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白芥子敷灸

白芥子敷灸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白芥子敷灸


白芥子敷灸法是最为常用的冷灸法之一。白芥子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以白芥子研末水调外敷,可合局部皮肤发热乃至起泡,类似灸法。



概 述


有关白芥子敷灸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备急肘后备急方》:治瘰疬:“小芥子末,醋和贴之,看消即止,恐损肉”。明。《本草纲目》认为白芥子具有“消瘀血、痈肿、痛痹之邪”的作用,并载有“白芥子末,水调涂足心,引毒归下,疮疹不入目”:“涂顶囟,止衄血”等方。至清代进一步从单味转为复方白芥子敷灸。如《张氏医通》创“白芥子散”。《卫生鸿宝》载:“治冷哮法:白芥子净末、延胡索各一两,甘遂、细辛各五钱,共为末,入麝香五分, 匀,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 疼痛,切勿便去,候二炷香足方去之。十日后涂一次,二次病根去。”现代,白芥子敷灸不仅应用广而且观察的样本数也大。以复方白芥子膏敷灸为主,其配方的成分虽各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上述方药加减而成。且日趋规范与固定。

操作方法


灸膏制备:

(1)咳喘膏 全国各地配制的处方不一,现选介二方,其余将有“临床应用”中介绍。

方一、白芥子、延胡索、法半夏、甘遂、细辛、生甘草、百部、肉桂、葶苈子。依次按8:8:8:5:4:4:5:5:3的比例组成将上药烘干,粉碎研末,过100目筛。用时取药末用50%姜汁调成较干稠糊状,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方二、白芥子21 g,元胡21g,甘遂12g,细辛12g.将上药共烘干研细末,储瓶备用,此为1人3次用量。敷灸法为,每次用上药末之三分之一量,加鲜姜汁调成糊膏状,并加麝香少许,一般在夏天使用。

(2)关节膏

方一:以等量生白芥子、生草乌碾成极细粉末过筛,将粉末装入容器中封存备用。

方二:白芥子、元胡、细辛、防己、半夏、南星、木瓜、制川草乌等,上药粉碎,过80目筛,装瓷缸备用。

(3)胃痛膏 白芥子20g,白芷10g,甘遂10g,川乌10g,草乌10g、细辛5g,山栀子20g,芦荟10g,杏仁10g,桃仁10g,白胡椒5g,使君子10g,草决明10g,皂角10g,冰片2g,红花10g.上药并研细末,密封干燥处保存。

具体操作:

(1)咳喘膏 治疗时,取药12g~18g分二等份置于二片医用胶布或分别摊直径为3cm的油纸上中间,分别敷贴于所选穴区,成人一般贴4~6小时,儿童一般贴3~4小时揭去。敷贴最佳节气常选择夏季伏天和冬季寒九天;疗程安排是每周敷贴2次,4周为1疗程,一般使用1个~2个疗程。,以胶布固定即可。每次贴灸4~6小时,10日1次,每年共敷灸3次(即补伏、中伏、末伏各1次),连续治疗3年共敷贴9次。

(2)关节膏 用时取适量上述粉末以清水调成糊状平铺于牛皮纸上,药面以4cm×4cm左右为宜。敷贴于穴处,嘱患 者不要离开,随时观察患处皮肤,直到穴处周围皮肤潮红,且药面下皮肤有烧灼感并出现水泡为度(如不出现水泡,可用红花油或解痉镇痛酊代水调药)。除去药糊,将创面皮肤常规消毒,以无菌敷料覆盖创面,待其自愈。

每年初、中、末三伏的第一日各贴药1次。视药末每穴3g,用生姜汁调膏,穴位用75%乙醇棉球擦后贴敷,外用敷料或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贴药时间一般为3~4小时,可根据贴后的反应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若贴后热辣、烧灼感明显,可提前去药,以防烧伤皮肤;反之贴后微痒舒适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

(3)胃脘膏 用时取适量,用鲜姜汁调成膏状,摊于方型硬纸上,每块小儿约3~5g,成人约5~8g,贴于穴位,胶布固定。48~72小时换穴换药,每次选6~10个穴位。本疗法3年为1疗程,停药2年后统计疗效。

主治病证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小儿呼吸道感染、风寒性关节炎、周围性面瘫、胃脘疼痛、梅核气等。

注意事项


1.可根据贴后的反应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若贴后热辣、烧灼感明显,可提前去药,以防烧伤皮肤;反之贴后微痒舒适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 2.在临床上,结合个人体质异同,若贴处皮肤痒,充血过敏者,应慎用或药量相应减少、时间缩短。

3.贴敷时勿洗冷水澡,勿过劳。除个别疼痛较重对症处理外,其余不配用任何疗法。

临床应用


1.急性支气管炎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定喘。

治法:

灸药制备:白芥子30g,细辛15g,甘遂15g,玄胡索30g.共研为细末,装瓶密封备用。临用时以适量姜汁调和,另取麝香膏两张。

灸治方法:一穴均取,双侧同用。将以上贴药敷于8个穴区之上,以麝香膏固定(一张麝香膏分为4份),嘱1~2小时左右局部发痒、辣、发红时取下。小儿约30min.机体反应强者,局部可起泡,起泡者可用消毒针管抽出渗液,用艾条熏干即可。一般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相关分词: 芥子 敷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