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Henschel Hs 123

Henschel Hs 123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Henschel Hs 123




简介


从二战开始就显得落后的 HS 123 强击机在实战中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西班牙内战和波兰战役中的卓越表现使这种已经转到二线训练单位的强击机重返前线。HS 123 在二战前就已经停止了生产,在德国空军中一直使用到 1944 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飞机不是被淘汰的,而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全部消耗殆尽了!德国空军一直未能找到一种合适的飞机来完全取代 HS 123。

HS 123 完美地体现了简单实用的设计哲学,固定式带导流罩的起落架、坚固的双翼、简单可靠的 BMW 星型发动机、甚至还保留露天座舱,使它能从条件简陋的前线机场(往往是一块平整的草地)迅速出击。HS 123 对地攻击的武器包括两挺莱因金属公司的 7.92mm MG 17 机枪,也可以换装 20mm 的 MG FF 机炮,机翼下可挂载 4 枚 50 kg 的航空炸弹或者集束杀伤弹。HS 123 还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飞行员超低空掠过地阵时,把 BMW 880 马力的 132Dc 发动机油门开到最大,整架飞机就会发出尖锐的啸叫声,给敌人心理上以极大的震撼。

HS 123 在 1935 年春首飞成功后,1936 年 12 月开始交付,但是在 1937 年被容克斯 Ju 87“斯图卡”取代,只能退居二线。1938 年 10 月停产。HS 123 一共有三个型别:HS 123A-0/A-1/B-1/C(计划中),与 A 型相比,B 型安装了 960 马力的 BMW 123K 发动机,C 型计划在 B 型的基础上增加密闭座舱。

参数


性能

最大速度
使用升限
航程 340 km/h
9.000 m
855 km重量

空重
最大 1.500 kg
2.215 kg尺寸

翼展
机长
机高 10,50 m
8,0 m
8,33 m

历史


“俯冲轰炸机”这一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当时英国皇家空军试制了世界上第一架俯冲轰炸机—SE5a,但由于在试验中被模拟对空炮火打得“千疮百孔”,因此宣布失败,没有继续进行研究。英国人并不知道当时低劣的技术条件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随着战后飞行科技的大幅度改进,俯冲轰炸机将主宰机动战场的天空。英国人停手后,在 20~30 年代有两个新兴海军大国—美国和日本都为自己的海军不断研制俯冲轰炸机,因为对于水面舰艇这种相对较小、速度较慢的目标来说,俯冲轰炸无疑是最好的攻击方法。在陆上,新兴的德国空军为了即将到来的“闪电战”也紧锣密鼓的研制用来支援陆军突击部队的俯冲轰炸机,这种新飞机称为“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德文缩写Stuka)。RLM(帝国航空部)于 1933 年正式开始进行投标。

最初的设计意图记载在 1934 年2月的“紧急计划”中(研制计划的第一阶段),当时为了开发 Fi 98 样机和 Hs 123 样机而于 1933 年先从美国进口了一架寇蒂斯“鹰II”单座双翼战斗机作为参考,因此最初的“斯图卡”被设计成一种具有空战能力的单座双翼飞机。(到第二阶段时,则将会在此基础上加入新的技术设计元素,即所谓进入正轨)研制工作于 1935 年 1 月进入正轨,参加竞争的有阿拉多、海因克尔和容克斯3家公司,但是使用的机身都是 K47 样机—由容克斯公司设计师赫尔曼-鲍曼在 1933 年设计。

Hs123就是亨舍尔飞机厂根据“紧急计划”而设计的。它是一种全金属结构的单座双翼机(仅在机翼后部和控制面上使用了布蒙皮)。飞机由一台650马力BMW 132A-3星型发动机驱动,原型机(Hs 123V1)于1935年春首飞,并且很快就显示出了她了优越性(性能上明显优于她的对手费赛列尔Fieseler(后来设计了著名的V-1〈Fi 103〉飞弹)的Fi 98)。第三架原型机(Hs 123V3)是第一架原型机(Hs 123V1)的武装型,携带两挺莱因金属公司的 7.92mm MG 17 机枪(位于机身发动机罩上)。1935年8月,头三架飞机被送往雷希林(Rechlin位于柏林附近)用作测试。在此过程中,有两架Hs123在作俯冲测试时坠毁(由于设计上的结构问题:飞机的荷载主要靠翼间的两根大支柱承担(机翼中央没有支柱,这是日后试飞过程中造成隐患的主要原因))。于是第四架原型机(Hs123 V4)就被用于结构测试以及克服结构应变的测试,并且获得了成功。

最初的正式生产型号是Hs123A-1,她保留了第二和第三架原型机(Hs 123V2和Hs 123V3)所采用的气泡形整流罩,而不是第一架原型机(Hs 123V1)采用的NACA{(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现被NASA取代}整流罩(用于星型发动机)。动力系统安装的是BMW的132De星型发动机。另外,除了安装有两挺莱因金属公司的7.92mm MG 17机枪外,机身中线挂架能够挂载一枚250千克炸弹或者一个副油箱,翼下挂架能够挂载四枚50千克炸弹或者两枚集束杀伤弹,也可以挂载20mm的MGFF机炮。Hs123是由海因克尔飞机厂设在柏林的 申费尔德(Schnefeld)和约翰内斯塔尔(Johannisthal)工厂制造的。后来亨克尔方面制造了两种改进型飞机。第一架是安装有960马力BMW 132K发动机的Hs123B型;第二架是作为对地攻击机设计的Hs123C型,她在Hs123B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挺莱因金属公司的7.92mm MG 17机枪和密闭座舱。但是由于Ju-87“司图卡”的出现,所有的一切有关发展都被停止了。Hs123A型的第一次服役是在1936年秋天于162“殷麦曼”俯冲轰炸机联队(StG162),但她作为前线俯冲轰炸机的经历是短暂的,1937 年初春,I./St.G.162“殷麦曼”轰炸联队将老式Hs 123攻击机换成了 Ju 87,同年改名为 St.G.163 并加入“兀鹰军团”开赴西班牙参加该国内战。1936年12月5架Hs123As被提供给在西班牙作战的“秃鹰军团”。这种型号的飞机也被作为近距离支援(战术支援)飞机用于1939年末在波兰的军事行动以及1940年春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战役中。虽然是一种过时的飞机,但他最终是在1944年退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飞机不是被淘汰的,而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全部消耗殆尽了。1937年开始在德国,Ju-87开始取代Hs 123在俯冲轰炸机联队中的位置,同时,那些被替换下来的Hs123被转交给了近距离支援(战术支援)部队。虽然,“秃鹰军团”在西班牙内战中总结出了前所未有(而且实用)但是还不成熟的战术支援经验。但是,在空军中关于俯冲轰炸机和近距离支援(战术支援)飞机哪一个更有价值的争论非常激烈。最终,俯冲轰炸机的倡导者赢得了争论,继而Ju-87“司图卡”在执行俯冲轰炸的同时被赋予了近距离支援(战术支援)的使命。这就导致了Hs 123生产的结束。在Hs 123原型机的基础上有两种改进型号,分别是:在一个长弦整流罩下换装960马力的BMW 123K发动机的Hs123B型和在机翼下加装了两挺莱因金属公司的7.92mm MG 17机枪以及带装甲头靠的滑动舱盖的Hs123C型。后者的外形被用来改进Hs123As

到1938年末,在苏台德危机过后,整个近距离支援(战术支援)部队被正式地解散了。然而,有一个大队(第10对地攻击大队Schlanchtfliegergruppe 10)被保留了下来,并作为第2大队(负责对地攻击训练){II(Schlacht)}合并入第2飞行训练联队(Lehregeschwander 2)。在1939年9月,这是唯一的一个处于战斗状态的Hs123联队。其他的所有Hs123都被交给了训练部队。第2大队{II(Schlacht)}参加了1939年9月1日对波兰的第一波攻击,由此打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实战


Hs123V1 在1934年,德国空军方面提出了对俯冲轰炸机的两个阶段发展的要求。第一个阶段即1934 年2月的“紧急计划”,(到第二阶段时,则会在此基础上天加入新的技术设计元素),亨舍尔和费赛列尔被要求来设计第一阶段的飞机。两个公司的设计组都为他们所设计的飞机选装了725马力的BMW 132A-3型9缸星型空冷发动机。两种飞机(Hs123和Fi 98)都在1935年初试飞。在飞行试验开始阶段,Hs123相对于Fi 98显现出了显著的优越性。其实,Hs123是一种并不好看的双翼飞机,装有一个宽弦NACA型整流罩和不等翼展的机翼;飞机的荷载主要靠翼间的两根大支柱承担(机翼中央没有支柱,这是日后试飞过程中造成隐患的主要原因,如开头所述)。

Hs 123V2 Hs123V2装备了一个相对Hs123V1而言更短更窄的带有18个(有凸起的)整流装置的整流罩,这18个整流装置的作用在于将活塞隐藏在整流罩内。

Hs 123V3 Hs123V3和Hs123V2很相似,唯一的不同是她将两叶可变轴矩螺旋桨(仅可在几个固定值上进行调解)换成了三叶可变轴矩螺旋桨(根据需要,可调节成任意值)。

Hs 123V4 先前三种型号的飞机都被送往雷希林进行试飞,在此过程中其中两架飞机在三周内先后坠毁(两架飞机都是在俯冲时被掀掉了上部机翼)。于是,设计人员马上为尚未试飞的Hs 123V4安装了中央受力支柱。改进后的Hs123V4表现不俗,甚至能以接近直角的角度俯冲并且安全拉起。

Hs123A-1 这是Hs123的第一种生产型号,第一批交付是在1936年夏天。他们被交给了第162轰炸机联队(“殷麦曼“联队)第一俯冲轰炸机大队(Stukagruppe 1./162 ''Immelmann'')。Hs123A-1配备了880马力BMW 132Dc型9缸星型发动机,武器装备包括两挺莱因金属公司的 7.92mm MG 17 机枪(位于机身上部);1枚挂在中心挂架上的250千克炸弹以及4枚挂栽于翼下的50千克炸弹。5架Hs123A-1被送往西班牙进行作战评估。但是这些飞机在1937年初的初次亮相,确是被用于对地攻击任务(而非俯冲轰炸)。但在这次作战中,他们却大获成功,在战地进行近距离支援(战术支援)方面(尽管空地之间缺乏通讯联系)显示了优良的性能。西班牙政府买下了所有的5架Hs123A-1,并且另外又订购了11架。这种型号的飞机在德军中服役至1944年。实际上,这种飞机不是被淘汰的,而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全部消耗殆尽了。

Hs123B(V5原型机) 与 A 型相比,B 型安装了 960 马力的 BMW 123K 发动机,但是从未投入生产。

Hs123C(V6原型机) 在Hs123B型的基础上在翼下加装了两挺莱因金属公司的 7.92mm MG 17 机枪以及一个带装甲头靠的滑动舱盖。这种型号也从来未投入生产,但她的滑动舱盖设计被吸收入了Hs123A-1的改进生产中。

波兰战役

在对波兰的进攻中,施皮尔福格尔少校的第2飞行训练联队第2大队奉命从阿尔特吉德尔飞来。这个大队的Hs 123式飞机就像一群杀气腾腾的大马蜂,发出令人恐怖的嗡嗡声,盘旋在国境河流的上空。第一中队长奥托魏斯上尉选中了国境线对面的目标--波军固守的潘基村(布尔茨施泰因)。魏斯向中队的战友们挥了挥手,于是,各自进入攻击位置。

在南部的第十集团军战线不远的前方,他们投下了第一批装有触发引信的小型炸弹。炸弹在地面爆炸,发出沉闷的爆炸声。潘基村周围随即被烈火吞没。这场攻击,从里希特霍芬(沃尔夫拉姆弗赖赫尔冯里希特霍芬少将,一股“红男爵”冯里希特霍芬的堂弟,是西班牙内战后期“秃鹰军团”军团长,当时为“特命空军指挥官”)的战斗指挥部里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随后,著名的战斗机飞行员阿道夫加兰德中尉的第二中队又重复进入第一中队的攻击航线进行轮番攻击。尔后,他们三机一组擦着树梢低空飞行,用机抢不断扫射波军阵地。

敌人开始反击了,爆炸声里出现了轻型高炮发出的干巴巴的射击声,接着,步兵火器也开火了。战斗打得很激烈。攻击机走了又来,不断地进行攻击。

九月一日拂晓,对潘基村进行的这次空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空军首次对地面部队实施的直接支援。当天晚上,德国最高统帅部在空军战果中加上了这样一条:“……几个攻击机航空联队有效地支援了陆军的进攻。”

如果说是“几个强击机航空团”,那么,就该有几百架飞机。因为空军一个航空团由三个大队组成,而在开战初期,一般的航空团都拥有九十至一百架飞机。但实际上参加波兰战役的只有第二飞行训练团第二大队施皮尔福格尔少校率领的三十六架双翼飞机

不用说,它们像一群恶鬼似地到处横冲直撞。在整整十天之中,它们如同影子一样,紧紧跟着向华沙和维斯瓦河挺进的第十六军。每当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一遇到顽强的抵抗,它们就立即出击。后来,在腊多姆和布祖腊河的大包围战中,它们一天出未竟达十次之多。

九月沃耳布日养马场旁边的临时机场上,第二飞行训练团第二强击机大队开始出动。他们受命低空攻击布祖腊河南岸皮昂帖克和别拉维两地的敌军,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打退波军的进攻。这次,攻击机比较容易发现敌人,因为那里有整整一个集团军在向南急进。

机长们推下机头下降高度。根据十天的作战经验,他们清楚地知道Hs 123双翼飞机的主要武器是什么。既不是机翼下悬挂着的两枚五十公斤炸弹,也不是安装在发动机罩上的两挺莱因金属公司的 7.92mm MG 17机枪,而是超过一定转数的螺旋桨发出的那种可怕的音响效果。

如果看到转速表指示每分钟一千八百转,那么好啦,发动机的前面就会产生声波,螺旋桨会突然象重机枪似的尖叫起来。

攻击机在敌人头上十米上空拖着惨叫声飞过,吓得敌军四处奔逃,车翻马散。不管什么队伍听到这种低空攻击的声响都会惊恐万状。

达到这个转数,如果用枪射击是很危险的,因为两挺机枪的子弹都是从螺旋桨的间隙打出去的,速度一快,就容易把自己的螺旋桨打断。

由这种没有座舱盖的旧式单座飞机组成的大队,利用声波取得的战果比使用炸弹更令人惊叹。然而,投入布祖腊河战区的不只是第二飞行训练联队第二大队,从腊多姆附近新的野战机场起飞的几个大队也袭击了库特诺周围的目标。布祖腊河的铁桥被炸毁,公路上弹坑累累。以坦克为主的波军车辆纵队遭到沉重打击。

由于Hs123在闪击波兰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对于第2大队的换装计划很快就被撤销了

进攻西线

这支部队(第2大队)在接下来的比利时作战中被用于支援冯赖歇瑙将军指挥的第六集团军(隶属于冯伯克将军的B集团军群,也就是后来被红军全歼于斯大林格勒的那支部队,此时他刚整编完毕被投入战斗)。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要阻止阿尔伯特运河(Albert Canal)上的大桥被比利时工兵摧毁。随着德军横扫比利时和阿登山区,Hs123机群不久之后出现在了法国,并且当他们于5月21日到达康布雷(Cambrai)为止,他们都是德国空军在此次战役中最前沿的部队。随着在法国的战争取得胜利,第2大队{II(Schlacht)}被送回德国休整并且换装Bf-109E型战斗机,但是Hs123在战斗中所获得的传奇般的声誉(在战斗中非常可靠、实用……),使得联队只是部分的换装了Bf-109E(保留了相当部分Hs123)。

1940年5月22日清晨,第八航空军参谋长汉斯赛德曼中校乘坐菲赛列尔“鹤”式联络机飞往康布雷。那里驻有两个最先攻入法国的用于支援地面作战的大队,一个是奥特魏斯上尉的第2飞行训练团第2攻击机大队,它是德国空军中依然装备老式亨舍尔Hs 123式飞机的唯一部队;另一个是维尔纳乌尔邱上尉的第21战斗航空团第1大队。

这个战斗机大队是攻击机的“卫兵”。因为这种笨拙的双翼机像磁石般地吸引着敌人的战斗机。

赛德曼、魏斯和乌尔邱站在机场上,讨论着下一次的行动。形势确乎有些不妙:德方坦克早已突破,但步兵却跟不上去;在他们西北三十五公里处的阿腊斯,有英军防守着,北部的英法部队正在伺机向南突破,侦察机在亚眠发现了大批敌坦克部队,可能在向突破防线的德国装甲师的后方进攻,情况十分危急,大胆的“镰刀作战”计划的成败处于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必须用俯冲轰炸机去对付亚眠的敌坦克。”赛德曼对攻击机大队长说,“魏斯,看来得请你去收拾敌人的这些坦克了。”

正在这时,空中传来了一阵轰鸣。三个人抬头一看,原来是陆军的He 46式侦察机。只见它右翼下垂,尾翼被打穿好几个洞。是要着陆吗?不,侦察员探出身体,投下了装有报告的发烟筒。报告上面用铅笔写着:

“敌坦克约四十辆,满载步兵的车辆约一百五十辆,正由北向康布雷前进。”

赛德曼中校不相信地说:“真的吗?也许是我们的部队吧。”

可是,如果真是敌人的话,我们就会再次遭到他们的严重袭扰。不仅如此,由于康布雷是入侵法国的德国各军的主要补给通道的必经之地,又只配备着保卫机场的高炮部队,所以,对在法作战的德军来说,确实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魏斯上尉指挥四机编队先行侦察,他下达命令后,马上跑向自己的飞机。四架亨克尔式飞机开始滑跑。起飞后两分钟,就在前方发现了坦克。不错,是法国军队。他们离康布雷只有六公里了。

“敌坦克每四辆或六辆为一组,正在德拉桑泽运河以南向康布雷开进。”魏斯上尉后来说,“在运河北面,有一长列十分拥挤的车队……。”

四机编队立即用炸弹、机枪进行袭击。但四架飞机的火力是微不足道的,他们马上返回机场。在归途中,通过无线电命令各机长立即出击。一个中队接着一个中队,对优势敌军发起连续突击。强击机投下的五十公斤炸弹只要落在坦克跟前,至少可以炸坏它的履带。再加上战斗机的二十毫米机关炮的猛烈扫射,不一会儿,敌人汽车就有半数以上着了火。步兵们都被打散了,一个个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呆了。

飞机和坦克究竟谁胜谁负呢?

“钢铁巨人们”五、六个一堆被大火包围着,已有半打以上的坦克不能动了。尽管如此,其余的坦克还仍然向康布雷疾驶。

它们好像不可阻挡似地拥向康布雷。

突然,在离目标仅有一百五十米的地方,响起了88毫米高炮清脆的炮声。原来,第33高炮团第1营的两个连在城边构筑了阵地,并早已在此恭候了。只用了两三分钟,就击中了五辆装有“哈乞开斯”重机枪的坦克。后边的坦克见势不妙,调转车头逃了回去。

到了下午,康布雷的危机解除了。于是,赶来支援的俯冲轰炸机袭击了敌人在阿腊斯附近的另一支突击部队。

攻击机、战斗机和高炮部队共同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空军不仅为装甲部队开辟了道路,而且,直到步兵强行突破色当为止,它们始终保卫着德军通向英法海峡进攻道路上的一个漫长而薄弱的侧面。这两项任务在这次战役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两三天后,盟军能够从佛兰德大包围圈中逃出去的出路只是敦刻尔克。

摘选自《攻击高度4000米》

东线作战

在完成从1941年4月开始的于巴尔干的战斗值班之后,整个大队被调往苏联南方,参加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在那里,他们被受命新组建一个战斗联队(第1对地攻击航空联队Schlachtgeschwader 1)。并且在战斗中再一次显示了Hs123在近距离支援(战术支援)任务中的非常出色的能力。

Hs 123在翼下挂载4枚50千克杀伤爆破炸弹或者两挺20mm的MGFF机炮亦或是两枚集束杀伤爆破炸弹(内有92颗2千克重子弹,即著名的“恶魔之卵”),并且在机身中线挂载一个副油箱,这样的搭配使Hs 123成为一种相当有效并且可靠的飞机。由于她的这些优点,甚至到了1943年的时候,空军方面还要求从新开启她的生产线。众所周知,东部前线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是非常恶劣的,往往前线潮湿泥泞的简易机场使许多飞机无法正常起飞,而Hs 123却能应付自如(去下主起落架上的导流罩即可)。在东线,许多训练部队的Hs123被送到前线,以满足近距离支援(战术支援)部队的需要(用以补充损耗的Hs 123)。

由于没有新飞机来替换损失的飞机,大量的损耗所带给Hs123中队们的是结束,这样的结束最终于1944年中旬到来了。

在这里,讲一个满有趣的故事:

一九四一年夏,在维帖布斯克附近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虽说令人难以置信,但却千真万确,这是当时第2航空队司令凯塞林元帅亲口证实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几架Hs 123式飞机完成作战任务运航,途中,它们发现五十多辆苏联坦克正在和德国坦克交战。布鲁诺马雅中尉当时是Hs 123式飞机的中队长,两年后升任坦克攻击机的指挥官。他立刻调转机头,率领他的中队低空攻击敌坦克。但这时他们飞机上的炸弹已经用光,这个仗怎么打呢?光凭两挺机枪根本不顶什么用,充其量只能以低空飞行来恫吓敌人。如果把发动机油门加到最大,那么一架飞机的螺旋桨就会发出像一个中队集中射击那么大的声响。于是他们又故技重演(在波兰用过这招)。结果,敌人怯阵了,坦克落荒而逃。由于敌坦克过于仓惶失措,被轮番攻击的所谓攻击机赶进一片沼泽地带。坦克一辆接一辆地陷进沼泽地,怎么也开不出来,不得已,驾驶员只好把它们全部炸毁。凯塞林观察了这一奇妙的战场,他证实说这些T-34、KV-1型坦克确实被第四十七Hs 123中队消灭了。

尽管有过这种罕见的成功,但轻型攻击机的反坦克效果并没有受到重视。一九四二年春,第2飞行训练团第2大队好容易才扩编为第1攻击航空联队。在一九四二年的克里米亚战役中,这个大队首次使用了新型Hs 129式飞机。这种飞机的座舱装有像苏联伊尔-2式飞机那样坚硬的装甲,在低空攻击时,这种特制的强击机非常安全。除小口径机枪外,它还装有两门二十毫米MG151型机炮。但是用这样的武器装备打坦克,也还是只能指望偶尔命中。从而,苏联坦克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不得不说是德国空军的一大失误(因为着重得到发展的俯冲轰炸机对付坦克更是吃力),虽然从一九四一年以后,战术空军部队要求装备机载反坦克武器。但是当国内采纳这项建议时,已经过了整整一年。

部分引用《攻击高度4000米》

附录:

集束杀伤爆破炸弹(内有92颗2千克重子弹)

这里所说的炸弹,是一种绰号为“恶魔之卵”的球型炸弹。这种炸弹以前一直是保密的,直到实行“巴巴罗萨”作战行动时首次大量使用。它被称作SD2型炸弹,重两公斤,有小型控制器,是专门为攻击机轰炸敌军而研制的。这种炸弹一触地即可爆炸,或者利用引信控制,使它在离地面数米时爆炸,杀伤半径达十二米,可撤布大碎片五十个和小碎片二百五十个。这种炸弹如不直接命中地面上的目标就不会有多大效果。如果直接命中,其威力相当于一颗中口径高射炮弹的杀伤力。由于大量投掷,因此有不少直接命中了飞机。给苏联空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往往投弹之后,机场就成了一片火海。

然而,这种“恶魔之卵”对投弹的飞机也存在着危险。炸弹有时会卡在投弹箱里掉不下去,而这时引信已经开始工作,稍一震动就会在机上爆炸,能把机身炸出一个象挨了一颗高射炮弹那么大的窟窿。

战斗机飞行员也咒骂SD2型炸弹。第27战斗航空联队的Me 109式飞机的挂弹架可挂装有九十六颗SD2型炸弹的弹箱。由于风压的关系,有时第一排炸弹被卡在里边投不下来,而飞行员还不知道。当飞机返回基地着陆时,炸弹全被震下来,飞机在前边滑跑,炸弹在机后爆炸开花。这种事故曾发生过多次。还有的成了危险的定时炸弹,为此,军械员需要不断地在跑道上巡查,发现这种小型炸弹,必须谨慎迅速地排除。否则,它就像肥皂泡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爆炸。

关于“恶魔之卵”,德国空军技术局炸弹研制负责人马夸特工程师曾发表过这样的意见:“SD2型炸弹虽然在对苏战争初期有过效果,但它却是短命的。由于苏联的高射炮对付低空飞机非常有效,我方飞机不久就只能在高空作战,而水平轰炸机又没有专用的投弹箱。”

Hs 123,这种曾被里希特霍芬元帅称为:“老乌鸦”的即丑陋又落后的飞机取得了仿佛与之外表及性能不相配的战绩,但这却证明了,一样武器,使用得当的结果会是理想的。

衍生


相关分词: Henschel Hs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