官。最高僧官为法王,任乌思藏都指挥使,世袭。可见西藏地区与明朝中央政府是隶属 详情>>

乌思 思藏 藏都 指挥 使司


武卫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金属兵部。掌防卫都城,警捕盗贼。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官。所属钤辖司掌管辖军人,防卫警捕,有钤辖、都将军等官。元中统三年(1262)亦置,至元元年(1264)改为侍卫,八年,改为左、右、中三卫。掌宿卫扈从兼屯田,国有大事则调度之。各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官。 详情>>

武卫 军都 指挥 使司


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官署名。侍卫亲军指挥机构之一。元贞元年(1295)始置,统领色目侍卫亲军。有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副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等官。所属有行军千户所千百、百户、把门千户、百户、门尉、儒学教授等。 详情>>

西域 军都 指挥 使司


行都指挥使司

明代地方军事机构。隶於五府﹐而听於兵部。明初﹐置各行省行都督府﹐又置各都卫指挥使司。洪武七年(1374)﹐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西安行都卫指挥使司。八年﹐令各都卫并改为都指挥使司﹐计十三处﹔同时改西安行都卫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大同都卫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建宁都卫为福建行都指挥使司。後又以北平都司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在建昌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在郧阳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共计五处。行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 详情>>

行都 指挥 使司


右都威卫使司

元官署名。职能:掌太子、太后侍卫军。沿革:世祖中统三年(1262),以五投下探马赤立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拨属皇太子东宫。二十二年,改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后,改隆福宫右都卫威使司,属皇太后。有使、副使、佥事等官。仁宗延祐三年(1315),又置儒学教授。四年,增置蒙古字教授。机构:所辖有镇抚司、五行军千户所、屯田千户所、广贮仓。 详情>>

右都 都威 卫使司 卫使 使司


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官署名。侍卫亲军指挥机构之一。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蒙古侍卫总管府依五卫之例,置指挥使司。大德七年(1303年),改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等官。所属有千户所十二翼、蒙古学教授及儒学教授。 详情>>

右翊 蒙古 侍卫 军都 指挥 使司


昭功万户都总使司

元官署名。文宗至顺二年(1331)置。秩正三品。管领文宗潜邸(文宗原封怀王)扈从之臣。有都总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一员,从三品;副使二员,正四品;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令史六人,译史六人,知印二人,怯里马赤二人,奏差六人,典吏四人。 详情>>

昭功 万户都总使司 万户 户都 都总 总使 使司


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官署名。侍卫亲军指挥机构之一。至元二十九年(1292),始立屯田村。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增其军数,立为大同等处指挥使司。武宗至大四年(1311),改属徽政院。仁宗延祐元年(1314),改中都威卫使司。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经历等官。所属有行军千户所十翼,弩军千户所一翼,屯田左右千户所各一翼,诸千户所各有达鲁花赤、千户等官。 详情>>

忠翊 侍卫 军都 指挥 使司


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官署名。侍卫亲军指挥机构之一。至治二年(1322),以亦乞列思部民一百户,与所收蒙古子子通三千户,及清州匠二千户,屯田汉军二千户,立宗仁卫统领。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经历等官。 详情>>

宗仁 蒙古 侍卫 军都 指挥 使司


左都威卫使司

元官署名。主要职能:掌太子、太后侍卫军。建置沿革: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以侍卫亲军一万户拨属太子东宫,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后,改隆福宫左都威卫使司,属皇太后。有使、副使、佥事等官。武宗至大三年(1310),立一千户所、八百户翼统领造作军士八百人,分属造作。仁宗延祐三年(1315),置教授。英宗至治三年(1323),废军匠千户所。管辖机构:所辖有镇抚所、二行军千户所、二屯田 详情>>

左都威 左都 都威 卫使司 卫使 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