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走马镇

走马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走马镇


1 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

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属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东南边陲重镇,素有“鄂西南窗”之称,是省定25个重点口子镇、27个老区乡镇、50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六好乡镇党委”、“楚天明星镇”、“全省扶贫开发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走马镇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基本概况


鹤峰县走马镇位于武陵山区腹地,东连荆楚,西眺重庆,南距三湘,北至三峡,属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东南边陲重镇,素有“鄂西南窗”之称,是省定25个重点口子镇、27个老区乡镇、50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镇域国土面积467平方公里,辖走马坪、古城、官仓、北镇、曲溪、时务、千斤、升子、、红土、楠木、栗山、汪家包、刘家垭、九洞、水坪、大典、金龙、花桥、梅坪、金山、大沟、红罗、杨坪、杜家、阳河、芭蕉、白果、金岗、柘坪、李桥、周家峪、刚家湾、九岭32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6万人。走马镇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六好乡镇党委”、“楚天明星镇”、“全省扶贫开发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人文历史


走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传在南宋时期,金国大无帅金兀术在此设置兵营,操军跑马,故名走马坪。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湘鄂边革命根据地,贺龙元帅领导指挥的红四军诞生在这里,并历经六年抗战,是贺龙元帅的“第二故乡”。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撒尔嗬、摆手舞、柳子戏、四道茶、傩戏等土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品位极高,群众业余文化丰富多彩。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走马镇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自然资源


走马气候怡人,资源富聚。境内青山叠嶂,夹有平川丘陵,平均海拔920米,日平均气温12.5度,年降雨量1949毫米,兼有山区和平原的特点,生态环境优越。全镇有良田沃土7.2万亩,适宜多种农经作物生长和栽培;林地4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4万立方米;境内盛产茶叶,无公害有机茶园面积达4万亩,年产量8万担以上,是“湖北茶叶第一镇”;有可生长稀世山珍葛仙米的水田面积1万亩,是全球唯一的葛仙米生产基地;已探明的生物资源达100多种,名贵中药材年产量在200担以上的有10余种,是“华中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磷矿储量达11.78亿吨,且品位高,易开采,属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达88万千瓦,全镇小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万千瓦,成为湖北省自办小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乡镇,装机50万千瓦、静态投资24.37亿元的华中调峰电站江坪河电站已开工兴建;矾、钼伴生的稀有金属矿贮量达5000万吨以上。

^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走马镇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咬定青山舞茶龙,大兴特色产业。培植了茶叶、水电、磷化工、中药材、畜牧业、建筑建材等六大主导产业。各类农产品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其中木耳山茶叶基地已获得中国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颁发的有机茶转换基地认证,红罗沟茶叶基地被湖北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示范茶园,走马成为国家农业部确定的全国20个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之一。民营龙头企业发展突飞猛进,现有世为茶叶有限公司、白果民族茶厂和绪平化工有限公司等3家产值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有产值过百万元的磷矿采掘、林产品开发等民营企业15家,50万元的民营企业30余家。特色品牌产品不断涌现,创出了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部优、省优名牌产品,其中的白果民族茶厂生产的“白果牌”精制粗茶、珍眉茶和世为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红罗牌”名峰绿茶、颗粒绿茶、保健茶、商务袋泡茶、葛仙米等系列产品,完全达到国际质量标准,并富含硒、锌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直接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等十多个国家,畅销国内大市场,以绪平有限公司为主的磷化工产品供不应求。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营造美好的投资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人文环境,筑巢引凤,是该镇多年致力的目标。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古城民营新区已迈上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轨道,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71平方公 里,城镇人口1.52万人,通讯、供电、供水等基本设施完备,两条省道干线交汇于此,使走马成为湘鄂边重要交通要塞和商贸物流中心。城镇配套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城区环境洁、绿、亮、美,城镇品位和档次不断提升,获得全省小城镇建设“楚天杯”奖。一个集现代气息、山水园林、土家风韵于一体,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优越的新型特色小城镇已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大批省内外有识之士纷纷到走马投资兴业。目前已有江峰、宜峰、清江公司等10余家大中型民营企业落户走马。

昨日辉煌的走马,正以辉煌的步伐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勤劳智慧的走马镇人民将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一主三化”发展方向,围绕“生态立镇、科教兴镇、开放活镇、工业富镇”四大战略做文章,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努力培植茶叶加工、小水电产业群、磷化工三个亿元产业,塑造城镇新形象,跻身全省山区经济第一强镇,建成全省小康示范镇。

^旅游景点


^三潮水

三潮水位于走马镇西面,相距走马镇10多公里,顺着盘山公路进入一个低谷,便来到了江坪河。在这里,有一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湖北之最大单孔公路石拱桥。此桥于1989年建成,单孔净跨106米,宛如一道长虹,把两边的大山连接在一起。

桥东岸山崖上有一眼山泉,名曰“三潮水”,在《鹤峰县志》上找到了有关记载:“神坛坪(今鹤峰县境内江坪河)岩流,细若檐溜,每日寅、午、戌三时大水似盆,愈时复细,晴雨皆然,人呼为‘三潮水’。”每日早、中、晚从泉眼中涌潮。晨潮时,从山腰的那个石洞中,突然冲出一股像开闸的大水,形成的瀑布飞流直下,十分壮观。午潮时,涌出滔天巨浪,飞泻而下,如霹雳震耳欲聋,这里有“小三峡”之美名。潮落时,涓涓细流,传说是龙王作怪。两边是茫茫苍苍的树林,还有亭亭玉立的石林,像竹笋一样横空出世。据说,它曾经是古人天然的时间表,人们依据三潮水涨落的情况来确定农耕的时间。

^大崖关

早在元末明初,大崖关就是容美土司王朝的东南门户。当地民谣“横空出世大崖关,距天只有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行则下鞍”恰好形容大崖关的绝世奇观。大崖关是一道自然天险,武陵山脉绵亘全境,左有七姊妹山相伴,前有守护神将军岩,具有雄奇、险峻、壮美的特点。极目而望,良田万顷,溇水浩荡;林海无边,马路逶迤。大崖关的高度使人有登天俯地的感觉。也许一位清朝诗人的诗句更能说明大崖关的美景:“破雨冲烟上碧峰,相攀徒旗入无踪;群山下视纷如蚁,一柱孤撑娇如龙;巨斧辟天分半壁,凡泥塞口却千峰;容阳信是逃君地,廖廊何人解见从;楚天无处不嵌崎,到此翻嫌路总夷;人语半天谁响答,鹏博九仞亦惊疑;禹王治水何曾到,熊铎开荆未必知;京兆田郎能轫辟,碧水堆处建牙旗。”

千百年来,大崖关经历无数次的风吹雨打、雷击电闪,依然傲然独立,它承载着土苗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虽不具备雪域神峰的魅力,但也不亚于中国三大名关的名胜。大崖关的历史功绩除服务政治、军事、经济外,还为历史上的文人墨客萌发诗兴而搭建舞台,为关内外的土苗儿女提供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磨砺意志的平台。昔日是骡马大道,今天却成为荒漠,年久失修,人迹罕至。它留下的是岁月的痕迹,年轮的皱纹,但却具有时代的意义。

2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


^基本概况


走马镇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部,西临壁山,南接江津,是重庆市首批市级试点小城镇和重庆市规划的十一个外围组团之一。幅员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2.2万,辖10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走马镇居委会,灯塔村、银岗村、石桥村、玉龙村、金马村、椒园村、梓桐村、大石村、慈云村、乐园村10个行政村。成渝高速公路,重庆至江津二级公路过境。走马镇距重庆中心21公里,成渝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桥开口于镇中心。绕城高速公路将从走马腹心通过,形成东西、南北“十”字高速路通。从而使走马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是区“后花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发展现代种植和养殖业,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新型都市卫星城市。

^历史文化


青石铺就的古驿道上,清晰的马蹄印随处可见。驿道旁,传统的木梁瓦房鳞次栉比。几人合抱的参天古树下,雕梁画栋的古老戏台旁,字迹斑驳的石碑牌坊边,端坐的老者宁静而安详,似乎仍在静待着那些背驮云南茶叶、巴蜀山货的马帮逶迤而行……。

这里有一个雅俗共赏的名字——走马。九龙坡区走马镇位于九龙坡区西部,成渝高速公路路口,西临壁山、南接江津,是重庆主城的西大门,距市区21公里。幅员面积30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55个社,人口20600人。

三块招牌传承文化

2005年,走马镇口传文学—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2月,走马镇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走马镇获批“中国曲艺之乡”和重庆市首个“故事创作基地”,获评“重庆市十佳魅力小城镇”;2010年9月,走马镇又被重庆市政府确定为市级中心镇。

在全国,同时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曲艺之乡”三块“国字号”招牌的街镇实属罕见。以此为契机,走马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古镇文化立体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化、曲艺文化大众化”的文化兴镇思路。

整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古镇风貌,是走马历史文化名镇魅力所在,是展示走马文化的平台和窗口。目前,走马镇已完成古镇改造及风貌设计,形成古镇修建性详规,恢复关武庙建筑群,修复古成渝驿道3公里。下一步,将逐步恢复文昌宫、南华宫、万寿宫等建筑群;打造刘家、邓家、孙家大院等院落群;恢复茶馆酒馆、剧院等临街商铺群;恢复古驿道,收集成渝古驿道上的历史遗存和典故,浓缩修建成渝古驿道三街四驿七十二塘口等景观,修建驿道博物馆,配套开发明清时期的商铺、民居,打造驿道文化区。

走马民间故事是当地特色文化的核心灵魂和内涵所在。走马镇正在积极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展示走马独特的民间文化。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对“走马民间故事”以及重庆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与开发。

民间曲艺在走马群众基础深厚、活动氛围浓郁。今年,走马镇将成立“走马故事说唱艺术团”,抓好“民间文化特色校园”建设,结合“唱读讲传”活动,举办民间故事大赛,推动民间曲艺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发展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走马镇也积极推动着现代文明的发展。

走马镇是九龙坡区规划的五个都市后花园镇之一。上邦国际高尔夫社区和“世外桃源”国际会议中心项目落户于此。“走马观花文化旅游节”,已纳入重庆市“一会一节和”重庆春季旅游赏花季的内容之一。在全市规划的十八个组团八个功能区中,走马镇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区,主要是为组团服务,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商住和金融、文化、物流等产业。以旅游、休闲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走马镇的支柱产业。

下一步,走马镇将以打造“口岸重镇、文化名镇、旅游强镇”为重点,全力打造三大板块。即:以上邦国际高尔夫社区和金马湖、缙云山旅游开发为重点的都市农业板块;以发展城市工业、朝阳产业和物流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板块;以打造历史文化名镇为目标的小城镇建设板块。高度重视走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外招商引资,打造好走马故事与走马观花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旅游精品;加强走马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力度,逐步培育古镇商贸、旅游环境,逐步形成“走马观花、走马古镇、走马故事”等文化旅游品牌。

^未来规划

^一、规划背景

本规划区位于九龙坡区走马镇,西部槽谷地带的中南部。《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将位于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西部片区作为重庆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并依据走马独特的资源优势,将其定位为以居住功能为主,主要发展都市旅游服务业的功能区。同时,走马镇因其优越的区位关系、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速,城镇自身也具有了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外部宏观环境优势以及内部城镇自身发展动力的促进下,走马的开发条件日趋成熟,急需编制走马功能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指导走马的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

^二、现状概况

(一)区位关系

规划区属于九龙坡区走马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部,地处中梁山与缙云山之间的西部槽谷中南部。规划区北部为金凤,南部为江津双福、九龙坡巴福,东部则为白市驿、石板,西临缙云山。规划区北部有成渝高速公路贴界而过,东部有在建外环高速公路经过,西部则有走津线,交通联系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二)规划区范围

规划范围东以走马老镇区东部边界线为界,南以规划32米城市次干道的道路中心线为界,西以走津线的道路中心线为界,北以规划的走白路的道路中心线为界。其用地属九龙坡区走马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面积89.71公顷。

(三)用地条件

规划区地貌属风化剥蚀浅切丘陵地貌。规划区内地势呈明显的中部山脊突起,两侧地势较为平坦的地貌特征。最高点在规划区中部山脊线上,地面标高425.47米,最低点在规划区东北部,地面标高346.90米,相对高差78.57米。现状用地大部分为农田,另有少量的村庄和农宅。在走马新区现有走马镇镇政府、走马汽车站、加油站、部分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住宅区。在走马古镇有区级文保单位关武庙戏楼以及卫生院、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有走马镇中学一所,走马小学一所。

(四)发展条件

1、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走马镇西邻璧山县,南毗江津市,自古既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走马北部有成渝高速公路贴界而过,东部有在建外环高速公路经过,西部则有走津线,交通联系十分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资源优势——走马古镇是重庆市市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此外,走马镇另有万亩桃林,走马桃花节已举办多届,已颇具规模。总体而言,走马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制约因素

用地条件——规划区范围内走马岗中央山脊线将用地一分为二,东西联系相对困难。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走马目前仅有少量的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不高;第三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不甚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三、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重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中心区控规阶段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国家相关规范及重庆市相关地方法规。

^四、规划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合理保护与利用环境资源,维持片区生态平衡,生态建设优先。

(二)持续发展原则:以优美、超前的环境建设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完善的配套设施提供可持续开发的条件。

(三)整体性原则:在注重新区发展的同时,对走马古镇的整体空间格局和风貌特色进行重点保护,塑造富有山水园林特色的镇区整体形象。

(四)市场与弹性发展原则:适应市场的弹性发展变化需求,预留管理控制的弹性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土地利用,创造土地增值效益。

(五)可操作性原则:合理布局,适应动态滚动的分期、分片开发需求,提高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

^五、规划区性质与规模

(一)规划目标

利用区位与资源优势,以发展走马旅游为契机,大力提升走马环境品质,创建发展“假日经济”与吸引人居的旅游休闲场所与聚居新区。

(二)规划区性质

根据地理区位与环境资源条件,规划将片区定性为:集旅游度假、商贸、居住功能于一体,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都市旅游服务基地,是重庆主城区重要的功能区之一

(三)规划规模

本规划区用地规模89.71公顷,人口规模1万人。

人口计算方法:

1、按照人均城市居住用地为28平方米的标准计算

人口规模=居住用地规模/人均用地=30.60/28≈1(万人)

2、按照户均人口为3.2人、户均居住面积为120平方米的标准计算

人口规模=(居住用地规模*平均容积率*户均人口)/户均面积=(30.60*1.5*3.2)/120≈1(万人)

以上两种计算结果综合取值约为1.0万人。

六、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一)规划结构

根据用地的自然地貌特征与建设用地现状,规划形成“倒L”型城镇结构形态。同时,结合用地环境特色,规划形成三个功能区,分别是:西北部的行政办公商贸娱乐区;东北部的古镇风貌旅游休闲区以及西南部的居住区。

(二)用地布局

1、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总用地面积为14.83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6.53%。

(1)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依托现状行政办公用地,对其予以保留并进行扩建。总用地面积为0.61公顷。

(2)商业金融业用地

规划在走马镇新区上花园水库以南、走马大道以北以商业内街形式,布局较为集中的商业用地。结合走马古镇依托走马老街布局较为集中的商业用地。总用地面积8.93公顷。

(3)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结合西北部上花园水库以及沟谷地形,布局部分文化娱乐用地。另外结合古镇旅游,在古镇周边布局部分文化娱乐用地。总用地面积4.05公顷。

(4)医疗卫生用地

在规划区西北部,规划一处医院。总用地面积1.07公顷。

(5)文物古迹用地

严格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关武庙戏楼实施保护。总用地面积0.17公顷。

2、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总用地面积为30.26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3.73%。

(1)二类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规划区西南部与东北部。居住用地配套设置社区商业中心、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地、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详见《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总用地为26.46公顷。

(2)中小学用地

规划迁建位于走马古镇的走马中学至新区12-1/01地块,规模为18班。将原走马中学用地置换为走马小学,规模为18班。规划中小学总用地面积为3.80公顷。

3、绿地

绿地包括公园绿地与防护绿地两部分。总用地面积为23.77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26.50%,人均23.77平方米/人。其中公园绿地23.01公顷,防护绿地0.76公顷。

4、市政设施用地

规划市政公用设施总用地面积为0.72公顷。

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对各类居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用地规模、服务半径、建设方式进行规划控制,并对其他对环境有特殊影响的设施设置卫生与安全防护距离。

根据《重庆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以社区为单位布置基层综合文化设施及社区体育活动设施。其中,社区文化活动站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青少年活动中心1处,社区体育运动场地2处。

根据相关规范和城镇建设实际,本区内布置中学一所,小学一所。规划根据现状走马中学、走马小学用地分别仅为0. 89公顷和0.60公顷,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将走马中学进行迁建,用地面积为2.56公顷,规模18班;将原走马中学用地置换为走马小学,用地面积为1.29公顷,规模18班。同时按规划人口1万人考虑,布置幼儿园1处,用地面积不小于1800平方米。学校用地不得改变性质,在保证用地面积的前提下,同一开发单元内可适当调整边界、位置。

根据相关规范和城镇古镇风貌保护要求,规划对现状医疗卫生用地进行迁建。

根据服务半径,规划1处农贸市场。

根据相关规范,规划对现状派出所用地进行原址扩建。派出所按警务人员20人,两间拘留室,四辆警车计算,最低建筑面积不得低于400平方米。

其它配套详见附表《居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

八、道路交通规划本道路交通规划包括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步行道三部分。

本规划区内所有规划道路坐标、标高、平面线型等技术指标均只作为规划管理和下阶段设计的依据。

(一)交通现状

走津线(红线宽8.5米)、走白线(红线宽7米)及成渝高速公路为规划区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通道。

现状道路:成渝高速公路长约2.5公里;走津路(走马—江津)长约1.3公里;镇区其他不完善道路长约0.85公里。

整个规划区地形,中部高、东西部低。东西部横向交通联系比较薄弱。

(二)道路规划原则

以《重庆市都市区总体规划》为指导,以满足本次土地利用规划为条件,结合规划区内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地形条件,规划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交通系统。

(三)对外交通

成渝高速公路和规划的外环(二环)高速公路是规划区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通道。

(四)城市交通

1、规划区内城市道路采用“分层网格自由式”结构。规划区被天然形成的南北向山脊带划分为东、西两个交通区,东、西向交通通过规划的32米宽的走马大道连接。对于整个规划区而言,依其地形、地貌及现状道路布局结构的影响,路网主、次干道(红线宽度26~44米)呈“两横三纵”骨架形态。

东西向两横:

一横为走白路,红线宽度为44米,西起走津线,向东通往白市驿,全长2028米;

二横为规划区中部的走马大道,红线宽度32米(跨越山脊段红线宽26米),西起走马工业园区(走津线西侧),东至石朝门,全长2477米。

南北向三纵:

一纵为走津线,红线宽度44米,北起斑竹林,南至水井湾,全长2392米;

二纵为规划区西部次干道,红线宽度26米,北起走白路,南至规划区南侧26米次干道,全长1319米;

三纵为规划区东部次干道,红线宽度26米,北起走白线,南至谢家湾,全长1171米。

在规划区东西两个交通区的内部还规划了部分次干道(22~26米)和支路(16米)来加强其内部与“两横三纵”主骨架路网之间的交通联系。

2、规划道路分三个等级:城市主干道,红线宽44米;城市次干道,红线宽22~32米;城市支路,红线宽16米。

3、规划主、次、支路最大纵坡分别为5.5%、6.9%、8.8%。

4、建筑后退红线宽度:

高速公路: 两侧各后退50米作为其防护绿带

城市主干道: 两侧各后退5米建筑红线

城市次干道: 两侧各后退3米建筑红线

城市支路: 两侧各后退2米建筑红线

5、平曲线最小半径(R):

高速公路: 红线宽:132米—R:600米

城市主干道: 红线宽:44米—R:400米

城市次干道: 红线宽:22~32米—R:100米

城市支路: 红线宽:16米—R:35米

(五)交通设施

1、沿走白路规划两处港湾式停车港,每处直线段长度不小于40米,宽8米。

2、结合地形条件和用地性质规划3处社会停车场,面积计为0.7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0.80%。

3、结合地形条件和用地性质规划1处公交首末站,面积为0.4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0.52%。

4、本规划区的停车位配建按相关标准执行。

5、规划两条四车道道路相交,设置展宽段,展宽宽度为4米,长度在交叉口进口道外侧自路缘石半径的切点向后展50—80米。

(六)步行道

1、结合走马古镇步行便道,合理布设步行设施,改善古镇步行环境。

2、主次干道上步行道应设置无障碍通道。

3、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人行道,保障人行空间。

4、根据道路等级、功能,结合商场、服务设施布局,设置一定过街设施。

(七)道路横断面分幅

1、高速公路: 50+14.5+3+14.5+50

防护绿带+车行道+中央分隔带+车行道+防护绿带

2、城市主干道: 8.5+12+3+12+8.5

人行道+车行道+中央分隔带+车行道人行道

3、城市次干道: 8+16+8 人行道+车行道+人行道

5+16+5 人行道+车行道+人行道

4+14+4 人行道+车行道+人行道

4、城市支路: 4+8+4 人行道+车行道+人行道

(七)道路规划指标

规划区道路总长9.95公里,路网密度10.56㎞/㎞2(含16米支路)。道路、广场用地20.1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2.44%。

九、工程管网规划(一)电力工程

1、现状概况

规划区东部现有35千伏石板变电站(装机容量2X6300千伏安),供电电源由110千伏含谷变电站引入。规划区东部现有220千伏马岚桠变电站至220千伏陈家桥变电站220千伏架空线1回, 10千伏架空线若干。

2、存在的问题

规划范围内,供配电网络系统设备陈旧,导线截面偏小,线损扩展大,供电半径大,电源点单一,装机容量小,线路敷设不规范,供配电可靠性、安全性差。本规划区形成规模后,现有供电设施及系统条件不能满足用户需要。

3、规划设想

(1)负荷预测

结合规划区用电负荷的分布、性质特点和功能的不同,对电量要求的差异,参照国家《城市电力规划规范》所需供电负荷按分类负荷指标进行计算:居住300千瓦/公顷,需用系数0.85;公建500千瓦/公顷,需用系数0.85。各类负荷同时率取0.9,再加上路灯照明用电及重要建筑光彩工程用电,本规划区总用电负荷为1.61万千瓦。

(2)供电电源

根据该规划区用电负荷,以满足各类用户对电能数量和电压质量的要求,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供配电进出走廊的畅通。供电电源依托220千伏马岚桠变电站和规划220千伏陶家变电站提供。主供电电源近期由规划区东面现有35千伏石板变电站提供,远期由北部规划110千伏金风变电站和东南部规划110千伏石板变电站(升压)提供。

(3)网络系统

220千伏高压电力线控制走廊为距边导线15米。10千伏及以下电力架空线路均要求拆除、下地敷设,近期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架空或电缆沟敷设。

(4)中、低压配电设施

结合规划区的用电负荷以及负荷分布状况和周围环境,规划区内布置2座10千伏公用开闭所,开闭所和配电房建议采用附设于建筑物内的形式,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5)规划沿道路人行道布置电力电缆沟,所有10千伏及以下电力线路(包括路灯线路)下地敷设。

(二)通信工程

1、现状概况

规划区西部现有双福电信交换局一座,装机容量3000门,有线电视已覆盖规划区。区内电信架空线若干。

2、存在的问题

通信设备容量小,设备陈旧,不适应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网络系统不合理,城市架空电信线比较混乱,不仅影响城市美观,又影响电信数据传输质量,线路老化。

3、规划设想

(1)电话需求量预测

本规划区按下述指标计算电信需求量:住宅1.5对/户;公建100对/公顷;并适当考虑公用电话。市话总需求量约为 0.69万门。

(2)新建走马通信模块局,装机容量1.5万门。

(3)电信网络系统

理顺现有电信电缆,改沿道路慢车道埋设。沿道路规划9~24孔电信管。规划区内所有弱电线路全部下地埋设,城市通信管道预留1-3孔作业有线电视专用。居住区内实行户线工程,根据规模设置通信交换箱。

(三)天然气工程

1、现状概况

规划区内西部现有双福二级燃气配气站一座,Φ108燃气管道若干。

2、存在的问题

燃气普及率低,气源单一,管网呈枝状,可靠性差。

3、规划设想

(1)用气量预测

规划区用气量按住宅1.2立方米/户天,公建用气量190立方米/万平方米,用气总量为0.87万立方米/天。

(2)供气气源

规划区内气源近期由现有双福二级燃气配气站供给,远期由规划走马配气站供给。

(3)网络系统

根据现有燃气气源和用气量,结合规划用地布局沿道路布置天然气管道,形成D219-D159-D108天然气配气系统,公共建筑设置箱式调压器调压配气入户。用户配气接口压力应满足规划区内居民生活用气要求。

沿规划外环高速公路预留D720输气管道,管道两侧各留50米安全距离。

(四)给水工程

1、现状

规划区属巴福镇水厂(供水能力0.8万吨/日)供水范围,水源引自童家石河水库。最大水压为0.38Mpa。沿白彭路现有DN400给水管道。

2、存在的问题

现有水厂供水能力较小,给水管道管径偏小,道路不标准,供水管网不完善,系统脆弱,供水条件较差。

3、规划设想

(1)用水量预测

结合规划区的功能分布、性质、特点及其规模,采用不同指标预测规划区用水量:居住用水0.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天;公建用水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天。规划区总用水量为0.47万立方米/天。

(2)供水水源

规划区供水水源近期由巴福水厂供给,远期由规划白市驿城市水厂供给。

(3)网络布局

沿主干道人行道敷设DN500-DN200给水干管,规划区内给水管道呈环状敷设。

(4)规划区消防供水与城市供水共用一套管网系统,道路上按不大于120米设置地上式市政消火栓,其保护半径不大于150米。

(五)排水工程

1、现状概况

规划区现为雨污合流制,现有污水处理站一座,处理能力300---500立方米/天。城区部分污水直排至水体。现有排水管道和排水沟若干。

2、存在的问题

城市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对水体水质造成严重污染,排水管网系统不完善,且建设不完善,布局不合理

3、排水体制

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本规划区东西部分别属于长江及嘉陵江流域,以自然分水岭划分排水流域系统,充分利用地形采用重力流。

4、排水量预测

(1)污水量测算

规划区域内污水量按给水量的85%计,总污水量为 0.40万吨/天。

(2)雨水量测算

暴雨强度采用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q=2822(1+0.775lgP)/(t+12.8P0.076)0.77(升/秒公顷),其中设计重现期P取1-5年,集水时间T取5分钟,综合径流系数取0.75-0.85。

5、排水系统

(1)结合规划区自然汇水区域及道路坡向和道路骨架网络沿道路敷设雨水主干管道系统,雨水排入水体。严格保护规划区内规划保留的水体。

(2)根据规划区用地布局、地形地貌、道路坡向沿道路敷设污水管道,最终分别排入规划区南面规划走马污水处理站与北面规划走马污水处理厂。

(3)规划区内医院等单位的污废水须自行处理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排放系统。

十、城市设计导则走马镇位于缙云山与在建外环高速公路之间,西眺缙云山。走马古镇是重庆主城区内唯一市级历史文化名镇,自然景观、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规划区景观风貌建设,应在充分尊重地域环境和历史文脉的基础上,从建筑的体量、尺度、色彩等细部着手,塑造具有现代山水田园气息的城镇景观风貌。

(一)总体构想

1、片区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强调整体性和序列感,注重各个功能空间的整体和谐和景观结构的有机构成。

2、充分利用现状的水域、沟谷、丘陵,结合用地布局形成绿色通廊。

3、通过对建设地块按空间构图原理的有序布置,形成地域标志和个性场所。

4、着重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塑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总体景观规划

以走马岗中央山脊线为纵向景观主轴,以32米走马大道为横向景观次轴,以西北侧的上花园水库、东北侧的走马古镇为两大核心景观节点,形成融自然山水与古镇风貌于一体的景观风貌特色,并通过强化中央山脊线,优化建筑体量、色彩、风格等手法,塑造具有浓郁川东民居风貌特色的地域景观。

(三)建筑景观控制

1、建筑体量和尺度

作为园林化小城镇,建筑体量和尺度应以人为本,形成以川东民居风貌特色为主的建筑风貌。

2、建筑高度控制

根据白市驿机场净空控制要求、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地域山水环境、走马古镇风貌保护等多因素制约,规划区的建筑以低、多层建筑为主。

3、建筑色彩

根据建筑不同的性质作不同的色调处理。新区居住建筑以浅暖色调为主,大型公共建筑可以浅色调为主、重色调为辅,使其在环境色的衬托下给人以醒目的形象感观。檐口、阳台、门窗等可运用不同色彩以增加建筑鲜明特色。

十一、古镇风貌保护规划走马古镇是重庆市市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走马古镇现有一条东西走向约400米的青石板路及两旁错落有致的木结构小青瓦建筑以及万寿宫、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关武庙戏楼等公共建筑,山地街巷空间与建筑风貌独特。走马古镇历史人文资源亦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茶馆文化以及川剧清唱等众多人文资源,并享有重庆“民间文学故事之乡“的美誉。

(一)规划构思

1、整体性的保护思想——走马古镇是重庆主城区内唯一市级历史文化名镇。规划采用整体性保护方法,将山地自然环境保护与历史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空间环境、历史建筑保护与地方文化传统保护相结合,以保护古镇完整的建筑风貌与地域文化特色。

2、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思想——有机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遵循原真性原则的同时,将古镇历史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造、居住及卫生条件改善相结合,提出积极性的保护措施,以适应现代城镇发展。

3、可操作性的规划思想——将规划与实施管理相结合,提出可操作性的保护方法,以保证风貌保护规划能够有效地分期实施。

(二)保护原则与目标

1、保护目标

根据“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威尼斯宪章》以及“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的《华盛顿宪章》的精神,以保护走马古镇山地风貌及传统民居特色等物质要素为重点,采取积极而审慎的保护措施,发扬山地建筑文化传统,焕发古镇活力。

2、保护原则

立足现状,因地制宜,采取“整体控制、重点保护、统一协调”的原则。突出保护重点,合理确定控制区域,综合提高古镇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

(三)空间布局

1、保护区划分及保护要求——根据古镇特色和保护要求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对不同保护区内的建筑和环境提出具体的保护控制要求。在核心区内遵循原真性原则,采取“整旧如旧”的保护方式;建控区和协调区采取风貌协调的保护方式。

2、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保护和延承古镇的山地环境、立体空间结构及整体景观和风貌,体现巴渝传统场镇的地域文化特色。

3、古镇格局的保护——保护和延续树枝状的古镇平面格局、多维复合的街巷空间,融物质环境与历史场所和民俗生活保护于一体,展现古镇传统风貌。

4、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护具有浓郁山地特色的自由生长的建筑空间、质朴素雅的建筑形态,从形式、材料及色彩等方面提出建筑保护和更新的具体方法。

(四)保护要求

按照整体控制、重点保护、统一协调的原则,将古镇保护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并确定相应的保护要求。

1、核心保护区

严格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关武庙戏楼实施保护。对核心区内的街巷空间与建筑以保护和维护为主,不可随意拆建、新建,对确需拆建新建的建筑必须符合保护规划的原则和审批程序,保证建筑整体风格的一致。核心区内新建筑的形式,必须以仿传统建筑为主,色彩和风格应与传统建筑相统一,建筑体量不应过大,细部构件和装饰构件均应采用仿传统形式。建筑层数控制在2层以内(檐口高度不得高于6米)。应采用坡屋顶、小青瓦、大挑檐等传统建筑形式特征,色彩以冷、暗色为基调。对核心区内已建成的与传统风格不协调的新建筑,应拆除或按照传统建筑的格调,对其降低层数并对外观进行改造,形成高低错落、进退有序、生动活泼的街巷空间。

2、建设控制区

控制区采取整治和逐步改造的保护方式,原有的街巷路径保持不变,一般情况下不得任意拆建,主要以小规模局部改造的方式进行改建。控制区内新建筑的色彩、风格应与传统建筑形式统一,建筑体量不宜太大,局部装饰应采取仿传统手法。建筑层数控制在2-3层以内(檐口高度不得高于9米),应采用坡屋顶、灰色调、类四合院的传统建筑形式,以与核心区相协调。

3、环境协调区

协调区采取风貌保护的方式。协调区内建筑形式应与核心区与控制区相协调,特别要保证第五立面的协调统一,宜采用坡屋顶、灰色调,局部装饰宜采用一些传统符号,建筑层数控制在5层以内(檐口高度不得高于15米),使之与古镇核心区和建设控制区景观风貌相协调。

十二、环境保护规划(一)规划区范围作为规划建成区,绿地系统建设,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能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本规划区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二)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1)以“生态和开敞空间优先”为原则,尊重自然,强化背景,完善界面,塑造区域大地景观,把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完善生态绿色网络。

(2)充分发挥绿地的游憩、景观、防灾和生态四大功能,把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放在重要地位,结合自然山水特点,合理布置各类绿地。

(3)绿地系统规划遵循生态平衡原则,从植被的生态习性、环境条件入手。绿地系统与规划建设用地系统有机结合,为市民提供满意的绿化开敞空间。

2、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本规划区绿地系统包括公园绿地与防护绿地两部分。规划以南北纵向的走马岗中央山脊线为绿色主轴,以横向指状发育的沟谷绿地为横向绿色次轴,组织贯穿建设用地并联结各功能区的网络状绿地系统。

绿地总用地面积为23.77公顷,绿地率26.50%,人均绿地面积23.77平方米/人。其中公园绿地23.0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01平方米/人。防护绿地0.76公顷。

3、城市绿线是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在城市绿线用地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本规划区外环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宽度不小于50米。

4、本规划区的城市绿地中可容纳小型的游乐设施和市政设施,绿地中的临时建筑必须严格审批。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三)加强规划区内生活废水的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向规划区内的上花园水库排污。

(四)噪声治理

主干道沿线、商业及社会活动噪声已逐步成为城市噪声的主要声源。规划区声环境达到国家标准。

(五)大气污染防治

本规划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为二类区,执行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污染防治以清洁燃料和清洁燃烧技术相结合,以节能和改善能源结构为重点,限制原煤燃烧,防治汽车尾气污染。

(六)环卫设施布置

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按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对生活垃圾采取分类收集,集中处理;本规划区内共布置垃圾转运站1处,位于16-3/01地块。公厕4处,位于3-2/01,8/01,13-1/01、17-10/01地块。医疗垃圾统一集中运往同兴焚烧场。

(七)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区内绿地率26.50%,已为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奠定了基础。所有场平建设中,必须作好水土保持工作。规划区内重大项目和有污染隐患建设项目均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十三、防灾规划(一)城市防震

本规划区地震烈度为6度,建筑物和构筑物按抗震烈度6度设防,城市生命线工程及重要公共设施提高一度设防。采取就地疏散和集中疏散相结合的原则,本规划区内的主次干道以及步行系统为主要的抗震防灾疏散通道,停车场、广场以及公共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为主要的疏散场所。

(二)城市消防

本规划区各项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定,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消防给水原则上由城市管网供水。消防给水沿道路间距不大于120米设市政消火栓一个,高层建筑按规定自备消防水池。

(三)人防建设

1、人防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的要求,在搞好开发建设的同时,必须搞好人防建设。

2、必须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坚持人防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总体与局部、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实现人防工程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人民防空体系。

(四)地质灾害防治

1、防灾目标

通过加强地质检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完善地质灾害预案,达到防灾、减灾、消灾之目的,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防治原则

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破坏,谁负责;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

3、加强对高切坡、深开挖建设工程的管理,作好合理定点、科学勘察设计、规范施工、认真监理、严格验收、定期检查以及后期跟踪监测的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本规划区内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以专业部门的地质勘探资料为依据。

5、根据《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中心区控规阶段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规划区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未见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规划区总体地质环境条件简单。规划区划分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两个区域。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规划基本不受限制,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不宜规划可能导致高切坡、高填方、深开挖的建设项目。

十四、相关规划说明1、《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确定将走马作为以居住功能为主,主要发展都市旅游服务业的功能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千米。

2、《重庆西部新城(白市驿—西彭组团)概念规划》确定走马以生态旅游和居住为主。

十五、规划实施1、本规划自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2、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本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3、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本规划。

4、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城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规划作出的调整用地决定。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广场、绿地、高压供电走廊和压占地下管线进行建设。

6、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整治,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原则。

7、城市建设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量力而行,突出重点,逐步分期实施。

8、强化城市建设宏观控制,进一步深化规划,在本规划指导下,加强城市防灾部署,沿江沿山地区严禁高挖深切,对各种地质不良地段要加强治理并防止产生新的不良地质现象。加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编制和管理。

9、编制和完善土地使用和房地产开发的各项政策规定,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和引导土地使用及产业开发。

3 重庆市万州区走马镇


^乡镇简介


走马镇系万州南部边陲重镇,万州第一兔业大镇, 东临万州区龙驹镇、罗田镇,南接湖北利川市建南镇,西靠石柱县河嘴乡,万州区溪口乡,北邻万州区新田镇、茨竹乡。

走马镇位于区境南部,与湖北省利川市乐福店乡接壤,距区府22公里。省道万(县)建(南)公路过境。辖凉风、塔湾、白草、砂嘴、生田、叶坝、石坝、下池、渡河、走马、罗桥、石告、明星、马鞍、长生、黄草、老屋、山丘、园坝、四合20个村委会。企业有农产品和竹器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养殖业以生猪、家禽为主。森林资源丰富。走马镇青山绿水,森林面积覆盖率近50%,境内有万州区第一、第二大水库,鱼背山水库和大滩口水库,两座大水库波光潋滟,成为驷步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天然的氧吧,休闲垂钓的好去处,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全镇幅员面积180.3平方公里,居万州第三位,地势西高东低,以深丘地貌为主,土壤以红砂土和黄粘土为主,境内最高海拔1230米,最低325米,辖16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148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100余人,政府驻地中坝子,距万州城区34公里,宜(昌)万(州)铁路纵贯全境14公里,并建有鱼背山火车站,属亚热带温润气候,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镇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全镇综合生产力,致力于把走马打造成万州的生态经济强镇。

^历史沿革


万州区走马镇,清代至民国初属市郭里九甲,1940年置走马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9548

男 10232

女 9316

家庭户户数 5807

家庭户总人口(总) 19520

家庭户男 10206

家庭户女 9314

0-14岁(总) 4596

0-14岁男 2456

0-14岁女 2140

15-64岁(总) 13394

15-64岁男 6948

15-64岁女 6446

65岁及以上(总) 1558

65岁及以上男 828

65岁及以上女 73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9161

^行政辖区


走马镇下辖村:

白草村 走马村 石坝村 老屋村 马鞍村  生田村 园坝村

渡河村 沙咀村 下池村 明星村 长生村 罗桥村 石告村

黄草村 凉风村 四合村  叶坝村 三丘村 塔弯村 

4 四川省资中县走马镇

资中县辖乡。1815年置大有乡,1958年改公社,1962年改走马场公社,1965年更名走马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3公里。海拔高度:402米。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3.4万。成渝公路过境。辖钟家、张家嘴、庙湾、叶家花园、陈家坪、乌龟山、打锣山、东岳庙、令牌石、东溪湾、帽角山、泡桐湾、石方碑、新合村、走马扁、三官堂、坳堰塘、花树湾、漂井坳、瓦子坳、吊脚楼、九龙眼22个村委会和走马场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是明大臣左文明,清布政史孙宏仕的出生地。

走马镇下辖村:

钟家祠村 张家嘴村 庙湾村 叶家花园村 陈家坪村 乌龟山村 打锣山村 令牌石村 坳堰塘村 花树湾村 漂井坳村 瓦子坳村 吊脚楼村 九龙眼村 东溪湾村 帽角山村 泡桐湾村 石方碑村 东岳庙村 新合村 走马碥村 三官堂村 走马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5444

男 18634

女 16810

家庭户户数 9869

家庭户总人口(总) 33416

家庭户男 17582

家庭户女 15834

0-14岁(总) 8158

0-14岁男 4228

0-14岁女 3930

15-64岁(总) 24441

15-64岁男 12987

15-64岁女 11454

65岁及以上(总) 2845

65岁及以上男 1419

65岁及以上女 142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2888

相关分词: 走马镇 走马 马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