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净土变史概说

净土变史概说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净土变史概说




净土变史概说基本信息


净土变史概说李大川 译

内容摘要:该文介绍了净土变的发展演变历程,主要对印度和中国净土变形式及发展作了详细叙述。

关键词:净土变;曼陀罗;印度净土教;中国的净土教与净土变

中图分类号:B9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1-0107-07

净土变史概说内容简介


一 净土之“变”和“曼陀罗”

净土教的源头在印度,延伸到西域,在中国发展起来,后来传入日本,得到了更新的发展。经过悠久的年代,净土教在广大的区域得以传播,其间产生了许多美术作品,并以美术作品为媒介起到了传教的效果。其中在绘画方面,以佛为中心所绘制的净土景象、以及描述佛和圣众来此土迎接信众至净土场景的来迎接引图,其作品的发展最令人瞩目。然而,这两类作品在印度都没有发现实物。净土变在中国得到了特别的发展,传到日本之后不久,就以当麻曼陀罗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得以普及。而来迎接引图在中国曾有少量作品,但主要是在日本得到了很大发展,留下了富有变化的优秀作品。本文拟就净土变加以概括的考察。

在日本,比之净土变,人们更多地使用净土曼陀罗这一名称。

在《源氏物语》的“幻”一节中,有:昨天忽然想起,快到紫上的一周年忌辰了。

应该为她供养她发愿往生的极乐世界的曼荼罗。

在《荣华物语》的“御着裳”一节中,有:做四十九天佛事……供养描绘极乐净土的曼荼罗,每天诵法华经一部、阿弥陀经四十九卷。

在《本朝世纪》的“长保四年(1002)十二月”一节中,有:

于慈德寺,被修前三条院周阕御斋会……施入御佛、阿弥陀曼荼罗一铺,金泥法华经一部八卷,被奉供养。

另外,在镰仓时代以后,有名的当麻寺收藏有一幅长、宽各一丈三尺的大幅净土图,这幅图曾被法然上人宗门的僧徒作为重要的教义依据加以研究,并临摹成不同大小的图画普及开来。据说这幅净土图是中将姬(法如)织成的,与后来的智光(770~781前后圆寂)曼陀罗、清海(1017年圆寂)曼陀罗并称为“天下三曼陀罗”。

曼陀罗(madala)原来是“成就本质者”的意思,在中国旧译为坛或道场,新译为轮圆具足,又译为聚集。意即完全具足万德,或者诸尊集会的圣洁坛场。一般用来指成为视觉对象的绘画等。在日本,是在一幅画面上,画着所有的净土圣众,作为全面表现净土真实相的这种净土图称为净土曼陀罗或者极乐曼陀罗;而在日本佛教的直接传人地中国则被称为净土变或净土变相。从极力输入和模仿中国文化的奈良朝时代,直到平安朝初期,也是称为净土变的。例如,南都兴福寺五重塔的第一层,画有东方药师净土变、南方释迦佛土变、西方阿弥陀净土变、北方弥勒净土变等四佛的净土变。此外,由三善清行撰写的延历寺座主圆珍传中,记述了中国制作的大幅净土变传人日本的过程:

[日本贞观九年(807)]唐温州内道场供奉德圆座主,随务(婺)州詹景全向国之便,赠则天皇后缝绣四百幅之内的极乐净土变一铺,长二丈四尺,宽一丈五尺;织绘灵山净土变一铺,长一丈五尺,宽一丈;付法藏上自释迦叶,下至唐慧能之影像二帧子,各宽四丈。

后来,遣唐使被废止,日本人的思维和感情从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中得到解放,发展成长起来。使用假名文字写作的文学在京都的贵族社会开始兴起。这时日本的宗教界,空海的真言宗自不必说,最澄的天台宗也完全密教化,所谓东密、台密的曼陀罗佛教同净土教一起,成为贵族社会所必需的宗教而兴盛起来。在这种风潮中,紫式部等作家巧妙地把中国的净土变、净土变相的名称改变为“净土曼陀罗”。这大概是因为曼陀罗这个名称的语感不但具有佛教故乡印度原文的神圣观念、神秘感以及内容的丰富性,而且比之变和变相的音调更新鲜,更具有魅力吧。藤原兴盛期流行的净土曼陀罗这个新词,成为日本长期使用的用语,而且连现代的文学界和电影界也一直爱用某某曼陀罗之类的说法。那么,净土图本来的名称——变或者变相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又是什么含义呢?

二 印度的净土教

中国佛教徒称之为“变”的雕刻、绘画,印度早就盛行,这是很明白的。其中以释迦为中心的一生的场面(诞生、出家、降魔、成道、教化、涅盘等),以及从现在世追溯到久远过去的本生变很多。那么,本文论及的净土变印度有制作吗?阿弥陀佛净土以及其他诸佛净土的信仰,不管在原始佛教也好,在小乘佛教也好是没有的。大乘佛教兴盛以后,才有了数种诸佛净土说。可以推知,如果到密教兴盛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大乘菩萨的变就会被制作出来。前引唐代翻译的佛典,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变。由于画有地狱变,故可以与此相对画佛国净土,而且在《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中,还看到了在西方佛坛制作的净土阿弥陀佛变。在印度后期的佛教界大概也制作净土变,但是我拿不出确切的例证来。至少从实物方面看,净土变在中国和日本被大量制作而特别发达,乃至达到普及佛教美术的地步,这是确实的。然而,佛教的净土信仰和教理在印度都是和大乘佛教一起发展起来的,这也是确定无疑的。在净土教中,即使包摄了佛教以外的印度教、尤其是印度以外的外国宗教的要素,但净土教是在印度大乘佛教界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不可否认的。

从佛教产生之前,印度人就认为在遥远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北方存在着地上的理想国——乌塔拉库尔(Uttara-kuru)。虽然普通人去不了那里,但是有仙人住在那里,可以活一千年。那里没有国王,一切东西都是公共所有,互相之间没有独尊意识,所以既没有争斗,也没有盗贼。在衣食住方面,不管肉体上还是精神上,没有任何不安和苦恼,大家一起用餐,男女之间彼此没有专属关系,可以在园林里自由地得到性的满足。生下的孩子放在十字街头,就能吮吸过往行人从手指流出的乳汁,只用七天便能长成大人。千年的生命结束以后,转生天上,尸体被鸟类衔去他乡,人们不知有死亡的悲叹和不洁。

三 中国的净土教和净土变

中国的佛教徒把东晋庐山的慧远尊为净土宗初祖。他在元兴元年(402)与僧俗123人结社念佛(白莲社)。但是,这一结社,是以慧远为中心组

织起来的。当时的慧远以出家方外之士自居,隐居庐山,其成员也都是敬慕这种方外隐逸态度的僧人或士,即知识人,并非以广大庶民社会为对象的。而且,其念佛主要是以般舟三昧经的教义为指导,并非以纯阿弥陀净土经典为中心的。慧远的生活态度长期为后世所敬慕,从而成为振兴净土信仰的起因,这一点为人们所公认,但是他的净土教并没有弘扬到当时的社会上去。而且,虽然建立了供奉阿弥陀佛的念佛三昧堂,但并没有制作我们这里讨论的净土变。可以说,中国的净土教具有了社会性,并渗透到世俗社会中去,是在净土三经译出若干年后,进入佛教全盛期的南北朝中期,即进入公元6世纪以后。例如,从这个时期开始,龙门石窟造像铭出现了若干无量寿佛。但比之释迦、弥勒数量还少。530年以后,昙鸾将印度世亲撰写的《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加以注释,写作了名着《往生论注》,奠定了净土教义的基础,并在山西省的农民中传法。可是,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家乡被北周占领,接着战胜国的皇帝严令废除全部佛教教团,强迫僧尼还俗,毁坏佛像经卷,成为达数年之久的无佛教时代。然而,正是这次严厉的废佛,给了南北朝的讲学式佛教界一个深刻反省的机会,促使他们反省在佛教全盛时期只注重钻研教理,缺乏对认真求道的实践行的热情。到废佛朝廷之后的隋朝(581~617),施行了兴佛政策,与此相呼应,展开了多次新佛教运动。曾经在昙鸾传法的山西生活过的道绰(562~645),于609年读了昙鸾的行状,很受感动,欲辨明几个问题:印度的佛教是中国现在这个样子吗?亦即重要的不是过去在印度释迦的弟子们是怎样得到解脱的,而是现在我们能不能得到现实的解脱。他认为,正是阿弥陀净土教,才是为现在(末法时代)、为此世(五浊恶世)、为我们(罪恶凡夫)而准备的,能解放我们的佛教。他对此深信不疑,并开始传法。他的弟子善导(613~683)在继隋之后的唐朝继续传法。唐朝的第三代皇帝高宗时代,国力充实,善导于国都长安在男女信众之间广泛传法,授之以更加完备的教义,并同信众一起实行实践行。中国的阿弥陀净土教,源流虽久,大体上自南北朝末期逐渐兴盛,初唐以后才盛行起来,覆盖了上下各个阶层,成为有力的实践性宗教,净土教美术界也呈现出兴旺景象。在龙门造像中,初唐以来少有的阿弥陀佛急剧增加,在诸佛中居第一位,从此也可推知净土教的兴盛状况。特别是净土变的制作,也在道绰和善导时期,尤其是善导时期顿时兴盛起来。在日本,由于圣德太子积极推行输入中国中央文化的政策,日本至长安、洛阳留学的留学生来往频繁,其时正与善导等在长安活动的时期相一致,这一点是日本的净土变研究者应当注意的。

相关分词: 净土 变史 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