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鼓子词

鼓子词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鼓子词


中国宋代说唱艺术。和变文相类似,由韵文和散文相杂构成,篇幅较为短小,因此大多文简而事略,每篇大约只有十章左右的歌唱,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



简介


鼓子词是中国宋代的说唱伎艺。演唱时以鼓伴奏,反复应用同一个词调,或间以说白,用来叙事写景。表演形式分为只唱不说和有说有唱两种。只唱不说,大多篇幅短小,只有一、二首词。有说有唱的,说的部分放在篇首,类似致语,概括的介绍内容,词用骈文,格式比较固定。后来又发展为说唱相间,句句言情,篇篇见意,一段唱接一段说,轮递进行。鼓子词对说唱伎艺的发展及南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介绍


作为中国宋代说唱伎艺之一,鼓子词是因为歌唱时以鼓伴奏而得名的伎艺。但鼓子词不一定限于以鼓为伴奏而交叉韵散文进行说唱的伎艺,而且也包括多样广泛的表演形态和体制在内。小令或慢词构成的月令体等乐曲形态、词的连章数、乐器使用、表演体制等皆由创作者,即演唱者选择。鼓子词形式愈来愈变得多样化,譬如,从乐曲形态发展到叙事形态,从专用鼓伴奏发展到管弦乐器,但这并不偏重于一个方面。因此,虽然后来出现了新的形态,却仍然与已有的形式共存而创作。 现存鼓子词都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阶层写景抒情之作,多用于朝廷州府筵席宴会,有北宋欧阳修咏西湖景物的《采桑子》﹑赵令畤咏《会真记》故事的《商调蝶恋花》。宋元话本《刎颈鸳鸯会》(载《清平山堂话本》)一般认为也是鼓子词作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起源


鼓子词最早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民间歌曲,后来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兴趣,他们

利用民间鼓子词的形式创作了一些鼓子词的作品,如吕渭老的《圣节鼓子词》、侯寘的《金陵府会鼓子词》等。这些鼓子词在形式上还比较简单,一般由一个或二、三个同宫调的相同曲调联成,如《圣节鼓子词》就用《点绛唇》反复两次,《金陵府会鼓子词》就只用《新荷叶》一曲而不再反复。这种鼓子词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一种常在街市勾栏里表演的说唱音乐,如叙述张生和崔莺莺恋爱故事的北宋赵德璘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清平堂话本》里的《刎颈鸳鸯会》就是说唱鼓子词仅存的两个实例。前者用《商调蝶恋花》一曲反复十二次,在每次反复之间总夹有一段文言的散文;后者用《商调醋葫芦》一曲反复十次,在每次反复之间总夹有一段口语的散文。这种鼓子词在表演时,由一人主唱兼讲说,另外几人作为“歌伴”和唱兼器乐伴奏,其伴奏乐器以鼓为主,其他可能还有笛等管乐器和弦乐器。鼓子词的伴奏乐器以鼓为主,其它有笛子和琵琶,吹笛了的人是不能唱的,一般要三个。

表现形式


鼓子词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早期的鼓子词是一种用同一词调反复歌唱的艺术歌曲形式,如北宋欧阳修《六一词》,有《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12首,吕渭老《圣求词》有《圣书鼓子词点绛唇》2首等。南宋也有一些同样性质的作品,它们都不是叙述故事的。今存北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五收录自著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一篇说唱故事的鼓子词。内容是叙述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全篇体制是由一段散文的讲说和一段词调的歌唱轮流相间而成,歌唱部分用《蝶恋花》词调反复12次。在全篇开始部分说:“……调曰商调,曲名蝶恋花。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 ”其后,在每一段起唱前都照例说:“奉劳歌伴,再和前声”。可见这种叙事鼓子词的表演,除有1人说唱外,另有人组成歌伴,同时兼管和唱及乐器伴奏。明代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中,有《刎颈鸳鸯会》 1篇,也是叙事鼓子词,叶德均在《宋元明讲唱文学》也认为是宋代流行的鼓子词作品,全篇体制与《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相同,歌唱部分用词调《醋葫芦》反复10次。

歌唱特点


鼓子词的特点是歌唱时主要用鼓伴奏,还有三弦,扬琴、板胡、二胡、古筝、琵琶、箫、笛、梆子、碰铃、八角鼓、瓷碟子等为辅。三弦采用的是越调定弦法,即151。除越弦而外,还有三种定弦法:一种是平弦定弦法,即563,它为“进兰房”、“四大景”、“绣荷包”等平调专用弦;第二种是海弦定弦法,即152,此弦也叫“三不齐”,仅用于伴奏《苍龙哭海》,故称海弦;第三种是官弦定弦法,即514,仅伴《哭五更》调。此三种定弦法比较古老,加之目前会唱平调、海调者寥寥无几,故已近失传。一般定调依演员声嗓音域来确定高低。一般常用的调有D调(俗称口调)、bE调(俗称一调),个别演员还可定F调或C调、C调(俗称凡字调),艺人们还把带升降号的定调,音高用软硬来表示,如bE调称硬口调等。

一个节目不论有几段唱词,均以一个词调反复应用。表演形式分为只唱不说和有说有唱两种。只唱不说的,短者只用1首词,如侯寘的《金陵府会鼓子词》,用《新荷叶》或《点绛唇》,吕渭老的《圣节鼓子词》,用《点绛唇》;连用 2首的,如姚述尧的《圣节鼓子词》用《减字木兰花》 2首;篇幅较长的,如欧阳修的《十二月鼓子词》,连用12首《渔家傲》,分咏12个月的景色。有说有唱的鼓子词,说的部分,有只用在节目开始时类似“致语”的小序,词用骈文,格局比较固定,如欧阳修咏西湖景物的11首《采桑子》,首有《西湖念语》,最后说:“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己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李子正咏梅花的10首《减字木兰花》,序文后说:“试缀芜词,编成短阕,曲尽一时之景,聊资四座之欢。女伴近前,鼓子祇候。”说唱相间运用的,仅见赵令畤《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一种,它开始一段介绍全篇说:“夫传奇者,唐元微之所述也。……今于暇日,详观其文,略其烦亵,分之为十章;每章之下,属之以词,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又别为一曲,载之传前,先叙前篇之义。调曰商调,曲名《蝶恋花》。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然后是一段唱接一段说,直至篇尾。全篇共用《蝶恋花》12首。用叙事体说唱唐代作家元稹的《莺莺传》,将崔莺莺故事播之声乐,形之管弦,对后来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演唱西厢记内容的杂剧以及南戏的产生起了一定的作用。明代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中有《刎颈鸳鸯会》1篇,说唱蒋淑珍和邻人朱秉中相恋被丈夫张二官杀害的故事,唱词用《醋葫芦》10首,可能是源于宋代的民间鼓子词,但尚待论定。

曲牌本


鼓子的文学曲本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据李海舟先生说,有人曾以古老传闻,征得曲本共达1350篇,目前仅就他所收藏的民抄本,也近二百之数。但近代歌场所见传唱的,却又不过百篇,兰州鼓子较之于其他曲艺唱词,则更讲究平仄韵辙。一个曲本,一道韵辙。鼓子不像快书、弹词那样可以频繁地变换韵辙,而是一个曲本,自始至终只用一道辙,中途不再换韵、改辙。并按照题材内容分为文曲(柔口唱法)和武曲(刚口唱法)两大类。柔口唱法一般用于文曲。文曲也叫“思情曲”,多以才子佳人为内容。如《大恩情》《独占花魁》《小尼姑下山》等。刚口唱法一般用于演唱武曲。武曲也叫“英雄曲”,如《武松打虎》《燕青打擂》《淤泥河救驾》《敬德演功》《三顾茅庐》等。传统曲目以英雄人物、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为主。文字含意深奥,格式严谨,叙事婉转。如《思情债》中的唱词: “自从那日离别开,无日不挂奴心怀,奴为你菱花镜懒得照,奴为你懒上梳妆台,奴为你长衫懒得换,奴为你懒穿花绣鞋,奴的容颜为谁怪,奴的精神为谁败,你不念夫妻念恩爱,你为何一去不回来。去时节桃李蕊未开,你言说一去即回来,尔今海棠谢,黄菊花又败,梧桐叶金风吹得落满阶,望穿秋水不见可憎才,独坐凄凉泪满腮,为何心不转,因甚意太歹,看将起无情无义何时待。”

鼓子曲牌,按其组织程序与连接格式,分为鼓子和越调两大腔系,它们总共包括48个曲牌,其中多数曲牌又因其用场、词格、曲调上的某些细微变化,又派生出少则两个,多则五个不等的变体唱调,以此构成极为丰富繁杂的表现情绪的专长。如“边关”、“皂罗”的悲伤忧悒,“一点油”、“太平年”、“倒秧歌”、“紧诉”的喜悦欢快。还有叙述情节的“诗牌子”,多样用场的“石榴花”、“刮地风”、“叠断桥”等,足供人们在相当宽裕的幅度内酌情使用。曲牌清雅悠扬,飘渺自如,幽静化神,适用于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思想情绪。

音乐伴奏


鼓曲又称鼓词或大鼓书。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一些南方省市也有流传。鼓曲类曲种历史悠久,与宋代的“鼓子词”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演员自击鼓板演唱,伴奏乐器主要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等。如木板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钱片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潞安鼓书、襄垣鼓书、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安徽大鼓、景德镇大鼓、河洛大鼓、湖北大鼓等。早期曲目长篇居多,有说有唱、散韵结合,后期曲目多为中短篇,以唱为主或只唱不说。

鼓曲类曲种的音乐为板腔体结构。唱腔以语言为基础,依情走腔,依字行腔,一曲多用,板式变化多样,刚柔并济、韵味浓郁,演员的表演写意传神,雅俗共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兰州鼓子词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传在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活跃在兰州各县区的家庭院落,茶馆酒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兰州五泉山、隍庙等处经常能看见唱鼓子的情景。

其他名字

“兰州鼓子”原来称之为“鼓子词”、“鼓子”,兰州人习惯称为“兰州鼓子”。兰州鼓子的音域幽静,弦律清雅,唱腔激昂。它的句式有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十一字。虽在句式上有长有短,但在格式上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有加字、加句和减字、减句的情况出现。兰州鼓子的曲调有越调头、银扭丝、三朵花子、太平年等曲调。

以三弦为主

“兰州鼓子”大多数以三弦为主,扬琴、二胡、笛、箫为辅,还有敲棒子、打瓶子、击小铃者。在过去,兰州鼓子的普及不亚于秦腔,老兰州人常聚于一处一人唱众人和。以前,兰州鼓子的曲调有 110多种,后来许多曲调如大平调、小平调、沧海困龙等,都慢慢失传了。现在老艺人中间传唱的曲调只有60多种,经常唱的只剩十几种了。 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兰州鼓子是惟一以兰州方言为语音行腔的,有较完整体系的一个曲艺品种。据《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宋赵德麟(令)始创商调鼓子词,用‘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据《兰州鼓子研究》,“兰州鼓子的产生,应当在北京八角鼓、陕西眉户的成型之后”。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且乡土气息浓厚。目前搜集到的曲牌约有一百多种。声腔上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传统曲目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赞颂祝贺之词;二是咏物写景之言;三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铃、萧、笛等为辅;早年还有八角鼓、四叶瓦、瓷碟等击节伴奏。唱腔优美,目前搜集到的曲牌约有100多种,传统的鼓子词已多达1000多个段子,其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在民间流传极广。“兰州鼓子因其独特的音乐特性,学唱需花费很长时间,要经常性地跟着唱,跟着学,才能掌握。鼓子戏不像秦腔、京剧等普及面比较广,它的演唱一般是一个家族,或几个人一起娱乐,因此,它的流传范围不是太广。兰州鼓子唱时用的是兰州地方语,很多外来人员都听不懂,也就极大地影响了兰州鼓子的对外推广。”

兰州鼓子培训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市戏校曾办过一个兰州鼓子培训班,专门请一些老艺人教兰州鼓子,培养出了一些鼓子新人,还排出了《三难新郎》《一文钱》《拷红》等小戏,受到过好评。后来,兰州市戏校撤销,鼓子训练班也就不存在了。现市区主要在安宁区达家庄,马滩、五一山社区、彭家坪镇郑家庄村等处,还有一些“好家 ”经常聚在一起过一把鼓子瘾。如一年一度的桃花会,街道及村社的各种庆典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等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中国有关学者重视研究,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专程来兰州录制兰州鼓子,她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影响极大。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主办的亚太地区民间音乐会,兰州市群艺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黄河风情周上,都专门演唱了兰州鼓子。

困境与出路


演唱活动原始简陋

尽管人们一直在为兰州鼓子做着很多努力,但是,兰州鼓子艺人们的演唱活动仍处在一个非常原始简陋的境地,人员青黄不接,现在比较活跃的艺人绝大多数都已六七十岁,每次举办活动大都是由艺人和爱好者自筹资金,因为没有专门的场所,现在的几个活动场所都是‘好家’们自发组织的。如果有一定的投入,如配备一些乐器、录音设施,集中固定的演出场所等,这些对鼓子的挖掘和传承是很有帮助的。

解决继承问题

如何更好地做好兰州鼓子的传承和保护,首先要解决继承的问题,就是要原汁原味地将老艺人的东西保留下来。特别是有些曲调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海调”“平调”“赋腔”等。因此,继承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其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不能一阵风,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如像以前一样开办鼓子训练班,吸引年轻人进来,专业团体搞专题性的表演等,这样才能扩大鼓子的影响及普及面。可以排一些节奏明快,让观众能坐得住听下去的段子,乐队的编配上更专业化一些,这样可以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观众到剧场中欣赏鼓子。鼓子能够历经千年流传下来,就说明它是有价值、有极强生命力的。兰州鼓子凝聚着无数艺人长期积累的艺术结晶,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兰州鼓子人的职责。

灭顶之灾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兰州鼓子最为红火的时候。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使鼓子遭受了灭顶之灾,改革开放后,鼓子曾经兴旺过,到 1994年以后随着电视等文化传播体系的日益普及,鼓子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渐渐地消失了。

目前,兰州市内大约有五六百人仍在坚持演唱鼓子,尽管许多正式的演出场合已经与他们无缘,但他们对兰州鼓子的渴望之情却始终没有改变。如今鼓子的好家范围比较狭窄。大部分爱好者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非常少。

武林旧事

兰州鼓子是一个非常悠久的民间艺术。关于兰州鼓子的产生时间许多人一直争论不休,从唐、宋、元、明、清各有一套说法。《武林旧事》记载说:在宋代就已经有了“鼓子词”,有些人认为,宋末安郡王赵令畸是鼓子词的首创者。在鼓子艺人中流传的一个故事,将鼓子产生的年代提前到了唐代,尽管不足为凭,但至少说明,兰州鼓子是有些年头的了。鼓子词有一个曲调名叫打枣竿,据说它是唐太宗李世民打枣子时所唱的。

形式不适应当前审美

由于这些曲艺的爱好者日渐减少,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投向了时尚的流行的各种节目。据记者了解,现在兰州鼓子的老艺人不足60人,再加上散布在榆中、皋兰等地的“鼓子”爱好者,全部人数不超过五六百人。

同时,这些民间曲艺的形式也不适应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取向,尽管有些人大声叫好,但在年轻人中间没有多少市场。有关人士认为,应当把这些唱曲按照公益事业性质来给予扶持。

相关分词: 鼓子词 鼓子 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