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2011和未来有约

2011和未来有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2011和未来有约


《2011和未来有约》是湖南卫视专门为小朋友们精心打造的六一盛会,湖南卫视“成长系列晚会”主体活动之。于2011年5月31日晚19:35播出。晚会极力突出奇炫、梦幻,除精心打造如童话世界的“全景舞台”外,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儿童游戏,令现场宛如一场“快乐嘉年华”。



简介


《2011和未来有约》将带给孩子们一台没有硬生生的教育、没有强扭的国学,没有爱因斯坦飞奔的相对论,只有尖叫一整晚的快乐、奇妙体验,营造“快乐六一 尽情快乐”的节日氛围,并浅究孩子内心需求,提取“我要玩”、“我要叫”、“我要爱”3个关键词作为晚会3个版块的主题,充分体现“快乐、奇妙、梦幻、尖叫、礼物”的元素。

主持阵容


由何炅、谢娜、杜海涛领衔的“快乐家族”与金鹰卡通频道的“飞行家族”,两大主持群将联袂担纲主持,人气歌手李宇春、“07英国达人”亚军、童星歌手小康妮、网络人气童星小葡萄,以及天娱群星李霄云、许飞、刘惜君、谭杰希、8090组合等,也将加入这台充满快乐童趣的特别节目,与全国亿万小朋友欢度六一。

启示意义


不管前面是祸是福,人们总是急匆匆地从现在奔向未来,很少有人放慢脚步,去仔细思量现在的行为将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潜藏着一个乌托邦,而未来便是这所有乌托邦的代称。对于神秘而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与乐观主义者,总是认为只要到了“未来”,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其实,未所表征的往往只过是我们对过去或现在的不满罢了。

因为从小受着各种宣传机器的灌输,我一直憧憬着“2000年”,觉得只要一跨过“2000年”这个时间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从此就会变得和天堂一样。可等到“2000年”真的到来了,却又发现理想中的它却是那么地平淡无奇,没有任何新意。

对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变得如此地幼稚,如此地主观。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就像一个巫师,总认为自己的某种行为会产生某种预期的结果,或使这个世界产生某种预期的变化。有人说,“精神可以变物质”,似乎美好的愿望就像童话里的魔杖,可以无中生有地给变出你所希望的一切,可现实的结果往往却如海涅所言——“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由于在教育系统混饭吃,时常耳闻目睹很多教师——甚至是所谓的优秀教师——的言行,发现身边的大部分教师原来是“美好的愿望可以改变一切”这种信念的忠实信奉者,而且一切美好的愿望往往都拥有自我合理化的魔法:

有人让学生拜孔子,读《弟子规》,不停地向小学生灌输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以为这些神圣的玩意所具有的魔法可以为学生带来一个每一位家长或每一位教师所期待的不一样的人生。在这种充满浪漫色彩的巫术光环的笼罩下,学生一切好的变化都被看作是这一群“精神巫师”们所施展的“白色魔法”的成果,而一切不好的变化都被看成是学生不遵循魔法的指引所导致的恶果。

有人希望广大的小学生们“能读会写”,于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即电脑与网络引入了语文教学。这一群可爱的“精神巫师”们向外界宣称,他们的学生几岁时就可以写多少字的文章。但文章的好坏是由字数决定的么?为什么古代中国的那些诗人们所写下的二三十个字能流传千古,而当代中国那些所谓著作等身的大作家们却有可能一个字都流传不下去?对小学生而言,能读固然重要,会写也同样重要吗?就算“能读会写”都很重要,那么,应该读什么,写什么,怎么读,怎么写呢?遗憾的是,几乎没人提出或回答过这种问题,而这一群巫师与他们进行的实验却在媒体上成了一张张“靓丽的名片”。我的儿子就曾经充当过这种教育实验的“小白鼠”——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要他分析“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并且要求我给他买王立群的《秦始皇》。另外一次,老师又要求他去购买和阅读毕淑敏的那些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散文。在进行这个著名的教育实验时,很多老师都将那些像公文一样,充满了假大空的字眼和思想的文章当成范文推荐给学生——它所产生的实际后果,也是最可怕的后果便是,使儿童过早地成人化。

我还看到——很多老师只要自认为自己的某种言行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后果,就会理直气壮、毫不犹豫地将之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而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或是否喜欢。既缺少对自身的反思,又缺少对学生的了解,甚至对自己所教内容也缺乏基本常识,却拥有满腔的热情与良好的愿望——这是多么可怕、多么恐怖的图景呀!在这些有着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称呼——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精神巫师”们的统治下,一代一代中国人满怀着对老师们的感恩度过了他们无欢的童年,走进了他们枯燥乏味、没有生命活力、缺乏创造力的成年生活。

然而,湖南卫视2011“和未来有约”六一晚会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对待儿童与未来的视角。在这个着眼于当下的舞台上,没有板着脸孔的教训,也没有酸不拉叽的国学,没有一切成人世界自以为是的武断和专横,有的只是快乐、奇妙、梦幻、尖叫和感动——“放肆玩”、“放肆叫”、“放肆爱”,这种快乐很久以来就已经远离了我们,因为我们的教育与社会语境似乎与快乐有不共戴天之仇,总是有意或无意地用尽千般手段,万般办法去压抑和剥夺所有的人——尤其是儿童——对于快乐的追求。

古人曾倡导“寓教于乐”,并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有些人却认为,快乐令人堕落,会侵蚀和腐化人的灵魂,甚至将快乐与“庸俗、低俗、媚俗”三者划等号。其实,知识与快乐二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双伤——对快乐的追求是人类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贵的需要,人类也只有生活在快乐之中,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和创造性。如法国作家贡斯当所言,“人类生活最高尚的部分如果受到攻击,很快就会感觉到这种毒害作用逐渐向最遥远的地方蔓延。你以为你只是剥夺了它某些多余的自由,或者删除了某些无用的虚饰,实际上你那有毒的武器正好戳到了它的心脏。”因此,对快乐的剥夺所剥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幸福感,更是对他或她的生命活力与创造力的剥夺——在很大程度上,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对儿童的快乐的剥夺无异于不但剥夺了儿童的未来,更剥夺了这个社会或这个民族的未来。

我一向逢人就说,最好不要读大陆作家与大陆学者49年后写的书或文章,包括我自己的――因为这些人是在一个与快乐有仇的环境中长大的,不但在知识上存在着重大缺陷,其心理更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扭曲。然而,我们却不可不看湖南卫视的“和未来有约”——我们应该活在当下并追求快乐当下的快乐,而一切以牺牲当下和当下的快乐为代价的教育必将受到“未来”的惩罚,即连“未来”本身都将被牺牲掉。

相关分词: 2011 未来 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