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Mb.152

Mb.152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Mb.152




研制国家


法国

名称


歪脖子(Bloch)

一、概述


Mb.152是在Mb.150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单座战斗机。

1934年7月13日,法国空军部的航空技术局向当时国内各大飞机制造厂招标研制一种新型单座战斗机以取代落后的德瓦蒂纳D.500/501以及莫拉纳.索尼埃Ms225。

马塞尔.布洛克飞机公司的总设计师莫里斯.鲁塞尔自己出资设计了一架飞机参加竞标,定名为Mb.150。相较于其他厂的竞争对手,该设计实在有点另类,独辟蹊径地采用了阻力较大但在实战中生存性较好的气冷星型发动机。首架原型机早于1936年就在布洛克公司下属的库尔贝伏瓦工厂制作完成。

然而,由于法国航空工业的国营化,马塞尔.布洛克飞机公司被并入了国营西南航空制造公司(SNCASO),新飞机的研制工作一度陷于停顿;再加上法国空军部很明显的对研发过程进展较快的莫拉纳.索尼埃Ms.406(原型机于1935年8月8日试飞)青眼有加,更使得这一情况雪上加霜。1937年,该飞机项目的开发终于得以继续进行,Mb.150的原型机被送到了位于维拉库布莱的航空材料试验中心CEMA,并于5月4日进行了首次试飞。在测试中发现,该机在地面滑跑时的方向安定性不足,并且发动机马力不足。经过改进起落架和换装改良了冷却和润滑系统的1135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N-21型发动机,终于大致上满足了要求。

Ms.406战斗机生产上的延误提升了军方对于Mb.150的兴趣,虽然对其性能还不是太满意,仍然在1938年4月7日下定单购买25架前期生产型并表示有兴趣购买约450架该机的改良型。

为了提高飞机性能同时简化生产,设计小组开始对Mb.150的设计做一系列的修改。很快,被称为Mb.151的新样机完成了,它大体上保留了Mb.150的机身设计,但机翼和机头却有了显著的不同。发动机被改成了约910马力但较可靠的“土地神”-罗纳14N-11型;为了平衡扭矩,发动机向左侧倾斜约2.5度,造就了一个奇特的歪脖子。

1938年8月18日,第一架Mb.151战斗机进行了试飞,根据这次试飞的结果SNCASO又对其设计做了一些改动,主要是延长了引擎架以平衡飞机的重心,还有扩大水平尾翼来提供飞机更好的操纵性,螺旋桨则又换成了“土地神”-罗纳的产品。9月8日,改进后的Mb.151开始在CEMA进行战斗测试,虽然战争已迫在眉睫,法国工程师们还是坚持着他们的唯美主义原则,不慌不忙地重复着改良,试飞,再改良,再试飞的固定工作流程,先后又修改了垂直尾翼和滑油散热系统的设计以及其他一些地方。

相较之下,法国政府倒是认识到了时间的紧迫性,没等Mb.151最终定型就决定分三批向SNCASO订购了432架。由于该机的设计还在不断的改良中,这三批飞机的设计也就有了或大或小的不同。其中首批144架装备的是902匹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N-35引擎,第二批144架则采用了1120匹马力的14N-25发动机,而第三批144架的动力装置又换成了14N-49。为了对这些飞机加以区分,后两批总计288架外形和性能较接近的Mb.151被重新命名为Mb.152型战斗机。

1939年1月,首架Mb.152试飞。1939年3月7日,法国空军正式接收了第一架Mb.152战斗机,为了让Mb.152完全适合在实战中使用,该机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良。包括在机头增加一个向下排放汽化器和火炮废气的排气管,一个半凹陷的滑油冷却装置和一套自动的主起落架锁定装置。由于20毫米火炮的供应短缺,所有的HS404被优先供应给性能较先进的Mb.152型战斗机,因此不少151型战斗机只装备了四挺7.5毫米机枪。

当德军在1940年5月10日开始向西欧发起猛攻时,法国空军中共有七个大队装备了Mb.151/152战斗机,总计拥有55架151和140架152型飞机;当然,战备完成率依然不高,其中只有26架151和75架152可以立刻出动。不管怎么样,手头这些布洛克战斗机还是同其他法国空军战斗机一样悉数投入了抗击德国空军的行动。在实战中,该型号飞机的缺点马上暴露了出来,主要是平飞速度和爬升率不如德国人的Bf-109,580千米的航程也实在太短了一些;此外,变距螺旋桨和发动机不匹配,无线电设备极不可靠,故障不断等等。不过,Mb.151/152系列战斗机在战斗中还是有点优势的,主要是它的机动性能远在Bf-109之上,格斗战中大占便宜;其次,两门HS404高初速20毫米火炮的杀伤力实在是不容小觑,往往是“一击必杀”;最后,该型号飞机格外的“抗打”,常常多处中弹还是飞回了基地。这里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地勤人员竟在一架飞回机场的Mb.152型战斗机身上发现了360多个弹孔,其中还有不少是20毫米炮弹造成的!

Mb.152的发展型:

1938年10月,一架生产线上的Mb.152战斗机被实验性地装上了一台1200马力的美国普拉特.惠特尼R-1830C3-G“双黄蜂”发动机,同时还装上了三叶的汉密尔顿螺旋桨。这架飞机被改称为Mb.153,并于39年4月8日在维拉库布莱进行了首次试飞。不过空军并没有对这种采用舶来品发动机的飞机表示出什么兴趣,唯一的这架原型机也在五月末的一次着陆事故中损毁了。

另一架152的机体预备装上另一种美国的气冷星型发动机:1200马力九气缸的莱特GR-1820-G205A“旋风”发动机,称为Mb.154。由于该型发动机迟迟没有从美国运到,计划不得不被放弃。

1939年秋,设计人员开始研究在Mb.152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性能的新机型。新飞机被称为Mb.155战斗机,要求拥有比152型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航程和更小的转弯半径。而同时,为了节省开发和生产的时间,新飞机又要尽量保留Mb.152的机体设计,实在是矛盾重重。Mb.155采用一台1100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N-49十四缸气冷星型发动机,驱动一副肖维埃尔371型三叶螺旋桨,后来又改成了布洛克自产的三叶螺旋桨。由于气动外形的改良,虽然发动机的功率没什么改变,但Mb.155的性能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1939年12月3日。Mb.155的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随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新飞机在这些测试中表现得非常好。由于新飞机表现不凡,空军立刻给了SNCASO 403架Mb.155战斗机的订单。1940年4月3日,第一架生产型的Mb.155战斗机离开了工厂的流水线,到六月25日法国投降为止,只有九架Mb.155交到了法国空军手中。

1939年SNCASO曾想在Mb.152的机体上安装功率达1310匹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R星型发动机,此计划以Mb.156为名。不过该发动机重达819千克,要容纳它必须对原来的机身作重大的修改,而当时的形势并不允许这样做,Mb.156战斗机终于流产。

为了全面发挥“土地神”-罗纳14R发动机的效力,塞梵蒂教授决定对Mb.155战斗机加以全面的改良。这一名为Mb.157的新飞机采用了1590匹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R-4发动机,研制工作进展神速。由于这时德国人已经逼近了巴黎,SNCASO的研究人员在1940年6月9日试图把这架原型机转移到普瓦蒂埃。不过就在新飞机离开维拉库布莱前,德国人赶到了工厂。他们也对这架新飞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立刻将这架原型机送到了波尔多-梅里尼亚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那里,Mb.157在德国人的严密监视下完成了原型机的制造,并在1942年3月进行了首次试飞。此后在一次美国空军对巴黎-奥利的空袭中,原型机的机体被彻底摧毁,Mb.157也就从此成为了历史。

二、性能指标(Mb.152)


尺寸数据:翼展 10.54米,机长 9.10米,机高 3.03米,机翼面积 17.32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 216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275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速度 500千米/时,升限 10000米,航程 540千米。

武器装备:两门 20毫米“西班牙-瑞士”HS-404型机炮,两挺 7.5毫米MAC 34 M39型机枪。

动力装置:一台“土地神”-罗纳14N-49活塞发动机,功率 1100马力。

相关分词: Mb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