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21步验光法续篇

21步验光法续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21步验光法续篇




十五.A.诱发性交叉圆柱镜斜位测定


这是根据#14A近方分离交叉圆柱镜检查所得的度数来测量因此度数所引起的近方斜位量.把照明增加至一般正常的亮度.把左眼稜镜度增加到6Δ基底朝上(Base Up).把右眼的旋转稜镜调整到15Δ基底朝内(Base In).视标及交叉圆柱镜保留在验光器上。

此时患者可以看到同侧性的两个分离视标(右上左下).若是无法获得此状况.可以增加右眼稜镜量直至可以分离成两个视标为止。

一开始慢慢的降低右眼基底朝内(Base In)的稜镜度.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上下对齐.任何保留於测量用旋转稜镜(右眼)量为基底朝内(Base In)则记录为Exo(外斜位).若为基底朝外(Base Out)则记录为Eso(内斜位)。

诱发性交叉圆柱镜斜位测量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40公分(16英吋).

视标.......十字交叉图型.

使用度数...#15A发现值.

使用稜镜...右眼15个稜镜度,基底朝内.

左眼6个稜镜度,基底朝上.

交叉圆柱镜. 0.50D.

灯光.......一般.

瞳孔距离...近用瞳孔距离.

十五.B.诱发性斜位检查


这也是一个近方斜位量的检查.使用#14B的发现值.近用视力表位於40公分处. 右眼加入15Δ基底朝内(Base In).左眼用6Δ基底朝上(Base Up)使影像分离.成同侧性.把照明灯光增加至一般正常亮度.把交叉圆柱镜拿掉.使用一直列式1.0视标或可见最小视标.此时患者应可以看见左上左下两组视标.要求患者当其发现两组视标上下垂直对齐时告知检查者.然後检查者慢慢降低右眼旋转稜镜基底朝内(Base In)的稜镜量.至患者告知两组视标上下垂直对齐了.此时任何留在右眼旋转稜镜上基底朝内或外(Base In或Base Out)的稜镜度便是#15B的发现值.这步骤是最後的斜位检查步骤.

诱发性双眼斜位检查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40公分(16英吋).

视标....... 近用1.0史耐尔视标(或可见之最小视标).

使用度数...#14B发现值.

使用稜镜...右眼15个稜镜度.基底朝内.

左眼6个稜镜度.基底朝上.

灯光.......一般.

瞳孔距离...近用瞳孔距离.

十六.A.正相对辐辏


这是一个近方两眼同时加入基底朝外(Base Out)稜镜的检查法.使用的矫正镜片依患者屈折状态而定.如果患者是:

1.非老花.远视.正视眼.检查时用#7自觉式验光所得之值.

2.老花患者.检查时用#14B交叉圆柱镜的净额.

3.近视者非老花.使用旧眼镜或其近用旧眼镜的度数.

验光器上加入患者适当的度数.要求患者把注意力集中於其固视的1.0近用视标.并要求当他连一个1.0视标也读不出来时要告知检查者.将两眼旋转稜镜调整到可以同时往基底朝外(Base Out)方向转动的位置。

使用一般正常灯光.当患者继续注意固视视标时.渐次的加入基底朝外(Base Out)稜镜量.两眼同时且等量的增加.直到患者报告整排1.0视标都模糊了.这时左右两个旋转稜镜的基底朝外(Base Out)稜镜量的总和记录为#16A的发现值#16A 18ΔBase Out。

正的相对性辐骤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40公分(16英吋).

视标....... 近用1.0史耐尔视标(或可见之最小视标).

使用度数...(a)没有老花的远视或正视眼用#7的发现值.

(b)有老花的远视或正视眼用#14B的净值.

(c)近视者使用惯用的近用度数.

使用稜镜...双眼稜镜归零.准备旋转基底朝外.

灯光.......一般.

瞳孔距离...近用瞳孔距离

十六.B.正相对性残余融像力


这是前面#16A检查步骤的延续.当两眼加入基底朝外(Base Out)稜镜度至1.0视标完全模糊并记录完成.再继续加入基底朝外(Base Out)的稜镜.至患者报告视标变成两个.或开始移往旁边.或视标反而变清楚了.当得到以上几种的反应时.左右两旋转稜镜基底朝外(Base Out)的总和.记录为#16B的破裂点。

慢慢的两眼同时的降低旋转稜镜上的基底朝外(Base Out)稜镜量.并要求患者当其发现两个视标变成一个时要告知检查者.当患者获得两眼单一视并告知检查者.此时两个旋转稜镜上基底朝外(Base Out)的稜镜度总和.记录为#16B的恢复点。

这两个发现值记录为破裂点/恢复点.例如:患者在26Δ基底朝外(Base Out)时报告复视(是视标变成两个)(如图-59).在10Δ基底朝外(Base Out)时报告视标变成一个(如图-60 ).记录为#16B为26/10。

在某些案例中.患者直到旋转稜镜.转入基底朝内(Base In)的方向.才能获得两眼单一视.在这种情况下.基底朝内(Base In)的总量加上一个〝-〞符号再记录为恢复点. .例如:患者在16Δ基底朝外(Base Out)时报告复视(是视标变成两个).在4Δ基底朝内(Base In)时报告视标变成一个.则记录为16/-4。

正常於两眼同时增加基底朝外(Base Out)稜镜量时.患者正常的回答应该是复视(视标变成两个).在某些案例中.患者表示.视标反而变清楚了.或视标往某一边移动.这可能是患者一眼抑制.若患者报告视标往右边移则为右眼抑制.视标往左边移动.则为左眼抑制。

当发现有一眼抑制的情况.则记录此时基底朝外(Base Out)的总量并标明是那一个眼睛抑制.例如: 10Δ基底朝外(Base Out)时.视标往右边移动.则记录为:#16B 10Δ右眼抑制。

正的相对性残馀融像力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40公分(16英吋).

视标....... 近用1.0史耐尔视标(或可见之最小视标).

使用度数...(a)没有老花的远视或正视眼用#7的发现值.

(b)有老花的远视或正视眼用#14B的净值.

(c)近视者使用惯用的近用度数.

使用稜镜...旋转稜镜基底朝外。

灯光.......一般.

瞳孔距离...近用瞳孔距离.

十七.A.负相对性辐辏


这个步骤为加入基底朝内(Base In)稜镜.使得1.0史耐尔近用视力表完全模糊的检查方法.因此和#16A(相对辐辏力)的检查很相似.只差在此步骤双眼旋转稜镜往基底朝内(Base In)方向转动.当整排的每一个视标都模糊了.这时两个旋转稜镜上的基底朝内(Base In)的总量记录为#17相对辐辏力的发现值。

例如:两眼各加入10Δ基底朝内(Base In)稜镜度时.患者报告模糊了.则记录为#17A的发现值为20Δ。

负的相对性辐辏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40公分(16英吋).

视标....... 近用1.0史耐尔视标(或可见之最小视标).

使用度数...(a)没有老花的远视或正视眼用#7的发现值.

(b)有老花的远视或正视眼用#14B的净值.

(c)近视者使用惯用的近用度数.

使用稜镜...稜镜归零.准备旋转稜镜基底朝内.

灯光.......一般.

瞳孔距离...近用瞳孔距离.

十七.B.负相对性残余融像力


这个测试步骤是#17A相对开散力的延续.当患者报告视标模糊了.验光师继续转动(加入)更多的基底朝内(Base In)稜镜.直到患者报告视标变成两个或视标变清楚了或视标往某一方向移动了.当患者报告以上的任一情况时.此时在旋转稜镜上基底朝内(Base In)稜镜度的总量为#17B开散融像馀力的破裂点。

接著慢慢的.等量的.降低两个旋转稜镜上的基底朝内(Base In)稜镜量.直到患者发现两个视标融合成一个.此时旋转稜镜上的基底朝内(Base In)总量记录为#17B开散融像馀力的恢复点.这个检查步骤和#16B相对辐辏融像馀力一样.包括两个部份.其记录方式也是相同的.例如:患者在24Δ基底朝内(Base In)时.报告视标变成两个(破裂点).於17Δ基底朝内(Base In)时.报告两视标融合成一个(恢复点).则记录为#17B 24/17.若是恢复点是在2Δ基底朝外(Base Out)时.则记录为#17B为24/-2。

若是患者报告视标反而变清楚了.或是移向某一方向.则表示患者有一眼抑制.如果视标往患者的右边移动.则代表患者的左眼抑制.如果视标往患者的左边移动.则代表患者右眼抑制.例如: 12Δ基底朝内(Base In)时.患者报告视标往其左边移动.则记录为#17B 12Δ右眼抑制。

负的相对性残馀融像力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40公分(16英吋).

视标....... 近用1.0史耐尔视标(或可见之最小视标).

使用度数...(a)没有老花的远视或正视眼用#7的发现值.

(b)有老花的远视或正视眼用#14B的净值.

(c)近视者使用惯用的近用度数.

使用稜镜...旋转稜镜基底朝内.

灯光.......一般.

瞳孔距离...近用瞳孔距离

十八.近距离垂直双眼分离斜位


这个步骤和#12相同.只是测试的视标距离不同.#12为6公尺.#18为40公分.验光器上的瞳孔距离(P.D.).使用近用P.D.首先检查患者的垂直斜位量.视标使用1.0的史耐尔近用视力表.距离患者40公分.患者右眼前面加上12Δ基底朝内(Base In).左眼前面加上6Δ基底朝上(Base Up)的旋转稜镜.使左右两眼的视标分离.患者此时可以看到右上左下两个视标。

要求患者读出视标上的字.并且当两个视标水平对齐时要告知验光师.此时验光师将左眼的6Δ基底朝上(Base Up)的旋转稜镜.慢慢的往0Δ的方向转动.当患者报告说两个视标已水平对齐了时.若是左眼的旋转稜镜尚有基底朝上(Base Up)的2Δ稜镜度.则记录为右眼2Δ上斜位.若是左眼旋转稜镜是基底朝下(Base Down)的2Δ稜镜度.则记录为左眼2Δ上斜位。

接著把两个稜镜度调往可以往基底朝上(Base Up)或基底朝下(Base Down)转动的位置。

患者仍然看1.0的史耐尔近用视力表.水平整行的视标.距离40公分.此时将左眼旋转稜镜慢慢的往基底朝上(Base Up)方向转动.同时要求患者当他发现视标变成两个时要告诉验光师.当患者报告视标变成两个时(破裂点).此时在左眼旋转稜镜上的基底朝上(Base Up)稜镜量.记录为右眼往上异向转动(Supraduction)的破裂点.接著慢慢降低左眼旋转稜镜基底朝上(Base Up) 稜镜量.并要求患者当其所见的两个视标变成一个的时候要告知验光师.当患者报告两个视标融合成一个的时後.把左眼旋转稜镜上的基底朝上(Base Up)稜镜量记录为右眼往上异向转动(Supraduction)的恢复点。

接著是检查右眼近方往下异向转动(左眼近方往上异向转动)的能力.把左眼的旋转稜镜往基底朝下(Base Down)转动.并要求患者当他发现视标变成两个(破裂点)时.要告知验光师.这时左眼旋转稜镜上的基底朝下(Base Down)稜镜量记录为右眼往下异向转动的”破裂点”.然後慢慢降低左眼旋转稜镜上的基底朝下(Base Down)稜镜量.当患者报告两个视标融合成一个时.此时左眼旋转稜镜上的基底朝下(Base Down)稜镜量.记录为患者右眼往下异向转动(Infraduction)的恢复点.此步骤检查结果的记录方式和#12远方垂直斜位和两眼异向转动能力的记录方式相同。

例:#18 左眼2Δ上斜位右眼4/1 / 3/1

近距离垂直双眼分离斜位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40公分(16英吋).

视标....... 近用1.0史耐尔视标(或可见之最小视标).

使用度数...#7发现值.

使用稜镜... 第一个步骤右眼12个稜镜度.基底朝内左眼6个稜镜度.基底朝上.

第二个步骤双眼前置放稜镜但归零.准备旋转朝上或朝下.

灯光.......一般.

瞳孔距离...近用瞳孔距离.

十九.总调节力


使用标准短文阅读视标.0.62m铅字体.距离为33公分.加上充足的照明.验光器上使用#7自觉式验光的度数。

要求患者读出视标上的短文.如果患者能够读出视标上的短文.验光师此时渐次的两眼同时加入-0.25D或降低+0.25D的球面度数.直到患者报告”确认性”的模糊.将此加於#7自觉式验光上的〝-〞度数.再加入2.50D便是两眼的〝总调节幅度〞.例如:#7自觉式验光的度数假设为-1.00D.检查完成後.验光器上的度数为-5.00D.表示加入了-4.00D时.患者报告”确认性”的模糊.则#19的总调节幅度为:4.00+2.50=6.50D.

若是患者是老花眼.或其它因素.无法读出近用视标上的短文.在这个情况之下.验光师两眼同时加入+0.25D的球面镜片.直到患者可以”可读性”的读出视标上的短文.此时这些加於#7自觉式验光的度数.从2.50D之中扣除成为此患者的#19总调节幅度.例如: #7自觉式验光的度数假设为-1.00D.检查完成後.验光器上的度数为+0.50D.才能”不困难”的读出视标上的短文.这表示要加入+1.50D.於是#19的总调节幅度为:2.50-1.50=1.00D

#19的检查原理:

此检查步骤是作为视力分析使用的调节幅度.因此和一般使用的Push-Up或其它测量调节力的方式不同.所以不可以混为一谈。

如果以单一眼来说明其看33公分视标时.水晶体需调节3.0D才能明视视标.但是於#19双眼检查时其总调节量包括. 晶体调节.辐辏性调节.紧张性调节.收差性调节.又因加入〝-〞镜片时会引起视标影像缩小.所以把标准距离为40公分的近用视标距离缩短为33公分.因此O.E.P.依经验将此晶体调节量定为2.50D 。

欲测得患者的总调节力(分析性).只要在患者两眼加入〝-〞镜片.患者要看清并读出视标短文.必须介入调节.因此只要足量的〝-〞镜片加入直到患者的调节力用尽.便可发现”确认性”的模糊。

由(图-70)可知总分析性调节幅度为A+B即2.50+4.00=6.50D(分析性调节幅度)老花或调节力不足的患者虽然也使用调节力.但仍然无法明视及读出视标上的短。

欲明视视标上的短文.则必须有2.50D的调节力.因此在眼前加入〝+〞度数来补足患者所不够的调节力.即患者的调节力加上眼前所补足的度数等於2.50D。

若是D为+1.00D.则可以求得此患者的分析性调节力为:2.50-1.00=1.50D.

老花或调节力不足的患者.也可在检查实施前.先加入+2.50D的球面度数.若没有其它特别的因素.患者应可以看清并读出视标上的短文.此时再减少〝+〞度数或增加〝-〞度数至患者报告”确认性”的模糊.然後再以2.50D扣掉其和#7之间的差.便可得到#19分析性调节幅度。

例如:#7 -4.00.无法明视近用视标上的短文加入+2.50.此时验光器上的度数为 -1.50D.慢慢加入-0.25至”确认性”模糊时验光器上为 -3.00D.

故 #19 2.50-1.00=1.50D

********确认性模糊(Definite Blur):可以感觉出来的模糊.可以阅读.但感觉比较困难了.不是完全看不清楚的模糊.也可以说是可以看得见.但不是很舒服的看得见。

********可读性(Readable):不是完全的清楚.但是可以阅读出来的程度。

因为#5.#14A.#14B的净额计算.须要有#19的检查结果.所以#19步骤必须在#13B近方诱发性斜位检查完成後.接著实施检查 (於视力分析一章中讨论) 。

当#19双眼检查完成後.再使用相同方式检查各个眼睛.(右眼.左眼)的调节幅度.来做为分析时的参考。

总调节力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33公分(13英吋).

视标....... 0.62视标.

使用度数...#7发现值.

(a)老花者加入正的球面度直至能阅读清楚为止.

(b)没老花者加入负度数直至无法阅读为止.

灯光.......一般.

瞳孔距离...近用瞳孔距离.

二十.正相对调节


使用一整排的近用史耐尔1.0视标.距离患者40公分.患者使用的度数和#16A相对辐辏一样。

(a).非老花.远视.正视者:使用 #7自觉式验光的度数。

(b).老花患者:使用#14B值的净额(Net) 。

(c).近视者:使用习惯性近用眼镜.若看近时不戴眼镜.则使用平光。

当患者固视近用视标时.双眼同时渐次的加入-0.25D.直到患者报告整排视标都模糊了(完全模糊).此时所加入的全部〝-〞镜片量.便是#20相对调节的值。

例如:#7自觉式验光度数为+1.00D O.U.患者报告完全模糊时.验光器上的度数为-2.50D.则所加入的〝-〞度数为-3.50D.因此#20正的(实性)相对调节.记录为:#20 -3.50D。

正的(实性)相对性调节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40公分(16英吋).

视标.......近用1.0史耐尔视标(或可见之最小视标).

使用度数...(a)没有老花者.远视者.正视眼者.使用#7的发现值.

(b)老花眼者用#14B的净值.

(c)近视者使用近用惯用的近视眼镜.

灯光.......一般.

瞳孔距离...近用瞳孔距离.

二十一.负相对调节


和#20正的(实性)相对调节相同的固视视标.距离.和#20检查步骤不同於此一步骤是在於测定患者於固视40公分视标时.他能放松(抑制)调节到何种程度.因此验光师於患者两眼前同时渐次加入+0.25D.直到患者报告视标上所有的字体都完全模糊了.此时所加入的〝+〞度数.记录为#21的发现值。

例如:加入+2.25D.患者报告完全模糊了.则记录为 #21 +2.25D。

某些验光师会利用#20.#21所得的结果来测定此时的斜位量.以便来帮助诊断患者的视觉模式是否为〝定型〞或〝未定型〞(视力分析中讨论) 。

要测定#20的诱发性斜位量时.於#20测定完成後两眼同时加入+0.25D或降低 -0.25D.此时患者可以勉强读出视标.使用这种状态来测量斜位量.就好像#13A.#13B…..等步骤一样来测量出其斜位量.记录此时和#7自觉式验光的差额及其斜位量.例如: #7 -1.00D.於-3.75D时测量所得斜位量为8Δ内斜位.

则记录为 #20 -2.75D. 8ΔEso。

要测定#21的诱发性斜位量时.於#21测定完成後.两眼同时加入-0.25D或降低+0.25D.此时患者都可以勉强读出视标.测量出其诱发性斜位.然後记录下来。

例如: #7 -1.00D於+1.00D时测量斜位量为6Δ外斜位.则记录为:

#21 +2.00 6Exo.

负的相关性调节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40公分(16英吋).

视标.......近用1.0史耐尔视标(或可见之最小视标).

使用度数...(a)没有老花者.远视者.正视眼者.使用#7的发现值.

(b)老花眼者用#14B的净值.

(c)近视者使用近用惯用的近视眼镜.

灯光.......一般.

瞳孔距离...近用瞳孔距离.

相关分词: 21 验光 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