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




开馆


中新社成都5月11日电(记者 李佳佳 王光东)3年,25万字,厚厚的12本地震日记,11日,“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5.12抗震救灾纪念馆”正式开馆首日,一名都江堰灾区普通退休教师马楚清将自己3年来的“地震日记”交到纪念馆馆长李明彬的手中,这也是纪念馆开馆以来接受的第一件私人捐赠的珍贵藏品。

马楚清的“地震日记”是一份关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民间记录。作为一个灾难的见证者和日常生活的叙述者,马楚清以细小、琐碎的记录,写下自己所经历的特殊的日日夜夜,写下灾后心里的感悟和生活的变化。

在这部被马楚清视为“比生命还要宝贵的财富”的日记最后一篇中,他这样写道:“今天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全国人民盼望的‘5.12’抗震救灾纪念馆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终于隆重开馆,我激动、我振奋、我感慨万千。我郑重记下最后一篇,为我3年的日记画上圆圆的大句号。”

当天,5.12抗震救灾纪念馆”在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镇开馆。

纪念馆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其建筑外观简约方正、气势宏大,馆前广场的网格卵石,隐喻地震刹那的山河破碎,门厅前的56根力量柱奋力支撑起下压的屋顶,表达出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力量和信心。

据介绍,纪念馆主题展览基本原样保留“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曾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时的内容结构,以全面展现抗震救灾历程为主线。

在原“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的基础上,新的展陈更加注重展览空间氛围的营造,通过空间的开合、色彩及明暗的变化,再现抗震救灾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以“新闻纪实”的表现手法,将实物、图片及影像资料进行有机组合,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展览中大量场景的复原以及声光电等多种现代化多媒体互动手段的使用,亦大大提升展览的观赏性与感染力。

展品中,200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陕西省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一个简易防震棚看望复习功课的孩子们时在小黑板上写下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敬礼男孩”郎峥的雕塑及其感恩画作;邓小平夫人卓琳女士的捐款收据(彩打照片);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给四川地震灾区的慰问信等珍贵藏品一一在开馆后与参观者见面。

此外,地震科普厅模拟地震级数,使观众直观感受地震发生时的真实场景;缅怀区建筑由大量“再生砖”构建而成,沿着墙壁层层上升的竹阵隐喻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汶川8.0级地震灾区沙盘,结合地震震动情况与视频,真实再现地震发生时情况。据悉,正式开馆后,纪念馆将免费对参观者开放。

游人如织


“人太多了,真的是超出了我们的预计。”面对如潮的参观人流,李明斌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大声地对记者说,由于昨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的日子,一大早就有大批的观众涌入纪念馆参观,到下午2点左右人流量达到了最顶峰,纪念馆外还排起了长龙。为了保护游客和展品的安全,纪念馆方面还启动了临时预案,分批次放行观众。昨日(12日)记者看到,此次前来参观的观众中不仅有当地的学生,地震受灾地区群众,更有国外友人,他们纷纷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前来参观纪念馆,通过观看展览中的实物、图片、影像,参与互动体验,全面了解灾后重建所取得的巨大胜利。“看着这些图片和实物,我真的体验到了一次重生。”来自都江堰的林先生无限感慨地说道。

昨日(12日),来自国外的军人也来到现场参观。他们被中国人不屈的抗震救灾精神折服的同时,对汶川特大地震中的营救工作也充满了兴趣,一个劲地向讲解员请教。通过语言交流觉得不过瘾的他们还纷纷拿出相机与展出的图片、实物合影留念。这一场面成为现场一道风景线。

此次纪念馆里还专门设置了缅怀区。该缅怀区建筑由大量“再生砖”构建而成,中央是汉白玉雕刻成的“2008.5.12”。沿着墙壁层层上升的竹阵隐喻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昨日,观众们自发地在缅怀区外排起了队,依次进入缅怀区进行献花、缅怀。

据了解,该纪念馆是目前全国唯一建成开放的抗震救灾大型主题纪念馆,并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为参观者提供专业优质服务,免费对游客开放。此外,纪念馆还将长期接受地震实物、资料捐赠,类别不限。(记者王嘉 摄影 于谭阳)

纪念馆介绍


纪念馆除展示救灾的图片、实物外,还设置了地震模拟体验装置,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推广。据介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将为参观者提供专业优质服务,实行免费开放。

纪念馆外观

网格卵石,隐喻山河破碎

为了展现和铭记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这一气壮山河、气势恢弘的伟大历程,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迁到成都永久展览。“512”抗震救灾纪念馆基本原样保留了这一展览的内容结构。

纪念馆建筑外观简约大方、庄严肃穆,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馆前广场的网格卵石,隐喻了地震刹那的山河破碎;而门厅前的56根力量柱奋力支撑起下压的屋顶,则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力量与信心。

纪念馆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主题展厅、地震科普厅、临展厅、游客接待处、纪念品销售处等。馆内陈列实物270余件(组),图版559个,灯箱23个,视频播放点12处。其中,主题展厅分为序篇和“坚强领导心系人民”、“争分夺秒全力营救”、“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八方支援共克时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伟大精神不竭动力”6大部分。

纪念馆大厅

钟表滴答,再现“512”场景

“滴答、滴答、滴答……”一进纪念馆,一阵急促的钟表走动声就传到了大家的耳朵里。这声音,安静地在纪念馆中回荡。现场顿时鸦雀无声。

只见进门的右手边有一块巨大但破碎的多媒体显示屏,里面显示着3年前那场地震发生的时间。急促的钟表声戛然而止,屏幕上的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此时一阵轰鸣声从四周传来,屏幕上开始显示青城山、北川等极重灾区当时的情景。

屏幕上的场景在剧烈摇晃,整个大地似乎跟着在颤抖,3年前的那场梦魇似乎又回到了大家的眼前。片刻之后,轰鸣声停止了,四周安静了,屏幕上开始出现灾区群众惊恐绝望的眼神。

原来这就是序篇,纪念馆通过颤动的地面和断裂的屋顶,将地震发生时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动态直观地展现给观众。

纪念馆科普厅

模拟装置,可以制造震级

在地震科普厅,有一间专门的房间用来模拟地震级数,游客可以置身之中,亲自体验地震来袭时那种剧烈摇晃的感觉。地震模拟体验装置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工作人员站在上面,使劲一跳,后面的显示屏就显示出“您制造了一次8级地震”的字样,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