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2006年国际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新技术研讨会

2006年国际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新技术研讨会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2006年国际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新技术研讨会


2006年国际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新技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23日至27日在长春市长春宾馆隆重召开。大会以“国际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新技术研讨”为主题,由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主办。学术负责佴磊教授。到会中外来宾共计64人,外加本院研究生(硕士生加博士生)40人,共计104人。其中外宾15人,日本4人,俄罗斯9人,土耳其1人,中国香港1人。大会共收到中国论文来稿21篇,外国论文来稿9篇(均宣读)。

会议收获:

一、通过交流,掌握了当今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

本届大会是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界的一次盛会。会上云集了中、日、俄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该领域上有成就、有造诣的顶尖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王思敬院士、林学钰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发了言。与会来宾的发言、来稿反映了当今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现今国际的先进水平。

在两天的学术交流中,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如:

日本金泽大学Miyajima教授的对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最新研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Obzhirov教授对奥克渥斯克海甲烷与天然气水合物对地震影响的研究;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大学Andriew教授对煤层甲烷资源及其开发问题的探讨;Makarov教授对深部高压岩体内圆形空洞周围应力特性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伍法权教授的三峡库区移民城市重建中的边坡治理研究;浙江大学尚岳全教授的浙江省高速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研究;香港大学Aydin教授对施密特锤的岩石力学应用特性的研究;吉林大学佴磊教授关于矿区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

通过大会学者间的相互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学科的向前发展。从本次大会上也可喜的看到,我国在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本次会议的召开也为我校面向国际,宣传与展现吉大的学术水平,学术氛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看到了在该学科领域内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质灾害现象范围很广,共分12类48种,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其现象还会不断增加。这些繁目众多的地质灾害现象,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值得加强研究。近几年我国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今年全国工程地质界还开过一次学术研讨会。

但从两天大会交流的内容中,也可发现我国某些方面的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对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的预报方面,由于监测跟不上,预报精度不够高,国外已达到信息化、遥感化;对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国外已有可实际应用的计算模型;隧道施工中的超前监测还达不到定量化(往往是半定量的),所以冒顶、塌方事故还屡见不鲜;对煤层甲烷气体的预先排放技术不够重视,瓦斯爆炸引发矿难,国外已把它作为一个极大的资源,有一套成熟开发的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产时的安全问题,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而我国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差距20多年;对深部高压下岩石力学特性和应力分布研究很少;对海啸这种地质灾害研究不够等等;从地质灾害理论方面往往是政府行为,投入的财力、物力也不够,举上海地勘局为例:2005年完成的工程施工项目达200多项,但属于地质灾害治理的仅有20多项(占1/10);……。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而生态恢复的任务更是任重道远。通过这次大会的交流,工程地质界更明确了所担负的任务,加强研究,推动该学科的发展,为民造福。

三、加强了多方合作

大会中外学者交流了很多最新研究成果,也为今后多方合作奠定了基础。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著名油气专家Obzhirov教授准备再次来校商谈大庆油田的继续开发问题,既然沙哈林地区(与黑龙江毗邻)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也应该有。有关煤层气的排放技术、高压岩体力学的研究、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等都存在与俄远东国立技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的可能性。日本对地质灾害的研究水平比较高,准备与日本金泽大学建立固定的联系,与会学者积极建议将本会议定期化、规模化,与俄远东国立技术大学及日本金泽大学合作,三方每三年轮一次做东举办这种高水平的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