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张槚祠堂

张槚祠堂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张槚祠堂


在黎川县洵口镇的西面,有一座古祠——张槚祠堂,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今已有400多年了。其石雕之美,艺术之高,延续之久,保存之好,在黎川县是独一无二的,在全省也是屈指可数的。这是一座三进院落的家庙式建筑,砖石木结构,没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处处显得庄重肃穆,朴素大方。

张槚(1533-1602)字养之,号“心语”,别号“淇园居士”,江西省新城县洵溪(今黎川县洵口镇)人。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初任婺源县令,嘉靖四十三年,擢升御史,因上奏《救论严嵩言官疏》触怒明世宗,被庭杖六十棍,削职为民。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驾崩,穆宗继位,张槚官复原职,任湖广道监察御使。他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弹劾大学士丞相高拱阴谋奸诈,违法害民。高拱被参倒了,但穆宗皇帝反复无常,朝令夕改。隆庆四年,又重用高拱为相。高拱大权在握,就以莫须有罪名,对张槚进行报复,于是张槚第二次因“建言”被革职回家。隆庆六年穆宗驾崩,神宗继位。由于江西巡抚韩国贞举荐,张槚复任大理寺丞,后因在江南救灾和修建漕河工程有功,晋升南京工部右侍郎。当时神宗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忧外患,张槚忧心如焚,对当时弊政慷慨直言,上奏《敬保治安疏》。神宗皇帝虽知他忠直之心,却听不进逆耳之言。加之少数朝臣交相诬陷,张槚激愤难忍,上疏告病回家,神宗并不挽留,于是张槚第三次“建言”遭黜,至万历三十年(1602)七月逝世,享年七十岁。张槚一生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敢于直言,为大明王朝长治久安屡献良策、仗义执言,终因“忠言逆耳”,三次“建言”三次被贬革职。

走进祠堂大门,过走廊天井,便是祠堂中心——官厅,官厅正中悬挂有“世承忠孝”四字横匾,厅两边墙壁上写有“忠、孝、节、廉”四个一平方米的楷书大字。据张氏族人讲,这是张槚生前亲自书写的,虽经四百多年沧桑洗礼,仍保存完好。

再往前走就是寝厅,正上方供着张槚的神牌,右边悬挂着张槚当年亲书的六条家训:一、读书为立命之本;二、孝悌为做人之本;三、耕田为民生之本;四、勤劳为持家之本;五、闺门为兴家之本;六、教子为成人之本。蕴涵着丰厚的儒家文化精神,闪烁着张槚高贵的人格光辉。

这个祠堂最经典之处,是大门正前方的一座高三米、长十四米的照壁。照壁墙内半露着四根华表式浮雕石柱。照壁两端上方曾有长型雕刻石碑与祠堂门墙横向连接。左边上方石匾上书“三朝直臣”,右边上方石匾上书“百世流芳”。照壁四周原布满石刻浮雕,人物鸟兽,惟妙惟肖。照壁正中上方内嵌石匾,上书“建言召用”四个一尺见方的楷书。石上角题为“万历三十六年”,左边落款“为赐进士巡按山西监察御史起从湖广道监察御史升任应天府尹大理寺正卿工部右侍郎进赠本部尚书特赐祭奠臣张槚立”。这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张槚去世后,明神宗皇帝派湖东道余炤前来吊唁,行谕祭礼时特赐的祭奠牌匾,是明王朝对张槚的崇敬和褒扬。因此,洵口的张氏族人都把它视同生命,世代珍护。据张氏家族后人张水孙讲:文革破四旧期间,洵口古建筑、古民居摧毁殆尽。一日中午造反派集队来祠堂破四旧,祠堂大门和照壁上各种人物故事和花鸟浮雕全被打碎了。正要拆毁照壁墙体时,恰好时任洵口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水孙从抚州开会回来,当即以大队决定以祠堂改为大队仓库存放粮食为借口,才使祠堂照壁躲过劫难。

洵口位于黎川县之东南,东连福建光泽,南接南城。山峦叠翠,群峰耸峙,地势险要,历代视为闽赣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立驿站,传递文书,屯兵养马,转运粮草,有史以来一直是黎川县东南重镇。

在洵口镇东南二里下寨村香炉峰下,有一座名扬中外的唐代古刹——寿昌寺。寿昌禅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由高僧泉南桂琛筹资兴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系佛教“曹洞宗”的古刹。

相关分词: 张槚 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