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瓠子、葫芦白粉病

瓠子、葫芦白粉病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瓠子、葫芦白粉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瓠子、葫芦白粉病

病原中文名: 瓜类单囊壳

病原拉丁学名: 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

病原分类地位: 子囊菌亚门

病害类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本菌除侵染瓠瓜外,还可侵染黄瓜、笋瓜、南瓜、西葫芦、西瓜、甜瓜、矮瓜、葫芦、茅瓜等。

主要为害部位: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叶片染病初生稀疏白粉状霉斑,圆形至近圆形或不整形,发病轻的叶片组织产生病变不明显,条件适宜时白粉斑迅速扩展连片或覆满整个叶面,形成浓密的白粉状霉层,致叶片老化、功能下降,叶片干枯而死。

病原形态特征


瓜类单囊壳(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果球形,散生,褐色或暗褐色,直径75~90微米;附属丝4~8根,丝状,曲膝状弯曲,长为子囊果直径的0.5~3倍,基部平滑略粗,具隔膜3~5个,无色或下部浅褐色;具1个子囊,子囊无柄或具短柄,近球形,壁厚,大小60~70×42~60微米,内含4~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19.5~28.5×15~19.5微米;分生孢子成串,腰鼓状,广椭圆形,大小19.5~30×12~18微米。本菌子囊果散生,附属丝无色或仅下部浅褐色、具4~8个子囊孢子。单囊壳(Sphaerotheca fuliginca)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南方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北方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温室里的花卉上越冬,此外也可在棚、室瓜类作物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落在寄主叶片上以后,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菌丝体附生在叶表面,从萌发到侵入需24小时,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5天后在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经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产生分生孢子适温15~30℃,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升高,湿度适宜,上午6时至下午3时有微风适于孢子飞散,尤以中午至下午3时最适。分生孢子发芽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90~95%,无水或低湿虽可发芽侵入,但该菌遇水或湿度饱和,易吸水破裂而死亡。在塑料棚、温室或田间,白粉病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一般湿度大利其流行,虽然低湿此菌可萌发,但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因此,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快,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时很易流行。

防治方法


从选用抗病品种和喷药切断病菌来源两方面入手。

(1)选用抗病品种。

(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50倍液、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技术要点是早预防、午前防和喷周到及大水量。

(3)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隔2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4天停止用药。

相关分词: 瓠子 葫芦 白粉病 白粉 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