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瓯江大鼋

瓯江大鼋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瓯江大鼋


瓯江大鼋是生活在瓯江的珍稀淡水生物——鼋,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据介绍,鼋极驯良,以鱼、虾、螺、蚬为食。鼋体椭圆、纵扁、头宽、前端呈环形、喙短、颈粗、头可缩回壳内、背甲呈暗绿色。鼋喜栖水质澄清,水流缓慢的深水江河中或及山涧深潭、水库。



简介


消息

据温州消息:春江水暖,一只乌龟状的动物在沙滩上悠悠而行,渔归农民见之大喜。走近细瞧,原是珍稀动物——瓯江大鼋,且身上有伤,即以呵扩,一俟痊愈,放归江河,故 传为美谈。此类事例,近年来在瓯江两岸时有发生。保护瓯江一级国宝,已成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

生长环境

瓯江,古称“鞭蓉江”从浙闽交界的庆元县百山祖发端,直至温州乐清湾的岐头入海,流长386公里,系浙江第二大江,不仅秀丽多姿、娇媚如仙而且人杰地灵、物产丰饶。据调查,仅鱼类就有111种,尤其是生栖着珍稀淡水生物——鼋,它与大熊猫、金丝猴等一样,属一级“国宝”。

生活习性

鼋极驯良,以鱼、虾、螺、蚬为食。鼋体椭圆、纵扁、头宽、前端呈环形、喙短、颈粗、头可缩回壳内、背甲呈暗绿色。鼋喜栖水质澄清,水流缓慢的深水江河中或山涧深潭、水库里。白天很少活动,夏秋时,遇天气闷热常浮水面,以肺呼吸,每年11月至翌年4月长达半年为冬眠期。但生长较快,250克的幼鼋经一年生长体重可达2公斤,成年鼋一般体重30公斤~50公斤,体长可达1.2米,每年5月~9月间为繁殖期。交配后的雌鼋,常趁夜幕来临或拂晓之前,悄然爬上砂滩,在向阳、干燥处用后肢扒沙,挖一深穴,将卵产入后即扒沙覆盖,并紧缩四肢,以身躯抹平压实后离去。通常每次产卵十多个至几十个,最多可达100个,可谓“英雄母亲”。卵圆色白,直径40毫米,靠日光辐射进行孵化,一般约需一个月左右。奇怪的是,当到鼋浮游水面,肯定近日的气象会起变化,或台风、或燥热、或暴雨。如果鼋头朝潮上游方向翘头,可预测三天内即有暴雨洪水。准确、灵验、成为“晴雨表”。

药用价值

鼋全身是宝,肉性温、营养价值高,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用炙鼋甲泡黄酒,可治瘰疠、恶疮、痔瘘、风顽疥疮及杀虫,驱风之效”;内脏用于杀百虫、解丹毒、续筋骨、治妇人血热;脂可治麻风;胆性寒有毒、化生姜薄荷叶,可作催吐剂,亦可治喉痛,富于腹汁的鼋裙与熊掌并列,为最名贵佳肴,难怪《左传》中有郑灵公和公子宋为争食鼋肉,染指于鼎的记载。

历史渊源

瓯江作为鼋之故乡,也曾有辉煌。本世纪五十年代,瓯江水域常见大鼋身影,邑人为之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自豪。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调查:瓯江大鼋的资源量在1966年还是十分可观的。“文革”时期,瓯江上出现专以滚钓捕的鼋人,几乎使大鼋遭受灭顶之灾。一方面,人类的酷渔滥捕使瓯江大鼋资源日见稀少,成了珍稀水生生物。另一方面因建筑需要大量挖掘沙石,使鼋的产卵场遭受破坏;日益繁忙的瓯江航运业以及日趋严重的水质污染,给瓯江大鼋的生存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而使“大将军”家族日趋衰落。

最大的淡水鳖类——鼋 鼋又叫沙鳖、蓝团鱼、绿团鱼等,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过100千克。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浑身都被以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左右两侧连结起来,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但也与中华鳖有很多区别,除了体形较大之外,吻部极短,不象中华鳖那样长而尖。它的头部较钝、宽而较扁,鼻孔小,位于吻端,吻部较短,不突出。身体扁平,呈圆形,扁而薄,背部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圆形。颈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较为光滑,后部有瘤状的突起。背部呈褐黄色或褐绿色,头部、腹部为黄灰色,尾巴和后肢为黄灰色,后肢的腹面有锈黄色的斑块。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间的蹼较大。肛门呈灰黑色。

动物学简介


分类

鼋,系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西游记》一书曾描绘,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通天河,被八百里河水阻隔,正犯难时,一只大鼋浮水作舟,驮着大师徒四人和白马过河。老人说,鼋背壳略凹的花纹,便是唐僧等人的足迹所致。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血战鄱阳湖,朱败被追,陷入绝境时,也幸得大鼋驭江脱险。朱称帝后,即封为“大将军”,或许鼋其貌不扬,头部常散生疣状突起,故被温州戏称之“癞头鼋鼋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录异记?异龙》中有:“鼋,大鳖也。”《尔雅翼?鼋》中也说:“鼋,鳖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周穆王出师东征到达江西九江时,曾大量捕捉鼋等爬行动物来填河架桥,留下了“鼋鼍为梁”的成语故事。东汉时的许慎在《说文》中也指出:“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因为鼋的头颈后部常有疣状的突起,所以在我国民间还称它为“癞头鼋”,并认为其十分凶猛,可以伤人,因为它的力气的确很大,可以驮数百千克重的物体而依旧行动自如。在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第23回中,宝玉言语不慎,惹恼了黛玉,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事实上,鼋偶尔有伤人的现象并非出于本性,而主要是为了自卫,尤其是对那些恶意在岸上围困和捉弄它的人,只要被它一口咬住,就会宁死不松口,而在通常情况下,它是不会主动向人进攻的。有趣的是,在水面上漂浮不动的人,有时会被鼋误认为是“尸体”而撕咬,但在水中游泳的人却从未有被鼋咬伤的现象发生。

地理分布

鼋在国外见于越南、缅甸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青田、桐乡)、福建和云南等地,安徽的鼋则可能于19世纪末期绝灭。江苏太湖以产鼋而著称,《太湖备考》中曾有“古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的描述,无锡还有因为突出在湖中的地形酷似鼋头而得名的风景名胜“鼋头渚”,可以在此远眺和观赏湖中美丽的风光。

栖息场所

鼋生活在缓流的江河、水库和湖泊的深水中,平时喜欢栖息在水底。浮出水面时一般都是头部朝下游动,但是在夏季有时也会头部朝上游动而浮起来,民间则认为这种行为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因此称其为“气象预报员”。它的牙齿锋利,主要吃螺、蚬、蚌和鱼、虾等,食量也很大,在交配季节至冬眠之前,一次进食量可达体重的3—5%左右。它还有极强的耐饥能力,被捕捉后常常先绝食10—20天,并且将已经吞食的食物都统统吐出来。

交配繁殖

鼋在每年春季和夏季交配繁殖,雌性大多在夜间上岸,到向阳的沙土地上掘穴产卵,每次产十几枚到数十枚不等,产卵之后用沙土盖好,还要在上面爬上几圈,作为伪装,然后从另一条路返回水中。由于鼋对于汛期内江水得涨落极为敏感,甚至似乎能够预知当年洪水的水位高低,如果洪水较大,就产卵于岸边的高处,反之就产卵于地势较低的地方,这也使得了解鼋的习性的人们借此来判断当年洪水的大小,以便制订防汛的计划和措施。它的卵靠自然温度孵化,大约40—60天孵化出幼体。幼体出壳之后便自行爬到水中,先在浅水地带活动和觅食,体重达到1.5千克时再游到深潭中,俗称“沉潭”。大约长到体重为15千克左右时达到性成熟。

由于人们长期大肆捕杀,加上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致使其数量急剧减少,目前除浙江的瓯江还有少量残存外,其他地区已经十分罕见,估计野外总数已经不足200只

多年来,广大科学工作者对保护瓯江大鼋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挽救瓯江大鼋,就是挽救瓯江;更是挽救人类生存的环境。但愿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欣喜地高歌一曲:归来兮,瓯江大鼋!

相关分词: 瓯江 大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