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骨笛”查询结果

“骨笛”查询结果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骨笛


骨笛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又称鹰笛或鹰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棱气鸣乐器,藏语称当惹。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等的藏族牧区。常用于独奏。是藏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间劳动休息时吹奏自娱。经常吹奏的乐曲有《春播》、《上山》和《下山》等。 起源和历史 ( 传说一 传说二 历史 ) 制作 ( 技巧 工艺 演奏方 详情>>

七音骨笛

1987年,在舞阳县贾湖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挖掘出16支用猛禽骨管制作的七音骨笛,距今8000年左右,还可以奏优美的音乐旋律,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属最早的实物发现,比埃及出土的笛子早2000年。骨笛均为腿骨制作,长二十余厘米,多为七孔,也有五、六、八孔者。鉴定测试表明,骨笛发音准、音质好,已具备音阶结构,可以吹奏旋律,被考古界称之为七音骨笛。七孔骨笛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普遍采用七音阶,音乐的调式观 详情>>

七音 骨笛


骨笛

人骨笛“人骨笛”并不属边棱音的笛类乐器,而属唇簧气鸣乐器。用人腿骨制成。藏族“钢冻”在古代汉族中的俗称。用作宗教法器。清·徐珂《清稗类钞·宗教类》:“人骨笛,以人腿骨制之。” 详情>>

人骨 骨笛


骨笛

骨笛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又称鹰笛或鹰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棱气鸣乐器,藏语称当惹。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等的藏族牧区。常用于独奏。是藏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间劳动休息时吹奏自娱。经常吹奏的乐曲有《春播》、《上山》和《下山》等。起源和历史(传说一传说二历史)制作(技巧工艺演奏方式)文化遗留(河姆渡骨笛鹰骨笛舞阳骨笛贾湖骨笛红山 详情>>

骨笛


骨笛

鹤骨笛是一种古老乐器,据考古发现,鹤骨笛发明于我国新石器时代,距今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在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曾出土了轰动考古界的七音阶鹤骨笛,这是世界上已出土的距今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乐器实物。与贾湖遗址大致处于同时期的珠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也曾出土鹤骨笛。由此可见,鹤骨笛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元老级乐器,也是笛类乐器的鼻祖。鹤骨笛制作工艺复杂,以著名的贾湖鹤骨笛为例,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去掉两端关节 详情>>

鹤骨 骨笛


兴隆洼骨笛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距今8000年左右,是红山文化的重要源头。兴隆洼骨笛出土于兴隆洼遗址,该遗址曾出土世界最早的玉耳环及规划有序的环壕聚落。这只骨笛于1986年出土后一直保存在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库,经专家认真修复和笛子演奏家的反复摸索吹奏,使8000年前的古韵得以重回人间。简介发现过程重要意义骨笛演奏简介发现过程在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800 详情>>

兴隆洼 兴隆 隆洼 骨笛


骨笛

鹰骨笛,又称鹰笛或骨笛,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吹奏乐器。新疆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曾出土一件北朝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的骨笛(残)。塔吉克族称那依,柯尔克孜族称却奥尔。用大鹰的翅骨制成,长约25厘米、管径1.5厘米。管内中空,两端皆通,管下端开三孔。制作时,先将骨肉剔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去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钻一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 详情>>

鹰骨 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