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大觉寺

大觉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觉寺


1 北京西山大觉寺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环境优雅而闻名。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00年的银杏、300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大觉寺八绝: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



^寺庙简介


寺庙坐西朝东,殿宇依山而建,自东向西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四进院落组成。此外还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龙王堂等建筑,寺内供奉的佛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碑,为建寺之年始立,是寺中珍贵文物。

大觉寺环境优雅,群山环抱,寺前平畴沃野,景界开阔,寺后层峦叠嶂,林莽苍郁,一股清泉从寺后石隙注入,绕石渠淙淙而下,泉水清澈,四时不竭,院内有乾隆年间从四川移来的玉兰树,花繁瓣大,色洁香浓,树龄300年上下,堪为京城玉兰之最。还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银杏树,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围,浓荫可蔽半个院落,据说已傲立千年之久。

门票价格:不分旺季淡季,全年20元。

^花卉寺庙


大觉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00年的银杏、300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树。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

1997年,在大觉寺院中成立了明慧茶院,在大觉寺的在憩云轩、四宜堂和院内南北厢房和耳房中设茶室,戒堂改建为绍兴菜馆,僧房改为客房,还有豪华套房。此外,寺内还改建了会议室和其他娱乐设施,院内的空地上也摆了很多明慧茶院的躺椅和茶桌。此后茶香就和花香,古树一起成为大觉寺的一个特色。从那时起,在每年四月,大觉寺都举办大觉寺玉兰文化节,除观赏盛开的玉兰花外,还举办一些展览和文化活动。

^历史沿革


* 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善人邓从贵出资修庙。并刻《大藏经》,始称清水院。

*金代成为皇家行宫,金章宗时成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并改名大觉寺。

*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大修。

*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大修。

* 明末,寺庙被毁。

*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雍亲王对大觉寺进行了修建,增建四宜堂、领要亭等。完工后,推荐迦陵性音出任大觉寺住持。

*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并赐建迦陵舍利塔。渐成现有格局。

* 1930年代,山门遭雷击,被毁。

* 解放初期,寺院荒芜,部分殿宇圮毁。

* 1952年,北京林业学院在此筹建,并以此为临时校舍。

* 1972年,北京智化寺三世佛移到大觉寺。

* 1979年8月,大觉寺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 1988年,大觉寺移交给北京市文物局。

* 1992年4月10日,正式开放。

* 2003年11月,修缮了无量寿佛殿背面的南海观音大型悬塑, 并复原了包括四大天王,韦驮在内的24尊佛像。

* 2006年5月25日,大觉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观介绍


寺院建筑寺院坐西朝东,山门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体现了辽国时期契丹人朝日的建筑格局。寺依山势而建,主要由中路寺庙建筑,南路行宫和北路僧房所组成,总占地6000平方米。中路自山门向上到龙王堂分别建有山门,碑亭,放生池/桥,钟楼和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南路有四宜堂,憩云轩;北路有方丈院,玉兰院。寺院后部,也是最高处有寺庙园林,包括迦陵和尚塔,灵泉池,龙王堂和领要亭等。寺院西北李子峪有清泉,汇入灵泉池,并从灵泉池分两路出发流经整个寺院,最后汇集于天王殿前的放生池。中路大觉寺的山门为一三间歇山式建筑,下面是砖石结构,开拱门一,上有匾额“敕建大觉禅寺”,上面是木结构的斗拱和屋顶。

山门左右有撇子墙。进了山门,对着第一殿,天王殿,院子很大,从东到西分别是左右碑亭各一,西面是公德池,又称放生池,公德桥,在向西是钟楼和鼓楼。天王殿,因内有弥勒佛,所以又称弥勒殿。天王殿正中是弥勒佛雕像,殿两侧是四大天王雕像。穿过天王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供的是三世佛,大觉寺现在的三世佛像是1972年从智化寺移来的。大雄宝殿北是无量寿佛殿。

无量寿佛殿上悬有“动静等观”的匾,是乾隆御笔。殿内正中供奉着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坐像,左右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无量寿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背面供奉着南海观音,又称海岛观音。无量寿殿前左右各有一块碑,南面一块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所建,刻有《御制重修大觉寺碑》。北面一块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为明孝宗所建,刻有《大明敕谕》,记载了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奉周太后之命重修大觉寺的历史,又称为大明敕谕碑。大悲堂,又称大悲坛,位于中路建筑北端,悬有大匾“最上法门”,其北面坡上有迦陵舍利塔,灵泉池,和龙王堂。现在里面的佛像已不存在,在这里进行《大觉寺历史沿革展览》。南路四宜堂,俗称南玉兰院,位于寺院的南路,修建于康熙年间,是雍正皇帝以自己斋号命名建筑。四宜堂北是乾隆皇帝题名的憩云轩。北路大觉寺的北院为僧人居住,有方丈前院、方丈后院、北玉兰院等建筑。

后院龙王堂位于全寺最高处,是一座两层建筑,在龙王堂前有一水池,称为灵泉。龙王堂的建筑是新修复的。领要亭位于寺院的西南角坡上,是一六角攒尖顶的亭子,名字来自“山寺之趣此领要,付与山僧阅小年”诗,据说是乾隆或雍正所做,旁边还有一石,上刻有乾隆于丙戌年的一首题诗。迦陵舍利塔又称迦陵和尚塔、大觉寺塔,是清代雍正年间寺内住持迦陵禅师的墓塔,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迦陵舍利塔矗立在大悲堂北侧全寺的最高点,高12米,是覆钵式塔,与北海永安寺白塔的形制相仿。迦陵舍利塔塔基是两层须弥座,下面的八角须弥座刻有仰莲和伏莲纹样,在八个面中心和四周都镶嵌有砖雕,转角处的角柱上有连珠、如意等纹样,其上的圆形须弥座上刻有仰莲和伏莲,束腰处有花草图案。须弥座之上是三层叠涩金刚圈,在上是塔肚,塔肚正面开有壶门,壶门下方有一个由连珠纹装饰的座,壶门周围装饰有火焰纹样,假门上还有石刻的窗棂。塔肚上是十三层相轮,没有基座,相轮上是由伞盖和宝珠组成的塔刹,伞盖上刻有流云纹和佛字,并挂有铜铎。刹顶的宝珠上有蕉叶纹装饰。在白塔的左右,有一棵松树和柏树,松柏的枝条向白塔伸出,似将白塔抱住,因此称为松柏抱塔。春天清明前后去大觉寺,寺中百年玉兰开花,这是北京地区有名的古玉兰,观之不易。秋天去,寺内那株古银杏,黄叶铺天盖地,别有一韵。

^大觉寺八绝


大觉寺的风景以大觉寺八绝为主,分别是: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

古寺兰香:古寺兰香是指四宜堂内的高10多米的白玉兰树,相传为清雍正年间的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种,树龄超过300岁。玉兰树冠庞大,花大如拳,为白色重瓣,花瓣洁白,香气袭人。

玉兰花于每年的清明前后绽放,持续到谷雨,因此大觉寺玉兰是北京春天踏青的胜景。

千年银杏:在无量寿殿前的左右各有一株银杏树。北面的一株雄性银杏,相传是辽代所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故称千年银杏、辽代“银杏王”。银杏树高25米左右,胸径7.5米。乾隆曾写诗赞誉:“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缘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老藤寄柏:大觉寺山门内的功德池桥边,有一古柏,上有老藤从下部树干分支出长出。

鼠李寄柏:四宜堂院内,古玉兰的西面,有一颗大柏树,在1米多高分成两个主干,在分叉处长出一颗鼠李树,故称鼠李寄柏

灵泉泉水:寺院最高处的龙湾堂前有一方兴水池山后的灵泉汇集到水池的龙首散水上,喷入池中。

辽代古碑:在大悲堂的西北侧有一辽代古碑,刻有天王寺志延撰写的《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据碑上文字记载是奉辽朝道宗皇帝及萧太后之旨意于戊申年(1068年)三月所立。

松柏抱塔:迦陵舍利塔为松柏环绕,南面一棵松树,北面一棵柏树,松树和柏树的枝条向白塔生长,似乎是要伸手将白塔抱住,因此得名松柏抱塔。

碧韵清池:在北玉兰院中有一用整块黑色大理石雕刻出的水池,上面流下的泉水蓄在池中,又从池中顺水道向下流淌。石头上刻有“碧韵清”三个大字。

除了八绝以外,寺内还有其他独特的风景,如独木成林的银杏树,树龄达500年的娑罗树,从龙王堂前分两路流下的泉水等。九子抱母也非常著名。

^文人墨客


北京是一个文化城市,因此许多文人墨客也与大觉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为大觉寺写有《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蛱蝶乍従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

*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藻在大觉寺的客房中渡过了新婚之夜。

* 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大觉寺后,写有《阳台山大觉寺》。

* 1934年4月17日,朱自清夫妇和陈寅恪、俞平伯等同游大觉寺,不久朱自清即为大觉寺的玉兰花写了一首"游戏之作"的新诗:“大觉寺里玉兰花,笔挺挺的一丈多;仰起头来帽子落,看见树顶真巍峨。像宝塔冲霄之势,尖儿上星斗森罗。花儿是万枝明烛,一个焰一个嫦娥;又像吃奶的孩子,一支支小胖胳膊,嫩皮肤蜜糖欲滴,眨着眼儿带笑涡。上帝一定在此地,我默默等候抚摩。”

* 1999年,季羡林先生写有《大觉明慧茶院品茗录》。

* 1954年,郭沫若曾从大觉寺移植了一棵银杏苗到西四的住所,被称为妈妈树,并随郭沫若一家迁入前海西街的郭沫若故居内。

^饮食指南


大觉寺内有一家绍兴菜馆,中午可以在此喝上几口绍兴黄酒,菜价也不算贵,人均消费在60元左右,也可选择在草厂村或是北安河村吃农家饭,可品尝到味道鲜美的柴鸡蛋。还有妙灵山庄餐厅、康师傅私房牛肉面、第三极店、喜乐、仕贵州餐厅、境界德庄火锅、潇湘甲鱼馆、向阳坊北大店等饭店。

^交通指南


公交车:乘633路(安宁庄东路南口——杨坨)到大觉寺站下车,步行至大觉寺。

自驾车:颐和园到太舟坞后向左走老路过温泉有路标,上军庄路。

2 河南延津大觉寺


^地理位置


大觉寺,位于延津县城北街,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24-755)。明洪武年间置僧令司,宣统六年(1426)僧定元重修。大门三楹,二门三楹。正殿为大雄殿,三间,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前右侧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子昂)亲书《长明灯记》石刻一副。正殿两厢房左为伽蓝殿,右为地藏殿,正殿后为水陆殿(万历年间改为大土阁),三殿各三间。现仅存大殿。

^寺庙介绍


大觉寺门口,高耸着一座六角七层的古塔,这就是万寿塔。据延津县志记载,万寿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又二年,知县李元春劝令士民重修,修了两层因财力不足而停工。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陈彝募捐续修,又未完成。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郝亦立再次施材续建,因郝奔丧,又未完成。直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才有知县张光宇捐俸银命匠合顶,并铸千余斤重的铜宝瓶(塔葫芦)置于塔顶,至此才算竣工。重修该塔自破土到完成, 共经历了三代皇帝、十五任知县,历时三十六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塔高28.4米,底层周长23.1米,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及直径稍有减少,但无明显锥体感。塔的建筑风格有深厚的阁楼色彩。每层顶部都有青砖雕砌的阁楼飞檐,檐下六面墙,每面都有一个圆顶拱券楼门,飞檐伸出墙外约二尺多宽,精雕细刻,构思巧妙。飞檐所雕图案花样又分三层,每层厚约三十多公分(6—8层砖)。下层为砖雕斗拱,中层为磨砖仿椽头及飞檐,上层为砖磨莲花瓣,层次分明,牢固美观,是古代叠涩雕彻的上乘工艺。塔的用料,除塔基垒彻一米高的石条外,其余全是青砖彻成。塔体结构分内中外三层。内层是一锥形空心圆柱;外层为里圆,外呈六角形;中间层为半实半虚的螺旋式登塔阶梯和通道。塔的最高层,中心放了个大木柱,至顶部改为铜刹和塔尖葫芦连成一体。各层内壁均嵌有塔铭,所写诗文大多为明代绅士登塔观感、抒怀等。

说起塔尖葫芦,还流传着一个南蛮盗宝的故事。传说塔顶铜宝瓶,经过多年风霜雨露的滋润,日月精华的照耀,逐渐起了变化,有了灵气。每当大雨来临之前,塔葫芦便自动裂为两半,从中跳出个小孩绕葫芦跑几圈,雨一来就自动钻进去,塔葫芦就自动闭合,恢复原状。时间一久,被人传得活灵活现。有一个南蛮子前来盗宝,无奈塔高瓶重,虽几经努力,仍无功而返。于是那个南蛮子又勾引了一个外国巫师,围塔施法。说是在大雨之前,向塔顶的那个小孩投掷一百个烧饼,宝葫芦便会自动掉下来。一次大雨前,南蛮子和那个外国巫师购买了许多烧饼,准备向塔顶投掷,当他们投到九十九个时,被人识破了阴谋,将他们赶跑了。但从此那个小孩再也没有出来过,只剩下那个塔葫芦至今仍稳坐塔尖,俯瞰着延津大地几经沧桑、几经变迁。

3 江西资溪县大觉寺

江西大觉岩位于江西省资溪县泸阳乡朱岩村境内,坐落在赣闽两省交界处的武夷山脉西部的莲花山巅,海拔1300多米,距县城16公里,现有公路直通山麓,交通十方方便。大觉岩属天然石室,“岩形若檐上复“,下辟一门,平展如削。岩洞前高后低,深约30米,宽约60米,高约9米,宽敞明亮可容纳2000余人。岩前绝壁悬挂,古木覆盖顶端,气势十分雄伟。大觉岩的来历有一个优美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九只狮子来到大觉岩,看到这里风景绝佳,就在这里住了下来,不久它们把周围的野兽都吃光了,再呆下去就要饿肚子,于是就商议留下一只狮子,其余的都走,但是,九只狮子没有一只愿离开这儿,于是它们发生争吵,继而厮打起来,力气小的不是被打死,就是逃亡他方,最后只剩下一雌一雄两只狮子,旗鼓相当,相争不下,一直斗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后雄狮子被打败了,而母狮也累得张着大嘴喘气,喘着喘着,它身子变硬了,变成一座大山,身上的毛变成了满山树木,翘起的尾巴变成了岩旁的大石笋,张大的嘴巴变成了狮子岩。后因杭州灵隐寺大觉禅师云游至此,看到此地风景优美,山深僻静,远离尘世,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便在此建庙,弘扬佛法,并更名大觉岩,一直沿用至今。

大觉岩洞内有佛光灵验、香火旺盛的大觉岩寺庙,此庙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以来,历经多次兴毁,最后一次毁于“文革“中,1985年经县政府批准重建,是资溪县开放最早的寺庙。现在的大觉岩寺依着洞形,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祖师殿四个殿堂,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塑有40尊佛像。大觉岩寺东面还有一座高3.2米的三层石塔,名为“石缘宝塔”。大觉岩寺是观音菩萨的主道场,每逢观音菩萨三个节日(二月十九日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上山朝拜和观光者络绎不绝。

大觉岩不仅是佛教圣地,而且还是旅游胜地。大觉岩是最佳的中心风景点。景区自然风光独特,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堪称一方绝胜。有诗为证:雄伟壮观狮子岩,美妙神奇民间传;早闻鸟语钟鼓音,晚观日落朝佛声;日出阳光照岩洞,满寺香气扑鼻中;群山环抱春常在,奇石异景在险峰。四周众景环绕,美不胜收,现已探明景点66处,其中“双烛石”、“消遥峰”、“吕洞宾读书洞”、“聪明泉”最具特色,且传说优美动听。不少旅客留下墨迹,夸它为“天下第一岩的绝妙仙境”。2000年,资溪县人民政府把大觉岩列入旅游发展规划,力争通过3-5年时间,将其建成佛教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礼佛朝拜、休闲度假。

4 江西广昌县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广昌县东盱江镇吴家岭,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现有僧尼及管理人员18人。

该寺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今存佛殿既有明代构建,又有清末、民国之建筑风格。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觉寺宗风不减,有僧尼数十人,50年代中叶,僧尼被解散还俗,随后佛寺几易其主。90年代初,广昌县人民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批准大觉寺为开放寺庙。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觉寺的房产权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至此,大觉寺禅风佛影再展新姿。

大觉寺是一座省内外驰名的古寺。它之所以驰名省内外,这与他的古佛、古韵、古风、古碑有关。

古佛显圣乃大觉寺的一神奇光环。清同治六年(1867)《广昌县志》记载:宋代中叶有一尊古佛,自河流而下,然后又逆小溪而上。佛像能逆水而上,这真是一件怪事。于是,人们就将佛像入口处称为“佛流口”,而将佛像所止处称为“佛流源”。县令赵彦博即在流口建大觉寺,佛流源建永兴寺,这则神奇古老的佛祖显圣故事,在抚河上游广为流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觉寺的知名度,给大觉寺置上一层神奇色彩。

大觉寺的得名也不同凡响,充满着佛教文化之古韵。有信徒问:大觉是什么含意?这首先要了解“佛”字的意义。佛即是“佛陀”的简称。佛陀乃印度之古字、古词,而佛经给它加了三层意思:一是正觉,即对一切事务之本来面目、性质、形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二是等觉或遍觉,不仅自己觉悟,而且还能平等地觉他,使别人觉悟崇佛向善;三是圆觉或无上觉悟,亦即自觉之智慧和功行达到了最高、最圆满之境界。此乃大觉大悟,普渡众生!一句话,“大觉”乃崇佛之最高层次。

百折不挠,排难进取,此乃大觉寺古风的一大特点。同治《广昌县志>载:大觉寺建于宋之中叶,东胜阁生员刘万年之妻毛氏捐资营造。创建之初,佛殿僧舍及其宏壮,僧尼300余人,为江西宋代之大刹。宋末处于乱世,寺毁于兵,僧亦解散。元初,有僧在原寺旧址重建,其规模不及以前,元末复为兵火焚毁。明洪武初,有僧白云重建寺宇,因兵戈之后,财力消耗,艰苦创造,寺极卑隘。但其徒子徒孙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发积蓄,广为募化”。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终于使大觉寺重现大庙气派。寺内建有金刚巅、大佛殿、法堂等,并塑佛像,建楼图,藏经典,置钟鼓。“凡寺所宜有者,无所不备。环寺以外种植竹木,滋长茂盛,清阴蔽空,鸦鸣雀噪,视昔创建之初,尤增壮丽。”建得比宋代的寺庙更为雄伟壮观。

名人题记使大觉寺千古留芳。大觉寺其貌不扬,没有参天大树掩映的巍峨大殿,也没岩深谷邃的流泉飞瀑,然而它却有两件镇寺之宝:即明初吏部尚书何文渊撰写的《重修大觉寺碑记》和他题书的“大觉古寺”匾额,为大觉寺增添了光彩。《碑记》概述了大觉寺从宋代中叶至明代中叶宗风沉浮的兴衰史,描绘了当年“佛寺僧舍及其宏壮”、“佛事兴隆的辉煌”,赞颂了历代先师先祖前仆后继开创宗风、点燃佛灯的爱心善举,揭示了寺乱佛毁、世治佛兴的真谛,文情并茂,刻书刚柔兼济,是弘扬佛教文化的艺术珍品。《碑记》在“文革”之中不知去向,只有“大觉寺”石刻匾额尚存幸免于难。由于大觉寺历史悠久,所以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开放寺庙,成为广昌县的重要旅游景点。

5 福建福州大觉寺


^地理位置


福州大觉寺,全称丁戊山大觉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泰路。始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比丘尼珠亮法师重修,属净土道场,1998年日雄法师、炎雄法师负责重建,寺院建筑三座,土木结构,大雄宝殿的结构为塔形,十分奇特。

^历史渊源


据《榕城考古略》记载:“会城旧有三山目,又曰九山。谚云:‘三山藏,三山见,三山看不见。’丁戊山为藏。” 五代时,这里建有嵩岳崇福行宫,是闽王望祀之所,故名嵩山,又名中山。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创安福院,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王审知建有七层木塔,宋元丰间废。清咸丰间,旧址复建“大觉莲社”。同治丁卯年(公元1867年)重修改今名。现建筑总面积3896平方米,为1982年起陆续重修扩建。

大觉寺现任住持谈禅法师,79岁,福建省长乐市人,1935年出家,师从彻参法师。

6 福建晋江大觉寺

大觉寺在晋江东石,是现代高僧瑞今法师亲建,其构筑新颖,风格独特,又紧挨在已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石古寨,故相得益彰而蜚声海内外。

瑞今法师字寂声,号谁真,俗姓蔡,名德分,讳伦生,1905年农历十二月廿九日出生于晋江县东石镇东埕村。1916年仅十二岁即投南安雪峰寺,落发为僧,法名瑞今。40年代瑞今法师在龙江寺当住持时,就萌发了在故乡再建佛寺以弘扬佛法的念头。1948年春师偕

善契法师应聘往菲,膺任马尼拉信愿寺住持,曾多次回桑梓为建寺而奔波。终于1993年4月奠基开建,1994年冬落成。

大觉寺有二重山门,第一重山门系花岗岩结构,门分三通,绿辉石的飞禽走兽石雕装嵌其上,中门额阴刻着赵朴初书写的“大觉寺”三个金字,两边柱联是“步入山门要放下尘缘俗虑,登临觉道须提起正念善心”;边门的楹联是“大千界净空华歇,觉海波澄性月圆”;门额“入解脱门”与“行菩萨道”,系厦门市文联主席谢澄光手书,字皆镏金,浑厚肃穆,整体结构和谐雅致。

第二重山门为拱门,砖石结构,乳白色的花岗岩筑就拱门,红砖青瓦砌成门楼,既高大雄浑又古朴典雅。楹联是“大法扬东土五族黎庶登圣地,觉音震西天六道众生入玄门。”为传印师撰文,林汉宗书法。横匾“大觉寺”是钱君草隶字体,笔力雄健,一看便知是出自名家之手。楹联系汉白玉雕刻,镏金后再镶嵌在红砖门柱上,极具风韵。

入拱门便是气势雄伟的大寺院,寺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六株有30年之久的榕树根深叶茂,遮天蔽日。布列讲究的花坛里,四时花卉,草绿花香。

寺院是中西合璧的三层楼阁,钢筋水泥结构。下层为寺的底座,是供斋大厅,可列40余席。二、三楼的两厢有套房四间,铝合金窗户。

二楼有拜亭衔接大寺,左右有二道石阶,扶栏拾级而上,可直通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圆通大殿,门额“大觉寺”三字篆书是书画家丁仃手笔。大雄宝殿在三楼,供奉三师如来(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佛像皆慈眉善眼,栩栩如生。

殿内大石柱上镌刻着于佑任、潘若骏、沙门一音(弘一法师)、瑞今等名士书写的楹联:“救苦寻声祗为圆通因耳得,分身度世但凭感应莫形求”(于佑任);“听暮鼓晨钟猛省尘缘大梦;闻经声佛号顿悟自性真常”(潘若骏);“入一切智藏诸佛常护念;度无量众生百福自庄严”(沙门一音);“大慈佛陀三行圆万德俱娑婆教主;觉世菩萨四顾满六度备法界导师”(瑞今)。名人名句,加上刻工精湛,实堪称妙品!

7 宜兴大觉寺

^宜兴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江苏省宜兴市西南山区横山水库东北隅,依山傍水。地处天目山余脉,与风景优美的横山水库毗邻。 大觉寺的前身为白塔寺,位于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与大觉寺新址垂直距离约3公里。据当地史料记载,白塔寺为禅宗临济宗道场。南宋咸淳(1265年-1274年)年间,由志宁禅师创建,至今约有七百多年历史;清干隆(1736年-1796年)年间,以超界仁禅师重新整修寺院后,寺名更改为集贤山大觉院;清道光(1821年-1850年)年间,广法法师担任住持和尚期间,再将寺名更改为白塔山大觉禅院;随后,太平天国之乱战火四起,大觉禅院因饱受战乱之苦而严重毁损;民国初年,临济宗第四十七代弟子志开和尚担任住持,寺院再因文革而遭受破坏,旧址至此难以复原;第四十八代弟子星云大师跨海赴台,创立佛光山,后重返宜兴,复兴祖庭,重修大觉寺,选址西渚镇横山水库旁王飞岭岕重建,占地千亩,依山傍水,翠竹环绕。星云大师之重建宜兴大觉寺,除报师恩外,更期为两岸佛教之交流、神州佛教之复兴有所裨益。大觉寺建址位于横山水库东侧,鸡龙山岕,周边资源优越,依山傍水,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特色,是现代与古文化的结合,具有仿古的江南建筑风格,通过佛教文化的引入,传播佛教思想。

2008年,吴伯雄率国民党访问团来大陆,行程包括南京、北京、上海、宜兴等地。此番行程经由媒体披露后,之前鲜为人知的宜兴大觉寺旋即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大觉寺是台湾佛教界高僧星云法师的祖庭。笃信佛教的吴伯雄此次到大觉寺为四川地震遇难同胞祈福,星云法师将主持慰灵仪式。

8
 伊川大觉寺位于伊川县高山镇谷元村,坐北面南,长300米,宽120余米,占地50余亩,目前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它就是大觉寺。

根据有关记载该寺始建于元朝惠宗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公元1340年),已历逾600年沧桑,曾多次重修。据残碑记载,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大觉寺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大觉寺包括东西跨院,有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寺内及寺外有古柏数百株,寺地六七百亩,僧侣多达300余名。从碑刻上看,仅圆平、圆钦、圆仲等圆字辈僧人就有80多名。

如今的大觉寺大部分建筑为清代遗留,其中轴建筑依次为山门、伽蓝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从整个建筑布局看,大觉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呈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大觉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呈现我国古代建筑传统风格

山门为大觉寺的大门,五级石阶之上,一对石狮与门礅连为一体,石狮栩栩如生,左右对峙,门槛为浮雕石刻而成。进入山门,甬道两边有古柏两株,不远处便是伽蓝殿。该殿面阔三间,是一座清代歇山式(注①)建筑,为乾隆年间重修。

位于伽蓝殿后面的三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重檐飞翘,雄伟庄严。研究大觉寺近10年的谷元村村民王红星说,殿内原供有泥塑神像一组,墙上绘有壁画。该殿殿前原有大觉寺洛川性公塔残碑。王红星告诉我们,洛川性公塔俗称老和尚塔,建于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是明末大觉寺方丈洛川大和尚的寝葬灵塔,毁于20世纪60年代。

过了三圣殿,沿砖石甬道前行,拾级而上,就来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大觉寺最高大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梁起三架,重檐飞角,斗拱雀替(注②),绿瓦倒扣,结构严谨。檐内外下边有佛教图画多幅。这里原供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等泥塑圣像。

王红星说,民国十七年,冯玉祥在河南号召“打偶像”,打到大雄宝殿时发现释迦牟尼塑像内有木桩一根,上写“至元戊寅仲春”等字样,由此证明该殿与塑像均建于元惠宗至元年间。“乾隆四十年的重修碑记记载‘崔陲旧有古刹,名曰大觉,历观残碣,创于至元年间’,也印证了这一点。”王红星说。

殿外月台两边及甬道左右,旧有碑刻30多座,记载各朝代重修该寺的经过、集资捐款及寺院兴衰等情况,可惜碑刻目前大多已被毁掉。

“寺内原有一座水落堂,是中轴建筑上的最后一座建筑,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比大雄宝殿略低,为五间硬山(注③)出檐殿堂。殿内原供有孔子像,因此也称为孔子殿。”王红星说,20世纪50年代,水落堂被毁,至今没有重建。水落堂与大雄宝殿之间原有一大块空地,是文人拜孔及寺内僧人活动的场所。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为大觉寺的古刹大会,古刹大会期间迎来周边县、市客商直至外省人士光临客流量达10万人次;是高山镇的主要古刹大会之一。

相关分词: 大觉 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