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登总持寺浮屠

登总持寺浮屠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登总持寺浮屠


《登总持寺浮屠》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作,通过从高塔上看到的长安的景色,感悟到成佛须经的过程和内心对佛的喜爱。

作品名称:登总持寺浮屠

创作年代:唐代中期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古诗

作者:孟浩然



作品原文


登总持寺浮屠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郊开帝宅,阡陌逗人家②。

累劫从初地③,为童忆聚沙。

一窥公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④,空香逐落花。

作品注释


①总持寺:公元605 —618 年(隋朝大业年号)期间修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浮屠:亦作浮图,休屠,皆佛陀之异译。本诗中指佛塔。

②阡陌:田间小路。

③劫:劫波简称,梵语kalpa,义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有大、中、小之分。处地: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即喜欢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处地。

④诸天:指三界十二八天,欲界六天、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作品赏析


该诗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夫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开。由此引发了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究从初地至喜欢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须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化出。此处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初地上累土而成。“一窥公德见,弥益道心加”,讲述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满成佛果。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显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气氛。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公元689——740),唐代著名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历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落榜。他在太学赋诗的时候,名动公卿,满座为之倾倒。后因写诗引起唐玄宗不悦而被放归襄阳,于是漫游吴越一带,游览名山胜水。734年(开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准备向朝廷举荐他,但他不慕名利,到期竟然失约不赴,终究还是没有成就功名。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曾有远大的抱负,但在政治上困顿失意,终生过着隐士的生活。他洁身自好,不乐于趋附权贵,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所倾慕。

相关分词: 登总 总持 持寺 浮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