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升庵”查询结果

“升庵”查询结果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陈洪绶升庵簪花图轴

陈洪绶升庵簪花图轴《升庵簪花图》轴,明,陈洪绶绘,绢本,设色,纵143.5cm,横61.5cm。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1488—1559年),号升庵,被流放云南时为讥讽时政,曾醉酒后以白粉涂面,髻上插花,与学生和妓女游行于市中。此图即绘其事。图中人物造型夸张,神态生动,线描圆劲流畅,背景中老树枯槎虬枝,更衬托出主人公桀骜不羁的个性,显示了陈洪绶人物画成熟时期的典型面貌。撰稿人:杨丹霞 详情>>

陈洪绶 陈洪 洪绶 升庵 簪花 图轴


明陈洪绶升庵簪花图

【名称】:明陈洪绶升庵簪花图【类别】:纸类文物、书画【年代】:明代【文物原属】:明陈洪绶绘制图【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绢本,设色,纵143.5cm,横61.5cm。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1488—1559年),号升庵,被流放云南时为讥讽时政,曾醉酒后以白粉涂面,髻上插花,与学生和妓女游行于市中。此图即绘其事。图中人物造型夸张,神态生动,线描圆劲流畅,背景中老树枯槎虬枝,更衬托出主人 详情>>

明陈洪 明陈 陈洪 绶升 升庵 簪花


升庵

四川省成才市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四川省成才市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辖21个社,幅员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3759.02亩,总户数1096户,总人口3711人,村服务站服务内容包括:一、社会救助服务:提供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帮困助学、五保供养、应急救助、安身工程等网上申报服务。二、劳动保障服务:提供劳动保障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用工信息发布,做好辖区内就业实名制动态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组织好就业 详情>>

升庵村 升庵 庵村


升庵

明杨慎撰。慎有《檀弓丛训》,已著录。此集为万历中四川巡抚张士佩所订。凡赋及杂文十一卷、诗二十九卷,又杂记四十一卷。盖士佩取慎《丹铅录》、《谭苑醍醐》诸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其诗文之后者也。慎以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於明代独立门户。文虽不及其诗,然犹存古法,贤於何、李诸家窒塞艰涩,不可句读者。盖多见古书,薰蒸沉浸,吐属自无鄙语,譬诸世禄之家,天然无寒俭之气矣。至於论说考证,往往恃其强识,不及检 详情>>

升庵 庵集


升庵诗话新笺证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目录图书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第1版(2008年12月1日)丛书名: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平装:1140页正文语种:简体中文开本:32ISBN:9787101063738,710106373X条形码:9787101063738商品尺寸:20.2x14.8x5.8cm商品重量:1.2Kg内容简介《升庵诗话新笺证(套装上中下册)(竖排版)》以《升庵外集》十二卷为主,以《函海》本《升庵诗话 详情>>

升庵 诗话 新笺 笺证


升庵中学

参见:新都区升庵中学 详情>>

升庵 中学


新都区升庵中学

简介设施师资特色荣誉简介新都升庵中学(又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新都外国语学校),成立于2002年7月。是新都区委、区政府在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大举措中,集原新都三中、五中的资源优势,在原五中校址上新办并经成都市教育局验收合格的一所高完中。现校址位于新都区湖滨路94号。设施学校占地26000平方米,现有52个教学班,学生总数2800余人。有能容纳1000余名学生入住的学生公寓;能容纳1 详情>>

新都区 新都 都区 升庵 中学


新都升庵中学

参见:新都区升庵中学 详情>>

新都 升庵 中学


新都杨升庵博物馆

新都桂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初唐,原名“南亭”,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改名为桂湖,为中国官署园林典范作品。全园占地七十余亩,以湖为中心,四周布景,继承了早期园林一池三岛的传统,园中无大的建筑、明显的中轴线。园林景观以植物见长,“六月荷花八月桂”是桂湖最大特色。桂湖荷花始栽于唐代,至今已成为全国十大赏荷胜地及全国五大赏桂地之一,园内明代紫藤被誉为中国最大紫藤。桂湖有升庵祠纪念杨升庵,杨升庵名慎 详情>>

新都 杨升庵 杨升 升庵 博物馆 博物 物馆


升庵祠及桂湖

概况修建历史文物保护旅游景点(杨升庵纪念馆新都碑林新都名人馆桂湖公园学士堰云外楼石城墙沁春园艾芜墓)杨慎其人概况杨升庵祠为明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杨慎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距成都市区16公里。历经明、清及近、现代修建,杨升庵祠及其所在桂湖现有楼台亭阁等古迹20余处,基本保存了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建筑和布局。杨升庵祠为桂湖的主体建筑。1996年,杨升庵祠及桂湖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 详情>>

杨升庵 杨升 升庵 祠及 桂湖


升庵长短句

《升庵长短句》是明朝杨慎的词集,共有正集三卷,续集三卷,补遗一卷,附录若干则,总共收录杨慎作的各类词章250多首。本词条主要介绍书籍及其作者。中文名:《升庵长短句》作者:杨慎年代:明朝类别:词集收录数量:250多首一、书籍简介二、作者简介一、书籍简介《升庵长短句》是明代文人杨慎谪贬云南以后的词集.杨慎诗文并茂,尤以诗词著称.《升庵长短句》共有正集三卷,续集三卷,补遗一卷,附录若干则,共收杨升庵作的 详情>>

升庵 长短句 长短 短句


升庵夫妇乐府

杨升庵(1488--1559)明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世宗时,谪戍云南永昌。曾与何景明等为友,其诗虽不专主学盛唐,仍有拟古倾向。贬谪以后,多感愤之作。又能文、词及散曲,对民间文学也颇重视。学问博洽,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时有疏失。著述有一百馀种,其重要者为《升庵集》。杨升庵杨慎简介著作存诗写景诗词和散曲著作黄峨杨升庵夫妇散曲五卷明·杨慎,黄峨撰,黄兰波 详情>>

升庵 夫妇 乐府


升庵桂湖

新都升庵桂湖是一处风光秀丽的古代人工湖。明正德嘉靖年间,著名学者杨升庵(名慎,字用修,1488-1559)常在这里读书和游玩,并“沿堤遍栽桂树”,培植风景,兴建园林,桂湖自此名扬天下。现在明代的园林早已不存,但从杨升庵《桂湖曲送胡孝思》和卢雍《桂湖夜月》等诗篇中,尚可想见其当日胜概。桂湖以其崭新的风貌,又跻入了“西蜀名园”的行列。今日的桂湖园林,基本保存了一百多年前的建筑布局。中文名称:升庵桂湖面 详情>>

升庵 桂湖


升庵诗话

作者杨慎,《升庵诗话》又名《乐府诗话》。书中主要为诗人品评与诗歌品鉴,主张向历代诗歌学习,特别是向六朝、三唐优秀诗歌学习,批评盲目尊唐,对宋诗亦予以肯定。论诗主“天然”、“清新”,推崇王维、韦应物,看重诗歌之“言外之意”与“含蓄蕴藉”,不满“直陈时事”,强调诗必有出处。其考订词章韵律、用字得失较为精当。通行有1983年中华书局版《历代诗话续编》本。作品名称:升庵诗话作品别名:乐府诗话创作年代:明代 详情>>

升庵 诗话


升庵外集

《升庵外集》记载龙之九子是:品质,形似龟好负重,即碑下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盖;蚣蝮,好立,站桥柱;椒图,似螺蚌,性好闭,立于门首;金猊,形似狮,好烟火,立于香炉;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眦三个,恰为龙之九子。 详情>>

升庵 庵外 外集


升庵

升庵祠坐落在昆明西山山麓、滇池之滨的高峣村。是明万历年间人们为纪念杨升庵,将其旧居“碧峣精舍”改建为祠,供奉其塑像。这是一座三院三殿的中式庭院,背靠西山,面临滇池,旁有清泉,花木繁盛,幽雅秀丽。祠内古木参天,楼台亭阁巍然肃立,祠堂静谧。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升庵祠原为乡绅毛玉的庭园,当时毛玉任吏部给事中,与杨慎友情笃深,在“议大礼”的政治斗争中,被逮下狱,廷杖创发至死;“碧峣精舍”是 详情>>

升庵 庵祠


升庵簪花图

忧伤如蛇《升庵簪花图》明陈洪缓(1598~1652年)绢本设色纵143.5厘米横61.5厘米皇室的画家陈洪缓,浙江诸暨人。因为崇祯皇帝喜爱他的画,入宫当了小官,明亡以后,因此丢了营生,无奈入寺成了僧人,面对清灯、古佛,终日打禅、吃粥。他的画有浓重的装饰味道,格调清雅,在人物画上为明末清初时独有创新的画家。三十七岁倒运《升庵簪花图》的主角是杨慎。这位倒运的四川人,曾经考中过进士,但是无端的恶运似乎不 详情>>

升庵 簪花


升庵

参见:杨慎 详情>>

杨升庵 杨升 升庵


升庵刻像和升庵碑刻

滇南古城建水有一座福东寺,寺内有一块四列体碑刻,首列有八尺铁线描钩刻的杨升庵像,其余三列为云贵总督范承勋、昆明戴纲孙、临安知府贺宗章的题赞。此碑高1.31米,宽o.64米,是云南仅存的一块升庵刻石画像。画像中的升庵先生宽袍长袖,手扶筇杖,面容清秀,一副飘逸出尘之姿,满腹经纶文章之态。杨升庵(公元1488—1568年)名慎,字用修,是明代正德辛末(公元1511年)状元,授翰林修撰,充任皇帝老师;嘉靖 详情>>

杨升庵 杨升 升庵 刻像 像和 和升 升庵 碑刻


升庵

在成都北去16公里的新都城内,为明代文化名人杨升庵的遗迹。面积46500平方米,水域占16300平方米。是一座花木扶疏、楼阁掩映的园林。粉荷凌波,桂蕊飘香,是桂湖独具的特色,也是她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明末战乱,园林荒圯,清初废湖为田。嘉庆十七年(1812年),知县杨道南重修桂湖。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张奉书博采各地园林之长,重开桂湖胜迹,并在湖上建升庵祠。1927年,桂湖辟为公园;195 详情>>

杨升庵 杨升 升庵


又寄升庵

诗词原文又寄升庵黄峨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诗词鉴赏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诗的末两句表现了诗人久盼夫 详情>>

又寄 寄升 升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