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楠梓天后宫

楠梓天后宫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楠梓天后宫




简介


具有二百余年历史的楠梓天后宫,经高雄市古迹审议委员会的实勘审议,成为高雄市第廿二个古迹。

地理位置


位于台湾高雄楠梓路一号的天后宫,原名为楠和宫,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纂的《重修凤山县志》即有记载,因此兴建年代应在二百三十多年前。在清领台湾初期,楠梓坑街即已形成,街屋众多,为府县的交通要道,也是凤山、旗山、冈山三地的交会点及货运集散地,故有「三山归一坑,前街透后巷」的俗谚,而楠梓天后宫也正见证早期楠梓坑的繁华岁月。

人文历史


楠梓天后宫为一座两进式兼带左右护龙的传统古庙,夹杂在周边的现代高楼中,显得很不起眼。该庙虽曾经局部整修,但建筑主体大多保持原貌,正殿上方悬有乾隆年间的「神昭海表」匾额,在右护龙上方则立有光绪五年(1879)的「邓邑侯禁碑」,为当时凤山知县禁示丐众不得强行索讨店家、民宅之碑。尤为难得的是,楠梓天后宫尚保有出色的传统艺术文物,无论是屋顶的剪黏装饰、三川门上的石雕与木雕、左右护龙的砖雕,或是交趾陶烧的对拼场景、马背山墙的悬鱼花草、规带间的纹饰作收等,皆为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著名景点


正殿建筑采重檐宫殿式结构,屋顶金黄琉璃瓦,屋脊配仙人走兽,曲昂斗拱、栋梁凿井均为宋式彩绘,朱门铜造门乳和兽头扣环,四周为水泥白假石廊,环以雕花云头勾栏,前临十五级安山石阶,倍显古色古香。外观特征:三川门朴实脱俗,屋梁下、门面等随处可见雕工流畅优美之木雕,如托木、吊筒、瓜筒、门簪等。正殿及拜殿之三川燕尾屋顶采车顶蓬式样之曲面,上装饰有龙、鱼、凤凰、花卉等剪黏及交趾陶作品。两侧山墙悬鱼花草、规带间纹饰、后墙有交趾浮雕古训作品。左右护龙有花砖雕、交趾陶烧对拼场景。后殿对看墙一对交趾人物灰塑。全区整体外观以红色系列为主。室内特征:拜殿内左右各壹尊副神,正殿中央为主祀神明,左右各有壹尊副神。殿上方有古老及近代字匾,屋梁架以红漆表面粉饰及龙腾彩绘装饰。后殿为佛殿,中央供奉观世音菩萨,左右为十八罗汉及孔圣,屋梁架为红漆及彩画。

旅游信息


建筑材料 (一)第一进为三川殿(做拜殿使用)与正殿连为一体结构,构造系由两侧墙为主要承墙,屋顶为三川燕尾脊顶,由仰瓦、覆瓦及滴水、瓦当等铺盖而成。屋架构造系由前后檐柱及门柱所支撑之七架楹迭斗,分成三段,分别架于左右山墙与构架上。台基为石砖迭砌而成,高约25公分,山墙构造系于台基上迭砌厚约30公分之砖墙,墙表面上段为红砖,下段为石面,室内地坪为四角红砖。左右护龙屋顶为硬山马背型式,室内地坪为红钢砖。(二)后殿格局为三开间,构造系由两侧山墙及后檐墙为主要承重墙,屋顶由门柱、神拱及壁柱所支撑之九架楹式架构而成,为硬山马背型式。山墙为30公分厚土灰浆砌砖墙,室内地坪为红色地砖。

指定理由

楠梓天后宫于清乾隆年间即有正式历史文献记载,符合具历史文化价值,为楠梓坑地区信仰中心及历史发展之见证。

相关分词: 楠梓 天后宫 天后 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