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自私人假设

自私人假设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自私人假设




自私人假设概述


自私人假设认为:人都是自私的。

迄今为止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其主要结论是以理性的自私人为基本前提的。

经济学没有把利他主义作为自己的分析前提,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把所有人都看作是自私鬼,而是因为为了解释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尤其是市场运行机制,只需要自私人假设就够了,利他主义假设是不需要的、多余的。主流经济学的成功在于它的理性的自私人假设恰好足够描绘日常经济活动及其它一些活动中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的大多数活动中,其追求满足和快乐的根本动机都具体表现为利己动机。经济学没有研究为何大多数人具有利己动机,更没有提倡鼓吹人的利己动机,只是以该动机作为实证性的前提去说明人们的经济行为。

从可能性上讲,利他主义行为,即便是无限“硬”利他行为,只要是理性的,经济学也可以分析。在思想史上,曾经有过由沙夫茨伯里三世伯爵(1671-1713)提出并由哈奇森(1694-1746)系统阐述的心理状态的利他主义假说。也有少数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庇古曾考虑过,如果人们都是利他主义者,经济生活将出现什么状况。经济学家戴维科勒德在其于1978年出版的《利他主义和经济:对非自利经济学的一项研究》一书当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利他主义经济现象。但是,迄今为止的经济学在面对无限的“硬”利他行为时,是缺乏解释力的。它至多只能强调这种行为与个人追求满足和快乐的根本动机并不冲突,但它无力解释这种根本动机为何在某些人身上具体表现为无限的“硬”利他行为。承认这一点并非经济学的耻辱,恰恰可以表明经济学的明智。

自私人假设的批判[1]


在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中,对于自私人假设,往往有三种指责,一种指责认为该假设强调人们只追求物质经济利益、感官满足,忽视了人们对精神满足的追求。第二种指责认为该假设忽视了人们的利他主义行为。第三种指责认为该假设是鼓吹和主张自私自利。

如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是局限于经济生活,那么前两种指责都没有什么道理。首先,自私人假设不能被误解为只是假设人们追求物质经济利益、感官满足,它同时也假设人们追求个人的精神满足,如追求声誉,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等等。经济学假设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这个效用既是物质享受的函数,也是精神享受的函数。许多企业家对利润的追求并不全是为了物质利益,也是为了证明和显示自己的能力,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其次,在研究经济生活时,假定人是利他的,以此为前提将解释不了大多数经济现象,无法理解为何农民要承包,工人要奖金,干部要提薪。

如果把研究领域扩展到经济生活以外,那么第一种指责也同样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它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但第二种指责就值得重视。这种指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经济学家过于自负引起的,同时也是有人对经济学期望过高所致。过于自负的经济学家和对经济学期望过高的人实际上没有充分意识到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它的界限何在,从而对它的任务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要求它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包括由无限“硬”利他动机引发的现象(如江姐的宁死不屈,董存瑞的英雄壮举)。实际上没有哪门人文社会科学可以解释一切人文社会现象,经济学也不例外。经济学可以解释从利己动机出发的所有行为,包括大多数经济行为和许多非经济的行为,甚至“软”利他行为和有限的“硬” 利他行为。但它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起码是发展到今天的经济学还做不到这一点。无限“硬”利他行为及各种非理性行为确实为经济学帝国的扩张划定了一个一时(也许是永远)还难以冲破的界线。

对于第三种指责,必须澄清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某些经济学的以及非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对经济人假设的一种误解。他们不了解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把经济人假设这一对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的前提性假设误以为是经济学家倡导的规范性伦理性行为准则,指责经济学家鼓吹自私自利,要为当前我国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局面负责。确实,在经济思想史上,有一些经济学家赞扬人的自私,如十七——十八世纪之交的曼德维尔,但是他仅仅是在人的自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益的条件下赞扬人的自私的。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们提倡人们自私,大多数经济学家是不主张不提倡自私自利的,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就赞扬并提倡人的同情心,他们也像大多数人文学者一样,希望能看到一个充满道德圣人的理想世界。但他们清醒地知道不能以道德圣人作为分析现实经济生活的前提。假定人人都是雷锋将无法说明计划经济何以低效,也无法说明市场机制如何运行。

实证分析的前提性假设的具体内容必须根据研究的对象来确定,在这个意义上,自私人假设是用来解释和预测经济行为和其它许多非经济行为的理论的一个分析工具。本书根据研究制度演化的需要,对经济学中的自私人假设进行一定的修订,在假设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利己动机主导型的同时,也假设少数人是利他动机主导型。或者更一般地假设所有人都追求其效用最大化,而这种效用是利己与利他这两种行为所导致的效用的加权均值;同时假设不同的人的权重结构会有不同,大多数人赋予利己行为所导致的效用较大的权重而少数人则相反。

自私人假设也并非是与现实毫无联系的纯粹是为了便于构建理论的分析工具,它也是基本符合事实的假设,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且不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动机是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大多数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是什么呢?从抽象的理论出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公有制必然导致公有观念。从事实出发,大多数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依然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们时常说,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当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觉悟,应当一心为公。是的,也许应当如此,但应当如此并不意味着事实就是如此。人们往往把追求自己利益的动机看作是旧制度的残余,把它归结为意识形态调整滞后的结果,从而在分析社会主义的现实经济现象时忽略这种动机的影响。这一点正是以往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现实缺乏解释力的根本原因。经济分析不能以应当有的动机为出发点,只能以事实上存在的动机为出发点。在我们社会中,确实存在不少公而忘私的人,但其人数是如此之少,以至我们的分析还是要假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的最普遍最主要的动机。只有以这个假定为前提,才能对大多数人的各种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才能对各种变量的决定机制乃至制度的演化做出合理的说明。当然,在涉及制度演化时,尤其是当制度演化以革命的方式进行时,还必须假定有少数人是利他主导型的经济人。

如果放弃自私人假设,换上其它什么假设,比如说“雷锋人”假设,我们还能够更好地解释当今中国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吗?当然自私人假设并非完美无缺,要指出它的局限很容易,困难在于找到比它更好的假设。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其它的假设在解释社会现象(起码是经济现象)时表现的比它更糟糕。

任何社会都存在少数利他主导型的人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自私人假设是不现实的。任何理论的假设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符合现实。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基本前提假设是没有长宽高的点,没有宽和高的线,没有高度的面,又有谁在现实世界里见过这样的点、线、面呢,但又有谁敢因此而否定欧几里德几何学是在小尺度范围内对现实世界空间关系的正确抽象。

任何社会都存在少数利他主导型的人这一事实,也不能证伪自私人假设,因为这一假设不必是全称判断,只要肯定大多数人从事经济活动时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就已经可以从这一前提出发借助其它一些假设推导出经济学的各种结论。

相关分词: 自私 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