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沔渡镇

沔渡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沔渡镇


沔渡镇位于炎陵县境中东部、东邻江西省井冈山市睦村乡,东南连十都镇,西连石洲乡,西北与霞阳镇接壤,北 沔渡镇与茶陵县江口乡交界,省道S321线穿镇而过,距县城15公里。全镇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3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25平方公里。



概况


农、林、牧、渔总产值3549.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434.4万元,林业产值1299万元,牧业产值717万元,渔业产值99.3万元。耕地17947.1亩,其中水田16661.1亩,旱土1286亩;农作物播种面积29495亩,其中粮食作物23940亩,经济作物4225亩,其它作物1330亩,主要产品产量:粮食9437吨,其中稻谷8759.3吨;油料113吨,其中油菜籽80吨;茶叶7吨;水果464吨,其中柑桔210吨;水产品64吨,其中鲜鱼45吨;生猪出栏8360头,牲猪年末存栏6070头,耕牛年末存栏1356头;家禽出笼3.7万羽;全年完成笋竹林开发3240亩,完成退耕还林1562亩,宜林荒山造林1115亩,全年完成采伐证发放7200立方米。 科技示范户53户,科技推广项目5项;全年培训科技人员1100人(次);全镇有学校5所,在校学生165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96.2%,小学毕业率99%,中学毕业率89%。年末镇图书室藏书110000册;全镇电视履盖率100%,其中有线电视入户2090户。年末全镇程控电话1850部。镇有医院1所,村组合作医疗室16个。

下辖单位

上关村 狮头村 苏洲村 晓阳村

长江村 瑞口村 龙巷村 大江村

苍背村 花园村 上老村 石桥村

下关村 小里村 泮坑村 洞里村

客家文化


地理位置

沔渡镇地处湘东南边陲,东邻江西省井冈山市,是革命初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开国领袖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这里山高林密、四季苍翠,钟灵毓秀,是神州第一陵——炎帝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农谷原始森林公园、中国革命第一山——井冈山三个著名景区的交通衔接点,也是通往江西、广东等地的重要途径,在古代便有“吴楚要津”之美誉。

由来

沔渡名称的由来很有趣。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宽阔的沔水河面使过往的人们只能摆渡过河,遇雨季河水猛涨,便只能望河兴叹,因此人们总是渴望有一座桥,以免于摆渡过河。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河的两岸取名叫沔渡,大概是期望有一天过河可以真正地“免渡”。

规模

沔渡镇人口还不满千人,一条不足百米的小巷穿镇而过,整个乡镇的房屋多为解放前的建筑,人穷、街旧,属于典型的老区边远贫困小镇。沔渡人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十年的时间内,镇区面积由原来的0.2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0.98平方公里,由一条小巷发展到“三纵三横一环线”的公路网络、经济发展来势喜人、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特色新镇。

好客

沔渡镇以客

家人为主,据统计95%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他们的祖先在南迁的时候,带来了大量风俗习惯和传统技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沉淀和客家人自身勤劳睿智的融合,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的标志性建筑──方屋围独具特色,成为世界很多建筑专家考查、研究的对象。客家方言温和婉转,《诗经》、唐诗、宋词中的用韵随处可见客家方言的语言特征,因此客家话又有古代汉语“活化石”之称。

特色

当地的龙、狮表演及客家山歌更是名扬神州。2005年,三人布龙表演被收录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2006年沔渡镇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龙狮艺术之乡”称号。客家山歌在2006年的“泛珠三角地区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中,作为湖南省惟一代表队参赛,并获大赛金奖。为了更好地发展客家文化,沔渡镇政府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活动,比如2006年的元宵灯会拉开了炎陵县大型群众文体活动的序幕,2007年举办的第一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又将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事业推向了新的高潮。

吸纳外来资本

厚重的客家文化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使沔渡镇在吸纳外来资本投入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陶瓷、化工、木材、食品加工等已成为沔渡三大支柱产业。沔渡镇客家文化的发展吸引了一批外地客家商人前来投资建厂,这也是沔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一大新的亮点。江西省的客家人张柱平、陈平先后在沔渡成立神农和恒达陶瓷公司,进一步促成沔渡陶瓷和江西井冈山市瓷业加工的对接,沔渡镇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4.5#罗汉汤等生活用瓷生产基地,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恒达、神农陶瓷正成为中国日用瓷市场的新秀,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各地以及港、澳、台等地。华丰、九星、华盛等化工企业,投资过亿,年可创税收逾千万元。华盛化工(加拿大外资)的入驻,更是填补了沔渡镇外资企业投资的空白。笋竹林成了沔渡人的“绿色银行”,获得高标准开发,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花炮杆加工是沔渡镇木材加工的龙头产业,产品销往花炮的主产地湖南的醴陵、浏阳及江西、广东等地,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花炮杆生产基地,年产值突破千万元。除此之外,药酒酿造、藤茶加工、草绳编织等加工业迅速兴起,为沔渡镇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打造客家名镇,创建湘东奇葩”是沔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记者有理由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这里将成为一个工业上规模,农业变产业,旅游形品牌,环境成典型的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经济新镇。

农业就业


为认

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县委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沔渡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农民就业空间,总结出了四条大有潜力可挖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即:向城市转移的“离土离乡”就业渠道;立足农村,开辟二、三产业的“离土不离乡”就业渠道;农业产业进程中的“离乡不离土”和“不离乡不离土”就业渠道。一是拓展城镇(市)就业空间。利用镇劳动保障站、招工点为窗口,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台帐,与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进行劳务合作,积极向外输出劳动力。上半年新增外出劳动力170人。二是拓展农村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加大镇内的招商引资力度,新引进恒达瓷业公司、沔渡玩具厂、大禾塘站等数家企业,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800余个。三是拓展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利用沔渡镇远近闻名的客家文化和客家食文化及地处湘赣边界的优势,开发建设一条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半岛街”,吸引农民到镇区落户、就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1000余个。四是拓展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镇内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特色种养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同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办培训班等形式,让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有一技之长。现在全镇已有15名村干部创办了笋、竹、木业加工和山苍籽加工等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业开发为沔渡镇解决了1600余人的就业难题。

远教致富


炎陵县沔渡镇

瑞口村在村书记、主任许友华的带领下,瑞口村农民养殖蜜蜂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依靠小小的蜜蜂,2006年瑞口村年增加收入20多万元。 瑞口村地处山区,人均耕地少,瑞口村村支部书记许友华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整天盘算着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产业,2003年,他到镇远教室参加网络学习,看到一编养蜂致富的信息,很受启发,联想到本村植被覆盖率高,正是养殖蜜蜂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想归想,哪来的养蜂技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多次到镇远教办咨询,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他于2003年冬购买了15箱蜜蜂作为蜂种,开始了蜜峰养殖,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2006年,他养蜂达到112箱,产蜂蜜1200多公斤,收入4万多元。作为一名村干部,他致富没忘记乡亲们,为了带动村民养殖蜜蜂致富,他经常组织群众到他的养蜂场参观、学习,给乡亲们传授技术,并免费给乡亲们提供蜂种20余箱。当乡亲们给许友华付钱时,许友华说:“现在你们刚起一步,投入还要很多钱,等你们赚了钱时给我也不迟。”就这样,在许友华的带领下,该村农户养蜂的积极非常高,全村已有30余户农户开始养蜂,该村仅养蜂一项,年人均纯收入可达1000元。

历史事件名人风采


朱毛第一次会面

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一直在寻找南昌起义后的朱德部队。当得知朱德部队和陈毅的湘南起义农军向井冈山转移的消息后,3月下旬,毛泽东率部队由中村出发前往湘南迎接。而此时朱德已离开湘南,向炎陵方向进军。4月中旬,毛泽东回师炎陵,19日到达县城,住洣泉书院。此时,湘敌已经尾随朱、陈部队开向炎陵。毛泽东闻讯后,旋即部署在县城西郊的接龙桥狙击敌人。20日下午,毛泽东亲自指挥狙击战,经过7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击溃湘军两个团。此时,朱德部队和湘南农军八千余人已顺利来到炎陵县沔渡墟。毛泽东随即从茅坪走山路前来迎接。三支部队在沔渡会合,两位伟人在十都第一次见面,并商定整编和召开誓师大会等事项。从此,“朱、毛”二字和人民军队、中国革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张经武中将——体现“中共对藏政策的风向标”。

张经武,

共和国的开国中将。又名张仁山,1906年7月(一说10月)出生于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沔渡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瑞金红军学校政治营营长,军委军事教导团团长,广昌基地司令员,中央军委五局副局长,会昌教导团团长,军委直辖教导师师长,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参谋长,军委二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陕甘宁留守兵团副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参谋长,中共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副参谋长、参谋长,西北军区参谋长,西安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相关分词: 沔渡镇 沔渡 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