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左云县

左云县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左云县


左云县位于山西省西北边缘,隔古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全县海拔在1020米——2013米之间,国土总面积1314平方公里,分四个地貌类型区,其中石山区面积14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1.3%,土石山区面积37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8%,黄土丘陵区面积473.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河川阶地面积31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9%。气候类型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1摄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409毫米,蒸发量1847.5毫米,无霜期119天。全县辖3镇6乡,228个行政村,人口14.8万人。

中文名称:左云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

下辖地区:云兴镇、鹊儿山镇、店湾镇

政府驻地:云兴镇

电话区号:0352

邮政区码:037100

地理位置:山西省西北边缘

面积:1314平方千米

人口:14万人(2004年)

气候条件:气侯干旱多风沙,冬季长而冷



介绍


左云县位于山西最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944′─4415′,东经11234′─11259′之间。全县辖3镇6乡,275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315平方公里,总人12.3万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济发展迅猛,投资环境大为改善,109国道横贯东西紧联大同,0903公路纵穿南北连接大运公路,直通朔州市、太原市,交通十分便利。通讯直拨国内国际,并开通了数字移动通讯网;总容量为45300千伏安的7座变电站使全县电力供应充足;农副产品有马铃薯、燕麦、野豌豆、葫麻、燕麦、野豌豆、家豌豆,葫麻,乔麦,等,养羊存栏16万只,是山西省细毛羊基地县;持久造林绿化使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31.5%,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山西省林业建设十佳县。

左云县辖3个镇、6个乡、数百个自然村:云兴镇、小京庄乡、鹊儿山镇、店湾镇、管家堡乡、张家场乡、三屯乡、马道头乡、水窑乡、酸茨河,

左云是全国闻名的优质煤生产县。境内煤炭分布面积650平方公里,储量约100亿吨,现年产量可达l350万吨,年出口量100万吨。除煤炭外,已开发的资源还有耐火粘土和石灰岩,储量也相当可观。

目前,左云县正逐步建立起以煤炭工业为龙头,粘土加工、高低压电瓷、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煤炭化工、食品加工为骨干的一批支柱产业,使全县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跨入全省富裕县行列。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7元,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代码及城乡划分代码

140226 左云县

140226100 云兴镇

140226100013 121 云兴街社区140226100014 121 林河路社区140226100015 121 东街社区

140226100016 121 西街社区140226100017 121 东延路社区140226100018 121 南街社区

140226100201 122 北门村140226100202 122 西门村140226100203 122 南门村

140226100204 122 南关村140226100205 122 陈家河村140226100206 220 赵火色村

140226100207 220 冯家堡村140226100208 220 马家河村140226100210 220 古城村

140226100211 220 前八里村140226100212 220 北六里村140226100213 220 南家堡村

140226100214 220 任官堡村140226100215 220 黄家梁村140226100217 220 乔家窑村

140226100218 220 葛家园村140226100219 220 西石山村140226100220 220 朱家窑村

140226100221 220 南六里村140226100222 220 南八里村140226100223 220 于前户岭村

140226100224 220 大屯村140226100225 220 潘村140226100226 220 河村

140226100227 220 南石山村140226100228 220 朱村140226100229 220 杜村

140226100230 220 南京庄村140226100231 220 张祥村140226100232 220 刘家坟村

140226100233 220 刘家窑村

140226101 鹊儿山镇

140226101001 121 鹊儿山矿居委会140226101201 121 鹊儿山村140226101202 220 小破堡村

140226101203 122 石墙框村140226101204 220 草垛沟村140226101205 220 胡泉沟村

140226101206 220 代家沟村140226101207 220 郭奉窑村140226101208 220 曹家沟村

140226101209 220 青圪塔村140226101211 220 丁家村

140226102 店湾镇

140226102001 121 店湾矿居委会140226102201 121 平寺村140226102202 220 东条涧村

140226102203 220 井儿洼村140226102204 220 代家沟村140226102205 220 东周窑村

140226102206 220 贾家沟村140226102207 122 木代村140226102208 220 曹家沟村

140226102209 122 店湾村140226102210 220 台子山村140226102211 220 刁落寺村

140226102212 220 井儿沟村140226102213 220 南深井村140226102214 220 上张家坟村

140226102215 220 下张家坟村140226102216 220 北深井村140226102217 220 刘家窑村

140226102218 220 秦家山村140226102219 220 邵家沟村140226102220 220 石虎沟村

140226102221 220 柳树湾村140226102222 220 范家寺村140226102223 220 西沟村

140226102224 220 武家沟村140226102225 220 瓦陇村

140226200 管家堡乡

140226200201 210 管家堡村140226200204 220 海家窑村140226200205 220 辛村

140226200206 220 榆柏墩村140226200207 220 徐达窑村140226200208 220 黑土口村

140226200209 220 黄土口村140226200210 220 保安村140226200211 220 平川村

140226200212 220 威鲁村140226200213 220 元台子村140226200214 220 金家沟村

140226200215 220 东辛庄村140226200216 220 陈仓窑村140226200217 220 廖家堡村

140226200218 220 太平墩村140226200219 220 六队村140226200220 220 西二队村

140226200221 220 黑烟墩村140226200222 220 曹家窑村140226200223 220 后辛庄村

140226201 张家场乡

140226201201 210 张家场村140226201202 220 远尚村140226201204 220 大堡角村

140226201205 122 旧高山村140226201206 220 朱儿洼村140226201207 220 小厂子村

140226201208 220 九队村140226201209 220 清水河村140226201210 220 曹村

140226201211 220 云西村140226201212 220 梅家窑村140226201213 220 施村

140226201215 220 双泥河村140226201217 220 长城岭村140226201218 220 纸方头村

140226201219 220 杨千堡村140226201220 220 南杏庄村140226201221 220 玉奎堡村

140226201222 220 北杏庄村140226201223 220 贾家窑村140226201224 220 夏家河村

140226201226 220 胡家屯村140226201227 220 杨户岭村140226201229 220 马兵村

140226201232 220 双官屯村140226201233 220 南端午村140226201234 220 东窑头村

140226201235 220 秀女村140226201237 220 盐圪塔村140226201238 220 东红崖村

140226201239 220 南周窑村140226201240 220 杏元村

140226205 三屯乡

140226205201 210 三屯村140226205202 220 后八里村140226205203 220 大堡村

140226205204 220 北十里村140226205205 220 段村140226205206 220 黄村

140226205207 220 辛村140226205208 220 高家堡村140226205209 220 白烟墩村

140226205210 220 阳坡村140226205211 220 南辛庄村140226205212 220 张果窑村

140226205213 220 安烟墩村140226205214 220 三台村140226205215 220 二台村

140226205216 220 宁鲁村140226205217 220 前铺村140226205218 220 八台村

140226205219 220 绿道坡村140226205221 220 大河口村140226205222 220 小河口村

140226205223 220 王家窑村140226205224 220 甘沟村140226205225 220 守府村

140226205226 220 西温窑村140226205227 220 则楞坡村140226205228 220 汉圪塔村

140226205229 220 花豹滩村140226205230 220 山沟子村140226205231 220 庄旺村

140226205232 220 高家窑村140226205233 220 鹊儿河村140226205234 220 刘家窑村

140226205235 220 范家坟村140226205236 220 深沟子村140226205237 220 岳家堡村

140226205238 220 周家堡村140226205239 220 样东梁村140226205255 210 移民新村

140226206 马道头乡

140226206201 210 马道头村140226206202 220 潘家窑村140226206203 220 铁底村

140226206204 220 鹊儿岭村140226206207 220 辛堡子村140226206208 220 高庙村

140226206209 220 红沟子村140226206210 220 郭家坪村140226206211 220 且坡村

140226206212 220 大堡村140226206213 220 曹家堡村140226206214 220 上石岔村

140226206215 220 下石岔村140226206216 220 段家沟村140226206217 220 南辛窑村

140226206218 220 杜家沟村140226206219 220 石厂村140226206220 220 庄家店村

140226206221 220 四十里庄村140226206222 220 黄家店村140226206223 220 铺龙湾村

140226206224 220 施家窑村140226206225 220 雨安庄村140226206226 220 元坪村

140226207 小京庄乡

140226207201 210 小京庄村140226207202 220 李顶窑村140226207203 220 西碾头村

140226207205 220 屯军庄村140226207206 220 东碾头村140226207207 220 李石匠村

140226207209 220 马力寨村140226207210 220 许官屯村140226207211 220 上泥河村

140226207212 220 麻黄头村140226207214 220 南红崖村140226207215 220 东古城村

140226207216 220 大西庄村140226207217 220 王冒庄村140226207218 220 韦家堡村

140226207219 220 孟家堡村140226207220 220 小堡子村140226207221 220 下泥河村

140226207222 220 酸茨河村140226207223 220 树儿里村140226207224 220 降家村

140226207225 220 柴家村140226207226 220 毛官屯村140226207227 220 高家窑村

140226207228 220 周大庄村140226207229 220 英格寨村140226207230 220 黄家山村

140226207231 220 前坪村140226207232 220 李家窑村140226207233 220 羊圈头村

140226207234 220 安儿沟村140226207235 220 挂里窑村140226207236 220 向阳寨村

140226207237 220 太堡寨村

140226209 水窑乡

140226209201 210 上山井村140226209202 220 水窑村140226209204 210 下山井村

140226209205 220 东沟村140226209206 220 柏山村140226209207 220 冯家窑村

140226209208 220 全羊头村140226209209 220 葫芦峪村140226209210 220 兴隆沟村

140226209211 220 大路坡村140226209212 220 五丰咀村140226209213 220 大南沟村

历史沿革


左云县历史悠久,据国内史学界对境内出土石器考证,早在10万年前,已有 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且是历代屯兵的边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我国北方在历史上战争频繁,本土归属政区、城邑及人口也频繁更变,在商周时代属冀州北部地区。春秋时为北狄牧地,名白羊地。战国时属赵国,置武州塞。秦代属雁门郡。汉代始设县,改为武州县。晋永嘉四年(310)归代国。北魏时隶桓州(今大同),为京都平城畿内之地。北周时地属北朔州。隋开皇元年(581)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地属马邑郡云内县。唐贞观十四年(640)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地属云州定襄县。五代时属后唐,隶河东道。清泰三年(936)叛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将燕云16州割让契丹,地属辽。元朝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大同路。明永乐元年(1403)置大同左卫。清雍正三年(1725)九月,以北西路九堡并入,改称左云县。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后,直属山西省。抗战时期,先后组建大怀左、左右凉、大丰凉左联合抗日县政府,隶晋绥边区第十一行政专员公署。1940年,联合县撤消,复左云县建制,属晋西区第十一专署。1945年9月左云县解放,属晋绥五专署。1949年10月,划归察哈尔省雁北专署。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93年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左云县隶属于大同市。

1993年至2001年,全县设管家堡乡、鹊儿山镇、张家场乡、威鲁乡、陈家窑乡、汉圪塔乡、三屯乡、城关镇、马道头乡、小京庄乡、酸茨河乡、店湾镇、水窑乡、杨千堡乡共14个乡镇,276个行政村。2001年撤并为现在的9个乡镇233个行政村。 其中:撤销威鲁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管家堡乡;撤销陈家窑乡、汉圪塔乡,其行政区域并入三屯乡;撤销杨千堡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张家场乡;撤销酸茨河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小京庄乡;将原城关镇更名为云兴镇。

交通


交通事业稳步发展,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加强。2006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88公里,铁路营运里程22公里,村村通公路建设完成38公里,村连村公路43.3公里,乡村街巷硬化37.7公里,县城二级汽车站主体结构建成,店湾、马道头四级汽车站建成使用。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578辆,全年完成客运量20.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2.7 %;货运量达到23.1万吨,比上年下降41.3 %,全年旅客周转量3102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313万吨/公里。

自然条件


地貌

左云县地处黄士高原,山丘起伏,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基本地形为东南、西北部高,中部低。大体分为4个地貌类型区,石山区占总面积的11.3%,土质山区占总面积的28.8%,黄土丘陵区占总面积的36%,河川阶地区占总面积的23.9%,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

气候

左云县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受季风和西伯利亚、蒙古高原高压控制,冬季少雪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较热多雨,秋季温凉气爽。据近年气象记载,年平均气温6.1 ℃ ,极端低温为-29.5℃,极端高温为34.5℃,日交差13.0℃。年平均降雨量399mm.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763.8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424卡/平方厘米,土地积温2395.9度。无霜期仅为125天。封冻期一般在11月初至次年4月初,130--145天左右。

河流

左云县的河流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78平方公里和1236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十里河、马营河、元子河、陈家河、大南河、大峪河、山井河、淤泥河等到8条,十里河是本县最主要的河流,《水经注》称武州川水,《山西通志》称肖画河,汇阴山、洪涛山系大小支流20余条,横贯县境东西,流经5个乡镇,在境内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931平方公里。

年度最佳气节为夏秋季(6-10月)

绝对最高温度 34.5℃

绝对最低温度 -29.5℃

年平均温度 5.2℃

年平均降雨量 399mm

封冻期 130--145天左右

夏季主导风向 东南

冬季主导风向 西北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左云县地处黄土高原北沿,地势高亢,起伏较大,土地十分广阔。全县总土地面积1961911.8亩,人均13.88亩,其中农业人口人均净耕地7.75亩,高于全国、全省、全市人均水平,是左云发展农、林、牧业的优势。

全县各类土地利用面积比较表

土地利用类型 面积(万亩) 占总面积(%) 人均(亩)

耕地 70.02 35.69 4.96

林地 55.27 28.17 3.91

草原 28 14.2 2.15

水域 4.2 2.1 0.32

工矿交通用地 9.4 4.8 0.37

未利用地 49.9 25.48 3.54

暂难利用地 20.7 10.5 1.59

水利资源

全县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485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4226万立方米,人境水量为340万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1786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7630万立米,年可利用量为4600立方米。

植物资源

本县植物可分木本、野生草本植物两大类。木本植物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门,有松、柏、桦、榆、杨、柳等10科,28个树种,36个灌木种名。其中经济林有苹果、沙果、杏、李、梨、葡萄等。

本县野生植物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由蕨类、裸子、被子、菌类等多种植物成份组成。据普查,天然野草已定为64科,216属,300多种。其中:大黄、王不留、芍药、黄芪、甘草、狼毒、防风、益母、黄芩、车前子、党参、一技蒿、苍术、菊花、蒲公英、苍耳、苦苣、白茅、泽泻、秦艽等40多种有药用价值。且苦苣、大黄、甘草、狼毒等植物生长范围广,数量多。

矿产资源

左云县以矿产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著称,而且开采条件良好,加之便利的交通,形成本县得天独厚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发展县域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支援国家建设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左云境内资源禀赋优越,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粘土、高岭土、石灰岩、浮石、玄武岩、云母等,尤其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分布广、煤层浅、煤质好,该县煤矿总储量约170亿吨,是全国优质动力煤基地县,现有各类煤矿121座,年生产能力在1300万吨以上。

经济建设


左云充分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加快“二次创业”步伐,围绕市场导向提升基础产业,围绕比较优势创新煤炭产业,围绕潜力产品发展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5781万元,同比下降20.2%;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2087万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82393万元,同比下降33.4%;第三产业增加值51301万元,同比增长4.7%。全县人均GDP为8505元。农林牧渔增加值达到12087万元(包括农业服务业),比上年增长4.2%;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01514万元,同比增长41.53%;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完成122508万元,同比下降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835万元,比上年增长6.52%,全年出口总额226万美元;财政总收入61677万元,为年度计划任务的96.37%,比上年增长8.32%;一般预算收入14856万元,为年度计划的98.36%,比上年增长18.36%;农民人均纯收入3142元,比上年增长3.6%,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左云之最


全国优质动力煤之乡;

左云——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塞上小康第一村——上张家坟村;

左云——小杂粮品种最多的地区;

左云粘土质量最优;

左云高岭土品质全国稀有;

左云耐火材料产量居华北首位;

左云是全国最大的烟煤质活性炭基地。

地方特色


莜面类

1、蒸莜面

首先,将莜麦加工磨成莜面,要经过"三熟":地里收割一熟,上磨前用炒锅炒黄第二熟,和面前用开水"泼烧"搅和第三熟。这样和成的莜面色黄、味香、很筋。将和好和莜面捏成各种形式的小件儿,上笼蒸熟,蘸腌水(腌"烂腌菜"或"大菜"的盐水)调食者总名之曰"蒸莜面"。"蒸莜面"的捏法总计有十三种:

(1)"窝窝"(当地土语音汪)即歌唱家郭兰英唱的"莜面栲栳栳",其做法是:用手将和好的莜面压成小剂子,在"推窝窝砖"(或在陶质小缸盖)上,用手掌推压成小长薄片儿,卷成猫耳朵的小圆桶,整齐装立于笼内。(2)"圪卷儿":两手掌相合,将莜面小剂头,夹于其中,两手掌来回搓动,将面剂搓成细如粉丝的长条儿,头儿上用双掌压成"鱼"形,虚虚地装于笼内。(3)"饸饹":用饸饹床子将莜面压成细饸饹丝或扁饸饹条,来回拉直装于笼内。(4)"囤子"名("讨吃子行李"):将莜面用擀面杖擀成大圆薄片儿,上面匀撒上擦(音插)好的山药丝儿,然后将其卷成夹馅式长卷儿,用刀切成高约二寸的小囤子,装入笼内。其所以名曰"讨吃子(乞丐)"行李者,因其内含山药馅儿如讨子吃子行李之乱也。(5)"懒卷子":在擀好的莜面大圆片儿上,撒上少量的葱花儿、食盐、花椒卷起来,切成小卷子(如囤子型)。(6)"鱼子":将莜机用两手掌搓,按成头尖,上部扁,状如鱼形的短条儿。将这种"鱼子"用山药条,元白菜、豆角等杂烩菜生闷或熟闷出的饭名曰"闷鱼子"。食之又别具风味。(7)"呼哨儿":将搓成小鱼子的中部用手掌边在搓卷一下,使其中略成海螺形状如(音必)粟(号角),因土名之为"呼哨儿"之故也。(8)海蚌儿:用拇指与食指将小面剂推卷成带波纹的小壳儿,状如海蚌。(9)"刨渣子":用拇指在手掌上或小臂内侧,奖小面剂子推搓成状如推刨推下的刨渣样的薄卷儿。(10)"老娃(应为鸦)儿含柴":上、下两面是莜面薄片,中夹山药薄片儿,然后切成细长的夹馅式条子。状如老鸦咀内含着柴的样子。(11)"驴驼草":在装入笼内的切好的莜面条子上密撒一层刀切山药细条儿或擦成山药细丝。"驴驼草"者,山药丝儿"驼"在莜面条儿上之意也。(12)"毛条子":用刀切成的莜面细条子儿因其有"干扑面"的作用,刀切过的两边略带点"毛"故名。(13)莜面饺子:将莜面小剂子用两个手掌捣成有波纹的椭圆小皮子,内包山药丝或萝卜"英子"(叶子)等的馅子,捏成饺子。

2、莜面的其他吃法

(1)"山药鱼子及片子":用熟山药和成莜面、山药混合面,捏成小鱼子或小片子以吃"蒸莜面"的办法食用之,别具香味,亦可烤、炒、煮而食之。(2)块垒:用纯莜面或掺和山药碎未的莜面,搅拌成的细小块状的饭食总名之曰"块垒"。因其任人手或筷子随意搓拌、搅拌,形如块状堆起的食品,故名"块垒"。 "块垒"的食用方法分为两大类:蒸熟食者名曰"蒸块垒";炒熟食者名曰"米块垒",加油炒者则为"油炒块垒" (3)"磨擦子":"磨擦子"是一种工具,它是一块长条形穿满小钉眼的白铁皮。将它垫一块略大于它的长方板上,用它钉眼尖碎刺儿的一面,可把生山药磨成糊状物把莜面和起,做成饭食,以其工具名代之,总称曰"磨擦子"。(4)"拿糕":在热开水锅中边撒面、边缠搅,经适时闷、炕而成熟的一种软糕状饭食,它可用莜面、豆面、荞面以及玉米面、高梁面等为之。用啥面搅成,就名曰"啥面拿糕"。熟后"剪"(切剖的意思)于"调和"好的"腌水"碗内,用筷夹块儿,蘸食之。"一轱辘儿"咽下,软热光香。(5)用莜面制作之其他饭食:甲、"闷鱼子"用和好的莜面搓捏成"小鱼子",蒸熟或生闷于烩菜之上,熟后菜、面和匀,盛于碗内调醋辣椒等食之。它把莜面的香味与菜之味道糅合在一起,另是一种风味。乙、"煮鱼儿个塔":用和好的莜面捏成不带稍儿的小鱼状片儿与山药条儿、白菜等煮在一起,做成稠稀饭,加入盐,炝以葱、油、带汤捞食之。(6)与莜面、山药有关的其他"茶饭"。甲、"粉面个砣儿":用一半莜面与一半山药粉面和成硬、筋的面块,用拇指将"小面剂儿"在手心内推卷成小海螺状的小面壳儿,名曰"个砣儿"。将它用汤锅煮熟,捞调食之,洁白光滑,为乡下穷人用以代替"白面面饭",是待客"茶饭",此种面亦可擀、切成拨面条儿食用,效果亦佳。乙、"玻璃饺子":用去了皮的熟山药插入山药粉面,揉和成光滑的面块,面捏成饺子皮儿,包以荤或素馅儿,捏成饺子,上笼蒸熟,蘸醋、油炝辣角等食之。饺皮乳白半透明,从外可隐约看出内馅儿,故名曰"玻璃饺子"。食之筋、香、松、软,独具特色。

豆面类

该县出产之扁豆特好。用淘净、蒸过的扁豆三分之二,莜面三分之一,混合磨成的面,叫做莜豆面,为该县之特产远近闻名。其食用方法主要有四种:

1、"抿面":用冷水将豆面搅和成软糕状的面丝,分成适当的块儿,放在"抿面床子上"(用铜或铁制成的床底,布满小孔的工具),将"面丝"抿于汤锅中成短粉丝状的一种面食。将其带适量汤捞于碗内,调以醋、酱、葱、咸菜等食之,香、软、滑、细,人曰"一轱辘而下",为该县一般居民日常待客之传统茶饭。亦为豆面之代表饭,通常人们所说的吃"豆面"即指"吃抿面"。

2、"长豆面及豆面个塔":将豆面加少许蒿籽(面),用冷水揉和成硬,筋的面块,然后擀,切成长面条或斜方个塔、"柳叶儿"短条,煮熟带汤调食,光筋可口,味香有咬头。

3、豆面饸饹:把和硬再"扎"软,揉光的有蒿籽豆面,分成适量的长条面剂子,放入饸饹床子眼内,压入汤锅中,成粉丝状,熟后捞出,浇上"稍子"或用酱、醋等调食之,它是人们办喜事"铺床日"、过寿日、过会待客等的惯用饭食。

4、"拨姑子":将软面丝用竹筷拨成小鱼条状,直接入锅,熟后捞出,调食子。此饭多在人少、时间仓促或食"抿面"后,刮下"抿面床子",掺软面丝,就"炼汤"(化人面粉较多的汤)最后吃一点带汤的"拨姑子"为宜。

荞面类

左云的荞面在历史上不出名,远不如右玉、平鲁;因人家糁子(荞麦去皮后的仁)荞面,而该县习惯上推的是"黑荞面"(荞麦带皮推的面)。不过该县居民食用荞面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其主要食用法有四。

1、荞面饸饹:在荞面中放少许干净的石灰水,再将面用冷水揉和好,用饸饹床子在汤锅上压,煮熟即是,荤、素调食皆宜。特别是从前该县著名饭馆"便宜坊"出售之"汤饸饹",添加石灰水适量,面和得好,床子压出的饸饹细长而光滑,浇的汤是刮肉以后的猪、牛、鸡等骨架加全调味所煮之汤,味美异常,脍炙人口。

2、削面、拨面、"个砣儿"等面食:将和好的荞面用刀削成用刀"剔所"切成长条或用手捏成小"个砣儿"下锅煮熟为面食,捞调食之,荤素皆宜。该县民间有谚语说:"油荞面、醋豆面"。其意思是说荞面"爱腥荤"它浇以猪肉稍子最好。

3、荞面"沓馍馍":将荞面加水搅和成半稠的糊状,加入食盐、花椒、葱花等佐料,搅匀,以勺盛之旋转倒入坐于火上的有油光滑的热锅中,接着将锅转动,使其中面糊流动成较为均匀的圆饼,少烤一会儿,火候要温和待其上面凝固变色,下面烤成金黄色,趁热蘸醋、辣角、咸菜等吃之,轻、虚、香、软,极为可口。其外形与外地摊煎饼颇相似。

4、荞面煮饼:将和好的荞面捏成约三分厚的小圆饼,放入汤锅内煮熟,捞出晾冷,然后切成小薄片儿,用油炒之,再烹以盐、椒、葱、蒜、醋等,就咸菜吃之,清香利口。昔日吃饭较为精细之家庭,在头一天中午吃荞面有了剩余时,往往煮成此饼,作为下顿饭当家人的"小锅儿饭"之用。此外,荞面尚可做拿糕、饺子等食用,均为美食,具有特色。

稀食类

该县居民俗语说:"吃稠的,喝稀的"。这个"稀的"是指稀食的总称,其中包括三大类即稀粥、和子饭、拌汤。

1、稀粥:当地居民所说之稀粥(稀饭)可以小米熬之,它可以分为三大类,十一种。第一类为"黄稀粥",即用清水熬淘净之小米而成的日常食用之稀粥。这是最平常、最合人口味的基本稀粥。食之清香、甘甜,视之纯净、淡黄,素称"养人"之饮食,产妇、病人多用之。第二类为"炝饭"。其中又可分为五种:即"白豆儿稀粥、葫芦稀粥、萝卜稀粥、山药稀粥、肉稀饭"。"白豆儿稀粥"是先将淘净之扁豆倒入沸水中煮至半熟,接着"沙入"(沙是过滤沙子)小米,急火煮沸,撇去米沫(漂浮的谷皮、杂质等)熬熟,加入少量的食盐,再用小勺炝"素油"(葫油)、葱花、花椒,倒入粥中搅匀即成,此粥食之,豆稍硬而香,米绵烂而汁清,味道别具一格。"葫芦稀粥"、"萝卜稀粥"皆宜用较嫩葫芦、水萝卜或白萝卜为之,将其切成小长条薄片儿,或用擦子擦成细丝儿与小米熬之,其他制作过程与上述"白豆儿稀粥"皆同,食之味鲜美,各具特色。"山药稀粥"则是用山药小片儿或细丝为之,其余做法同上,味道咸香。"肉稀粥"则用红、白相间之嫩羊肉细丝儿为之,先将肉丝入锅用清水煮至半熟,接着"沙入"淘净之小米,熬成后加盐、炝油、葱、椒等,此粥食之细嫩清香,肥而不腻,乃最上等之稀食。以上五种稀粥的共同点是皆要炝入素油、葱、椒,故总名之曰"炝饭"。第三类为"碱饭"。用较老的葫芦或南瓜,"上了面"(即成熟饱满)的白萝卜,用碱浸煮过的红豆(扁豆)汤,绿豆、"豆花"(去了皮的豌豆碎瓣)与小米合熬成的这五种稀饭,因其皆须放入少量的碱,以使其绵烂、色泽鲜浓,故总名之曰"碱饭"。喝之味道纯正面绵厚,别具风味。

2、和子饭:凡用小米并加入适量的各种面而混合熬成之饭统名之曰"和子饭"。通常人们所说的"和子饭"即指莜面和子饭,此外还有:豆面、荞面、白面和子饭以及熟豆面糊糊共五种。甲、"莜面和子饭":其做法:将山药切成大块儿同小米熬到一起,再将适量的莜面溶成生面汤倒入,旺火熬之,将近熟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食盐,直至熬成烂熟,趁热盛食。它兼有稠饭、稀饭的两种特色,连吃带喝,"热乐入法"(吃下去热而舒适之意)。乙、豆面、荞面、白面和子饭,皆是将面擀、切成的"柳叶儿"面片儿煮入小米稀饭中,其中事先已者入适量的山药条儿,熬熟后炝入素油、葱、盐食之,兼有面饭与稀粥之特色,既节约,又"入法"。丙、"熟豆面糊糊"是将豌豆炒熟,去皮后磨成面,叫做"熟豆面"。把适量的熟豆面涮入小米稀粥中,熬成交融乳状的糊糊,喝之香甜可口,颇有油荼的韵味。

3、拌汤和糊糊:拌汤和糊糊皆是只用面、不下米而做成的稀饭。将面搅拌成块状碎块拨入水锅中熬成者皆名曰"拌汤"。"拌汤"中最佳者为"白面鸡蛋拦汤"。它是将白面加少量的水,细心搅拌成虚面均匀的"扑穗儿",徐徐洒入已开的水锅中,稠稀要适当;熬至将熟时,加入适量的咸盐,再将已打均匀的一、两个鸡蛋糊糊,细细流入锅中,皆成漂亮的"蛋穗儿"漂于汤面上;最后炝入素油、葱、椒等搅匀食之。味道清香,柔软滚烫,是病人或缺乳婴儿的食品,其他面拌汤做法皆同,只是不打鸡蛋,而可切入少量的山药条儿。"糊糊"是将干面直接涮入水锅中而熬成的稀食的总称。其中有:"莜面糊糊、面茶、谷面糊糊、糜子面糊糊、糠糊糊、菜糊糊"等。"莜面糊糊"是不产小米的山区居民常食之稀饭,里面放上一些山药条子,加上盐,熬至烂熟。喝之香咸"热乐"颇有味道。"谷面糊糊"、"糜子面糊糊"则是放少许碱而熬成。"面茶"则是将莜面炒至金黄色,成为"茶面",用"茶面"涮成的糊糊,叫做"面茶",调盐喝之。因其颇有"油茶"的味道,故起名曰:"面茶",以有别于"油茶"。它是普通人家冬季调剂的生活,代替油茶的饮用物。而"油茶"则是用羊或牛油加白面炒成之"油茶砣子",食用时,用刀削下适量,放入锅内熬成。它是中等以上的殷实和富裕人家当家人冬季乐意食用的补品。

其他杂粮饭食类

除上述的各种面、山药、小米做成的"稠的"和"稀的"以外,还有用黄米、小米、谷面、糜子面、混合面等做成的多种"茶饭"。主要的有八种:

1、"糕":黄米面蒸成的黄糕,简称"糕"。该县居民吃"素糕"则多吃"沾豆面糕"。它是在糕中多层地叠入掺有少量赤糖的黑豆或黄豆"炒面"而食之。"沾豆面糕"又筋、又甜、沙而当口,颇有特色。吃"油糕"则有包豆馅儿、菜馅儿的"饺子"和"实饼子"的区别。我县饮食较精细的人家,有时还吃一种"枣桃儿糕"。它是将"素糕"擀成薄饼,上面铺上一层熟红枣儿(即枣泥)卷起来切成薄饼,稍捏之略成桃形,用素油炸出即成。它是糕中最好吃的一种。另外,将"素糕"条儿用烩菜煮软食之,叫做"煮糕",将"素糕"片用素油、葱花、蒜片炒出食之,叫做"炒糕",味道各别。

2、"三杂面卷子";用莜面、荞面、白面各三分之一的混合发面(起面),兑入适量的碱,蒸熟,用线绺成方块,食之松软、可口。

3、"油仁儿饺子":用小米、黄米各一半的混合面,内包"麻各盐"(葫麻籽面、莜面茶面各一半,加盐、椒等调味)馅儿,做成饺子,蒸熟食之,软筋油香不同一般,用此"二样面"捏成"实片子",蒸熟,蘸"腌水"、醋、辣角等食之,名曰"二样面片子"兼有糕与莜面的二者特点。

4、"稠粥":用纯小米或小米中掺和一定数量的山药块、葫芦块、黄萝卜以及各种豆类(绿豆、扁豆)可做成各种不同的"稠粥"。一般常说的"稠粥"是指小米稠粥,有碱的可"甜吃"或蘸"炒面"吃;无碱的可蘸"腌水"或热菜食之。"山药稠粥"蘸"腌水"食之。其他各种稠粥则皆是加碱的甜味稠粥。"扁豆红稠粥"只在"腊八"时食之,平常不食用。

5、"炒面":将炒熟的黑豆或黄豆去皮,推成面用稀粥或和子饭拌成块垒状食之,名曰"炒面"。其中如掺入适量莜面炒面,则更宜于当饭食。

6、各种"窝窝":用谷面、糜子面、小米面等"起了"(发酵),对上碱可蒸成"起窝窝"。食之虚、沙、甜,它可将这各种面捏成半月形薄片,放入蒸笼中"丝"(慢加热使之糖化)一段时间,再蒸熟,亦称"窝窝",食之硬、甜而沙,另有味道。

7、"环儿":用小米面或糜子面经发酵,对碱,加米汤掺成糊状,以勺盛摊在火盖以覆盖加温,烙成布满"蜂窝孔"的海绵状虚饼,食之甜、沙、松、软。

8、米面或豆面粉:把搅熟的小米面或豆面拿糕,摊成薄片、晾冷后切成长条儿、蘸醋、盐水、咸菜、葱花、辣角等食之,清凉、滑软、好像凉粉。外地人所食之"面皮",实际与此粉同。不过外地人是用白面做,而我县居民是用小米面或豆面做。此外还有一种不属于以上各类的一种饭,那就是"粉浆"。这是我县居民的土叫法,这种饭食的学名是"豆汁",京剧《豆汁记》即由此得名。最好的粉浆用磨扁豆粉淘下之粉浆,加小米熬成和子饭状的稀食,炝素油、"斋斋面"(一种野生调味),调盐而喝,非常美味可口。尤其是喝粉浆,再泡食《异香居》的糖麻花,则更是锦上添花了。

基础设施


教育

全县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和教育工作出现了新局面。2006年,全县科技工作继续以调产为主线,转化应用农业实用新技术,深化农业区域化示范种植和拓展工业产业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收益,全县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361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达到20个。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以“教育教学质量年”为主题,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民办、公办教育协调发展,13496名学生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待遇,50名农村贫困生得到资助,中小学危房改造、学生失学、流失问题得到解决。全县共有各类学183所。其中,普通中学15所,小学138所。公立学校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升学率56%,高中升学率48%,高考达线率达到24.7%,本科达线率为13.3%。

卫生

卫生条件改善,乡村卫生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计划免疫和疾病控制工作、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6年末,全县拥有医院、卫生院12个,床位数379张,卫生技术人员391人,其中医生235人。卫生防疫人数50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7 ‰,产妇住院分娩比例58.1%。

邮电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58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15万元,邮政业务总量970万元,汇兑汇票金额合计41.28万元,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万门以上,本地电话用户20016户,住宅电话年末用户17114户,农村电话用户7633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21187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998户。全县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4.8部。

左云县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8330万元,同比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3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709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1498万元,分别增长14.1%、12.3%和13.7%,三次产业比重为7.6:41.5:50.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小京庄白灵菇基地、丰泰养猪场两个农业项目上半年建成投产,铺龙湾煤矿技改、原煤仓地基处理、同煤铁丰铁路、管家堡福龙肠衣加工、京奥脱毒马铃薯产业化基地、张家场乡绿源蔬菜基地等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经济转型。城乡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建设本着与城市规划、城市经营、城市管理有机统一,加快了“干净、整洁、有序、亮丽”的县城环境建设进程。集中开展了县城市容环境卫生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完善路灯照明和园林绿化,积极营造我县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农村村容村貌整治同步跟进,拆除废旧房屋、清运垃圾、粉刷墙面、栽植花草树木、修建农闲广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县社会从业人员63027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6496人,农村从业人员46531人。全县城镇完成新增就业1201人,创业就业完成356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农业

种植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8万千瓦,化肥使用量(折纯)2176吨,农药使用量25吨,有效灌溉面积1471公顷。农业生产在遭受干旱的情况下仍取得较好收成。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7327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29042吨,同比增长45.17%,油料总产量达到1962吨,同比下降10.47%。产业化推动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县牛的饲养量达到11879头,羊的饲养量为239502只,猪的饲养量达到65299头,均比去年有小幅下降。全县肉类总产量6350吨,比上年增长0.03%,奶类产量5002吨,比上年增长6.47%。禽蛋产量2014吨,比上年增长11.83%。林业生产继续推进。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人工模拟飞播造林和对国、省道和县乡通道绿化带栽植,以及荒山绿化和环城绿化工程。全年完成造林1131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1999公顷,四旁植树43万株,幼林抚育233公顷,新增育苗140公顷。农村乡镇企业向前发展,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2010年,全县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4267万元,增加值8200万元,营业收入19922万元,上交税金1828万元。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8029万元,同比增长21.83%,增加值完成19721万元,同比增长24.43%;农村经济总总收入317023万元,增长15.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26元,同比增长15.76%。

三、工业、交通和邮电

工业生产持续回升增长强劲。今年以来,项目建设和重组煤矿的陆续复产复工为工业经济注入了活力,一举扭转了工业规模萎缩,效益下滑的态势。全年生产原煤190万吨,风力发电20374万千瓦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共完成110447万元,同比增长143.80%。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向好,全年营业收入完成105679万元,增长164.68%,实现利税37084万元,增长145.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9941万元,同比增长102.8%。交通发展迅速,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2010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21公里,公路密度为100.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建设完成省下达村通水泥路58.65公里,实现行政村通水泥路全覆盖目标。协调、配合大同—呼和浩特(大同段)高速公路工程,完成2.16公里一级连接线建设。完成109国道-管家堡厂矿建设6.2公里在;高家窑煤矿矿区专用线1.07公里:高级中学环校公路1.5公里;县公路好路率年末达到81%以上,综合值达到78%以上。二级汽车客运站投入使用,全县228个行政村通达客运班车,符合通车条件的自然村和已建农民规划居住点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邮政业务总量803万元,业务收入438万元,邮政储蓄、保险代理业务、集邮、速递业务开展良好。电信业务不断拓展,本年新建机站20个,机站数达到85个,全面向3G发展,实现手机可视调整上网,并开始光速城市建设,为全县3000用户提供光纤入户,上网速率最高可达8兆。全年各电信企业业务总收入4155万元,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万门以上,固定电话达10500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5.4万户,宽带业务发展到5700户。全县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6部。

四、固定资产投资

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县围绕重点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521万元,同比增长34.9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340万元,第二产业完成205150万元,第三产业完成83031万元,分别增长25.96%、15.01%和140.29%。按行业分类:农林牧渔业完成12340万元;采矿业完成18710万元;制造业完成1300万元;电力完成15500万元;交通运输业完成40056万元;房地产业完成7717万元;教育业完成29240万元;卫生、社会保障业完成48万元。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16094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73878平方米。全县全年施工项目3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9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22个,新增固定资产202398万元。

五、财政、金融和保险

强化征管,大力增收,财政收入增加。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80038万元,同比增长13.92%。其中,国税完成税收44437万元,增长0.30%,地税完成税收27085万元,增长54.74%。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598万元,同比增长27.8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9434万元,同比增长34.6%;专项收入4353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完成2574万元,罚没收入完成1031万元。全县一般预算支出执行65362万元,同比增长7.07%。金融工作着眼于化解风险和服务经济发展,提高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05431万元,比上年增加97247万元,增长10.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9449万元,城乡储畜存款余额530224万元。各项贷款年末余额118085万元,比年初增加9673万元。存贷比例为13.0%。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县纳入统计单位的保费收入合计9593万元,比上年增长2.92%。支付各类赔款4058万元,增长134.30%。保险公司已发展到6家,险种有人身险、健康险、意外伤害险、财产险等130多种。2010年,全县商品贸易繁荣稳定。全年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489万元,同比增长18.19%。

六、科教、文体和卫生

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科技工作重点扶持了八大特色农业项目区建设,科学养殖推动畜牧业强劲发展,新建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2个,肉羊改良3万只,肉牛4000头,畜牧免疫密度达到100%。科技项目扎实推进,推荐科技含量高的项目21个,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7项,县级10项。优化整合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基础教育稳步提高。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小学38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12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级中学4所,9年制学校7所,小学25所。其他学校有职业高中1所,成人中专1所,幼儿园2所。全县教职工总数2431人,专任教师2026人。全县在校学生26463人,其中,高中3824人,初中8259人,小学14337人,职中43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在校生巩固率为99.56%;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为100%,在校生巩固率为99.58%;中考600分以上达线率为8.9%,高考二本以上达线人数908人,达线率为10%。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两节”期间共举办彩灯展、街头文艺、旺火、焰火晚会、体育比赛等15项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单位100多家,参与人员8000余人,观众达5.5万人次。7-8月期间在东山公园举办了六场文艺晚会,楞严寺乐和平安灯会正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晚会、节假日歌舞、戏曲、秧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文化活动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生活,为建设和谐左云提供了精神支持。全民健身运动取得实效,现有健身晨练点15处,跳舞、太极拳、夕阳红舞蹈队、网球、篮球等各种体育活动全面开展,各种比赛接连不断,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农村卫生条件改善,疾病防控得到加强。2010年,全县完善新农合参合农民98684人,参合率达到91.7%。积极应对各种传染病的防治,各种疫苗接种率达到99%以上。妇幼保健工作扎实开展,住院分娩率达到1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97‰。年末全县拥有县级医疗机构5家,乡镇卫生院9家,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93家村卫生室,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达标率达到86%。

七、人口、环境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2010年,全县总人口为149049人,比上年增长0.23%。其中,女性人口为73018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8.99%。年末非农业人口41466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7.82%;农业人口107583人,占全县人口比重72.18%。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1.61‰,死亡率为5.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8‰。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全县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1890元,同比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26元,同比增长15.76%。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9.13平方米以上,农村彩电普及率达到92%以上,电脑普及率达到1.6%。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得到发展。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参保人数7943人,完成基金征收2959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86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000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69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52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439人;全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参保农民51613人。全年为2578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762万元。全县享受城市低保待遇5752人,农村低保待遇9647人,资金全部兑现。此外,全县共有五保对象1239人,分散供养1189人,供养费150万元。全年发放伤残军人抚恤费62.7万元,下拨各乡救灾款107万元,兑现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资金90.89万元。

相关分词: 左云县 左云 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