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monodon baculovirus disease,简称MBV)又名草虾杆状病毒病(grass shrimp baculovirus disease)、斑节对虾型杆状病毒病(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 disease),是引起多种对虾生病的流行性传染病。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主要侵害对虾的肝胰腺和前中肠上皮组织,并在细胞核内产生多个嗜酸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毒包涵体。



分布危害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最初由Lightner和Redman从来自台湾的种虾中发现,但实际上自1976年在台湾、菲律宾和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Tahiti)等国家和地区已相继出现此病。已知的如中国、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都有广泛的分布。毒力较弱的对虾杆状病毒,在孵化场、培苗场MBV作为原发性病原破坏了幼体肝胰腺和前中肠细胞。严重感染幼体能引起大量死亡,更因继发感染其它病毒、细菌或附生物而导致幼体大批量死亡。

疾病病原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A亚群。病毒为杆状,有囊膜,含双链DNA,核衣壳大小为42×246nm,连囊膜大小约为75×324nm。不同种类的虾观察到的病毒颗粒大小略有差异。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能产生大量直径0.5-8μm的园形或椭圆形多角体,病毒则多被包果其中。

流行病学


MBV可以感染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墨吉对虾(P.merguiensis)、短沟对虾(P.semisulcatus)以及新对虾的一些种类(Metapenaeus spp),除此之外,P.karathurus、P.plebejus和万氏对虾(P.vannamei)也可能受感染。

MBV可通过口喂带病毒材料而感染健康虾,养殖池通过对虾摄食病死虾和病虾排出含多角体的粪便传播。包涵体可在肝胰腺、肠道、卵巢、腮等组织发生。MBV包涵体最早可在蚤状Ⅲ期幼体检出。用作繁殖的海捕斑节对虾亲虾也常检出MBV,带毒率高达50%以上。后期幼体受MBV感染更为普遍。在MBV流行区,几乎所有的孵化场都受MBV污染,后期幼体的MBV包涵体检出率高达80%-100%。

斑节对虾的整个生活期都可以感染MBV,但死亡率与养殖环境有很大关系。池塘养殖的早期也有发生大量死亡的病例,但如能控制较适宜的水质和其他微生物的继发感染,带毒虾仍能生长,只是养殖群体中的个体生长差异较大,出现所谓“公孙虾”。

临诊症状


致病虾食欲减少,活动呆滞,鳃、附肢和体表常带有大量的附生生物。受感染后幼体除部分体色加深外,并无特别的症状,多数携带病毒的虾活动仍正常。幼体群常常无明显的症状表现而出现大量死亡,死亡率与养殖环境有关,一般20%-90%。

机理病理


在组织切片标本上,普通光镜下可见病虾肝胰腺上皮细胞核肿胀,病变细胞核比正常核大2-5倍,核内常可见数量不等的椭圆形嗜酸性包涵体,严重感染的标本整个显微镜视野可见成片的包涵体。细胞界限不清,腺上皮排列不整齐,或完全被破坏,仅剩下大量的包涵体。由于上皮细胞破裂,腺体崩解,腺腔内或消化道内也可见包涵体。能普遍在细胞核内产生多个嗜酸性包涵体(1-10个)并引起严重病变是MBV感染的特征诊断指标。

相关分词: 斑节 对虾 杆状 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