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空间大地测量研究室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空间大地测量研究室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空间大地测量研究室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空间大地测量研究室成立于2003年6月,由原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空间大地测量研究室和地壳形变与地震研究室合并而成。现主要分为:空间大地测量组和地壳定点形变组。 研究室现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6人,以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

1.空间大地测量组

主要是以现代大地测量学为主导,从事现代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技术(GPS、SAR、INSAR等)的研究。主要研究现今地壳运动(包括:区域地壳变形、断层运动、地壳应力应变、地壳介质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形变前兆机理、中长期地震预测,并开展大陆动力学、地球陆海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演化规律等研究。通过跟踪国际现代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的最新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现代大地测量的理论与观测技术水平,推进其在我国地震科学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研究组在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中,用GPS研究中国大陆整体运动,青藏、川滇,天山地区现今构造变形及其地震活动的关系;昆仑山地区8级地震后的应力-应变场及其断层现今活动;用GPS和InSAR监测长江三峡地区地壳变形及其与水库诱发地震的关系;用GPS对亚洲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的定量化研究等,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的《科学》周刊第294卷,5542期上发表论文"Present-day crustal deformation in China constrain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easurements",回答了许多构造变动的重大运动学问题,加深了人们对区域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的理解;参加“863”项目—中国地震监测卫星计划的预研与制定,并负责其中的GPS掩星观测与电离层研究,该研究将为我国计划发射的地震监测卫星提供设计依据和参数,同时,通过对电离层的分析研究,推动GPS监测电离层以及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现在正在利用InSAR技术研究昆仑山和伽师地震的同震形变、强震变形过程与机理、断层活动、震后地壳恢复形变等问题;同时正结合GPS和InSAR的优势在一些项目中积极进行探索。

空间大地测量组曾获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新疆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2.地壳定点形变组

研究组负责全国定点形变地倾斜台网、洞体应变台网技术管理,建立了形变台网数据中心、形变台站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形变前兆台网专业数据库系统;参与形变观测技术规范制定和中国地震局"十五"形变台网规划与建设等工作;开展形变中短期动态图象及其与强震关系、中国大陆板内块体及边界带现今运动等研究。

目前纳入全国管理的有地倾斜和洞体应变两大台网,包括80个倾斜台和45个应变台站(64台套水管、112台套摆式仪和63台套伸缩仪),形变连续台网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区。台网的主要功能和任务是:观测、描绘全国或大区域的倾斜场、应变场的基本形态及其变化,反映地球内部物理场的变化,绘制潮幅、非潮汐形地壳形变运动图像,为地震预报和学科研究提供趋势意见和形变场资料。

台网的观测精确度、连续性和可用率三个方面已已达到并部分领先于国际同类台网的先进水平。作为地震前兆台网,该台网获得了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1975.02.04)、新疆乌什6.4级(1987.01.24)、台湾海峡7.3级(1994.09.16)、云南丽江7.0级(1996.02.03)等中、强地震前的可靠纪录与成功预报,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地壳定点形变组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