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绞胎”查询结果

“绞胎”查询结果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绞胎


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是中国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工的发明创造的,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虽然,目前对绞胎器的起源、技法、产地以及分期断代等问题,已有少数学者作了初步探讨,而对绞胎器的专门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况。实物 详情>>

巩县窑褐釉绞胎

巩县窑褐釉绞胎枕名称:巩县窑褐釉绞胎枕英文名称:年代:尺寸:通高6.9、长14.5、宽10.4cm来源:备注:平面圆角长方形、此枕采用绞胎贴花法制作,即用白、褐两色泥料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按需要,切成泥片贴于器胎的表面。枕面及四周均贴褐色木纹。 详情>>

巩县 窑褐 褐釉 釉绞 绞胎 胎枕


绞胎

参见:宋修武窑绞胎罐 详情>>

绞胎 胎罐


绞胎

中文名称:绞胎碗规格:高5.1cm、口径10.5cm出处:中国历代茶具年代:五代质地类型:瓷器功用类型:茶具栏目关键词:隋唐五代茶具主题词或关键词:碗绞胎辅助分类项:茶具绞胎又称搅胎,是产生于唐代的一种有特色的新的装饰技术。这种工艺的灵感来自于漆器的制作。这种技法在漆器制作上称为剔犀。剔犀是雕漆的一种,制法是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胎上逐层髹漆,干一层再漆一层,每层由若干道漆堆起,厚薄并不一致,待漆层 详情>>

绞胎 胎碗


绞胎纹瓷盘

英文名称:Porcelaintraywithtwistableglaze介绍新出现的装饰工艺这是一件制作工艺较为独特的盛食器皿。它平沿方唇,浅腹平底,胎体厚重,盘内外满布类似木质纹理样的几何图案,且内外完全一致。这就是唐代新出现的陶瓷装饰工艺--绞胎。绞胎或称搅胎或搅泥,是一种借鉴漆器装饰美化陶瓷的技法。其制作程序是先将白色、褐色等不同色调的胎泥相间叠放,并随意绞制,使之充分相融,然后拉坯成形。制 详情>>

绞胎 胎纹 瓷盘


绞胎

绞胎釉,是一层胎泥,一层釉色,迭次相压,卷成圆柱,然后取其断面,制成器型焙烧而成的,呈现出树木年轮似的纹样,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种为贴面绞胎。这两种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层铅玻璃透明釉,并一次烧成. 详情>>

绞胎 胎釉


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

参见:唐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 详情>>

绞胎 釉陶 狩猎 骑马


青瓷绞胎釉异兽镇纸

【名称】镇纸【类别】绞胎青瓷【年代】唐代【文物产地】河南当阳峪窑【文物现状】流传于世大唐盛世时期政治的先进、军事的强盛、及经济的繁荣无不影响着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青瓷绞胎釉异兽镇纸当为其中一例。异兽镇纸工艺为青瓷在雕塑上施以黄褐相交的绞胎釉,镇纸底板长14.4厘米,宽7.8厘米,异兽通高13厘米(含底板厚度1.8厘米);异兽似虎非虎,昂首挺胸,兽耳后扬贴头,兽目圆睁,两颊毛发顺势后张 详情>>

青瓷 绞胎 胎釉 异兽 镇纸


三彩绞胎骑马射雕俑

【名称】:唐三彩绞胎骑马射雕俑高36.2厘米长30厘米1972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陕西省博物馆藏马通体为褐黄色,除四腿外,布满木纹状花纹,是用毛笔在白色胎体上画好后再施彩釉烧制而成,呈现出绞胎三彩的效果。马鬃分梳于前额两侧,圆目竖耳,姿态矫健。骑俑戴黑幞头,穿圆领绿长衫、长裤和尖头毡靴。腰持长剑,侧身仰望,左手高举作握弓状,右手抱胸作拉弦状。表现出箭欲脱弦射大雕的生动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 详情>>

三彩 绞胎 骑马 射雕


三彩绞胎骑射俑

名 称:三彩绞胎骑射俑制造年代:唐材 料:陶规 格:通高60厘米收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介 绍唐代殉葬陶俑,唐代除三彩俑作为明器外,陶瓷工艺上的绞胎工艺也进入明器装饰领域。绞胎,是将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加以混合搅拌,再使用手工模制或塑制作出所要造型,不能用轮制。由于绞胎纹理独特绚丽,有似自然树木大理石纹理,因此倍受青睐。图中绞胎骑射俑除头、手部使用本色泥料外,余部皆有绞胎。人物横跨马上,身体右倾,头颈 详情>>

三彩 绞胎 骑射


绞胎

参见:宋修武窑绞胎罐 详情>>

宋绞胎 宋绞 绞胎


宋修武窑绞胎

【名称】:宋修武窑绞胎罐【类别】:瓷器【年代】:宋代【文物原属】:宋代修武窑烧制【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高9cm,口径3.6cm,足径5.1cm。罐小口,丰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两色泥料揉绞出有如羽毛样花纹,新颖奇特。此罐花纹与修武窑所出标本极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窑也很常见,因此推断此罐可能为修武窑制品。绞胎工艺始于唐代,借鉴漆器犀毗工艺,以不同 详情>>

宋修武 宋修 修武 窑绞 绞胎 胎罐


唐黄釉绞胎倭角方枕

唐·黄釉绞胎倭角方枕(河南巩县窑)长15厘米、11厘米、高7.5厘米绞胎是唐代陶瓷装饰工艺出现的一个新品种,或称“搅胎”、“绞泥”。它是用白、褐两种(或多色)泥料相间揉搓在一起,然后拉坯或切片成型。色泥相间呈现各种花纹,纹理变化多端,有木纹、鸟羽、花朵,流水、行云等等。因工艺处理的难度,在唐代,绞胎还多与镶嵌技法结合,用绞胎泥切片后嵌入器体,成花朵或特定图案,以期更好、更节约地体现纹饰效果,扩大产 详情>>

唐黄釉 唐黄 黄釉 绞胎 胎倭 倭角 方枕


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

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1972年出土于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为唐代使用的明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简介详细信息历史渊源藏品简介高:37厘米长:27厘米用途:明器所处时期:唐出土时间:1972年出土地点: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详细信息此俑右手擎鹰,左手持食,目光专注,神情逼真,马鞍后置一猎物。唐代政府设有养鹰坊,有专门负责驯养的人员,贵族官僚也是如此。懿德太子墓中除此件饲鹰骑俑外,甬道壁画中还绘有几 详情>>

唐绞胎 唐绞 绞胎 釉陶 狩猎 骑马


易县绞胎

纹胎陶瓷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陶瓷品种,其主要特点是坯胎内外皆有相联花纹,与其它陶瓷品种有明显的区别。用纹胎陶瓷制作的建筑装饰墙地砖、茶具、餐具、工艺品等,坯胎内外变幻无穷的相联花纹,真是巧夺天工,犹如天然大理石,质感细腻,光泽柔和,色彩丰富,古朴典雅,十分惹人喜爱。 详情>>

易县 绞胎 胎瓷


易县绞胎陶瓷制作技艺

基本信息详细介绍基本信息所属地区:河北·保定·易县文化遗产名称:易县绞胎陶瓷制作技艺遗产编号:1—8—11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申报日期:2007年申报人/申报单位:保定易县遗产级别:省详细介绍绞胎瓷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所谓绞胎瓷,是用红白两种泥料糅合在一起,拉坯成形,再入窑烧制而成的陶瓷工艺品,其花纹似木纹和旋转纹。拉坯成形后的图案贯通于陶器的内外壁,工艺难度很大。绞胎 详情>>

易县 绞胎 陶瓷 制作 技艺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

参见:唐巩义窑绞胎三足罐 详情>>

巩义 窑绞 绞胎 胎三 三足 足罐


巩义窑绞胎

参见:唐巩义窑绞胎枕 详情>>

巩义 窑绞 绞胎 胎枕


绞胎

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是中国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工的发明创造的,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虽然,目前对绞胎器的起源、技法、产地以及分期断代等问题,已有少数学者作了初步探讨,而对绞胎器的专门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况。实物资料 详情>>

绞胎


绞胎

参见:绞胎陶瓷 详情>>

绞胎 胎瓷


绞胎弥勒造像

参见:宋绞胎弥勒造像 详情>>

绞胎 弥勒 造像


绞胎三足炉

参见:唐巩义窑绞胎三足炉 详情>>

绞胎 胎三 三足 足炉


绞胎三足盘

绞胎、绞釉都是唐代陶瓷工匠发明的装饰工艺手法,利用不同颜色的陶泥或釉料相绞合,形成特殊而自然的效果。 详情>>

绞胎 胎三 三足 足盘


绞胎陶瓷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绞胎瓷主要产地(焦作)制作工艺(传统绞胎工艺当 详情>>

绞胎 陶瓷


绞胎

参见:唐巩义窑绞胎枕 详情>>

绞胎 胎枕


宋当阳峪窑绞胎小罐

【名称】宋当阳峪窑绞胎小罐【类别】瓷器【年代】宋代【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简介】高:9cm,口径:3.6cm,底径:5.1cm罐圆口,短颈,鼓腹,平底。颈部施白釉,外腹部釉色为褐白两色,纹饰呈羽毛状。绞胎是唐、宋时期北方地区许多窑口经常使用的一种工艺手法,它以深浅两种颜色的胎土相互绞合成型,或用两种颜色的胎泥绞出不同的纹理贴塑在器物上,使器物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一种变化的美感,纹饰有羽毛纹、树叶纹 详情>>

当阳 峪窑 窑绞 绞胎 胎小 小罐


绞胎弥勒造像

【名称】:宋绞胎弥勒造像【类别】:瓷器【年代】:宋代【文物原属】:【文物现状】:现藏晋江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简介】:纵13.8、横19.8、高12.5厘米。光头、长耳垂肩、咧嘴大笑、盘腿而坐,大肚袒露,左腿屈起,左腿盘曲在左腿边,跣足。足盘露于袈裟外。身披袈裟,右手执乾坤袋,左手放于左膝上,握一念珠串。全身釉色分为二部分:袈裟部分用绞胎作出,釉面呈黄、褐色相间,通身再施一层米黄釉。身躯上布满冰 详情>>

宋绞胎 宋绞 绞胎 弥勒 造像


唐巩义窑绞胎三足罐

【名称】唐巩义窑绞胎三足罐【类别】瓷器【年代】唐代【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简介】高:11cm,口径:10.7cm,足径:15.8cm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罐通体绞胎,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花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三足罐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银器,以三彩数量较多,此外还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这件三足罐的形制,给人以浑圆饱满的观感。它最突出的特 详情>>

巩义 窑绞 绞胎 胎三 三足 足罐


唐巩义窑绞胎三足炉

【名称】:唐巩义窑绞胎三足炉【类别】:瓷器【年代】:唐代【文物原属】:唐代巩义窑烧制【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高11cm,口径10.7cm,足距15.8cm。炉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炉通体绞胎,即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花纹。此炉造型端正,炉身与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绞胎的纹理将器身的纹饰搭配成不规则的团花图案,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三足炉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 详情>>

巩义 窑绞 绞胎 胎三 三足 足炉


唐巩义窑绞胎

绞胎枕,1956年出土于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唐墓,为唐代的生活用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信息详细信息藏品信息高:7.7厘米长:14.7厘米宽:10厘米用途:生活用具所处时期:唐出土时间:1956年出土地点: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唐墓详细信息此枕为长方形,装饰作盘旋扭曲的木纹状,是唐代出现的新颖别致的绞胎瓷器。这种瓷器是用两种不同的泥料做坯(一种色深,一种色浅),两者交叠拧绞再施釉烧成。在唐代的巩县窑 详情>>

巩义 窑绞 绞胎 胎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