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是具有多年行业经验的信息通信与建筑智能化专业人士呈现给行业的“应用佳作”,其目的在于和行业朋友分享、交流、探讨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应用、产品使用、热点问题等。该书较详细地提供了数据中心机房布线系统、光纤布线系统、屏蔽布线系统、布线工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需要掌控的要点——优化的设计方案、新技术的应用要求与规定、产品的性能指标与配置、布线工程的实施安装与检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并附有相关应用案例供读者参考,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图书信息


书 名: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

作 者:张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7月1日

ISBN::9787302229674

开本:16开

定价: 78.00元

内容简介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是《数据中心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白皮书》、《光纤配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检测技术白皮书》、《屏蔽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检测技术白皮书》、《综合布线系统管理与运行维护技术白皮书》的汇编册,每个专题技术白皮书包括:研究的范围与依据、术语、概述、系统设计、产品选择、系统配置、工程案例与热点问题分析等内容的介绍。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并附赠光盘一张,内有大量综合布线相关产品类型、产品安装、工具演示等视频资料。

图书目录


数据中心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白皮书

1 引言 1-1

研究的范围 1-1

研究的依据 1-1

2 术语 1-3

3 概述 1-5

3.1 数据中心定义 1-5

3.2 数据中心系统的组成 1-5

3.3 国内外机房等级及分类 1-6

4 布线系统设计 1-9

4.1 数据中心布线的空间构成 1-9

4.1.1 计算机机房内布线 1-9

4.1.2 支持空间 1-10

4.2 数据中心布线规划与拓扑结构 1-12

4.2.1 数据中心网络布线规划 1-12

4.2.2 数据中心网络布线拓扑结构 1-12

4.2.3 用户需求分析 1-18

4.3 产品选择 1-25

4.3.1 线缆 1-25

4.3.2 机柜/机架 1-26

4.3.3 配线架 1-27

4.3.4 线缆管理器 1-28

4.3.5 设备线缆与跳线 1-29

4.3.6 预连接系统 1-30

4.3.7 线缆/跳线标签系统 1-31

4.3.8 走线通道 1-31

4.4 通道设计 1-32

4.4.1 架空地板走线通道 1-32

4.4.2 天花板下走线通道 1-32

4.4.3 走线通道间距要求 1-33

4.4.4 走线通道敷设要求 1-34

4.5 机柜机架布置设计 1-34

4.5.1 机柜/机架安装设计 1-34

4.5.2 配线设备安装设计 1-37

4.6 接地体与接地网 1-38

4.6.1 接地要求 1-38

4.6.2 数据中心内接地系统结构 1-39

4.7 管理 1-40

4.7.1 标签标识 1-40

4.7.2 连接硬件标签系统 1-41

4.7.3 布线管理系统 1-41

4.7.4 标识设计 1-42

5 布线系统施工与测试 1-46

5.1 配线设备安装 1-46

5.1.1 线路施工 1-46

5.1.2 线缆端接 1-46

5.1.3 通道安装 1-47

5.2 接地体与接地网的安装 1-48

5.2.1 机架接地连接 1-48

5.2.2 机柜接地连接 1-50

5.2.3 设备接地 1-51

5.3 测试 1-51

5.3.1 测试对象特点 1-51

5.3.2 测试方法 1-51

6 布线配置案例 1-54

6.1 配置方案一——4级数据中心机房设计 1-54

6.1.1 布线系统构成 1-54

6.1.2 产品选择与配置 1-55

6.1.3 配线区方案说明 1-56

6.1.4 机柜与接地 1-58

6.2 配置方案二——3级数据中心机房设计 1-59

6.2.1 项目概述 1-59

6.2.2 方案设计说明 1-60

6.3 配置方案三——数据中心机房工艺要求设计 1-62

6.3.1 数据中心布线构成 1-62

6.3.2 数据中心机房布置 1-67

6.3.3 数据中心机房工艺对土建要求 1-67

7 热点问题 1-69

7.1 数据中心内线缆管理是否必要 1-69

7.2 为什么需要支持10G应用 1-69

7.3 如何看待外来串扰(Alien crosstalk)对数据中心布线的影响 1-69

7.4 如何处置数据中心内的废置线缆 1-69

7.5 如何考虑使用高阻燃等级的线缆 1-70

7.6 数据中心内的交叉连接是否必要 1-70

7.7 数据中心内的服务器可以直接连到核心区的交换机吗?怎么连 1-71

7.8 冷通道下面可以走线吗 1-72

7.9 布线系统对数据中心的节能环保有积极的措施吗 1-73

光纤配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检测技术白皮书

1 引言 2-1

1.1 应用范围 2-1

1.2 编制依据 2-2

1.2.1 参考和引用的标准和规范 2-2

1.2.2 标准简要说明 2-3

2 术语 2-5

3 光纤配线系统设计 2-8

3.1 概述 2-8

3.2 光纤配线系统构成与工程界面 2-9

3.2.1 住宅光纤配线系统 2-9

3.2.2 工业园区和专用网光纤配线系统 2-11

3.2.3 公共建筑光纤配线网络构成 2-11

3.3 光纤配线系统拓扑结构 2-12

3.3.1 环型网络拓扑结构 2-12

3.3.2 星型网络拓扑结构 2-12

3.3.3 树型网络拓扑结构 2-13

3.4 信业务与接入网技术 2-13

3.5 光纤需求分析 2-14

3.5.1 电话交换机(PABX/ISPBX) 2-14

3.5.2 计算机网络(LAN) 2-20

3.5.3 视讯业务网络 2-26

3.5.4 其他业务网络 2-27

3.6 管线建设规模预测 2-27

3.6.1 引入信息通信中心机房管道 2-28

3.6.2 管道容量确定原则 2-28

3.6.3 交接箱容量测算 2-28

3.7 预测汇总 2-29

3.8 光纤链路的衰减计算 2-29

3.8.1 包含光纤分路器的光纤链路 2-30

3.8.2 不包含光纤分路器的光纤链路 2-32

3.9 需求分析表 2-33

4 光纤产品组成与技术要求 2-36

4.1 光缆 2-36

4.1.1 光纤分类 2-36

4.1.2 光缆分类 2-40

4.1.3 色谱 2-43

4.1.4 接地 2-46

4.2 光纤的接续与端接 2-46

4.2.1 光纤接续 2-46

4.2.2 光纤端接 2-49

4.2.3 现场端接连接器 2-50

4.2.4 光纤连接损耗 2-52

4.3 光纤连接器 2-52

4.3.1 一般结构 2-52

4.3.2 光纤连接器的性能 2-53

4.3.3 光纤连接器 2-54

4.4 光分路器 2-56

4.4.1 熔融拉锥型光纤分路器 2-56

4.4.2 平面波导型光纤分路器(PLC) 2-57

4.4.3 两种类型光纤分路器性能对比 2-57

4.4.4 光分路器的选择 2-58

4.5 光纤系统的配线设备 2-59

4.5.1 室外机房 2-59

4.5.2 室外光纤配线设备 2-60

4.5.3 室内光纤配线设备 2-64

5 产品选择和系统配置 2-69

5.1 应用范围 2-69

5.2 产品选择要素 2-70

5.2.1 光缆终端部位 2-71

5.2.2 引入光缆 2-71

5.2.3 配线部分 2-71

5.2.4 主干部分 2-72

5.2.5 信息通信中心机房 2-72

5.3 应用方案和产品配置 2-72

5.3.1 FTTx全光网络( PON技术) 2-72

5.3.2 光纤+以太交换机解决方案 2-83

5.3.3 HFC光纤同轴混合网络 2-85

5.3.4 SDH/MSTP同步光纤传输网络 2-89

5.4 光纤配线网监测系统 2-90

6 安装设计与施工 2-91

6.1 安装设计 2-91

6.1.1 线路敷设方式确定原则 2-91

6.1.2 室外光缆敷设 2-92

6.1.3 楼内光缆敷设 2-96

6.1.4 管道利用率与弯曲度 2-97

6.1.5 传输线路接地 2-98

6.2 施工要点 2-98

6.2.1 桥架安装 2-98

6.2.2 线槽安装要求 2-99

6.2.3 园区(建筑物之间)光缆布放 2-99

6.2.4 楼宇(建筑物内)光缆布放 2-104

6.2.5 入户光缆布放 2-105

6.2.6 光纤配线设备安装 2-106

6.2.7 光纤极性表示方法 2-108

6.2.8 光纤连接器件的清洁 2-109

7 光纤系统的测试 2-111

7.1 光纤布线系统的一类测试 2-111

7.2 光纤链路测试模型 2-111

7.2.1 测试方法A或称“A模式” 2-111

7.2.2 测试方法B或称“B模式” 2-113

7.2.3 测试方法C或称“C模式” 2-113

7.3 测试要点 2-114

7.3.1 测试标准 2-114

7.3.2 测试光源 2-115

7.4 双光纤、双向(极性)、双波长测试选择 2-115

7.5 卷轴(心轴)光纤测试 2-116

7.5.1 多模光纤测试 2-116

7.5.2 单模光纤测试 2-116

7.6 测试模型选择 2-118

7.7 测试跳线选择 2-118

7.8 非现场测试 2-119

7.9 带分光器链路测试 2-119

7.10 光纤链路的二类测试——光纤链路结构测试(OTDR) 2-119

7.10.1 测试场合 2-119

7.10.2 OTDR曲线 2-120

7.11 测试仪器的常规操作程序 2-122

8 热点问题 2-123

8.1 什么是单模与多模光纤?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2-123

8.2 使用光纤有哪些优点 2-123

8.3 如何选择光缆 2-124

8.4 在光纤的连接中,如何选择固定连接和活动连接的不同应用 2-124

8.5 光纤越来越接近用户终端,“光纤到桌面”的意义和系统设计时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2-125

8.6 光纤连接器可以被直接端接在250μm光纤上吗 2-125

8.7 FC连接器可以直接与SC连接器连接吗 2-125

8.8 光纤的固定连接包括机械式光纤接续和热熔接,那么机械式光纤接续和热熔接的选用原则有哪些 2-126

8.9 在光纤到户系统中对光缆接头盒的要求与电信运营商户外线路中所使用的光缆接头盒有什么不同 2-126

8.10 当敷设管道光缆时,该怎样使用牵引拉手 2-126

8.11 普通层绞式光缆施工应注意什么 2-127

8.12 家居配线箱散热问题如何解决 2-127

8.13 光纤配线网络的节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127

8.14 如何保障无源光网络的安全运行 2-128

8.15 光纤清洁的主要方式 2-128

8.16 光纤产品已经带有了防尘盖,为什么在测试和使用前还需要清洁 2-128

8.17 光纤测试时,为何要用专门的参考跳线来设置参考值 2-129

8.18 在做光纤链路损耗测试时,测试仪开机预热的重要性何在 2-129

8.19 测试损耗时,为何会出现负值?难道被测链路不但没有损耗,还产生了增益 2-130

8.20 不合格链路的故障排除有哪些方法 2-130

8.21 光缆链路产生连接故障原因在哪儿 2-130

附录1:其他相关标准 2-132

屏蔽布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检测技术白皮书

1 引言 3-1

1.1 编写目的 3-1

1.2 参考标准及资料 3-2

1.2.1 国家标准 3-2

1.2.2 国际标准 3-2

1.2.3 行业标准 3-2

2 术语 3-4

2.1 名词术语 3-4

2.1.1 电磁环境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3-4

2.1.2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3-4

2.1.3 场强Field Intensity 3-4

2.1.4 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3-4

2.1.5 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3-4

2.1.6 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3-4

2.1.7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3-4

2.1.8 等电位联结Equipotential Bonding 3-5

2.1.9 总等电位联结端子Main Equipotential Bonding Bar 3-5

2.1.10 等电位联结导体Equipotential Bonding Conductor 3-5

2.1.11 耦合衰减Coupling Attenuation 3-5

2.1.12 转移阻抗Transfer Impedance 3-5

2.2 缩写语 3-5

3 屏蔽布线系统的技术要求 3-7

3.1 电磁兼容性及防护等级 3-7

3.1.1 计算机网络与电磁干扰 3-7

3.1.2 电磁场参数指标 3-8

3.1.3 电磁兼容性等级 3-9

3.2 屏蔽布线系统的特点与要求 3-9

3.3 屏蔽布线系统的应用 3-10

3.3.1 应用原则 3-10

3.3.2 各种应用环境 3-10

3.4 屏蔽布线系统的设计要素 3-12

全程屏蔽与接地 3-12

4 布线系统的接地 3-14

4.1 场地接地系统设计 3-14

4.1.1 进线间接地 3-14

4.1.2 电信间接地 3-14

4.1.3 机房接地 3-14

4.2 机架/机柜接地设计 3-15

4.2.1 机架接地 3-15

4.2.2 机柜接地 3-17

4.3 管槽的接地设计 3-17

4.4 等电位联结导体(BC)要求 3-17

5 产品介绍及产品特点 3-19

5.1 屏蔽对绞电缆 3-19

5.1.1 屏蔽电缆类型表示方法 3-19

5.1.2 常见对绞电缆的种类 3-19

5.2 屏蔽模块 3-22

5.2.1 RJ-45型屏蔽模块与非RJ-45型屏蔽模块 3-22

5.2.2 屏蔽模块的名称及外形示意图 3-22

5.2.3 屏蔽模块的屏蔽性能初判 3-27

5.3 屏蔽配线架 3-27

5.4 屏蔽跳线 3-27

5.5 预端接屏蔽铜缆 3-28

5.6 屏蔽机柜 3-29

5.7 屏蔽机房 3-30

5.8 金属桥架和金属导管 3-30

6 安装设计和施工要点 3-31

6.1 屏蔽施工的基本原则 3-31

6.2 施工前的工程准备检查 3-31

6.3 屏蔽对绞电缆的护套及屏蔽层处理 3-32

6.3.1 含有丝网的对绞电缆 3-32

6.3.2 仅含铝箔层,且铝箔层导电面向内的对绞电缆 3-33

6.3.3 仅含铝箔层,且铝箔层导电面向外的对绞电缆 3-33

6.3.4 屏蔽对绞电缆处理汇总表 3-33

6.4 屏蔽模块端接的技巧 3-34

6.4.1 屏蔽层端接的基本方法 3-34

6.4.2 4对对绞芯线端接 3-35

6.4.3 模块端接完毕后的收尾工作 3-35

6.5 屏蔽布线系统的接地施工 3-35

6.5.1 屏蔽配线架的接地 3-36

6.5.2 机柜接地 3-36

7 屏蔽布线工程的测试与验收 3-37

7.1 系统技术参数及解释 3-37

7.1.1 电气性能指标 3-37

7.1.2 屏蔽层连通性测试 3-38

7.1.3 电缆屏蔽层的等电位联结 3-38

7.2 施工期间的检查 3-39

7.2.1 进场检查与资料检查 3-39

7.2.2 首样负责制 3-39

7.2.3 随工检查 3-39

7.3 屏蔽布线系统的性能测试 3-40

8 热点问题 3-41

8.1 F/UTP电缆和S/FTP电缆的传输性能差异 3-41

8.2 屏蔽电缆的抗干扰能力 3-41

8.3 屏蔽电缆的误码率信息 3-41

8.4 当布线系统采用的是屏蔽6A类系统时,现场不需要测试线外串扰 3-41

8.5 非屏蔽对绞电缆采用的制造工艺已可实现平衡传输,但不足以抑制外界干扰 3-42

8.6 商业建筑中仍需考虑信息泄密 3-42

8.7 屏蔽布线系统接地仅需在配线架端接地 3-42

8.8 屏蔽布线系统如果没有接地,抗干扰能力仍优于非屏蔽布线系统 3-42

8.9 当布线系统已经接地时,仍需要达到等电位联结要求 3-42

8.10 屏蔽布线工程中的“接地”并非特指将干扰信号泄放到“地球” 3-43

8.11 屏蔽布线系统信道测试通过连通性检查,并不意味着屏蔽层没有故障 3-43

附录A 屏蔽系统的故障定位案例 3-44

A.1 芯线与屏蔽层之间短路 3-44

A.2 屏蔽层开路 3-45

A.3 屏蔽层带电 3-45

A.4 屏蔽层测试的完整流程 3-45

综合布线系统管理与运行维护技术白皮书

1 引言 4-1

2 参考标准及资料 4-2

2.1 国家标准 4-2

2.2 国际标准 4-2

3 术语和缩略语 4-3

4 管理分级及标识设计 4-4

4.1 管理级别 4-4

4.2 级别的选择及标识要求 4-4

4.2.1 一级 4-4

4.2.2 二级 4-5

4.2.3 三级 4-5

4.2.4 四级 4-5

4.2.5 建筑物及相关场地及信息点业务的推荐代码 4-5

4.2.6 级别和相关的标识符 4-6

4.3 一级管理系统 4-7

4.3.1 基础设施标识符 4-7

4.3.2 水平链路组件标识符 4-7

4.3.3 水平缆线记录 4-8

4.4 二级管理系统 4-9

4.4.1 基础设施标识符 4-9

4.4.2 电信间标识符 4-10

4.4.3 电信间-水平链路标识符 4-10

4.4.4 建筑物内主干缆线标识符 4-11

4.4.5 建筑物内主干线对或纤芯标识符 4-11

4.4.6 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TMGB)标识符 4-12

4.4.7 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TGB)标识符 4-12

4.4.8 必须的记录要求 4-12

4.5 标识工程示例 4-14

5 色码标准 4-17

5.1 色码使用场合 4-17

5.2 色码标准示例 4-17

6 布线管理的设计 4-18

6.1 管理系统要求 4-18

6.2 管理系统配置原则 4-18

6.2.1 配线管理连接模型 4-19

6.2.2 管理方案设计 4-20

6.3 走线管理 4-21

6.3.1 管槽的标识管理 4-21

6.3.2 机柜和机架的选型和标识 4-22

6.3.3 理线器及其他捆扎附件 4-23

6.4 管理系统验收 4-25

7 标识产品 4-26

7.1 环境要求 4-26

7.2 标识方式 4-26

7.2.1 粘贴型和插入型 4-26

7.2.2 覆盖保护膜缆线标签和管套标签 4-27

7.2.3 配线架和面板的标识方式 4-28

7.3 标签和标签打印机 4-29

7.3.1 标签材料分类和特点 4-29

7.3.2 标签打印机分类的选择 4-29

7.3.3 标签打印方式 4-30

8 跳线管理流程 4-31

8.1 铜缆和光缆跳线操作规范 4-31

8.1.1 规划阶段 4-31

8.1.2 准备阶段 4-31

8.1.3 配线阶段 4-32

8.1.4 验证阶段 4-32

8.2 光缆的极性管理 4-32

8.2.1 一般原理 4-32

8.2.2 插头和适配器互通 4-33

8.2.3 跳线交叉连接 4-34

8.2.4 端到端光纤信道极性管理 4-35

8.2.5 预端接的极性管理 4-35

8.3 光纤跳线及连接器的清洁 4-36

8.3.1 光缆连接器的清洁的重要性 4-36

8.3.2 光缆连接器的清洁 4-36

8.3.3 接触式清洁方法 4-37

8.3.4 非接触式清洁方法 4-37

9 智能布线管理 4-39

9.1 智能布线的实现目标 4-39

9.2 智能布线主要功能 4-39

9.2.1 实时智能管理 4-39

9.2.2 图形化显示 4-40

9.2.3 数据库搜索功能 4-40

9.2.4 网络资产管理 4-40

9.2.5 远程管理方式 4-40

9.2.6 报告功能 4-40

9.2.7 报警功能 4-40

9.2.8 布线管理与IT管理的结合 4-40

9.3 智能布线技术 4-41

9.3.1 系统构架 4-41

9.3.2 电子配线架技术类型 4-41

9.4 系统组成 4-43

9.4.1 硬件组成 4-43

9.4.2 管理软件 4-43

10 热点问题 4-44

10.1 标识的重要性 4-44

10.2 对于已经混乱的布线系统查找目标缆线 4-44

10.3 选用智能布线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 4-44

10.4 在项目的什么阶段开始考虑标识问题 4-45

10.5 数据中心对标识的特殊要求 4-45

10.6 布线系统标识建立的一般原则 4-46

10.7 动态标签与智能配线系统 4-46

10.8 电子配线管理系统和常规布线系统区别 4-47

10.9 对于智能布线系统的验收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