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甘肃省秦剧团

甘肃省秦剧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甘肃省秦剧团




一、剧团沿革


甘肃省秦剧团的前身是陕甘宁边区陇东文工团秦剧二队,1950年6月,与兰州民众社合并组建为兰州实验秦剧社,1953年8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甘肃省秦剧团”。一九七O年“文革”中被错误撤消。粉碎“四人帮”后,于一九八O年六月恢复建团。

二、剧团简介


甘肃省秦剧团,前身是陕甘宁边区陇东文工团秦剧二队,建团五十余年来,剧团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传统,致力于秦剧事业的振兴。先后创作排演了《白毛女》、 《刘胡兰》、 《小二黑结婚》、 《白花曲》、 《央金卓玛》、 《苍山劲松》、 《飞将军李广》以及《思源》《大河情》等一大批颇具影响、深受观众喜爱的秦腔优秀剧目。小戏《断桥》、 《拷寇》、《拾黄金》曾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小喜剧《挂圈圈》荣获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一等奖。窦凤琴在《白花曲》一剧中生动地刻划了胡承华而荣膺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该剧在全国梆子戏调演中荣获7项奖励。谭建勋主演的《飞将军李广》,成功的塑造了旷世英才李广而荣膺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该剧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16项奖励。二OO一年我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眉户剧《思源》参加了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28项大奖,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甘肃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受到北京专家的高度赞誉和观众的好评。

2003年与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录制并出版发行了剧团主要剧目共计14部本戏、8部折子戏及专集一部,它们分别是:《窦娥冤》、《周仁回府》、《火焰驹》、《铡美案》、《赵氏孤儿》、《五典坡》、《玉蝉泪》、《梨花情》、《卷席筒》、《赵飞搬兵》、《回荆州》、《玉堂春》、《八件衣》、《三滴血》、《斩秦英》、《打镇台》、《古城会》、《廖化搬兵》、《放饭》、《火烧裴元庆》、《赶驾》、《逃国》及《王晓玲秦腔特辑》。

三、剧团编制


编制

甘肃省秦剧团团为甘肃省文化厅直属县级艺术表演团体,定编101人

职工队伍情况

现有人员总数141人。在职职工92人,离休3人,退休40人。领导职数4人,行政后勤人员13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5人。其中:正高职称(一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副高职称(二级专业技术人员)16人、中级职称(三级专业技术人员)37人、初级职称(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6人。文学创作1人、导演1人、演员50人、乐队17人、舞美14人(包括音响1人)。 2人获“全省555”拔尖创新人才和“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人才”荣誉称号,1人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现有“梅花奖”演员1人。

现有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3人,中专学历51人,高中学历10人,初中及以下学历20人。

现有中共党员39人(其中离退休15人),民主党派人数17人。

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人,窦凤琴同志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甘肃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窦凤琴;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王建平、谭建勋。政府人才库存人员3人:王建平、窦凤琴、谭建勋。

四、剧团历史


甘肃省秦剧团成立之初,执行“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改政策,上演了《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美人网》等新戏,配合土改及婚姻法等运动。此一时期,拥有一批颇具声誉的导演和演员如沈和中、范雨、薛再平、刘清华、高希中、沈爱莲、景乐民、王晓玲、王正端、黄新闽、黄致中等,同时,为补充新鲜血液,剧团开办了训练班,前后培养出两期毕业生共五十余人。

五十年代,演出了自创剧目《忠王李秀成》、《姑娘的心》、《陇渠开花》等,移植改编演出了《屈原》、《貂蝉》、《十五贯》、《将相和》、《春秋笔》等备受观众欢迎的剧目。

1958年,赴陇东巡回演出期间,挖掘整理陇东道情音乐。将其由皮影戏搬上舞台,创作演出了《六姑娘》、《细水长流》等剧,为创立甘肃的新剧种“陇剧”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演了自创剧目《山乡花红》、《善士亭》,并改编移植了《江姐》、《半把刀》、《赵氏孤儿》、《西厢记》、《满江红》、《鸳鸯谱》、《急子回国》等剧。其中尤以《江姐》一剧连续上演一百三十六场而上座不衰,在当时成为我省戏剧界一件盛事。

文革期间,被撤消长达十年之久,直到“四人帮”倒台才得恢复。为了迎接和庆祝剧团重建,同志们废寝忘食、日夜奋战,精心排练出《铡美案》、《战洪洲》、《花打朝》等剧目公演月余,座无虚席。 改革开放给剧团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十多年来,剧团坚持发展,创新的传统,致力于秦剧事业的振兴,先后创作排演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白花曲》、《央金卓玛》、《苍山劲松》、《飞将军李广》以及《思源》等一大批颇具影响、深受观众喜爱的秦腔优秀剧目,并恢复排演了《赵氏孤儿》、《窦娥冤》、《回荆州》、《周仁回府》、《赵飞搬兵》、《玉堂春》、《苍山劲松》、《央金卓玛》、《和平将军》、《白花曲》、《忠义千秋》等剧目。小戏《断桥》、《拷寇》、《跑城》、《临潼山》、《拾黄金》曾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小喜剧《挂圈圈》荣获1992年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一等奖。新编历史剧《白花曲》作为优秀剧目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演出,1996年参加全国梆子戏调演获优秀剧目奖,主演窦凤琴获得第十四届梅花奖,《白花曲》在全国梆子戏调演中荣获7项奖励。《飞将军李广》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16项奖励。2001年年演出的大型现代眉户剧《思源》参加了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28项大奖,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甘肃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受到北京专家的高度赞誉和观众的好评。

2005年6月由省文化厅投资立项、确定为全省重要剧目的《大河情》于2006年九月底正式和兰州观众见面,得到了省上领导、省内外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省内几十家媒体对该剧的首演进行了跟踪报道。《大河情》演出后,以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加工,力争该剧排成舞台艺术精品。2007年,《大河情》参加了在山东济南举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评比展演”,获得多项奖励。 2006年5月,甘肃省秦剧团被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

五、业务开展


剧团现有正常上演的大型剧目20余本,折子戏50余个。

六、获奖情况


2002年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我团参演的大型现代眉户剧《思源》获综合演出一等奖(排名第一)和28个单项一等奖,12个单项二等奖,3个单项三等奖。

2003年《思源》一剧在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的评奖中,荣获“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和两个“最佳表演奖”以及甘肃省第三届“敦煌文艺一等奖”。

2004年、2006年,在“甘肃省首届旦角大赛”和“甘肃省第二届戏剧红梅奖大赛”中我团参演的折子戏先后获得4个金奖,3个一等奖;6个银奖,5个二等奖;1个铜奖,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全省声乐、器乐大赛中,我团4人参赛,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

2006年在甘肃新创剧目调演中,我团创排的大型现代秦剧《大河情》荣获“综合演出一等奖”及18个单项一等奖,6个单项二等奖,2个单项三等奖。

2006年8月,《大河情》在全国九十多台戏中脱颖而出,被文化部选定参加“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2006年12月,《大河情》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荣获二等奖。

2007年10月,《大河情》在国家民委、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荣获最高奖——剧目金奖及“优秀编剧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灯光设计奖”、“优秀服装设计奖”,主演谭建勋、左玉强、苏凤丽同时获得“优秀表演奖“。

2008年10月,《大河情》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文化厅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优秀主演”、“优秀灯光设计”、“优秀舞美设计”、“优秀服装设计奖”。

为鼓励我团在民族题材艺术创作方面所做出的成就,2006年5月,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我团“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08年6月,“甘肃秦腔”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团被设为保护单位。

2010年6月,甘肃省秦剧团,改编移植国粹名剧《锁麟囊》赴京参加“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

七、艺术名家


剧团现有主要艺术家:窦凤琴(一级演员,代表作品《白花曲》)、司马俊博(二级演奏员,代表作品《挂圈圈》)、徐辉(二级演员,代表作品《白花曲》)、荣绵惠(二级演员,代表作品《打花朝》)、贺忠宏(二级演员,代表作品《挂圈圈》)、李琳(二级演员,代表作品《白花曲》)、成俊(主任舞台技师,代表作品《白花曲》)、杜玉堂((主任舞台技师,代表作品《尕辣子》)苏凤丽(国家二级演员,敏腔传人,肖派弟子代表作品《锁麟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