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转身鼓

转身鼓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转身鼓


转身鼓是流行在襄汾县贾庄乡令伯村的一种鼓乐形式,它没有任何伴奏,只是由四个大花鼓、八名演奏员、两人对击一鼓所组成,击奏起来以转身为基本动作,所以叫做“转身鼓”。

转身鼓的艺术特色:

一、它是把击鼓心、敲鼓边、碰鼓槌所发出的咚、唧、扎、马四种基本声音,有节奏、有规律、有快慢、有强弱地运用到各种曲牌中,使之构成和谐而形象的音乐。表演起来,以击鼓心为咚,碰鼓槌为唧,右手击鼓边为扎,左手击鼓边为马。同时,根据内容变换各种动作,其音色丰富多变,形象生动,如表演《小娃摇耧》,声情并茂,立刻把观众带到那紧张而愉快的春播中去,表演《麻雀喳蛋》一曲,鼓手们将小麻雀叽叽喳喳的欢叫声,表现得活灵活现,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二、表演以热情火爆见长,鼓点紧凑,节奏明快,动作干净利落,潇洒大方,手、臂、腿、脚、腰,都非常灵活,击鼓时以各种转身动作姿态及踏步、半蹲、扭腰为多见,舞姿有张有弛,繁而有序;

三、“转”是转身鼓的突出艺术特点,每个鼓手都不停地围着鼓边击边转,每对鼓手分别以左右转身击鼓,内圈的四名鼓手要边自转、边集体逆时针方向朝左移动位置;

四、曲牌与动作各自对称。转身鼓的曲牌,一般均由三段组成,除《击马扎》一曲略有不同外,其他所有曲牌的开头和结尾相同,表演动作也没有多大差异。每个曲牌的中心部分,是其精彩华丽的乐段,大小句型都是对称的。这种音乐和动作的对称性,就便于人们学习与传授。

转身鼓的曲牌(亦称鼓点),都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四十余个曲牌中,有表现各种击奏技巧的,如:《扎唧咚》、《咚击扎》、《咚扎唧》、《咚咚唧咚咚》、《扎咚哪咚扎》、《卿咚扎》、《顶鼓槌》等;有表现各种舞蹈动作的,如:《转鼓一》、《转鼓二》等;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生产的,如:《抉面片》、《摘豆角》、《缠穗子》、《先生过桥》、《小娃摇耧》、《厦坡里滚核桃》等;有体现人们传统欣赏习惯的,如:《珍珠倒卷帘》、《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等;有反映生物和自然现象的,一如:《鹭鸳跌跤》、《狮子大张口》、《老官绊牙》、《麻雀喳蛋》等。这些曲牌,欢快流畅,悦耳中听,扣人心弦。从情绪上反映了人们欢欣鼓舞的心理,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所以,它具有田园风味和地方特色。

转身鼓历史悠久,据传始于明代万历年以前。据令伯村民间老艺人李天福(1921年生)介绍,他12岁时,就参加表演转身鼓,抗日战争前,令伯村村北头有一座娘娘庙,庙内有一台八抬轿,专门为接送娘娘用的,在轿子的左窗上,写有明万历年对转身鼓重修的字迹。李天福热爱转身鼓,注意其源流,所以他对此记忆犹新。1979年在襄汾县侯村、南董等古墓中发掘的金代许多砖雕,有不少戏俑、舞俑、乐俑,其中就有象转身鼓表演的乐俑,说明在金代时期,就有这种鼓乐表演的雏形了。

转身鼓是迎神仪式、祭祀活动的产物。抗战前,令伯村和周围的张礼、上靳、温泉、小韩、焉里、贾庄、辛建等七个村,共同祭奉一个娘娘神,这八个村都建有规模、样式完全相同的娘娘庙,里边都有一尊娘娘塑像。娘娘神轮流在各村居住一年,八年一轮,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开始接送。接娘娘的村子,要由会首、长老、绅士带领着庞大的仪仗队伍前去迎接。因为令伯村是八个村的首家,所以,这里则独有转身鼓。那时,表演者均系男性,其装饰:头戴“万”字或“寿”字金色图案的红缨瓢帽,吊有黑丝辫子,上身着淡青长大褂外套白云边多扣门背心,下着红绸裤,挂着绣花荷包扇络子,脚穿云头鞋。接神仪仗队声势浩大,先由一人鸣锣开道,接着由一人身穿清代官服,骑着大红马,带领由男子组成的马队,后跟一组鼓车队(即由一头大键牛拉着一辆特制大车,车上平放一辆直径五尺的大鼓,由两人击打,七锣八镲伴奏)。再后是由十多人组成的民间吹鼓乐队,包括转身鼓音乐。后面有男女两个神童,手端香炉;沿途烟雾缭绕,下面便是八抬轿,内坐娘娘木雕神像,伴以金瓜、钺斧、朝天蹬执事、銮驾和回避、日月扇、万人伞。最后面跟着绅士、乡人等。

转身鼓在路上不表演,只是漫步跟随仪仗队,到了娘娘庙对面的戏台,才正式表演,据说这是专门给娘娘看的。除此而外,它不参加任何节日和庙会的演出活动。因为转身鼓是为接娘娘助兴的,所以,将它的修改年代记载在接娘娘的八抬轿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大民间艺人,破除迷信,打破了敬神八年打一次转身鼓的老规矩,每逢节日或喜庆活动,都要表演转身鼓。同时,改革了服装,增加了女演员,并由广场搬上了舞台,转身鼓遂成了抒发感情,鼓舞人们斗志,为广大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形式。土改时,农民以转身鼓来庆贺自己的翻身胜利,一度被群众成为“翻身鼓”。1952年和1955年,转身鼓分别代表晋南专区和临汾地区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第二届民间艺术观摩大会的演出。并被山西省歌舞团学习后,加工整理成本台的上演节目。十年浩劫中,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被打入冷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转身鼓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培养出了一批男鼓手,还培养出许多女鼓手。1984年春节期间,山西省群众艺术馆专门到襄汾为令伯村的转身鼓录了像。1987年秋,又由临汾地区艺术馆宋庆云同志改编成《转身鼓舞》,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民间艺术节,受到省城观众的热烈赞扬和一致好评,并荣获创作奖和表演奖,后在群众中推广。

转身鼓的名老艺人有:

李英凯(1851~1935) 男,襄汾县令伯村人。他鼓技高超,无与能比,授图传艺,严格有方,培养了许多优秀鼓手,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对令伯转身鼓的繁荣与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张清林(1912~1975) 男,令伯村人,拜师李英凯,从艺五十多年,击鼓技巧娴熟,表演感情充沛,深受人们的爱戴。

李天福 男,1921年生,十二岁时就跟爷爷和伯父李炎云学艺,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他的鼓点打的声音清脆响亮,悦耳动听,舞姿舒展大方,柔中带刚,手臂动作松弛灵活,爆发力很强,他培养的许多接班人,如李崇兴、李福来、刘春梅、李虎彪、王双锁、李学忠、刘贵忠等,都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表演骨干,曾分别参加过全省民间艺术调演。

相关分词: 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