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壮族医药学

壮族医药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壮族医药学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壮医壮药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祖国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期便萌发了壮医壮药,居住在广西地区的壮族先民们,为了生存和繁衍,便积累了与疾病做斗争的一些有效方法和药物。



医学简介


壮族地区也曾流传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秦汉时期壮药种类已相当丰富,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40余种。当时的岭南越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瘴气经验。唐代以后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并渗透汉医学的壮族医学,壮医方剂学也初见雏形。在唐宋时期的方书中收录了一部分岭南的解毒、治瘴气药方。在医书分类中出现了“岭南方”,标志着包括壮族医药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医药在祖国传统医药学中的明确地位。明清时期,是壮医壮药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壮医壮药除了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广西各地方志有记载外,尚开办有地方医药教育,出现了不少壮族医药家,并办有一些慈善机构,志在救助孤寡老人及贫病无钱求诊者。广西隆林、贵县、沂城、靖西等地均开办有规模较大的药市,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壮医壮药的发展。纵观古代壮医壮药的发展,即使没有文字记载,但壮药通过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壮族医药秘方验方,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壮药资源


壮族聚居地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据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药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在全国名列第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

壮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毒药和解毒药的广泛应用,是壮医的重要诊疗特色和突出贡献,许多药物同时成为著名的中药。例如《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因常服苡仁而能防治瘴疾,后带回中原。苡仁一直是壮医常用药,也是常用中药,盛产于壮族聚居的百色地区各县。在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铁冬青、金银花等壮医常用药。在《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物中,壮族地区盛产的菌桂、牡桂、苡仁、丹砂、钟乳石等被收录。该书中有“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病”等作用的“下药”125种,壮族地区大多有出产。唐代《新修本草》也收载了不少壮药,如蚺蛇胆、滑石、钓樟根皮、茯苓、桂、蒜、瓜芦木、黑石脂、钩吻、白花藤蛇黄、郁金、苏方木、狼跋子等。稍其后的《本草拾遗》,更收载了著名的壮医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这两种药在当时即已作为贡品上贡朝廷。

此外,用密封蒸馏法将丹砂烧炼为水银的先进方法和田七的发现及利用,也成为壮药开发利用并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七是世人皆知的著名中药,活血化瘀,应用广泛。但它首先是一味著名的壮药,是壮族人民对我国传统医药乃至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贡献。此都主产于壮族地区——壮族聚居的广西百色地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明代以前,中原医家尚不知三七为何物,而壮族人民早已使用它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田七治疗内外损伤、瘀血停留等病症,乃壮族人民最早发现及应用,其功是不可泯灭的。现代研究证实,田七内含皂甙等有效成分,具有人参的治疗作用而避免了人参的副作用;国外研究声称三七具有抗癌作用。国内外对田七的开发研究方兴未艾。从田七牙膏、田七花茶到云南白药以及多种心血管病防治药品,都以田七为主要原料或重要成分,产值数以亿计。

主产或特产于壮族地区的壮药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如罗汉果、肉桂、八角、金银花、蛤蚧、蚺蛇、葛根、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特别是田七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并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此药必将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新贡献。广西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如正骨水、云香精、中华跌打丸、金鸡冲服剂、鸡骨草丸。炎见宁、三金片、百年乐、大力神等,多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其他民间单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提高而成。这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中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因而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研究成功的“舒洁药物文胸”、“产妇春浴液”、“神女乐”洗浴液、“童热清”口服液、“胎黄消”口服液等药械,大都是在壮医验方秘方的发掘整理基础上提出来的,投入开发后己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用药习惯


壮药属于发展中的民族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上处于民族药和民间药交融的状态。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因此壮药中动物药占有相当的比例。

壮药的另一特点是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厂,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金石发动毒、箭毒、蛊毒,等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壮医是基于一个极其朴实的真理:有什么样的邪毒致病,必然有相应的解毒药治病,所谓一物降一物。而且毒药在一定的量内,还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的良药,所谓以毒攻毒。正如曾经考察过岭南瘴区的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所以去人之邪气。”

壮族地区草树繁茂,四季长青,使壮医形成了喜欢使用生药的习惯,并提供了使用新鲜药物的环境和条件。临床实践表明:有不少新鲜药物,效果优于干品和炮制品,特别是治疗毒蛇咬伤的草药,一般都是以鲜用为佳。在壮乡广西靖西县,端午节都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药市,上市的生草药达数百种之多,赶药市者上万人。可以说这是交流药材知识和防治经验的良好机会,也是壮族人民崇尚医药的体现。不少民间壮医,从生草药的形态性味,就能大抵推测出其功能作用。并将这些用药经验编成歌诀,便于吟诵和传授。如:藤木通心定祛风,对枝对叶可除红;枝叶有刺能消肿,叶里藏浆拔毒功;辛香定痛驱寒湿,甘味滋补虚弱用;圆梗白花寒性药,热药梗方花色红;根黄清热退黄用,节大跌打驳骨雄;苦能解毒兼清热,咸寒降下把坚攻;味淡多为利水药,酸涩收敛涤污脓等。

壮医药膳


壮医药膳是在壮医药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美味食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壮医在全面分析患者的症状、病因、体质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季节合理运用药膳进行食疗。食补的原则为春升、夏清淡、秋平、冬滋阴。壮医药膳的烹调特别讲究保持食物和药材的原汁原味,使食物与药材的性味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治疗、保健作用。烹调方法有蒸、煮、炖、炒、煲汤等,制作药膳时,还加入一定和调料,增加药膳的色、香、味,提高食欲。

壮族药膳中,蚯蚓、蚂蚁、蜈蚣等虫类,蛇,鸡,猫,老鼠是传统的美食,经烹调加工成药膳食用,如油炸蚕蛹、清补凉炖老鼠等。瓜果是常用的原料,制作出各种民族特色的瓜果药膳,如山楂糕、菠萝盅、石榴汁。此外,壮族人民对米饭的作法也多种多样,竹筒饭、生菜包饭、五色糯米饭享誉海内外,并开始打入国际市场。

壮族人民在传统药膳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药膳,品种不断增加,如药膳罐头、保健饮料、药膳糖果、药膳点心、药酒等,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来客的欢迎。壮医药膳将为人们的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作出更大的贡献。

特色诊断法


壮医甲诊

甲诊是壮医颇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壮医认为,爪甲的不同颜色、形状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病机的变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其诊法是:在自然光下,病人伸出手掌,各指自然伸直,医者于相距一尺处以目直接观察(亦可借助放大镜以观察)。诊察时宜逐一检查各指甲体、甲床、月痕、皱襞及脉络,分辨其形状、质地、颜色、光泽度、动态等。一般诊视两手指甲互相对比,必要时可以诊察两足趾甲。已知的壮医甲诊辨证分类有本色甲、葱管甲、蒜头甲、鱼鳞甲、瘪螺甲、鹰爪甲、匙形甲、扭曲甲、嵴棱甲、横沟甲、软箔甲、粗厚甲、竹笋甲、脆裂甲、胬肉甲、萎缩甲、暴脱甲、白色甲、红紫甲、紫绀甲、蓝色甲、黄色甲、黑色甲、斑点甲、疰蚀甲等。除本色甲外,每一种甲象都各有所指,提示一种或多种病证的存在及轻重缓急情况。

壮医目诊

壮族称眼睛为“勒答”,壮医对眼睛极为重视,认为这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所在。人体脏腑之精上注于目,所以眼睛能包含一切、洞察一切,也能反映百病。眼睛长在“巧坞”上,直接受“巧坞”指挥,因此在疾病诊断上,把目诊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目诊可以确诊疾病,可以推测预后,可以确定死亡。人体内的脏腑气血,“三道”、“两路”、“巧坞”功能等,都可以通过目诊而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

壮医认为,医者的眼睛可以洞察百病,患者眼睛可以反映百病。两者配合,就可以诊断疾病。老一辈壮医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眼睛的神采色泽、灵活度、干涩、视力、脉络等诊断疾病。通过后来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并受牛、马等兽医目诊的启发,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壮医目诊法。现代壮医在继承前辈目诊经验的基础上借助放大镜技术,把壮医目诊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四倍放大镜下,他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巩膜的色泽、形态以及眼睛上脉络的细微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位,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并作出预后诊断。初步的整理研究观察表明:人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不同部位的病变,都可以在眼白膜(巩膜)上有特定的讯号反映区;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疾病,在反映区上可有不同的异变讯号。还可据以判断疾病的新旧轻重。如“着色深浅判新久,弯曲频率别轻重,脉络混浊有湿毒,脉络散乱为风毒,脉络近瞳属于火,脉络靠边属于寒,黑斑瘀来蓝斑虫,目诊仔细辨分明。”等歌诀都是壮医专家目诊临床经验的总结。

壮医重视目诊,但并不排斥其他多种诊断方法。如问诊、闻诊、脉诊,甲诊、指诊、腹诊等,都具有一定的特色。特别是问诊主诉,是症状诊断的主要依据。那些造诣较深的老壮医,往往掌握多种诊断手段和方法,在临床上合参运用,得心应手。壮医基于天地人三气同步和人体也是小天地的认识,对人体与外界相通的一些器官,如眼、耳、鼻、口、舌等,认为又可作为人体各部分的缩影或反映,在疾病诊断上具有特殊的定性定位和预后价值。验之临床,往往也颇为准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壮医对“三道”排泄物(尿、粪、泪、涕、呕吐物等)的观察也比较重视和认真,以其颜色、形态、气味、数量的异常变化,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

壮医内科


一. 跌打损伤

治疗方法:

1. 局部按摩。

2. 受伤初期用冷敷,最好用冰水、冰块,防止出血。

3. 擦跌打药酒或扭伤灵。

4. 外敷草药,大接骨草、水泽兰、冬青、柚子叶、柑果叶适量捣烂外敷。

5. 抬高患肢。

处方一:大罗伞15克,小罗伞15克,七叶莲20克,两面针10克,九里香20克,田七须15克,寮刁竹20克,泡米三花酒1000ml,既可外擦,又可少量内服。

处方二:鹅不食草、马鞭草、泽兰、八角枫、九节风、苏木叶、刘寄奴、韭菜根、田七叶、大风艾、香辣蓼。捣烂如泥,外敷或浸酒外擦。

处方三:外伤瘀血,苏木叶500克,五月艾叶500克,捣烂醋炒热装袋外敷。

二. 烧伤

治疗方法:

1. 虎杖2500克,煎成浓汁外涂,可加适量冰片。

2. 将蚯蚓洗净,待水干后,拿白糖少许,将蚯蚓和白糖放入一只杯子内,待白糖溶解后用羽毛蘸药,涂患处。如烧伤不太严重,可用此方。多涂几次,伤口即愈合。

3. 将绿豆粉放铁锅内炒至橙黄色,然后与酒渗和,使液体不要稠,也不要太稀,用鸡毛蘸汁涂患处,一日三次。

三.毒蛇咬伤

总的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通关开窍,祛风活络等。不管哪种毒蛇咬伤均可根据“毒不进,蛇毒内结,二便不通,蛇毒内攻”、“实则泻之”的蛇毒伤治则,以清热解毒为原则,采用通便利尿之法,使吸收到体内的蛇毒迅速被“解”和“排”。

1. 慈菇叶(三叶半夏),从汉朝开始一直使用,是治蛇咬伤的良药。

2. 七叶一枝花:民谣“有了七叶一枝花,不怕深山大毒蛇”。

3. 半边莲草,既能外搽又能内服,是治毒蛇咬伤的特效药。

4. 凡毒蛇咬伤者最好即时饮醋一碗,使蛇毒不致扩散。

根据毒蛇咬伤情况,选以上药品1-3种进行处理,配合其它措施同时应用。

四.创伤

身体受到外来暴力或刺激,皮、肉、内脏受到破坏,并有全身或局部反应者称为创伤。包括软组织挫伤、关节扭伤等。

治疗方法:

1. 早期可用冰块或冷水进行冷敷,防止出血。

2. 如有血肿,可用三棱针刺加拔罐放血。

3. 局部按摩。

4. 外用水泽兰、大小驳骨、五色花、大风艾适量捣烂外敷。

外治疗法


壮族人民主要聚居于岭南,特别是广西一带,气候炎热,多雨多湿,病多瘴毒时疫,风湿挛痹,故在对疾病的成因及治疗上也受该地区的气候及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外治为主,广泛应用骨针、陶针、金针、砭石等外治器具治疗疾病的习惯。

壮医外治法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陶针疗法:为古代壮医传统疗法。用陶片或瓷片洗净,在患者体表特定部位进行浅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常用于治疗瘴毒、痧毒等病。其取穴不循中医经络,而是对体表分野取穴,通调气血,补虚泻实,实为特色之一。

骨弓刮法:用马、鹿等兽骨制成骨弓在患者的头颈部、肩背部等部位进行刮治的一种疗法。或选用不同药物的根茎作为刮治工具,如对壮热实证,常用芭蕉根蘸石灰水刮治。邪毒深入,则用野芋根刮治,是壮医解毒祛邪、内病外治的又一写照。

角吸疗法:是壮医最具特色的传统疗法之一。常用山羊角、黄牛角等作为器具,于体表选定穴位上置壮药一小块,药块中央放可燃物如小油捻子或酒精棉球,不能溢出药块边缘,点燃加热后用角罩盖。呈现负压,产生作用。此便开“拔罐之先河”。

药线点灸疗法:采用经过药物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以局部的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机体气血归于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此法经后世壮医药科研人员的进一步整理完善,成为壮医较有影响的疗法之一而流传全国以至海外。

挑针疗法:又叫挑治疗法,是以针(刺)挑破皮肤纤维使之微微出血的一种外治方法。此疗法治疗范围较广,一般疾病都可运用。

药治疗法:是采用中草药煎水熏洗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法借助药力和热力,以通透肌腠,散寒除湿,活血祛瘀。可用治四肢关节不利,中风后遗症等。

痧病治疗


痧病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全身酸胀、酸痛、口淡纳差、四肢无力,也有部分病人出现胃肠症状,如腹痛、腹泻,西医往往诊断此病为“感冒”、“流感”。壮医民间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较为丰富,归纳如下:

1. 刮痧、挟痧、角痧(拔火罐),还有用野芋头烧热后进行药刮,鸡蛋、银器刮等。

2. 挑刺法:用三棱针挑刺颈、背、胸部20-30处,并挤出少许血。

3. 服药:①金银花(或藤)、山芝麻、青蒿、黄发果叶各30克水煎服;②生发15克,红糖20克水煎服;③感冒头痛严重者,用根葱白十根、蒜三根,粘米煮粥二饭碗,粥将熟时放葱、蒜再煮沸,趁热一次吃完后盖被使全身出汗;④如发高热者用野芋头60克切片加米炒黄后用水煎服。

皮肤科


壮医皮肤科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治疗特点以草药外洗和外搽药为主,同时也有内治法,疗效显著,不但能医治一般皮肤病,也能医治一些顽固性皮肤病,受到人们的欢迎。

湿疹

湿疹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湿疹皮疹呈多形性,红斑、丘疹、水泡、摩烂、渗液、结痂,瘙痒最后脱屑而愈。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未彻底治愈演变而成,病程数周数月至数年不愈。

治疗:

1.艾灸阿是穴、曲池、血海、大椎、合谷。

2.渗出液多可用煅石膏、煅明矾各适量研粉过筛,调茶油外搽。

3.选用木黄连、苍耳子、苦楝皮煎水外洗。

4.芦荟100克,捣烂涂患处。

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是药物经口服、注射、吸入、灌肠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炎症,也可同时累及粘膜,不同的药物可引起相同的皮疹,有红斑、丘疹、水疱、脓疱、风团、结痂、色素沉着等。自觉瘙痒、疼痛,严重的有高热、肝、肾及造血功能、神经精神障碍。

治疗:

1. 雷公藤、车前草、白茅根加白糖煎水1000~1500ml.

2. 局部用杠板归、九里明煎水外洗,或用灯火隔叶灸。

3. 停止原来引起过敏的药物。

蛇串疮

蛇串疮西医称带状疱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好发于侧胸部、腰部、腹部、四肢、臀部等处。发生在躯干四肢时可依次排列成带状,呈单侧分布,患者自觉局部灼热和剧烈疼痛,常不易忍受。

治疗:

1. 用鲜马齿苋捣烂外敷。

2. 针刺合谷、曲池、三阴交等穴。

3. 壮医药线点灸局部阿是穴20~30转。

4. 七叶一枝花10克,研粉调醋,外擦患处。

黄水疮

此病好发于头、面部和四肢,也可全身生长许多黄豆或更大的脓疮。常发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儿童。很痒,抓破后流黄水。西医称此病为脓疱疮,属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多数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治疗:

1. 九里明、桉树叶、苦楝皮、苍耳草、青蒿等。取其中两三种水煎外洗。

2. 内服清热解毒药:木黄连、野菊花、一点红、金银花各20至30克,水煎服。

3. 千里光100克,百部10克,花椒5克,苦楝皮100克,木鳖子100克,水煎外洗。

牛皮癣

牛皮癣因患部皮肤粗糙如牛皮故得此名。西医称为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官能症,原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心神经功能紊乱或过敏有关。发生在身体接触磨擦的部位,如颈部的对称,奇痒,搔抓后呈丘疹状,日久皮肤形成苔癣化,纹变深、肥厚、干燥为其特征,病程缓慢,常易复发。

治疗:

1. 蒜泥外敷加艾灸局部。

2. 外搽壮药止痒酊。

3. 表浅火针治疗,每次可针20至30针。

4. 耳针:肺、神门等穴。

5. 鲜生地100克,洗净切片后直接外搽局部,直到有热感为止,一日是3次,15天为一疗程。

相关分词: 壮族 医药学 医药 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