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D大调第二交响曲

D大调第二交响曲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D大调第二交响曲


1 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


^概述


D大调第二交响曲(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36号,作于1802年,1803年4月5日首次公演。

^创作背景


1802年4月份,贝多芬因耳疾和严重的腹泻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了一份遗书,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这份文献后来被称之为《海利根施塔特遗嘱》(Heiligenstadt Testament—)。

但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相反这纸遗书反而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通过这份遗书,贝多芬实际上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来继续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最终这份遗书并没有交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贝多芬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D大调第二交响曲。这首乐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

^乐曲评论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D大调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D大调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C大调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D大调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管弦乐团编制


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松管2,小号2,法国号2,定音鼓2,及弦乐组。

^乐曲版本


1.诺林顿(Norrington)指挥伦敦古乐团版,EMI CDC7 47698—2。

2.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 419 050—2。卡拉扬60年代版,DG 429 036—2,80年代金版为439 001—2。

3.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 423 590—2(录于1987年)。

4.布吕根(Bruggen)指挥18世纪古乐团版,Philips 419 050—2。

5.克莱姆佩雷尔指挥爱乐乐团版,EMI CDM7 63355—2(1957年录音)。

6.哈农库特指挥欧洲室内乐团版,Teldec 9031 75712—2。

这首作品的历史录音,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EMI CDH7 63192—2;托斯卡尼尼有一个1951年录音、指挥NBC乐团,RCA GD 60324。

参考资料

1.李近朱.乐圣贝多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开放分类:
音乐古典乐交响曲贝多芬西贝柳斯

2.西贝柳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


2 西贝柳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


^概述


D大调第二交响曲,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作于1900年到1902年之间,并亲自指挥初演,是西贝柳斯交响曲作品中最流行的一部。D大调第二交响曲不但继承了先人的传统,也明显地体现出西贝柳斯的个性。作者本人称这部作品描写的是“芬兰为政治自由而斗争”。而有人将此作品称为西贝柳斯的《田园交响曲》,是因为这部作品有着很强烈的芬兰风土气息,和浓厚的北欧民谣色彩。西贝柳斯的许多作品中,有许多是直接将民谣改编为钢琴曲或歌曲的,表现了他对芬兰民谣的执迷。

^创作背景


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期间,赫尔辛基爱乐乐团上演了西贝柳斯的《e小调第一交响曲》,此次演出在整个欧洲确立了西贝柳斯的伟大作曲家地位,也使得公众开始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二年后,西贝柳斯亲自指挥了《D大调第二交响曲》在赫尔辛基的首演,并大获成功。西贝柳斯在这首交响曲中树立了自己的风格,也得到了许多音乐大师的高度重视。这部交响曲在首演后的几个月内得到了广泛的演出,当时的大指挥家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亨利伍德(Sir Henry Wood)、魏因加特纳(Felix Weingartner)和托斯卡尼尼都曾参加这些演出。

^乐曲赏析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稍快板,D大调,6/4拍子,奏鸣曲式。弦乐器以不很明确的旋律线条,奏出第一主题的伴奏,由单簧管和双簧管吹出了民谣风格的旋律,朴实无华,洗炼深沉。乐章表现出一种凄怆的田园情绪。

第二乐章,行板,d小调,4/4拍子。低音提琴与大提琴强有力的拨奏伴奏下,大管奏出凄凉而悱恻缠绵的旋律,令人有如冰天雪地的芬兰荒野之感觉。本乐章表现了芬兰人民在残暴的外族统治之下,精神上受到的压抑。

第三乐章,最急板,6/8拍子。 这是在弦乐的节奏之上,轻快地展开诙谐曲风格的乐章。由弦乐奏出活泼的主题,然后木管作答。乐曲描绘了雪花飞舞的白茫茫景色,隐喻了芬兰民族主义的觉醒。

第四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 由弦乐奏出第一主题,长号与定音鼓则加上了颇富特色的节奏。然后,第一主题呈示出其完整的形貌,这一主题是宽广而充满力量的旋律,有人评价它是“胜利的赞歌”。本乐章清晰地表明了作者坚信“芬兰必将挣脱枷锁”的理想。

相关分词: 大调 第二 交响曲 交响 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