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嵊州竹编

嵊州竹编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嵊州竹编


嵊州竹编工艺分布在全市的产竹区,其中上规模的有市区、长乐、崇仁、黄泽、通源、石璜、甘霖等地区。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勤劳聪慧的先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编制简易的用具。汉晋时期,竹编往精细方面发展。明清两代,竹编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竹编器皿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到清光绪年间,出现了竹编作坊。据《嵊县志》记载,清光绪初,细篾匠达90多人,以苍岩一带最多。民国26年(1937)“叶广华”篾篮荣获“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优等奖。



简介


嵊州市是中国竹编之乡,地处浙江东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西麓,气候温和,盛产各种翠竹,素有"水竹之乡"之称。竹资源丰富,且劈篾性能好,适宜发展竹编工艺。全市现在有竹类资源8属32种变种变形,基本实现了多品种布局、四季有笋。全市有竹林面积22.5万亩,其中笋竹两用林面积达3.5万亩。

竹类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嵊州竹编的发展,竹编遍布全市产竹区,上规模的有嵊州市区、苍岩、长乐、崇仁、黄浙、通源、石璜、甘霖等地。

历史发展


嵊州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勤劳聪慧的先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编制简易的用具,编织出"方格纹"、"米字纹"、"人字纹"等纹样。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嵊州竹编工场生产的竹制品已相当精致,竹编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并远销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嵊州竹编成为国内闻名的民间工艺。清光绪年间,嵊州出现竹编作坊,以编制挈篮、考篮、香篮、食篮、食篮、鞋篮等细篾竹编器皿为主。

建国后,嵊州竹编已从传统的工艺品发展成为堪称世界一绝的艺术奇葩。竹编艺人合作办场,创立了嵊县(州)篾业产销工场,后改名工艺竹编厂,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

20世纪80年代初,全市常年从事竹编行业的有3万多人,形成了一批专业企业和专业村、专业户;到1988年,嵊州竹编已开发和研制了360多种编织图案、6000多个花色品种,创新了漂白、花筋、蓝胎漆、防蛀、脱脂、模拟动物等六项工艺,有"中外竹编第一家"之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之乡"。

主要特色


嵊州竹编通常取料于当地盛产的各种坚韧挺拔的翠竹,如水竹、早竹、毛竹等。劈成的篾丝细如发,篾片薄如纸,可以编成各种各样的造型。

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著称。嵊州竹编有篮、盘、罐、盒、瓶、屏风、动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灯具、器具等12个大类,6000多个花色品种。

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设计、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丝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编织、雕花配件、装配、油漆等工序,仅竹丝篾片工艺就有剖青、锯竹、卷竹、剖竹、开间、烤色、劈篾、劈丝、抽篾、刮丝、刮篾等众多步骤,编织技法更有龟背、插筋、弹花、穿丝等一百多种。

嵊州竹编有竹编模拟动物、漂白、花筋、蓝胎漆四个特色品种,代表作有《六和塔》、《岳飞》、《苏武牧羊》、《昭陵六骏》等。竹编《九狮舞绣球》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深受好评;竹编《沧海还珠》作为浙江省人民政府赠给澳门特区新政府的礼品,引来一片赞誉之声。

嵊州竹编的编织方法粗细并存。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

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嵊州竹编艺人们创新了漂白、花筋、蓝胎漆、防蛀、脱脂、模拟动物等六项工艺,首创并形成了四大工艺特征:竹编模拟动物、竹丝篾片的漂白、篾片烫印花筋和蓝胎漆器。所谓"花筋"工艺,是把印有各种图案的篾片,插在器物的中间和两端,印花一般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套色之分,颇具装饰效果。

材料与加工


一、竹编常用竹种

1、 毛竹,又名“楠竹”、“孟宗竹”、“猫头竹”,是竹类植物中分布最广、材质最好、用途最多的优良竹种。毛竹材质坚硬强韧,不易开裂,文理平直,性能良好,在工艺竹编中用途最广,可以编织制作各种用途的竹编制品。由于竹壁厚,牢度强,因此,毛竹常用于竹编产品的骨架,如夹扣、提柄、摆脚、底盘。

2、 早竹。早竹纹理直顺,材质坚韧,拉力强,可劈成纤细的竹丝。竹丝片易染色,也易漂白,但竹节较脆,容易裂,常用于普及型产品和中档产品的编织。

3、 水竹,又名“烟竹”。水竹纤维细,既柔软有结实,纹路紧密,竹节较平,可劈较为精细的竹丝,色也比早竹纯净,是编织的好材料,常用于图案花纹的画面编织。

4、 青篱竹,又名“茶杆竹”、“沙白竹”。产地不在嵊州,是从外地采购来的。青篱竹平直光滑,竹身匀称,质地坚韧,文理平直,富有弹性,能开启极细的丝,是编织精细产品的极好材料。

二、竹编常用手工用具

1、篾尺,主要用于丈量尺寸和编织是挑起经篾、穿插纬篾之用。

2、 篾刀,是竹编艺人的主要工具,破竹、启篾、分丝等操作都离不开它。

3、 剑刀,是一种使竹片、篾丝达到宽窄一致的工具。

4、 刮刀,专门用来刮篾、浑丝的刀具。

5、 手钻,是竹编产品钻孔的工具,如夹口地胶合、产品的封口。

6、 卷刨,又称“一字刨”,用来刨光竹编中的夹料、提手等部件。

7、 榔头,竹编榔头比木工榔头小巧,在竹编品装配时作敲竹竿、圆钉之用。

8、 锉刀,常见的有尖头锉刀和平头锉刀,用于锉产品的夹料或环料,使其平整。

三、 竹编机械的创新

1958年,由张金樵、张森元、俞樟根等人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劈篾机和刮篾机,功效比手工提高十六倍,改变了劈篾用牙咬、刮篾要弯腰的状况。

1967年,由马高华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印花机,运用在篾片地花筋工艺上,产生了一定的功效。

1970年,由俞樟根、吴继瑞创制的分丝机,用于篾片地分丝,构造简单,操作简单方便。

1977年,水帘式无溶剂恒温喷漆机仿制成功。

1981年,自行设计制造滚动式烫金机,具有效率高、结构合理、省电、安全等优点,进一步完善了烫金工艺。

1985年,由蔡永才等人试制了刨夹机,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四十倍。

传承价值


嵊州工艺竹编以造型精巧、编织细腻、气韵生动而著称,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誉满中外。到20世纪八十年代,嵊州竹编已畅销到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东方珍宝"、"世上精品"的赞誉,其中竹编"白尾海雕"受到美国总统卡特和邓小平同志的赞扬;竹编"奔马"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赞扬。

嵊州竹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还为研究竹编生产历史和江南农村的民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考察线索。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代替了竹编日用品,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难以为继,嵊州工艺竹编厂已于2002年11月停产,嵊州竹编后继乏人,亟待抢救、扶持。

图:竹编《沧海还珠》是浙江省人民政府赠给澳门特区新政府的礼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嵊州市的俞樟根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代表人物


1、 俞樟根(1932—),嵊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评为、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浙江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66年,俞樟根在有关人员的配合下,首创了主编模拟动物《大象》和《公鸡》。1976年,在设计、造型及编制人员的配合下,主持创作了金鱼盘及《老寿星》、《九狮舞绣球》、《苏武牧羊》、《麻姑献寿》、《还我河山》、《牡丹亭》、《越乡古戏台》、《秦陵铜车马》等大型竹编精品,作品多次参加了国内外举办的博览会和展销会,获得多个奖励。

2、 曹水根(187—1962),出生于新昌县,十八岁来到嵊县,后在县城东前街自创“曹大兴”牌子从事细竹篾工艺,专制套篮、食篮、香篮等民间传统工艺篮。1925年,应上海哈同花园老板之邀,用细竹篾编织了一批烟盒,受到英国用户的赞赏。1949年底,曹水根成为了工厂中的技术骨干。1955年3月,创制了六角花篮,在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后转至法国巴黎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荣获三等奖,照片登载在1956年十二期《人民画报》上。

3、 俞祥老(1913—1958),著名竹编艺人。1949年,城关镇篾作业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后被推选为主席。1957年1月,历时四个月,用四千两百根金竹丝编织成毛主席像。这些作品成为20世纪50年代嵊县竹编代表作,对以后的竹编工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 马高华(1923—2000),工艺美术师,1937年毕业于上海世恩职业中学美术专业,从事竹编研究以来,设计新产品二百余种,设计创作了《和平鸽》及八角盒、漂白盒、企鹅罐、烫金花瓶等三十余种竹编品,并对竹编制品防蛀防霉科研有较大贡献,曾获浙江省科技大会三等奖。

5、 范平潮(1933— ),工艺美术师,曾任嵊县工艺竹编厂技术副厂长。专长工艺竹编,创制《花塔》、《六和塔》、《龙舟》等两百件余件,作品先后赴美、英、日、德等国家展出。曾荣获“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称号。1983年受聘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6、 徐华铛(1944— ),中国竹工艺大师,绍兴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1960年就读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美术专业,1983年结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长期致力于传统艺术和竹子工艺研究,出版有《中国竹艺术》、《竹编》、《中国竹刻竹雕艺术》等专著四十三部。

7、 钱兆云(1943— ),工艺美术师,嵊州竹编厂副厂长。长期从事工艺竹编创新设计工作,创制作品数百件。其中与人合作创制的大型立屏《昭陵六骏》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竹编工艺品,获1986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创作设计一等奖,竹编《白孔雀》多次在国际博览会、展览会展出。

代表作品


《奔马》

竹编《奔马》受到江总书记的赞誉: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晚,江泽民总书记在参观林业部举办的建国四十周年全国林产品博览会浙江馆时,捧着嵊州工艺竹编厂生产的《奔马》,赞"有中国民族特色",并高兴地说:"这匹马很有气势,很象徐悲鸿画的《奔马》。

《山鹰》

《山鹰》飞进美国白宫:竹编"山鹰"都是用竹丝、竹片制作起来的,竹编艺人们匠心独运,别开生面,用编织、插片、弹蔑等竹编技艺使"山鹰"神形酷肖,栩栩如生。1977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期间,到白宫拜会了当时总统卡特,在总统办公室里,两位国家领导人饶有兴趣地欣赏过这只山鹰,一时传为中美友好的佳话。

大型立屏《昭陵六骏》

大型立屏《昭陵六骏》轰动英伦三岛:"昭陵六骏"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竹编工艺品。1984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世界理想家庭博览会上引起轰动,王妃戴安娜亲自为这座作品剪彩,在近百万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竹编立屏"昭陵六骏"长8.22米,高2.35米,厚0.68米,创作历时一年,投工一万余,艺人们把菊花串丝、龟背、弹花等一百五十余种传统工艺编制技法,经过创新后,溶汇在这件大型作品中,整座立屏集古今中外竹编工艺的全部技法精华,被专家们称为稀世珍宝。

人物精品《岳飞》

人物精品《岳飞》立马东欧北飞:竹编精品"岳飞",造型生动,编工精巧,气势磅礴,作品长110厘米,高116厘米, 编制这种产品中,创制者充分发挥了竹编工艺的特长,以精致细密的手法,交错变化运用经蔑和纬蔑,人物编得严密完整、浑然一体。该人物精品是近年来一件出类拔萃的竹编佳作。在香港展出时,被港澳各界人事誉为大陆珍品。曾多次参加在东欧、北美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展销会。

困境


经济效益下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嵊州竹编面临失传问题。 “年轻人都不肯学了。他们宁可做点小生意,或是去周围的领带厂学做领带。”70岁的俞桩根是老一辈竹编大师,徐华铛都是他徒弟,“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做竹编一个月最多500元的收入,去领带厂打工,还能赚个1500元。” 记者在嵊州当地了解到,目前整个嵊州还能把竹编做起来的总共也就100多人。年龄最小的也已是40多岁,他们还在零零星星地干着个体竹编生意。“想一想当年和如今对比,确实让人遗憾。”当年的老工人依稀记得1982年,竹编“烫金花瓶”在广交会一次性成交36万只,开创广交会一次性成交量新纪录的盛况。这个自1979年以来相继获得国家银质奖、全国金杯奖、出口产品金牌奖。1999年12月,作品“沧海还珠”还被省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澳门特别行政区。

转机


尽管如此,在这个有着“中外竹编第一家”之誉、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竹编之乡”的嵊州,老百姓还是没有对这一传承了2000年的老工艺绝望。让他们高兴的是,今年嵊州竹编被绍兴市政府申报为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开后,许多老竹编艺人都奔走相告。 “毕竟我们有着12大类6000多个花色品种的产品,还有漂白、花筋、蓝胎漆、防蛀、脱脂、模拟动物等6项工艺创新,如果真有政府扶持,一定还有希望。”徐华铛对记者说。 当然,转机的出现也并非是重新崛起的必然征兆。嵊州竹编要想要有所作为,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当地老艺人对记者说,首先得有海外市场的支持,目前对这一产品已经因恶性竞争而对国内市场失去吸引力。此外,新的竹编艺人也得赶紧培养。 不久前,一名德国商人来嵊州,参观了尚在生产“白尾海雕”的竹编厂,立即表示愿意投资。“这也许是个信号。”徐华铛说道。更令人欣慰的是,记者从嵊州市政府获悉,为保护嵊州竹编,当地政府不仅把它列入越乡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开展传承和保护,还在规划的中国民间工艺城内设立“嵊州竹编展览馆”,开设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组建嵊州市竹编文化研究会等,努力使竹编工艺在新时期得到创新发展。

相关分词: 嵊州 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