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地耳蕨

地耳蕨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地耳蕨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地耳蕨

种拉丁名:Quercifilix zeylanica (Houtt.) Cop.

科中文名:叉蕨科

科拉丁名:Aspidiaceae

属中文名:地耳蕨属

属拉丁名:Quercifilix

国内分布:产台湾(乌来)、福建(龙岩)、广东(南海,西樵山、广州,白云山、高要,鼎湖山、博罗,罗浮山、宝安)、海南(儋县,沙煲山、老道山、乐东,尖峰岭、昌江,佳切山)、广西(龙州、田林、百色)、贵州(册亨)、云南(西双版纳、佛海、思茅、河口、广南)。

国外分布:也分布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和波利尼西亚等热带地区。

【药 名】:地耳蕨

【拼 音】:DIERJUE

【来 源】:为三文蕨科植物地耳蕨的全草。

【功 效】:清热解毒 、活血止血。

【主 治】:用于治疗痢疾、小儿稀便、便血。

【性味归经】:涩、甘,温。入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6一12克,水煎服。

【别 名】:干肚药(《广西睦边》),散血草(《贵州罗甸》)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拉丁名】:Quercifilix zeylanica ( Houtl ) Copel- Ophioglossumzeylanica Houtl

【考 证】:始载于《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形状及生活习性


植株高10-20厘米。根状茎长,横走,纤细,粗2-3毫米,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约3毫米,先端纤维状,边缘有疏睫毛,膜质,褐棕色并稍有光泽。叶疏生,相距5-10毫米;不育叶叶柄长3-5厘米,纤细,基部粗仅约1,5毫米,暗禾秆色,上面有浅沟,基部密被鳞片,向上部密被有关节的开展的淡棕色长毛;能育叶叶柄长10-18厘米,下部疏被鳞片,向上几光滑无毛;叶二型: 不育叶三角椭圆形,长6-9厘米,基部宽2.5-3.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戟状并为心形,两侧边缘有波状的圆裂片,或为浅波状至近全缘,通常基部有一对分离的羽片,羽片对生,平展,有短柄,三角形,长1-2.5厘米,基部宽1-2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圆截形至浅心形,基部两侧有钝圆的耳状裂片,边缘浅波状至近全缘;能育叶强度缩狭,羽片三叉,顶生羽片线形,长5-7厘米,基部宽2-3毫米,柄长约1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上部边缘浅波状,下部羽状浅裂形成几对远离的钝圆裂片,侧生羽片对生,斜向上,有短柄,线形,长1-2厘米,宽2-3毫米,先端钝,基部下侧有一较短的分叉,边缘浅波状。叶脉联结成近六角形网眼,有分叉或单一的内藏小脉或无内藏小脉,两面均不明显;羽轴及侧脉暗禾秆色,上面光滑,下面密被有关节的淡棕色长毛。叶纸质,干后褐色,上面疏被早落的有关节的淡棕色毛,下面几光滑,叶缘密被有关节的淡棕色长睫毛。孢子囊汇合成线形,成熟时满布于能育叶下面, 无囊群盖。染色体2n=80。

相关分词: 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