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




简要概述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吉林大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是最近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以超分子体系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室。

历史沿革


实验室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依托单位吉林大学的大力支持。1978年,唐敖庆院士在吉林大学创建理论化学研究所和结构化学研究室。 1991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结构化学研究室基础上成立了“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教育部开放实验室”。其后实验室对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调整与定位,并于1996年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谱学教育部开放实验室”。这期间确定以超分子体系为实验室研究方向。2001年,为更好地将超分子体系的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实验室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加强了研究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与超分子体系相关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实验室申请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评估和建设论证,2007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研领域


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 研究成果向高新技术辐射。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主要面向复杂超分子体系,以膜和微粒的组装体系为切入点,关注超分子组装体的光电和生物功能,并注重发展组装体的谱学与理论模拟。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分子组装与组装过程;超分子结构与光、电功能材料;生物超分子组装体;超分子组装体谱学与模拟。围绕上述研究方向,实验室在近五年里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0余项,经费总额达到5000多万元,其中包括: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科研团队


目前,实验室建立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团结合作、充满活力的年轻研究队伍,其中2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人获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8人,其中研究人员41人,技术人员6人,管理人员1人。在研究人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含兼职1人),教授23人,副教授9人,讲师9人。实验室所在的研究集体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国家首批“创新引智计划”基地支持。

项目成果


近五年以来,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引以为荣的成果,发表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论文。研究工作不仅被大量作为亮点介绍,或作为杂志封面,研究工作五年来被他引3000余次。研究成果“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获得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基础研究”获得2001年高等学校科学进步一等奖。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研究成果向高新技术辐射,不断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近五年来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4项,并已经开发出一些具有应用前景和潜在应用价值的新技术。

交流合作


实验室位于吉林大学前卫校区东北角,拥有超过7000平方米的实验基地和价值3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有超过200名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实验室工作。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真诚欢迎致力于超分子科学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和有志之士来室参观访问,同时也欢迎广大同学报考,成为我室的研究生和博士后。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继续努力以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并向高新技术领域辐射,聚集和培养高起点超分子化学研究人才和带头人,使实验室成为重要的研究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