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湄洲湾港

湄洲湾港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湄洲湾港


湄洲湾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沿海中部,莆田市和泉州市交界处,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多泊位天然深水良港。 湄洲湾具有港阔水深、岸线长、航道宽、风浪小、不淤不冻、防护条件好、陆域大等特点。湄州湾三面环山,湄州岛横亘湾口;往湾内5海里,盘屿、大竹屿、小竹屿、小霜屿等呈东北—西南排布;再往内7海里 ,有罗屿、横屿和洋屿平列,形成三道屏障,避风避浪条件极好。湄州湾深入内陆约18海里,航道既长且宽。湄洲湾港分为:兴化湾港区、东吴港区、秀屿港区、肖厝港区、斗尾港区、泉州湾港区、深沪湾港区、围头湾港区等8个港区。



港口定位


湄洲湾港是福建三大港之一,是中国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四大国际中转港口之一。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4月1日揭牌运作,标志着湄洲湾港口一体化迈出关键步伐。至此,福建省厦门港、福州港和湄洲湾港三大港口格局正式形成。

湄洲湾港的一类口岸有两个,分别是湄洲湾港秀屿港区(莆田)、湄洲湾港肖厝港区(泉州),都是在“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湄洲湾,2012年尚不在中国公布的对外开放一类、二类口岸名录中。

湄洲湾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中部,北毗福州港,南邻厦门港,与台湾隔海相望。湄洲湾港的港口设施主要分布在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五大海湾。泉州陆地和海上的相交处,是长达541公里的海岸线,适合建港岸线113.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57.2公里。

湄洲湾港规划建港自然岸线总长182公里,其中深水港线42.9公里。至2011年底,已开发利用岸线50.8公里。全港拥有拥有生产性泊位14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4个;码头年设计吞吐能力10232万吨,其中集装箱145万标准箱。

湄洲湾港将重点发展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加快发展以内贸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泉州湾,适度发展服务当地经济和临港工业的其他港区,逐步发展成为面向东南沿海、服务对台交流合作和中西部发展的海峡西岸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相协调的主枢纽港。

整合后的湄洲湾港已经成为福建省重点发展的三个亿吨大港之一。2011年,湄洲湾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14亿吨,占全省沿海港口吞吐量的31%。

湄洲湾航道三期工程4月1日正式动工。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是福建历年以来投资最大、等级最高的航道项目,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获得世行贷款的港航建设项目。2011年湄洲湾港区内累计投资额达30多亿,而泉州境内几乎得不到投资机会。

按照规划,湄洲湾航道三期工程将于2015年全面建成,建成后湄洲湾主航道通航等级将提高至40万吨。届时,湄洲湾将可通航、靠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40万吨铁矿砂船、45万吨原油船和22万吨煤炭船等各类型散货船。

组建整合


港口组建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2008年17号省长办公会议纪要、2009年第97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研究湄洲湾港口一体化有关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和福建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设立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及相关事业单位问题的批复》(闽委编办[2009]97号),福建省交通厅受命发布公告:

自2009年8月3日起,福建省湄洲湾内泉州市港口管理局所辖的肖厝、斗尾港区.与莆田市港口管理局所辖的秀屿、东吴港区合并组成新的湄洲湾港,成立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新组成的福建省湄洲湾港各港区对外统称湄洲湾港秀屿港区、湄洲湾港东吴港区、湄洲湾港肖厝港区、湄洲湾港斗尾港区。

依据《港口法》、《福建省港口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确定以及福建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批复,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为福建省交通厅直属事业单位,负责湄洲湾内港口、航道的管理、规划、建设、养护等工作。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下设秀屿港务管理站、肖厝港务管理站和引航站、航道管理站4个直属事业单位。同时,撤销泉州、莆田市港口管理局在湄洲湾内所属的相关港口管理机构:湄洲湾内港政航政、水路运政、港口航道规划建设、引航、规费征收等职能一并由湄洲湾港口管理局行使。自2009年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成立以来,福建省港口建设方面的投资大量落在莆田境内,到2011年湄洲湾港区内累计投资额达30多亿,而泉州境内几乎得不到投资机会。

港口整合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第87次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湄洲湾港口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方案的批复》(闽政文〔2012〕第108号),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受命公告:

自2012年4月1日起,福建省行政区划内原湄洲湾港的四个港区(肖厝港区、斗尾港区、秀屿港区、东吴港区)、泉州港的三个港区(泉州湾港区、深沪湾港区、围头湾港区)以及莆田港的兴化湾港区,合并组成湄洲湾港。原泉州市港口管理局、莆田市港口管理局及其相关机构相应并入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依据《港口法》、《福建省港口条例》、《福建省航道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整合后的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依法行使港口管理职能,负责泉州市、莆田市辖区内港口、航道的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工作。

整合后的湄洲湾港八个港区对外称湄洲湾港兴化湾港区、湄洲湾港东吴港区、湄洲湾港秀屿港区、湄洲湾港肖厝港区、湄洲湾港斗尾港区、湄洲湾港泉州湾港区、湄洲湾港深沪湾港区、湄洲湾港围头湾港区。

整合步骤


四港区合并

2009年8月2日上午,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新成立的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将统一管理原来分别隶属于泉州和莆田的四个港区。从此湄洲湾区域内港口将统一名称。这是福建省继2006年1月1日成功整合厦门湾内隶属的厦门、漳州两地8个港区之后,推进跨设区市行政区划港口资源整合的又一重大举措。

福建省交通厅发布公告称:从8月3日起,福建省湄洲湾内泉州市港口管理局所辖的肖厝、斗尾港区,与莆田市港口管理局所辖的秀屿、东吴港区合并组成新的湄洲湾港,成立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新组成的湄洲湾港各港区对外统称为湄洲湾秀屿港区、湄洲湾东吴港区、湄洲湾肖厝港区、湄洲湾斗尾港区。

实现湄洲湾港口体制一体化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加快海西港口群建设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过去,湄洲湾南北两岸港口的港务管理分属泉州、莆田两市,2008年8月,福建省委常委会和省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湄洲湾港口体制一体化建议方案》,湄洲湾港口体制一体化改革进程就此启动。2009年6月4日,福建省委编办正式批复设立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

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成立后,将统筹协调南岸、北岸发展,统筹协调港口开发与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以大型液散、能源商贸运输为主体的肖厝港区,以大型液散、能源储备运输、船舶修造为主体的斗尾港区,以发展LNG、散杂商贸运输为主体的秀屿港区,以大型干散、能源商贸运输为主体的东吴港区。努力把湄洲湾港建设、发展成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中西部腹地,为台湾提供中转服务,面向亚太的门户港口和中转基地,成为海峡西岸有影响力的以大型液体散货中转、重型石化以及内贸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主枢纽港。

同时,为了加快湄洲湾港口开发建设进程,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组建湄洲湾港口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福建省推进湄洲湾港口开发建设、岸线收储的投融资平台,并代表政府统一对湾内港口建设实行整体成片收储性开发。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湄洲湾内岸线收储和港口码头、经营性港航基础设施、仓储业的投资、建设、开发、经营。近期重点做好罗屿、莆头、肖厝三个作业区整体连片开发,并加快推进公共航道建设。

湄洲湾位于祖国东南沿海,与台湾基隆港隔海相望,具有港阔水深、岸线长、航道宽、风浪小、不淤不冻、防护条件好、陆域大等特点。海岸线总长289公里,其中10米以上天然深水岸线长达30余公里,可建深水泊位150多个,平均纳潮量达24.23亿立方米,水域面积516平方公里,建港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素有“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美称,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设想建成“东方第一大港”的理想之处。

新的湄洲湾港区划分为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区、斗尾港区,北岸的秀屿港区、东吴港区,规划港口及临港工业岸线134公里。

八港区整合

4月1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在福州举行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揭牌仪式,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志南莅临并为其揭牌。当日起,湄洲湾港正式对外运作,将发展成为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相协调的主枢纽港。此举意味着我省在打破行政区划、加快港口资源整合方面,进一步取得重大进展,标志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的沿海三大港口格局正式形成,为进一步推动海西港口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更有效地促进港口群与产业群和城市群互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日前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关于深化湄洲湾港口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方案》,福建省将原湄洲湾港、原泉州港、原莆田港港口管理机构,整合成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作为湄洲湾港的港口管理部门,依法行使港口管理职能,负责港口、航道的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工作。

整合后的湄洲湾港下辖兴化湾港区、东吴港区、秀屿港区、肖厝港区、斗尾港区、泉州湾港区、深沪湾港区、围头湾港区等8个港区,将在原有《泉州港总体规划》、《莆田港总体规划》等港口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泉州市、莆田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综合修编成整合后的《湄洲湾港总体规划》,作为今后湄洲湾港发展的依据。原有各港区功能布局将进行优化调整,有效分工、连片开发、错位发展,促进港城协调。

正式运作后,湄洲湾港港口管理涉及的投资、经贸、国土、建设、海洋、环保等行政管理事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仍由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在审批、审核前应征求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的意见。港口建设、经营的税收按现行财政体制规定属于市、县的部分,收入预算级次仍为所在地市、县财政收入。

国家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巡视员李建生,福建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李德金,福建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省交通运输运输厅副厅长马继列,泉州、莆田两市政府领导,福建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口岸各关检单位、泉州和莆田两市有关部门领导,以及福建省沿海各港口局、有关港口企业代表等参加仪式。

湄洲湾


湄洲湾位于福建省东海岸的中部,莆田市仙游县和泉州市泉港区两地交界处,与台湾基隆港隔海相望,是闽台两省相距最近而又最大的一对姊妹港,亦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多泊位天然深水良港。

湄洲湾三面为青翠连绵的小山环抱,湾口朝东南方向敞开,湄洲岛以及附近的石岛等,宛如一串美丽的项链,撒在湄洲湾与东海之间,横亘在湾口北半部,成为湄洲湾的天然屏障,使湄洲湾成为避风良港。七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曾把开发湄洲湾列入全国贸易港口建设计划。赵紫阳、李先念等也先后来湄洲湾视察。 目前,湄洲湾将建设成为一个对外贸易的大型商业港口以及多种工业并重的工业基地。各项建设正在紧张进行着,游客很快就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世界东方大港的壮观景象。

湄洲湾海波浩瀚澄碧,附近石奇岩峭,山环水绕,风景如画。明代有人在此修建园林亭榭,历史上曾是莆田沿海的一大旅游胜地,如今尚存不少崖刻的书法和画像。有关部门将计划在此建设海上公园、疗养院、海滨浴场等,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海滨游览、休养胜地。

湄洲湾具有港阔水深、岸线长、航道宽、风浪小、不淤不冻、防护条件好、陆域大等特点。湄州湾三面环山,湄州岛横亘湾口;往湾内5海里,盘屿、大竹屿、小竹屿、小霜屿等呈东北—西南排布;再往内7海里 ,有罗屿、横屿和洋屿平列,形成三道屏障,避风避浪条件极好。湄州湾深入内陆约18海里,航道既长且宽。沿岸有多处深水岸段,其中北岸的秀屿,水深10~16米,深水岸线长约2000米;南岸的泉港,水深10~20米,深水岸线长达2400米。两者深居内澳,建港条件最优越,5万吨级轮船可自由进出,10万吨级轮船可趁平潮进出。在黄瓜屿与斗尾一带可停泊30万吨级船舶。秀屿一侧陆续建成3000吨盐业转运码头、5000吨商业码头和1000吨方舟煤码头。整个港口年吞吐量达120万吨。肖厝一侧正在建设万吨货运码头,并将建设250万吨的炼油厂等。随湄州湾的开发,港口秀屿拆船厂已形成年产10万吨的生产能力。在铁路未接通之前,湄州湾对华南和长江流域各港埠起着分流转载作用。

湄洲湾港口的疏港铁路主要是向莆铁路和漳泉肖铁路,另外还有福厦铁路。

秀屿港区


秀屿港位于莆田县莆头村,现为秀屿镇所在地,兴起于南朝梁、陈年间,宋代称“黎屿”、明清谓“小屿”,后改秀屿。秀屿原为一个小岛,宋代筑有石步长300米,明代改筑石桥长500米;明代起秀屿港是莆田、仙游和惠安三县货物的吞吐口岸,明朝廷在这里设小屿巡检司,秀屿港的海运由莆禧河泊所管理,当时秀屿港的开发已有相当规模,具有“人烟万三,居民约千余家”。清初,秀屿港一度荒废。

民国17年(1928年),涵江人林柏青重建秀屿港码头和仓库;民国23年,英国万吨级货轮“新亚号”驶入秀屿港;民国27年,前下(莆田前沁、下屿)、山腰(惠安县辖)两盐场均在秀屿设转运站;民国28年,秀屿港码头、仓库均被日军飞机炸毁,秀屿港再度荒废。

1976年9月,交通部、铁道部、石油化工部对全国港口进行普查,把秀屿港选定为国家可兴建停泊5~10万吨级轮船的深水港址。1979年,秀屿港开始外贸运输业务,并对港区的土地平整开发。1980年,秀屿港第一座3000吨级的盐业码头竣工;1984年,建成煤炭码头;1985年,完成三千吨级商业码头的主体工程,同时兴建望山生活区;1986年初,秀屿港建滩造陆工程竣工。1987年4月,秀屿港三千吨级码头仓库工程。1988年5月,秀屿港2幢容量3000吨的粮食仓库建成。

至1991年,秀屿港基础设施用地开发,已有二条港口主干道,共长2.5公里。码头3个,配套用地5000平方米仓库及2万平方米堆场各1个。同时建成莆田市区通往秀屿港区的35公里的二级公路,还有水、电等设施先行工程。至此,港区内开发用地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建筑占用面积5.3万平方米。港内负10米以上深水域有100平方公里。

东吴港区


东吴港(吉了港),古称鸡了港,鸡了城,位于湄洲湾中枢,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埔镇东吴村南城自然村南宫前。宋代地名“系蓼”,熙宁四年(1071年)创建,名“系蓼城”,时商贸盛行,海船聚泊城下。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在此设吉了巡检司,重新修建寨城,周150丈,高1.8丈、厚1丈、建垛308个,警埔8个,开城门,建门楼2座。清初划界废毁,现存寨墙一段长116米、宽2.9米、高3.3米。

鸡了港与海峡东岸的鹿了港(今台湾鹿港)相对,都是古代的著名港口。 鸡了港(东吴港)开港于宋代,位于东埔镇东吴村南城自然村南宫前。明初改称吉蓼港,曾为吉蓼巡检司驻地和南日水寨兵船驻扎港;清初沿海截界,居民悉迁涉涵江,港口荒废,复界后易称吉了港,港务渐兴;民国年间,公路运输业兴起,该港货运量减少,唯渔船时有与台湾通航;建国后改称东吴港。

莆田民间至今还在用的一句口头禅:一日行鸡了,三日讲不了。意思是一天去鸡了城回来,所见所闻三天都说不完。说明鸡了城当时的繁华景象。

肖厝港区


肖厝港位于福建省湄洲湾南岸惠安县肖厝镇境内。港区西起屿仔,东至虾屿,长2.7公里,水域辽阔,面积516平方公里。港口距岸50米处水深16.5米,距岸100米处水深达43米。湄洲湾外有湄洲岛、盘屿和岖屿三重屏障,可抵御大风,是个天然良港。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最高潮位正6.55米,最低潮位负1.59米,平均潮位海平面5.04米,平均潮差罗零(系指福州马尾罗星塔水准点)5.12米。肖厝港区地处福州与厦门的中心点,陆上有涂(岭)肖(厝)公路与福厦公路连接。水路东距台湾基隆港178海里,南距香港370海里,北距上海510海里。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与南洋群岛通航的记载。

1985年12月,开始在肖厝沙格建造1万吨级杂货码头。1990年2月,建造10万吨级石油专用码头,至年底已有堆场1.5万平方米、仓库6800平方米,年吞吐量5.30万吨(不包括石油专用码头吞吐量)。

肖厝港位于湄洲湾内澳西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185836,北纬251208。素有“中国少有,世界不多”天然良港的美称。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1999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其中油码头于1992年对外开放)。肖厝港港阔、水深、浪小,港区主航道水深10—20米,5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肖厝港现有码头泊位7个,其中10万吨级油码头1座,万吨级杂货码头1座,5000吨,3000吨,1000吨成品油码头各1座。5万吨集装箱码头1座, 年设计吞吐能力为1340万吨。 2002年港口吞吐量约为646.57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约为428.0万吨。肖厝港所在的泉港区是福建省石化基地,也是国家规划建设的6大石化基地和四大国际中转港口之一。

斗尾港区


斗尾港口经济区位于湄洲湾南岸泉州市惠安县东北部,规划面积约173平方公里,以东周半岛为主,包括净峰、东岭、东桥、辋川、涂寨、小乍六个乡镇部分区域。港区拥有的深水良港—斗尾港在1990年初被交通部规划为全国四大中转港之一。斗尾港介于北纬2456′15″—2505′06″和东经11851′38″—11902′05″之间,东临台湾海峡,距30万吨级主航道2海里,处于上海和广州两大港中间地带。福建省政府将该区域作为船舶和石化产业布局的龙头地区纳入发展规划,泉州市政府将其确定为四大经济区域之首,是未来大泉州北翼重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区自然条件

深水岸线长:自然岸线长76公里,其中深水岸线长7.7公里,一般水深15-30米,30万吨级船舶可直达斗尾,可建20万吨级以上泊位4个。潮差大:湄洲湾属正规半日潮,最高潮差为7.37米,平均潮差为4.97米。水域面积广:水深大于15米的水域面积宽阔,可满足大型船舶航行与回转的需要。

掩护条件好:湄洲湾是一半封闭海湾,湾口有湄洲岛和港内的大竹岛、大生岛的屏障,阻挡了外海波浪传入,湾内浪小,水流不急。工程地质好:斗尾港区属基岩港湾式海岸,岩面可作天然地基持力层;陆域多为矮丘和红土台地,承载力高。

环境容量大:港区的环境质量及环境承载力优,扩散自净能力强,排污排放条件好,墩中以东海域污水排海口被纳入福建省海洋功能区规划,可就近深海排放。

泉州湾


泉州湾在泉州古港北部、泉州市东部,是三湾中最重要的一湾。位于北纬24o37,—24o53,,东经118o37,—119o00,北纳洛阳江,西迎晋江,为晋江,洛阳江汇合入海的半封闭海湾。东濒台湾海峡。北起惠安的崇武半岛,南至晋江石狮市祥芝角,海岸线140公里。

泉州湾内海系泥沙质岸,入海处属侵蚀性山地花岗岩岸,有辉长岩,外宽内窄,宽42公里,水域面积500余平方公里。港最深处有30米,平均水深4.37米。水温平均26.9oC,透明度平均0.71米。潮差6.4—7.7米,半日潮,往复流,东西流向偏多。湾内有大坠岛、小坠岛、乌屿、白山屿、七星礁等大小岛礁30多个。主航道在马头山与小坠岛之间,水深13米。

古泉州湾的四大支港为法石港、后渚港、洛阳港、蚶江港,此外还有崇武、秀涂、石湖、蚶江等港口。最著名的是后渚港,习称泉州港,又称刺桐港。

实际上,古泉州湾水域比现在更深更广。1974年6月,在后渚港出土一艘宋代海船。1976年又在东海法石发现古船残骸,1982年5月试掘时,发现在辉绿岩风化岩上有海泥沉积而成的4—4.5米灰泥层,说明在南宋以前,泉州湾比现在水深得多。

后因晋江、洛阳江注入湾内泥沙沉积,地壳上升,以及泉州旺沿岸的围垦,使江床不断抬高,江道不断变浅。因此,泉州湾可停靠船舶的地方,古今变化很大。

如泉州港,南宋时,海潮、海船还可到达丰州九日山下的金鸡桥。据九日山司马伋祈风摩崖石刻所记,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农历二十四(退潮期),祈风后还可待潮返舟而回泉州郡城。宋时,泉州市舶司设在郡城南水仙门内(今水门巷),附近有一条巷叫舶司库巷,可见水仙门就在江边,且海船能够靠岸验关和卸货。

蚶江港附近的石湖港,南边的金钗山上,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有六胜塔,是海港的重要航标。

深沪湾


深沪湾介于泉州港北港与南港之间,有祥芝、永宁、深沪、福全四个支港,是泉州港通往海外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东南沿海海防的军事要地,同样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从泉州湾的后渚港经蚶江港、石湖港往海外航行,南下深沪湾,先经祥芝港,次永宁港。至永宁港,其地已临瞰大洋。再南的深沪港,是深沪湾的中心,是重要的渔、商之港。再南为福全港,明朝置千户所于此,是捍卫海疆的前哨军港。

祥芝港滩前碧波万顷。滩面金黄开阔,景色蔚为壮观。沙滩清一色的细纯沙粒,如银屑布地,质细坡缓,沙软潮平。滩床宽阔,舒展广拓,潮漫滩上,涛声柔和。海水洁净,水温适中,是沙滩休闲、踏浪嬉水和开展各种海上沙滩活动的理想场所。

沿岸而来,国家级深沪海底古森林自然保护区、施琅将军纪念馆、镇海宫、龙泉宫、大道公宫和烟墩山上的烽火台等人文、自然名胜掩映其中。明代倭乱,这里曾经是抗倭前沿,清初为了统一祖国,施琅曾经在这里牧马练兵,现为全国著名侨乡,风俗淳,人情美,是游客观光的胜地,是海外侨亲和台港澳胞寻根谒祖的摇篮故地。

围头湾


围头湾是一片土地,以半岛的形式表达了陆地对海洋的渴望与期盼。围头湾是一片海域,以它包围着的土地命名。据清代周学曾等纂修的《晋江县志》这样描绘围头:正瞰大海,南北洋舟船往来必经之地。围头湾海阔水深,是天然避风良港。早在南宋时期,泉州开始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时就十分重视围头湾,有“东海明珠”之誉。台湾的大米、白糖、甘蔗、香蕉等土特产就源源不断地从围头港运往大陆各地,大陆的烟、酒、纺织品和药材等货物也从这里运出,运往南洋各地。明清以来,当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不在时,围头自然也大受影响。海上贸易日渐衰弱,加上半岛地少人多,许多人便从这里出发,飘洋过海,谋生异国。由于长年侨居被家乡人称为“番邦”的地方,他们也就成了故乡的“番客”,后来又被称为华侨。而故乡在他们的心头则永远以“唐山”的形象出现。

兴化湾


兴化湾位于福建中部偏南的莆田东部涵江区东部,海湾总面积619.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69.22平方公里。该湾略呈长方形,由西北向东南展布。湾顶有木兰溪等河流注入。兴化湾口门宽约13公里,湾口朝向东南,出南日群岛经兴化水道和南日水道与台湾海峡相通。2006年4月,在福建省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福建省大型深水港保护与开发方案》专门对兴化湾建设提出了前瞻性的规划。根据这个方案,福建省将加大大型深水港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力度,开拓港口发展腹地,引进大型临港产业,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兴化湾西边接涵江区,324国道、福厦高速公路、福厦铁路横贯区境,三江口港可通海轮。有白塘宁海桥、正学门、黄巷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口镇设福厦铁路涵江站和福泉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非常快捷。江口镇还是莆田高新技术开发区、福泉高速公路涵江物流区所在地。

新港区命名争议


2012年4月1日,福建省泉州市、莆田市八大港区正式合并为湄洲湾港。此次港务调整中,泉州港所辖港区全部被并入“湄洲湾港”,原“泉州港泉州湾港区”也更名为“湄洲湾港泉州湾港区”,引起全国政界、企业界、商界、媒体界、娱乐界、台湾、香港等各界知名人士及数千万普通百姓的极大愤慨。全国人甚至世人熟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世界第一大港就这样要更名改姓掉。南方周末发微博并撰文称:“【千年古港泉州港更名引争议】泉州港,历史知名度不低,在宋元时期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经济地位不弱,2011年的货物吞吐量9330万吨,约为临近的湄洲湾港的数倍。然而,“泉州港”却消失了”。(注:湄洲湾港肖厝港区与斗尾港区实际上也是属于泉州管辖)。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发微博称:“泉州港是世界航海史的一个象征和标志,此番更名,丢失的不仅是中国在世界航海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港口名称,更将对海丝申遗造成直接的非常负面的影响!是一个贻笑大方的决策,抹杀了世界航海史最重要的一段。”中国文化遗产官方微博更是连发四条微博驳斥申明“现在把泉州港改名为湄洲湾港,对历史遗产的粗暴践踏,对文化积淀的无情扼杀,对百姓记忆的残酷割裂,莫此为甚!坚决反对改名湄洲湾港,还我泉州港!”。

相关分词: 湄洲 湾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