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苴却砚

苴却砚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苴却砚


苴却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它集中国古“四大名砚”之优点于一身,被中国当苴却砚作品《九龙至尊》代著名书画家、政治家方毅、启功、溥杰、范曾、黄胄、杨超、千家驹等名人赞誉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苴却石主色为黑、紫、灰色,微粒结构的绢云母角岩。矿山周围地区有金矿、铜矿、铁矿和玉石、玛瑙矿等.石眼为砚石中珍贵的石品,只有端砚和苴却砚所独有,由带核心的绿色极规则的椭圆形团块分布在砚石中,顺圆心水平单面剥开中心呈或红或紫或带金星的瞳眼,一般称眼心,眼有心为活眼,无心为死眼、盲眼。



简介


苴却砚(“苴”古音、彝族发音读“zuo”,同“左”音;由于是彝音,新华字典中查无此音,拼音输入“ju”)集中国古“四大名砚”之优点于一身,被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政治家方毅、启功、溥杰、范曾、黄胄、杨超、千家驹、董寿平、白雪石、王遐举、等名人赞誉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

传统苴却砚于民国初期失传,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苴却砚实际上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老艺术家罗敬如历经30多年苦苦寻找后重新开发的新品苴却砚,由于其色彩丰富,又称“中国彩砚”,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罗敬如逝世后,由其三个儿子——罗氏兄弟以及弟子们将苴却砚发扬光大。

艺术特点


苴却砚其石质细密腻滑、莹洁滋润、抚之如婴儿肌肤、扣之声音清越铿然,视之文理清秀。

苴却砚石品丰富多彩,有碧眼、青花、金星火捺、眉子、金线、银线、绿膘、黄膘、玉带膘、鱼脑冻等数十种。用苴却砚石所制之砚,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历寒不冻、耐磨益毫、呵气可以研磨之优点。

苴却砚集端、歙二砚优点于一身,雕刻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雕刻于一体,形成了厚重浑实、明丽浓郁的多元风格。石品绚丽丰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纹、绿膘、黄膘、火捺、眉子、金线、鱼脑冻、蕉叶白、庙前青、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种,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宝的石眼著称于砚界。苴却砚,人们又称它为中国彩砚,它斑斓多姿、异彩飞扬、天生丽质、独步天下。 有极晶美誉的金田黄,色泽金碧,灿灿然一片金黄;外白如晴雪,内红如丹砂的封雪红,风韵天成;似凝脂初露,嫩润可人的碧云冻,如碧云浮起,丰饶富丽; 天然成趣的绿萝玉,如幽谷涌翠,碧波泻玉,又似绿萝漫延。

石眼为砚石中珍贵的石品,只有端砚和苴却砚所独有,由带核心的绿色极规则的椭圆形团块分布在砚石中,顺圆心水平单面剥开中心呈或红或紫或带金星的瞳眼,一般称眼心,眼有心为活眼,无心为死眼、盲眼。眼心周围或带晕、或有数圆环,型如 、猫眼、龙眼、象眼、鹤眼、鹰眼,碧翠高洁光润如玉,撒落在砚面上如月立当空,似群星璀璨。装饰性极佳,给人丰富遐想。

苴却石中厚数毫米呈现条带的灰绿、碧绿、墨绿、翠绿、黄绿、浅绿、深黄色的石标异常丰富多彩,绿如松柏、黄似鳝鱼、褐如青铜千变万化,利用其鲜艳的色彩对比巧妙构思,或雕山水楼阁,花鸟鱼虫,或刻动物古玩,或琢残荷听雨,或制文人雅士,雅趣自成。苴却石中的黄色金线、白色银线和深色墨线别具一格、单线数条,长、短、粗、细镶嵌在紫墨、黄绿色的砚石中各具特色,特别是有些线竟排列得像书签一般非常整齐极为珍贵,实属罕见。

历史传承


苴却砚有着千年的古老历史!早在汉魏时期砚石产地归徽州的蜻蛉(今大姚)所辖,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水(今金沙江)处即在现砚石矿山附件的古拉窄渡口,并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兵将就地取石磨兵器时发现石质细润,并制作砚品供军前使用。诸葛亮在此喜得七星砚。

公元 621年(唐武德四年),唐朝击败并征服了吐蕃和地方土司势力并设置了云南安抚司,以加强对南疆的统治,使得当时南昭云南王服从唐朝,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效仿唐朝,极大的促进了南疆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笔墨纸砚需求的增加,于是就地取材用苴却石制成砚以供其需,苴却砚得到第一次小规模开发。

到了宋朝初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对南疆的统治,弱化南昭云南王的势力,又将洮州等划归泸州管辖,成为泸州十八个羁縻州之一。并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使得苴却砚走出当地自产自用的状况,经由泸州进贡朝廷,至此苴却砚正是称为“泸石砚”或“泸州砚”,并称为当时人们所喜爱的名砚之一。宋高拟孙(公元1223年)所著《砚笺》中介绍泸石砚道:“山谷日泸川石砚黯黑受墨,视万崖中正砦之蛮溪兄弟也、而无眉耳。”其意思为泸石砚产于蛮溪(今民族居住的砚产地)石色黯黑益毫下墨,类似万石砚之上品,没有歙石的眉纹。 元朝人对泸石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元代著名学者虞道园(公元1272-公元1348)在其所著的《道学古录》中录有谢书巢赠宣和泸石砚诗:“巢翁新得泸石砚,拂拭尘埃送老樵。毁壁复完知故物,沉沙俄出认前朝。毫翻夜雨天垂藻,墨泛春冰地应潮。恐召相如今曹操,为怀诸葛渡军遥”。诗中提到诸葛亮渡泸处即在现今砚石地;也印证了泸水所产砚为泸石砚。

清代这一地区又渐盛,有制砚作坊数十家,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春,清政府取三方当地盛产的砚赴巴拿马国际赛会展出,被选为文房佳品名震中外。砚因产地而得名,从此苴却砚名声便传播开来。后由于多年战乱及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使苴却砚开发几经中断,流传极少。

1913云南省府准备开发苴却砚、命制砚师傅寸秉信赴昆明传授技艺,寸未及成行即病故、苴却砚从此失传。

1952年石雕艺术家罗敬如先生从民间摊档上搜集到失传的苴却砚。罗先生又查阅了文史资料,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终于在1985年找到了苴却石的矿点。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先后精雕细琢,制作了一批苴却新品种,其中一方百鸟争春砚被一位外商以1.5万美元购走。

从1987年起,全国众多制砚专门人才,在继承传统制砚工艺的基础上,广泛吸取钟鼎玉石及其它门类的营养,逐渐形成了浑实、厚重、浓郁、瑰丽的艺术风格,尤其在因石立形、因材施艺、俏色利用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石材形成


苴却砚石材产于中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的悬崖峭壁之中,苴却:原云南省永仁县古地名(现属四川攀枝花市境内)故谓之苴却砚。

苴却石主色为黑、紫、灰色,微粒结构的绢云母角岩。矿山周围地区有金矿、铜矿、铁矿和玉石、玛瑙矿等,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份和热动力作用,造就了苴却石独特的石质,使其成为最佳的制砚材质,用其所造成的砚品手扶之如婴儿肌肤,扣之其声如瓦似金,质地实坚且莹润如玉,砚堂呵气凝珠,冬天历寒不冰,盛夏存墨不腐,贮水不涸,磨墨无纤响,如胶似漆,发墨如油,下墨而不损毫,质坚且绵便于施艺,深雕浅刻皆宜,具有良好的琢磨性和抛光性,并具有油脂蜡状光泽和丰富的色彩花纹,被原轻工部组织专家鉴定为稀有的中档宝玉石资源,经琢磨试验结果表明,苴却石完全可以达到琢磨宝玉石工艺的一般要求。

苴却名坑


苴却砚的历史名坑主要有平地坑、大宝哨坑和花棚子坑。 平地坑,位于苴却石矿脉中段,据传古人在此采石,先把麻绳系在身上,由陡峭的崖口逐步下移,一直移到数十米处,才能到达坑口采石。 平地坑眼石,眼形明晰、色泽翠绿、心睛圆正、环晕纯美,其中红睛、金睛、带环带晕的居多。石眼较多的料石主出在平地坑。 平地坑以膘石为其特色,主出绿色膘石,罕见、名贵的绝晶青花、绿萝玉主出在这里。 大宝哨坑又称上岩,是历史上的著名老坑。大宝哨坑以出产石眼为主,石眼心睛明晰、色泽碧翠、晕色纯美。苴却砚中最佳绝的金瞳石眼、紫砂红石眼,名贵的封雪红,稀世极晶金田黄、金地鱼子亦出自这里。 花棚子坑地处砚料富集地的下层低洼处,也称下岩石,当地人称水岩石。 花棚子坑的砚料色泽偏紫,略重于平地坑与大宝哨坑。花棚子坑的石质细腻、滋润。 主出石眼、鳝鱼黄、绿膘、黄膘、青花、天青、玉带、金线、银线、罗纹、鱼子与膘石。 但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地势偏低,加上紧邻金沙江,江水涨落无常,故采石极为困难。

大事记


1909年大姚县巡检宋光枢取三方苴却砚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一举获奖、荣享盛誉。

1985年,在罗敬如的指导下,罗伟先、喻文香相继雕刻出两方苴却砚。苴却砚从此重现人间。

1988年,罗氏兄弟携20余方苴却砚到成都举办了新品苴却砚观摩展。首次将苴却砚推向社会,受到高度评价。

1989年,“中国苴却砚精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名誉会长方毅亲自为展览会剪彩、曾宪林、崔乃夫、徐驰、李非平、李超、杜世铎和书画界众多的著名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1992年,《中国苴却砚》一书由四川科技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为苴却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罗氏兄弟之罗春明“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授予罗氏兄弟之罗润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995年4月,乔石委员长出访日本。韩国时,特选罗氏父子指导创作的苴却砚赠送日本天皇、首相、议长和韩国总统,受到很高的赞誉。

1997年,苴却砚在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砚”。

2004年,在“第十五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罗氏兄弟创作的苴却砚《卓玛》获金奖。这是苴却砚首次在该博览会上获金奖。

2006年4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2006年第十八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罗氏兄弟送展的苴却砚被认定为“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正式为敬如石艺有限责任公司(罗氏兄弟石艺研究所)授牌授证。

在同时召开的2006年第四届中国文房四宝名师名砚精品大赛中,罗氏兄弟创作的苴却砚《女娲补天》获得金奖。

2007年9月,由台湾新光三越集团主办的“名砚雅士展”在台北、台中和台南巡回展览。罗氏兄弟应邀为开幕式剪彩、致贺词。这是苴却砚第一次在海外举办大型展览。

2008年7月10日中国〈昆明〉东盟石文化博览会上,任述斌雕刻创作 的苴却砚《九龙至尊》荣获金奖。

2008年11月,“奥林匹克之旅——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罗氏兄弟的苴却砚《洞庭秋色》获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奖。被中国工艺美术品博物馆永久珍藏。

2009年7月,苴却砚雕刻师任述斌连续两届在非遗节上现场雕刻,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雕刻技艺传承人。

2009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罗氏兄弟之罗伟先“中国文房四宝制砚大师”称号。

2010年8月,包括罗氏兄弟雕刻的《秋山归牧》、《微雕钢城》、《古铜镜》等7件苴却石雕作品在内,共13件苴却石雕作品入选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传统瑰宝的一部分在中国馆展出。

作品赏析


《女娲补天》该砚长96cm、宽50cm,砚上有大小石眼50余个,或聚或散,如苍穹繁星。女娲身下配刻九龙一龟,暗含九九归一之意,大气磅礴。

《九龙至尊》该砚面石质温润细腻,手感舒适,长196厘米,宽116厘米,厚15厘米。墨黑色的砚面上,有大大小小的淡绿色的圆点,这就是石眼,越多越珍贵。该砚有229个之多,是苴却砚中最多的。

《日月星辉》该砚石质温润细腻,手感舒适。眼极其较多,该砚有365个之多,是苴却砚中极其罕见的!

相关分词: 苴却 却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