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走进周期性金融危机的深处

走进周期性金融危机的深处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走进周期性金融危机的深处


《走进周期性金融危机的深处》一书于2009年由金盾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在回顾以往金融危机的基础上,阐述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传导机制、发生原因、影响和各国的救市策略,并对危机进行展望。更重要的是,该书从独特的政治经济学角度深刻地揭示了此次危机的实质,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该书既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又为大众读者了解当前危机提供了便利,是读者朋友们认识当前危机的好工具。



简介


作者:刘明远 陈丰 王桂梅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8256498

装帧:平装

开本:16

定价:32.00

媒体推荐


国家正面临危机,这一点大家已经没有疑问……我们的经济严重衰退。这来源于部分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更由于作为一个整体,我们未能做出面对一个新时代的艰难决策。

——美国总统 奥巴马

我们的金融系统处于失控的状态,人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购买国债和饮用水。

布什先生令我们的政府堕落,并且损害了立法原则。他已经将美国领入“战略灾害”和道德贫穷。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保罗克鲁格曼

世界经济当前正处在动荡之中,饱受全球金融危机之苦。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林毅夫

编辑推荐


据外电报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当年售出的《资本论》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成为当年圣诞节的最佳礼物,这部鸿篇巨著再一次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走进周期性金融危机的深处》即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以新颖广阔的视野,为您解读被数学化、模型化的西方经济学所掩盖的经济规律;与您一起理性思考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和传导途径;揭示周期性繁荣、萧条的客观经济规律。此次金融危机是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美国因此而痛失了雷曼、贝尔斯登等巨型金融企业,欧洲的冰岛则几乎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中国的出口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在人类能够上天入地的现代科技社会,为什么却不能预测并避免周期性危机呢?这或许正如牛顿所说的那样: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目录


第一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经济危机

第一节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

第二节 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

第三节 从美国经济危机到全球经济危机

第二章 走进1929年大萧条

第一节 1929年大萧条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罗斯福新政

第三节 金融体系大变革

第三章 历次金融危机比较研究

第一节 史书上记载的最早金融危机

第二节 金融危机的现代形式

第三节 近代三大金融危机回顾

第四章 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原因和传导机制

第一节 谁吹大了金融泡沫

第二节 谁吹破了金融泡沫

第三节 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

第五章 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

第一节 马克思过世之后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第六章 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

第一节 美国经济大萧条是否已经来临

第二节 全球经济难以独善其身

第三节 金融危机中的主要货币博弈

第七章 世界各国纷纷举起救市大旗

第一节 美国经济救援计划的台前幕后

第二节 为应对危机全球协同救援

第八章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出口贸易遭遇寒冬

第二节 中国资本市场焦点不断

第三节 中国政府在行动

第九章 展望全球金融危机

第一节 正在走向危机深渊的世界经济

第二节 对危机发展前景的预期

第三节 谁将最先走出危机

序言


在本著作交稿付印之际,其出版的意义似乎比我动笔前重要了许多。

一是持续了一年多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进一步恶化,并迅速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在危机中开展了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救市行动,救市措施不断出台,救市的规模和直接介入的程度不断提升,但金融危机仍在继续,经济衰退还在蔓延,各国政府还在救市和刺激经济的政策中艰难抉择。

二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内,不仅没有给资本主义带来好运,反而帮了倒忙,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重新趋于尖锐化,使本来已经走向缓和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重新出现加剧的趋势,它已经无法解释在自己的作用下酿成的恶果。

三是西方世界出现了马克思《资本论》热,书店里《资本论》热销,许多人成了马克思的“粉丝”,其中不乏政界名人,他们对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性表现出极大的敬佩,有人甚至惊叹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预测太准了。

这些事实又一次使我们深信,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是经济学说史上最有解释力的理论之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仍然是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为有效的理论工具,其他任何理论都无法取代其科学地位,努力去发扬和光大这样的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从危机的本质和现象统一的角度认识危机,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解释危机,它把危机看做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均衡与连续关系出现了失衡与中断后的强制恢复,把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正因为运用了这样一些科学的方法,选择了这样一些正确的视角,使它拥有从根本上预防和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办法,这就是通过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途径达到减轻危机打击的目的。事实上,由于资本主义在战后采取过一系列缓解基本矛盾的政策措施,曾一度使危机出现了缓解的趋势。所以,从根本上说,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才能够解开西方经济学者的困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18世纪末,随着产业革命和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此后随着条件的逐步成熟,危机逐渐加深,其范围逐渐扩大,并在1825年迎来了第一次普遍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此后一百多年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基本上很有规律地每隔10年左右发生一次,尽管这些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各具特色,但其基本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这就是:绝大多数危机首先发生于对世界经济具有支配地位或成长最为迅速的经济体,然后通过贸易、金融等途径向其他经济体传播、蔓延;绝大多数危机首先发生于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领域,然后向其他产业蔓延;每次危机发生前都伴有滥设企业、极度投机、生产发展、购销两旺等特征;每次危机都伴有生产过剩、企业倒闭、股市暴跌、工人失业、信用关系中断等现象;危机表现为10年左右的周期;危机有逐渐加剧的趋势。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过多种危机理论,这些理论几乎都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归结于经济生活中的某些偶然因素,都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客观必然性,都试图在不改变资本主义本质关系的条件下,采取某些措施或改变某些做法达到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目的,尽管这样的尝试屡试屡败,但是他们还是坚持屡败屡试。

在写作《资本论》之前,马克思对发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危机就已经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他对这种危机的实质、根源、发展规律、基本特征等已经做了原则性阐述,认为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周期性激化的结果,它的周期性发生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在其自身范围内无法克服危机。他把这些科学论断写入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表明了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看法。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详细地跟踪分析和研究了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世界经济危机,这些研究工作一方面不断地检验了他以往的研究成就,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经过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理论构思和理论创作,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结构、分析范式和分析结构已经基本成形,剩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系统的、详尽的理论阐述。

从马克思已经完成的文献来看,其危机理论中最为关键的结论应当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产阶级经济的一切矛盾的表现,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充分展开后的结果,是资产阶级经济关系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经济关系的对立和统一的运动。经济的正常运转意味着它的内在要素处于统一的状态,一旦这些要素彼此分离和彼此独立,其发展的趋势就是使这些已经彼此分离和彼此独立的因素趋于统一,而这种统一的过程就是危机。

这种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在现实中表现为:代表着一个经历两个对立阶段的运动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两个阶段的统一,那么,这个运动同样本质上也是两个阶段的分离和彼此独立。由于它们有内在联系,所以“有内在联系的因素的独立,只能强制地作为具有破坏性的过程表现出来。正是在危机中,它们的统一、不同因素的统一才显示出来。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因素所具有的彼此的独立性被强制地消灭了。因此,危机表现为各个彼此独立的因素的统一。没有表面上彼此无关的各个因素的这种内在统一,也就没有危机。”“一切平衡都是偶然的,各个领域中使用资本的比例固然通过一个经常的过程达到平衡,但是这个过程的经常性本身,正是以它必须经常地、往往是强制地进行平衡的那种经常的比例失调为前提。”

虽然马克思对这些结论的系统阐述尚未完成,但对其科学性已没有多大影响。由于马克思创造了科学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从而使他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预言家,他曾较为准确地预测过他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危机,并且在危机发生之前就能够对危机将要发生的领域和程度做出某些符合实际的预言。

相比较而言,今天的那些“马后炮式的经济学家”或“事后诸葛亮式的经济学家”们,尤其是那些瞧不起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人,应当在马克思的危机理论面前感到惭愧,尤其是当他们一次次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某些人不适当的经济行为、监督与管理不到位等偶然因素时,不知是否曾想过资本主义为什么总要屡犯那些低级错误?

在马克思之后的近一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伴有股份制、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福利国家制度、经济关系的国际调节等逐步推进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经历了由逐渐加剧到逐渐缓和的转变,出现了经济周期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交错、再生产各阶段交替进程模糊、生产力过剩和大量失业同时并存、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交织并存等新特征。面对这些变化,主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的来说做到了与时俱进,在继承发扬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进行了理论创新,对现实经济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做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

不仅如此,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有史以来发生过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总结和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提出了比例失调论、生产与消费矛盾论、崩溃论、消费不足论、投资过度论、长波论等学说,以及经济危机的教科书分析模型。学者们在经济危机的原因、传导机制、经济周期长度、周期各阶段特征、中间性危机、结构性危机、“滞胀”现象等领域进行过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当然,一些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声音也经常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部,引起过数次世界范围的激烈争论。在革命和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服务于革命目标,那些只注重根本原因研究而忽视对具体原因分析,只注重规范性论证而忽视实证性分析,只注重本质关系研究而忽视对经济运行的探讨等做法,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偏激,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是较为合理的做法,后人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过多的不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苛求。

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行列中,希法亭承认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但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垄断组织作用的加强,出现了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的暂时性得以延伸,危机得以减缓或至少是抑制危机对工人的消极影响。列宁在继承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基础上,对当时盛行的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思潮进行了批判,坚持认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由于基本矛盾具体地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表现为对这两对矛盾的分析,包括列宁在内的许多前苏联学者——如瓦尔加、门德尔逊、库钦斯基等人——都采用这种模型分析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结果形成了一个结构相对稳定,很适合为战争和革命目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模型,并且在50年代被教科书所吸收,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标准模型。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经济危机起反作用的因素陆续出现,与此相适应,逐渐形成了“教科书模型”或“基本矛盾模型”的改进型。分析的侧重点也由对基本矛盾的分析逐渐转向对基本矛盾与起反作用因素之间矛盾的分析,分析方法也更加多样化,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领域,使模型不仅适合于对本质关系的分析,还适合于对经济运行的分析。

西方学者在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因素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除了学术争鸣的因素之外,事实上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和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视野,属于有益的探索。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指责明显地犯了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同的错误——用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方法论挑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这样的理论是不值得讨论的,因为他们忽视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进行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比较现有研究长波现象的文献,尽管分歧难以弥合,但有两点长处值得肯定:一是运用统计数据、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手段证明了长波现象的存在,表明长波现象是实证分析的结果;二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长波现象存在的原因,尽管带有学术争鸣的色彩,但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现实经济关系的结果。长波理论尽管尚未成熟,但它已成为许多学者解释世界经济发展史、预测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有效工具,许多国家的战略决策、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都受到了长波理论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到8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总体上逐渐趋于缓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趋于模糊;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震荡逐渐减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交错出现;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

面对这些新变化,有些人把二战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称作“古典危机”,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危机称作“增长型危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不再有发生古典危机的可能性。有人甚至认为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实经济生活中只存在无规则的经济波动。

受这种偏见的驱使,许多人失去了理论洞察力,迷失了寻求真理的方向,他们不仅自己放弃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的研究,还规劝他人不要再做那种“徒劳无益”的工作。许多缺乏科学眼光的人不再关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也很少关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其学术热情极大地转向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引进、介绍、解释这些理论并将其用于解释现实经济周期在很长时期内成了学术界的时髦。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相关的研究成果很难发表,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些过时的话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政府主导型经济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些人也竭力予以附和,但来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声音微乎其微。很少有人认为它是一场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的发生具有客观必然性,绝大多数人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缘于偶然因素,如果相关国家能对以往的经济政策进行必要的修正,按照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行事,就会从根本上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出尽了风头,贩卖这些理论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有直接的关系,并且为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应当说明的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逐渐趋于缓和,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奉行了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有效地缓解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减轻了危机的强度,打乱了危机发生的自然频率。由于这些干预政策并未触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所以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占据主流经济学的地位,资本主义又开始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重新出现加剧的趋势,其发生频率、普遍性、同期性、传导路径等再一次向古典经济危机回归,只是危机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突出地表现为周期性产业危机转变为周期性金融危机。

事实再一次证明,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就仍然具有生命力。

作为本书的三位作者,我们都有经济学博士学位,而且有共同的研究方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的历史、理论和现实。1997年,因为跟踪研究亚洲金融危机,使我们走上了长达十几年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问题的道路。我们深入、全面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的历史,研究了各种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流派,事实使我们确信,唯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才能够令人信服地解释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现象。

所以,与当前那些热衷于描述危机之表面现象的应时之作不同,本书虽然也注重对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现象的描述,但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层层深入,在充分认识了这次危机之本质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危机的本质与现象、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表现形式,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现代周期性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实质、表现形式和根源。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既能给理论工作者提供一种认识当前经济危机的视角,也能够为普通读者了解当前危机提供便利。我们深知兼顾所有读者、实现多重目标绝非易事,但我们为此尽了最大努力。

在本书即将与读者见面之际,我们要感谢责任编辑吴应宁先生,他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做了许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