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FLAKPANZER38T自行高射炮

FLAKPANZER38T自行高射炮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FLAKPANZER38T自行高射炮


德国为高射炮提供机动能力的尝试早在二战之前就开始了。最初是装载在半履带式运输车上。

在苏联,最早出现的使用坦克底盘的自行高射炮是FLAKPANZER I,在I号A型的底盘上加装FLAK38,改装了24辆。由于在战争初期德国空军拥有战场制空权,再加上已有的半履带式改装车辆已经够用,所以没有提出全履带自行高射炮的方案。直到战争中期,面对敌空军的威胁,高射炮的机动能力已是部队迫切需要解决的。半履带式和战地改装卡车底盘的防护又是个问题,所以便开始了装甲履带式自行高射炮的开发。

背景

FLAKPANZER 38T是一种临时设计的车辆。由于在43年5月MOBELWAGEN(家具搬运车)4联20毫米的最初方案没有获得通过,而部队对于防空火力的需要又十分迫切,所以临时由38T底盘改装。1943年10月15日,方案通过,获准生产。

改装基于38T L/M型底盘,由捷克的BMM公司(德国入侵前生产38T的CKD公司)承担。一共下了1批订单150辆,从43年11月到44年1月生产了141辆。剩下的底盘被改装成SIG33/2式自行步兵炮蟋蟀K。

正式名称为Flakpanzer38(t) 2cm Flieger Abwehr Kanone Panzer,制式编号SDKFZ140。

该车实际上是作为4号自行高射炮投产前的替代产品,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高射炮。可以说只是被赋予了机动能力的高射炮而已,可以被归为高炮载运车。在设计思想上和蟋蟀K没有什么本质区别。43年12月16日,向希特勒进行了展示。

车体布局

与标准的38T底盘相比,车体做了改动。由前至后分别为传动室,驾驶室,动力室,战斗室。传动室上方使用了新的更倾斜的装甲板,上面开有更大的检修盖。驾驶员在车体右边,引擎布置在驾驶员后面,用一块装甲板与驾驶员隔开。驾驶员上方是两片半圆型的铸造式仓盖,内有皮革衬里。战斗室内容纳有车长,炮手和装填手。战斗室顶部开敞,周围由8块几乎垂直的铰接式装甲板围合,围合时使用锁销固定。对空射击时射界良好,但对地面目标射击时,需要把装甲板放下。整车部分装甲采用了焊接式,但大部分装甲还是角钢框架的铆接式。全车尺寸4.61M*2.14M*2.25M。重量9.8吨。

战斗室后置的38T系列变形车驾驶室是基本相同的。这张图片可能是一辆黄鼠狼3 M型。驾驶员左侧是传动室,在驾驶员左腿上方的是转向操纵杆,另一个在右边,被阴影挡住了。在转向操纵杆前面是齿轮变速箱的换档操纵杆,直接安装在变速箱上面。

装甲

整车采用铆接装甲

车体前上 : 10mm/25

车体前中: 20mm/75

驾驶员: 20mm/20

车体后上: 10mm/65

车体后下: 10mm/45

车底: 8mm/0

车体侧面: 15mm/90

车体上: 8mm/0

上部战斗室前: 10mm/70

上部战斗室后: 10mm/-65

上部战斗室侧上: 10mm/-65

上部战斗室侧下: 10mm/73

行动装置

行动装置与38T相同,采用Praga EPA式水平对置6缸水冷汽油机,气缸容积7。75升,2600转/分时输出150马力。燃料218升,耗油量1.18升/KM(公路),1.56升/KM(越野)。传动装置为Praga/Wilson CV/TNHP,5个前进档1个倒档。悬挂装置采用两轮一组片状弹簧平衡式悬挂,每侧4个胶缘负重轮,前主动轮,后诱导轮,1个托带轮。每条履带由93块履带板组成,宽293MM,接地长2.92M。最大速度42KM/H,公路速度35KM/H,越野速度20KM/H,公路行程185KM,越野行程140KM,过垂直障碍高750MM,爬坡30度,过壕宽1.8M,涉水深0.9M,单位压力(硬地面)0.64KG/平方CM,转向比1.48,单位功率15.3马力/吨。

武装

战斗室内安装20MM,112.5倍口径的38型高射炮(20mm Flukabwehrkanone 38),此炮是替代30型的产品,由毛瑟(MAUSER)厂改装自莱因金属公司生产的航炮。火炮安装在一个圆形的基座上,360度旋转。39年晚期开始生产,40年早期进入服役。与30型相比,最大的改进是提高了发射速度。理论射速480发/分,几乎是30式的两倍。实际射速当然小得多。一个弹匣装20发,所以支持不了几秒种就要换弹匣。这降低了开火速度。另一个改进是减轻了战斗重量,使得该炮更利于运输或装载在不同底盘上。但减重带来的缺点是高速连续开火引起的震动更大。所以许多炮手实际上更喜欢更慢更稳的30型。

FLAKPANZER38T

战斗室,炮向右90度

观瞄方式

1,Flakvisier 38瞄具,电子式,通过装设一个带有光学反射镜的电子计算装置控制火炮的旋转和俯仰,以使炮手视野可以始终追踪目标。该装置安装在炮手3*8瞄准镜旁边。无论是机械式还是电子式的高炮瞄准系统,都要提供两种最基本的瞄准功能:一是使火炮能始终同步对准不断运动的目标,同时必须考虑到后座力的影响。二是计算出大致的炮弹和目标运动轨迹相遇的位置。

2,Schwebekreisvisier 30瞄具,直线式,一块印有目标轨迹和速度的标尺夹在瞄具里,一个滑轨,前面是一个可以前后调节的十字环,后面是一个对齐点的小珠。十字环标定目标的距离,调整十字环的中心和珠对齐以给出炮手大致的开火角度。此种瞄具在类似装备上使用较多,但在FLAKPANZER38T上较少见。

3,FLAKPANZER38T最常用的Schwebekreis-Visier Erdzielfernrohr 3*8瞄准镜,对付慢速移动的目标很有用。

观瞄装置通过瞄具架装在火炮后方。可以看到引擎室占据的战斗室空间和上面的座垫。这辆车没有安装无线电,而且战斗室装甲是焊接的,没有用销锁固定。可能是一辆试生产型。

防盾,炮手有一块额外的开孔的防护钢板,一般为了不影响视野,使用这块钢板时去掉右防盾。防盾增加了120公斤重量,多用在车载型或攻击地面目标时。

开口的右防盾

38型高射炮使用圆型的俯仰机构,这是与前一代30型高射炮外观上的主要区别。炮耳轴通过圆形的轴承固定在炮架上。俯仰角度-5到90度(拖拽式FLAK38为-20到90度)。炮手座位在右边,旋转和俯仰机构包括粗调和精调,炮手通过火炮下面的转轮控制方向,通过右边的转轮控制俯仰。在俯仰机构右边装有圆形丝网,用来收集弹壳的。炮手脚下有两个开火踏板,一个是点射,一个是连射。该炮配用8种弹药,其中两种是训练用的。多数弹药使用拽光弹辅助瞄准。初速900M/S。高爆弹是防空常用的。因为杀伤靠爆炸碎片,不需要直接命中目标。攻击地面目标时使用穿甲弹。配用40式2CM Pzgr Patr式钨芯穿甲弹,初速830M/S,可以在100M距离穿透40MM垂直钢板。但众所周知,钨芯穿甲弹并不是能大量装备的。射程2200M,备弹量1040发(720HE,320AP)。炮身左边是备用弹匣架,可以放置3个弹匣。

俯仰机构

战斗室前部有一个盒子用来装备用炮管,盒子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装防毒面具桶的支架。圆形的炮座固定在战斗室地面上。在炮座侧面装有一个固定锁防止火炮在行军中转动。地面采用防滑钢板。弹药箱放在地上左右两侧。战斗室内右前方一部分被引擎室占据,在引擎盖上装了车长的坐垫,装填手的位置在战斗室左后方一个折叠的坐椅。对于高射炮来说,这样的战斗室有些狭小,尤其是战斗中,装填手的空间实在不方便。没有车内通话装置,只有FUG5型电台,装在战斗室左前方,上面有钢板保护。天线装在紧挨着战斗室左上角的位置。

可以看到38型高射炮特有的防盾和穿着炮衣的炮口制退器。战斗室前面的3块装甲板打开了。前面有一个架子撑住火炮。看起来不是行军固定器。很多车辆在使用中拆掉了火炮防盾以提供更好的视野。战斗室后方的水平条是挂MP弹袋的。MP装在黄绿色帆布包里。在照片中战斗室后面左右各一支。

使用情况

首批87辆于44年1月投入服役,配给各装甲师的防空排。主要是装备了党卫军部队。大部分在诺曼底损失掉了。到44年底,12SS师还有9辆FLAKPANZER38T,参加了阿登反击战。

评价

该车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行高射炮并不成功,原因是在此之前并没有一个纯防空战车的概念模型。设计的目的只是为高射炮提供机动能力和有限的防护力。但这作为真正能跟随装甲部队进行战场防空的战斗车辆是远远不够的。到了战争后期,20MM的口径已经远远不够。只能对中低空的敌机造成威胁,而且发射速度过快导致命中率降低,弹药浪费严重。而想靠密集火力网阻止敌机,4联20MM还差不多。装甲太薄,在地面战中是很容易被摧毁的目标,敞开的顶部无法为乘员提供有效保护。可见,在战场最前线的车辆,只满足于为火力提供机动性还是远远不够的。机动性意味着底盘和体积的增大,无法再象单门火炮一样很容易获得良好的隐蔽,被发现机率的增加提出了对于防护的需要。这样的例子从犀牛式和猎豹式的区别就可以看出来。事实上,中小口径自行高射炮的发展一直向着降低车高,增强防护,使用专门的装甲炮塔方向发展。而开放式战斗室虽然后来有装载FLAK37和41的重型方案,但那已经是将自行高射炮和火炮载运车作为两个概念发展了。遂行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在一线随部队冲锋而是远距离的反坦克。所以从此以后,德国的旋风和东风都相应地增大了装甲厚度,以至于最终的球型闪电的低高度全装甲炮塔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