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竹园镇

竹园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竹园镇


1 四川省青川县竹园镇

竹园镇,位于四川盆地北部,青川县南部,有"青川南大门"之称,绵广高速公路、宝成铁路横贯全境,距广元市、青川县城乔庄镇分别为60公里和68公里,与江油市、剑阁县接壤。“512”地震后,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县城乔庄镇部分功能向竹园镇分流。2010年11月,青川县竹园经济开发区在此成立。竹园镇是青川县经济、交通、工业中心,青川县南部区域中心城镇,是该县对外开放与合作的示范窗口。

中文名称:竹园镇

外文名称:Zhuyuan Town

别名:竹园坝

行政区类别:建制镇

所属地区:四川省广元市

下辖地区:2个社区,10个村

电话区号:0839

邮政区码:628115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青川县南部

面积:60平方公里

人口:16,907人(2009年)

方言:四川话(川中片)

气候条件:亚热爱湿润性季风气候

机场:广元机场(50km)

火车站:竹园坝站

车牌代码:川H



^基本概况


竹园镇地处四川省北部,青川、江油、剑阁三县(市)交界处,素有九寨黄龙旅游北环线的要冲和“青川南大门”之称,是青川县的经济强镇,广元市的工业重镇。全镇幅员面积60平方公里,集镇规划区的黄沙坝、竹园坝、陈家坝、凉沙坝、塔坝和史家坝六坝可用平地面积7.5平方公里。宝成铁路复线38公里纵贯全境,距绵广高速公路6公里,全镇辖2个社区10个村民委员会67个合作社(强村并组后6个村32个社),共5143户16907人,其中竹园坝和陈家坝两个场镇常住人口居民和流动居民达6550人。

全镇各村村通公路建设齐全,交通便捷,总里程达60多公里,农村人畜饮水、河堤、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学校、医院等基层服务分布合理,镇内资源丰富,现探明有煤、铝土矿、石灰石、磷铁矿、耐火粘土等多种品位较高的矿产品待开发,有茶、蚕桑、核桃、木耳、油桐等丰富的林产品,传统土鸡、猪、牛等畜产品稳定增长,青竹江流经全境,水资源较为丰富。全镇已建成以硅矿、锰矿加工、建筑建材为主的各类企业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总额均占全县的三分之二。同时,竹园镇是青川县锰业开发基地,西南最大的硅砂基地,中国沥青煤生产基地,工业发展的势头较为强劲。

^历史沿革


^境域沿革

竹园区

竹园区境东北梭溪坝,南朝梁曾置鱼石洞戌,西魏置鱼盘县,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废县后,降为鱼老镇。清雍正时属剑州(今剑阁县)剑门乡。同治十一年(1872年)境属剑州,辖云平保和昭化县清和里辖松盖坝处(堡),春王里辖七岔口,梭溪坝处(堡)的各一部分地域。清宣统二年(1912年),属剑(州)阁县安平乡云平保。民国初,剑阁县设云平团区和昭化县松盖团区。民国24年(1935年),红四方面军建赤化县辖三郎庙、马鹿坝、大佛滩乡苏维埃,同年,红军北上后,设剑阁县三(郎)马(鹿)联保处,属第四(剑门)区署,昭化县设松盖联保处,属第三(三堆)区署。1940年,分别改设为三郎乡(属区未变)和凉葛乡(1946年后属新划的宝轮第四指导区)。

1950年,三郎乡属剑阁县剑门区,凉葛乡属昭化县宝轮区。1951年,分昭化县凉葛乡新置七佛、凉水、楼子、葛底、松盖乡属新置凉葛区,驻地大佛滩(今七佛乡境)。三郎乡增置马鹿乡,属剑门区。1952年,将江油县划归下寺区辖的金山乡划入;将剑阁县划归昭化县下寺区辖的三郎、马鹿乡划入;分凉水乡南建土地乡;将松盖乡划属下寺区;并将凉葛区公所移治马鹿坝。1953年,区境增设大水、黄沙、碾子乡。1954年,昭化县凉葛区公所迁治竹园坝。1956年,将大水乡并入马鹿乡,三郎乡并入黄沙乡,碾子乡并入葛底乡,土地乡分别并入凉水、七佛乡。1958年6月,上寺、白家乡由下寺区划入后,建金山、白家、楼子、七佛、马鹿、凉水、上寺、三郎、建峰9个人民公社。1959年3月,广元、昭化县合并,称广元县,以上各乡均属广元县。1959年,将凉葛区三郎公社更名为竹园区、竹园公社,治地竹园坝。同年,将楼子、凉水公社划归青川县。1961年,从建峰人民公社(原葛底乡)分出原碾子乡境建碾子人民公社。1981年,金山公社因重名更名为金子山公社。1985年,撤广元县建广元市,竹园区属广元市元坝区,由市中区代管。1986年11月,撤销竹园区公所。1989年2月,设竹园办事处,属广元市中心区辖。1991年7月,广元市中区竹园办事处辖竹园镇、马鹿乡、七佛乡、碾子乡、白家乡、建峰乡、金子山乡划归青川县,并设青川县竹园区,辖原属乡(镇)。上寺乡划归剑阁县辖。1992年9月,撤竹园区,建竹园镇,下设金子山办事处。竹园区公所位于广元市西南,西与江油市为界,东与广元市宝轮区接壤,北与青川县毗邻,南与剑阁县相连。辖区面积363.05平方公里。区公所治地竹园坝,距广元市治地60公里,距青川县治地68公里。

竹园镇

今镇境曾于东晋末至西魏置新巴郡、县。刘宋时侨置白水郡。今竹园镇境清代属剑州(今剑阁县)剑门乡辖云平保。清末民初属剑阁安平乡。民国初属云平团区。民国24年(1935年),红四方面军建立赤化县辖三郎庙乡苏维埃,同年,红军北上后,于三郎庙设剑阁县辖三马联保处。1940年,改三马联保处为三郎乡。1951年,分三郎庙乡西北境建马鹿乡,属剑阁县剑门区。1952年,三郎乡同年划归昭化县下寺区后,又划归凉葛区。1953年,分出竹园、陈家、黄沙村建立黄沙乡。1954年,三郎乡东坝村划归葛底乡(今建峰乡)。1956年,三郎乡并入黄沙乡。1958年,东坝村划归黄沙乡,将姚家村划归葛底乡;同年,成立三郎人民公社。1953年,下寺区更名为竹园区,三郎公社更名为竹园公社,隶属未变。1961年,将金山公社的金真和金河大队划入竹园公社。1984年,竹园公社更名为竹园乡。1985年10月,原属广元县竹园区的竹园乡改为广元市元坝区竹园镇。1989年2月,属广元市中心区竹园办事处。1991年7月,划属青川县竹园区。1992年9月,撤竹园办事处,设竹园镇,辖金子山办事处,直属青川县。1995年10月,撤金子山办事处,恢复金子山乡。

竹园镇位于青川县南部东北与广元市中区接壤,西与江油市为界,东与剑阁县毗邻,南与金子山乡为界,北与马鹿乡、建峰乡相连,辖区面积62.65平方公里。镇治地竹园坝,位于东经16520′,北纬3213′,距广元市治地60公里,距青川县城治地乔庄68公里。

^行政区划沿革

竹园区

民国前,竹园区境分属剑阁、昭化县区(无确切行政区划资料)。民国24年(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今区境建赤化县辖三郎庙(辖5个村苏维埃)、马鹿坝(辖3个村苏维埃)、大佛滩(辖1个村苏维埃)3乡苏维埃。同年,红军北上后,设剑阁县三(郎)、马(鹿)联保处(第四区)和昭化县松盖联保处(第三区)。1950年,分属剑阁县剑门区和昭化县宝轮区。1951年,昭化县新置凉葛区辖分凉葛乡新置的七佛、凉水、楼子、葛底、松盖乡,区治地大佛滩。同时,分三郎乡增置马鹿乡,属剑门区。1952年,凉葛区辖七佛乡、凉水乡、楼子乡、葛底乡,增辖金山乡(由江油县划归昭化县下寺区又划入凉葛区)、三郎乡、马鹿乡(由剑阁县划归昭化县下寺区后划入凉葛区)、土地乡(分凉水乡南新置)、松盖乡划属下寺区,凉葛区公所移治地马鹿坝。1953年,增设大水乡、黄沙乡、碾子乡。1954年,区公所迁治竹园坝。1956年辖马鹿乡(大水乡并入)、三郎乡(黄沙并入)、葛底乡(碾子乡并入)、楼子乡、凉水乡和七佛乡(土地乡分别并入)、金山乡。1958年,上寺、白家乡划凉葛区后,建金山、白家、楼子、七佛、马鹿、凉水、上寺、三郎、建峰(葛底更名为建峰)人民公社。1959年,凉葛区更名为竹园区,三郎公社更名为竹园公社,将楼子、凉水公社划入青川县。1961年,分建峰公社建碾子公社。1981年金山公社更名为金子山公社,至1986年,竹园区辖竹园、马鹿、七佛、白家、上寺、碾子、建峰、金子山8个乡51个村368个组(社)。

竹园镇(乡)

今竹园镇境民国24年(1935)未设乡级建制,清属剑阁县剑门乡,清末民初属安平乡,民国初(1912年)属云平团区。民国24年,红四方面军建立赤化县辖三郎庙乡苏维埃,辖5个村苏维埃,同年,红军北上后,属剑阁县第四区三马联保处。民国29年(1940年)设剑阁县三郎乡,治地三郎庙,辖三郎庙、马鹿坝、黄沙坝。民国31年(1942年),三郎乡辖8保92甲,辖区面积139平方公里。民国36年(1947年),三郎乡辖8保74甲。民国38年(1949年)三郎乡辖6保60甲。1951年,三郎乡(属剑阁县第八区)辖史家坝、东坝、文江口、罗圈岩、二房坝、竹园坝、黄沙坝、梨园坝、陈家坝、麻柳林、松林沟、碑垭村。1986年,竹园乡辖竹园、芦山、东曹、松树、银沙、凉沙、白沙、黄沙、金真、金河共10个村60个组(社)。2001年,竹园镇仍辖10村55个社(组),增辖场镇2个居委会。2004年,经强村并组调整后,竹园镇辖4村18组(社),2个社区居委会6个居民小组,即:河口村(金河、金真村合并)、三郎村(松树、芦山、凉沙村合并)、清江村(银沙、东曹村合并)、黄沙村(原境)、白沙社区居委会(白沙村并入白沙社区)、竹园社区居委会(竹园村并入竹园社区)。

^地名来源

今竹园镇治地之竹园坝以小坝周围多斑竹成园而名。

^治地沿革

区治地

南朝梁置鱼石洞戊,西魏置鱼盘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县后,降为鱼老镇,治地在原竹园区境。民国初设松盖团区,治地竹园区境。民国24年(1935年),于竹园区境置三郎庙、马鹿坝、大佛滩乡苏维埃,分别治地于今三郎庙街、马鹿坝街上赵开达宅院(今马鹿乡政府)、大佛滩街(今七佛乡原供销社)。1951年,新置凉葛区公所治地大佛滩。1952年,凉葛区公所移治地于马鹿坝。1954年,凉葛区公所迁治地于竹园坝。1959年,凉葛区更名区竹园区,至1991年划归青川县前,区治地仍为竹园坝。

乡镇治地

民国29年(1940年),原三(郎)马(鹿)联保处,分设三郎、马鹿乡。至1956年,三郎乡并入黄沙乡时,一直治地三郎庙街。1958年,成立三郎人民公社。1959年,三郎公社更名为竹园公社。1984年,竹园公社更名为竹园乡。1992年,更名为竹园镇,治地均在竹园场镇。1998年,竹园镇迁治于陈家坝竹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

^区位交通


竹园镇地处青川县南部边缘,为广元市西南端铁路交通出口,东连剑阁下寺镇,东南为金子山乡,西接江油市,北邻建峰乡,西北为马鹿乡。距广元市青川县城乔庄镇分别为60公里和68公里,与江油市、剑阁县接壤。

竹园镇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宝成铁路纵贯全境,镇境内设有竹园坝、罗妙真、东坝三个火车站,其中竹园坝站日停快车2对、慢车1对,建有48万吨散装货场一个;国道108线、青(川)剑(阁)公路纵贯境内,镇内10个村都通公路,运输方便、快捷。竹园公路大桥、人行便桥将竹园火车站、开发区、场镇连为一体。

^工业经济


竹园镇企业以矿产品开采加工、建筑建材、酿造、运输、粮油加工为主。拥有明达玻璃(成都)责任有限公司青川分公司、青川电解锰公司、浙园水泥厂、广元市电杆厂竹园分厂、竹园镇石英砂矿等骨干企业。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

^农业经济


竹园镇耕地共4221亩,其中水田1075亩,森林覆盖率41.5%,森林蓄积量达27万立方米,1999至今共退耕还林2572.8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林产品有茶叶、蚕茧、木耳、核桃、油桐、亦产天麻、茯苓等药材。

^自然资源


竹园镇林业、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蓄积量达27万立方米,1999至今共退耕还林2572.8亩,已探明可开采的矿产有:煤1708万吨,铝土矿414万吨,石英矿2900万吨,水泥石灰石3200万吨,磷铁矿、梨渊石、耐火粘土等储量大、品位高、质地优良。

^基础设施


竹园镇通讯方便。镇内已开通1625门程控电话,10个村通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在开发区和场镇分别建有邮政支局、电信支局。水电:竹园场镇已建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厂2个,保证了场镇生产生活用水。110千伏变电站为企业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证。

^社会事业


竹园镇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学9所,幼儿园4所,有线电视连网2100户,30多家个体文化经营户;乡镇甲级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站(所)5个,贸易、金融、社会保险等各项社会事业功能齐全,并于2000年被省政府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学校

四川省青川第一高级中学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

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医院

青川县竹园镇中心卫生院

^政府机构


^机构概况

竹园镇人民政府位于青川县南部竹园镇白沙社区清江路,现党委政府机关设置三办一所,现有行政编制24个,工勤编制2个,共有工作人员24人,其中公务员14人。领导职数为7人,党委书记(兼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2人(含兼职镇长、纪委书记),副镇长3人(其中1人兼人武部长)。竹园镇幅员面积60平方公里,辖4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15000人,有企事业单位75个,是青川县南大门,是广元工业重镇,青川县的经济强镇。

^服务职责

1、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级方针、政策,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2、负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党委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3、负责制定本地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抓好社会产业发展,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小康镇发展。

4、负责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所辖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

5、负责组织管理农村基层干部,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6、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机构设置

党政办、农经站、畜牧站、水利水保站、计生办、劳动保障所、新农合、民政办、派出所、林业站

^经济开发区


^青川县竹园经济开发区

主词条:青川县竹园经济开发区

2010年11月15日,青川县竹园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重建后的青川经济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青川县竹园经济开发区地处青川南大门,绵广高速公路、宝成铁路复线和西成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纵贯境内。开发区规划范围涉及竹园镇、建峰乡、马鹿乡一镇两乡四村两社区,规划总面积21.5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2.15平方公里。

^广元市油砂工业园

主词条:广元市油砂工业园

广元市油砂工业园是广元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下属组成园区,位于青川县竹园镇,距广元中心城区直线距离45公里。

1、土地供应:规划总面积2平方公里。

2、交通运输:G5(北京至昆明)高速绵广段金子山出口距园区约3公里,剑青公路距园区1公里,宝成铁路竹园站距园区1.5公里,依托竹园镇组织园区交通。

3、环境容量:青川竹园镇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目前环境容量较大。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区域二级标准;场镇规划区噪音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N3096-93)2类标准,农村执行1类标准。废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废气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II类。园区污染物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

4、水资源:青竹江依园区而过,取水水质为III类,就地取水;供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

5、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油砂分离厂和炼油厂,着力发展提炼原油及下游化工产品。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4097

男 7242

女 6855

家庭户户数 4031

家庭户总人口(总) 13373

家庭户男 6855

家庭户女 6518

0-14岁(总) 3583

0-14岁男 1787

0-14岁女 1796

15-64岁(总) 9749

15-64岁男 5060

15-64岁女 4689

65岁及以上(总) 765

65岁及以上男 395

65岁及以上女 37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2715

2 四川省井研县竹园镇

竹园镇,俗称“竹园铺”,位于井研县东南部,西至井研县城27公里,东至荣县47公里,305省道横穿境内,是自贡、内江进入乐山的第一站,也是四川、重庆两省(市)旅游环线要冲。四川省爱国主义基地——乐山竹园烈士纪念园座落于此。全镇幅员面积43.22平方公里,其中集镇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辖7村1个社区,总人口20476人。主要产业为竹编,竹编加工点60个,从业人员达4200余人,年产竹胶席300余万张。

中文名称:竹园镇

外文名称:Zhuyuan Town

别名:竹园铺

行政区类别:建制镇

所属地区:四川省乐山市

下辖地区:1个社区,7个行政村

电话区号:0833

邮政区码:613109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西南部,井研县东南部

面积:43.22平方公里

人口:20,476人(2008年)

方言:四川话(川中片)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竹园烈士陵园

机场:乐山机场(在建/60km)

车牌代码:川L



^基本概况


竹园镇位于井研县东南部,西至井研县城27千米,东至荣县47千米,与荣县来牟镇一桥之隔,305省道横穿境内,是自贡、内江进入乐山的第一站,也是四川、重庆两省市旅游环线要冲。四川省爱国主义基地——乐山竹园烈士纪念园坐落于此。

竹园镇俗称“竹园铺”,相传古时该地竹林茂密,清初建立铺递,乾隆年间建场,名“竹园铺”。1954年修建的竹园烈士陵园现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镇幅员面积43.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万亩(人均耕地1亩),森林面积12500亩,森林覆盖率达32%, 退耕还林2300亩。有小(一)型2座——竹园、战备水库,有小(二)型2座——大地、堰坎水库,山坪塘220口,全镇常年蓄水量达720万立方米。辖区内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慈竹、柑桔、茶叶、生猪、蚕茧、淡水鱼、 家禽等,境内盐矿、叶岩十分丰富,有利于建材业发展。竹编已成为竹园主要产业,竹编加工点60个,从业人员达4200余人,年产竹胶席300余万张。

竹园镇辖7个村,145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4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04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08人,现有外出务工人员6000余人,分布全国各地。竹园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民吃苦耐劳。

2007年竹园镇工业总产值11372万元;粮食总产量到达8400吨;地税入库达到12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价达到1800万元;个人存款达到14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80元。

^工业经济


竹园镇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现有乡镇企业379个:其中工业企业86个,规模企业1个。从业人员1896人。涉及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建筑、纺织等行业。2007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1652万元,工业增加值2822万元,总收入11222万元,实现利润141万元,实交税金143万元,发放职工工资440万元。2007年企业扩建和技改投入达到2800万元。

竹园镇重点工业企业——乐山市华象胶合板制造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7年投入2000万元收购宏发瓷厂。该公司已发展汽车箱板、建筑模板等系列新产品12种,畅销全国27个省市。并拥有向国内108家大中型企业的供货权。该公司现有总资产4140万元,5个分厂,13条生产线。

^农业经济


竹园镇属浅丘地貌,是典型农业大镇,主要以种养业为主,2007年遭遇罕见的大天干,全镇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粮食总产量8400吨,生猪出栏3.18万头,商品兔20万只,家禽出栏40万只,水产品产量达到570万吨,荒山造林1.75万株,发蚕种500张,产茧300担。

^城镇建设


竹园镇小集镇发展突飞猛进。引进业主投入2000余万元新建商业步行街和锦竹苑小区新增门市100余个,新增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集镇幅员面积增加至1.3平方公里;投入15万元实现亮化工程,集镇内水、电、气各项设施完善,逐步形成商贸、家居、休闲为一体的良好集镇。2007年投入15万余元,改造竹园敬老院,院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院内现有老人100余人,成为四川省中心示范敬老院。

^开发思路

按照“优化环境、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培植财源、群众安居、共同发展”的小集镇开发理念,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小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小城镇环境。克服资金紧缺等困难,对顺河街实施标准式绿化,栽植优良树种小叶榕200株,投入资金5万元。

二是继续实施亮化工程,对电管站至漆家桥街道整治和新安装路灯6盏,投入5万元。

三是开展集镇美化工程,以烈士李兴辉为题材,建造雕塑文化广场。电管站外的休闲区已完成场地整治和硬化工作,将栽植绿化树和安装便民健身器材。

四是加强城镇建设与规划,进一步规范建设施工,加强质量监督,提高商品房品牌,恒太居、顺河街二期工程全面完工,新增商品房面积8000平方米。同时抓住机遇,扎实抓好燕儿湾、雅居河畔两个小区的规划。

五是抓好集镇综合管理。对集贸秩序进行整治,通过垃圾清运费的收取,促进集镇环境卫生的改善。竹园镇小集镇发展迅速,新增门市30个,新增建筑面积1.2万余平方米,总投入达1000万元,小集镇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税收的增长,地税完成入库115万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旅游景点


^烈士陵园

主词条:竹园烈士陵园

位于乐山市井研县竹园镇,占地面积28亩,纪念广场面积1650平方米,绿化2200平方米,烈士墓72座。景点有烈士亭,竹园铺战斗战史陈列室等,是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竹园铺战斗胜利纪念碑坐落在广场中央,高19.49米,基脚宽12米,长14米,象征着竹园铺战斗胜利纪念日——1949年12月14日。纪念碑顶端为4米高的解放军战士高举步枪的塑像,象征着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主碑为钢混结构,外层用红色花岗石贴面,正面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手书“成都战役二十八师竹园铺战斗胜利纪念碑”。碑座正面及两边浮雕用汉白玉石刻成。后面碑文由《人民时报》社副总编翟向东撰稿。竹园铺战史纪念馆、井研英烈事迹陈列馆分立左右两侧,占地540平方米。

^社会事业


大力实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及送法下乡活动。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2007年投入50余万元,完成广新村村道硬化工程建设,高石坎村5公路村道道硬化工程已开工,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有国办中小学、幼儿园、成教各一所、社会力量办学(幼儿园)4所,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竹园镇中心小学

主词条:井研县竹园镇中心小学

四川省井研县竹园镇中心小学位置井研县东大门,现有教职工65人,学生1100人,建筑面积8121平方米,占地面积15482平方米,是一所环境优美的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建校数十年来,学校获的省、市、县奖励表彰数百次,无愧于“市级校风‘示范’校的光荣称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多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全县前列。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居民保健网络不断完善,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16%。2007年在地方病、流行病、防控工作中成效显著,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文化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提高。

^人口情况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6559

男 8370

女 8189

家庭户户数 5795

家庭户总人口(总) 15715

家庭户男 7877

家庭户女 7838

0-14岁(总) 3265

0-14岁男 1676

0-14岁女 1589

15-64岁(总) 11391

15-64岁男 5809

15-64岁女 5582

65岁及以上(总) 1903

65岁及以上男 885

65岁及以上女 101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5687

3 重庆市奉节县竹园镇

竹园镇位于奉节县北大门,引地处长江北岸,距离县城76公里,是重庆、奉节通往湖北、陕西的交通要道,是奉节北岸经济走廊的交通枢纽,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商贸、旅游、物资集散地。竹园镇因“竹园坪”而得,是远近闻名的“木耳之乡”。截止2004年底,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65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达到1.81万,规划2020年达到建成面积2.7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3万人的小城市目标。2000年被命名为重庆市市级试点小城镇,2001年底被命名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中文名称:竹园镇

外文名称:Zhuyuan Town

别名:竹园坪

行政区类别:建制镇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重庆市

下辖地区:1个社区,7个行政村

电话区号:023

邮政区码:404614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奉节县北部

面积:178.32平方公里

人口:51,800人(2009年)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燕子岩,白马寨,九龙观,等

机场:万州机场,重庆江北机场(周边)

火车站:万州站(周边)

车牌代码:渝



^基本概况


竹园镇位于奉节县北大门,地处长江北岸,距离奉节县城76公里,北靠巫溪县文峰镇(新店),南接大树镇,东与巫溪县接壤,西邻新政乡,是重庆、奉节通往湖北、陕西的交通要道,是奉节北岸经济走廊的交通枢纽,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商贸、旅游、物资集散地。

竹园镇幅员面积178.32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7个行政村,358个居民小组,14227户,总人口51800人,其中农业人口41149人,农业人口户数1.2万户,劳动力人数2.2万余人,向外输出劳动力7000余人,耕地4.3万余亩,园地500余亩,林地16万余亩,草原1.1万余亩。全镇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是中山地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0℃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盛产木耳,是远近闻名的“木耳之乡”。竹园镇因竹园坪而得名。此地四处环山,一条溪流蜿蜒而下,中间是平坝,呈圆形,生长着一片茂密的蓼竹林,故取名竹园,由于中间是平坝,所以又称竹园坪。

竹园镇交通发达,村村通公路。全镇公路总长385公里,其中县镇路约30公里,属于三级公路;乡道2条,约32公里,属于四级公路;500米以上村道43条,属于村级公路。截止2004年底,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65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达到1.81万,物产丰富,是奉节县重点产煤大镇。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燕子岩、卡门雄奇峻险,“小夔门”白马寨秀丽多姿,道教圣地九龙观引来无数信男善女顶礼朝拜。地方名吃紫阳鸡闻名遐迩。2000年被命名为重庆市市级试点小城镇,2001年底被命名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自然条件


竹园镇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的大巴山脉,境内山大坡陡,地形地貌复杂,其中喀斯特地形所占比例30%,坡度超过25度的土地占耕地面积的35%,最高海拔1497米,最低海拔600米;年日照时间约1618小时,无霜期265天,年平均气温17.8摄氏度,属典型的山地季风气候。

^基础设施


^公路建设

村级公路已实现村村通,其中简易公路343公里,四级以上公路20公里。目前正在启动标美路建设40公里,全镇交通已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离镇最远的村也能在2小时内到达镇政府。但公路等级差,畅通率不高,从而严重制约了竹园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水利建设

全镇现有水库2座,山湾塘269口,山平塘243口,微型水池98口,渠堰234条,全长4.7万米,有效灌溉面积384公顷,灌溉保证率达32%。

^电力及广播电视

全镇通电的已达17个村和一个居委会;通电的组358个,通电的户12205户,占农户总数的99.7%,基本能保证全天候供电,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80%以上。

通讯建设步伐加快。通电话的村15,占88.2%,通电话的户5200户,占农户总数的43%,50%以上的成年人用上了手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镇内现有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各一所,有初中适龄人数2988人,初中在校人数2988人,小学16所,其中村级小学12所,完小4所,小学适龄儿童6025人,小学在校人数6025人。

^卫生事业

卫生方面,已建成村卫生室14个,镇中心卫生院1年,共有病床80余张,现有初级职称以上的医务人员48人,专业医务人员42人,有先进的医疗设备设施,购进各种医疗检测设备价值500多万元,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人人都能看得起病,住得起院,确保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体育文化事业

竹园镇以镇中心广场为基础,已建成健身场所和设备;有高质量的蓝球场、有腰鼓队、彩旗队、秧隐、金狮鼓乐队,大力弘扬了传统文化,每逢佳节都能热烈庆祝,修建了竹园宣传文化中心,各村还有专门的图书阅览室,使广大村民学到了科学知识和致富经验,同时也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头脑,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历史沿革


竹园镇因二百年前这里有很大一片竹子,故取名竹园坪。清光绪中期奉节县划分47个乡镇时,就有生园坪建制。

民国5年(1916年)成立竹子乡,为乡级政权。

民国22年(1933年),将竹子乡分为竹园镇和高治乡。

民国25年(1936年)实行联保制,改竹园镇为竹园联保。

民国29年(1940年)废联保制,改竹园乡、高治乡合为竹园镇。

民国30年(1941年),按10进制重新调整乡、保、甲,竹园镇分为竹园乡、高治乡。同时,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将原竹园乡的咸水坝、红池坝划给巫溪县,竹园乡一直隶属奉节县第二区管辖。

民国35年(1946年),遵照四川省政府训令,经县参议会决定,将原第二、三、四区署一律撤销,全县设7个指导区(此建制延续至奉节解放),竹园乡隶属第四指导区,政府驻地龙潭寺,辖16个保,163个甲,1896户。

1949年12月,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旧政权时,改指导区为区,竹园隶属竹园管辖。

1950年9月改以顺序号称区,竹园乡隶属第九区管辖。

1951年,实行民主政权,废保甲,农村设村组,竹园乡辖白马、仁义、仁和、青龙、天台、平安、文昌、双店、相子、太平、茨竹、旺相、永茂、竹园、长堰、东乡16个村。

1953年,大乡划小乡,竹园乡分为竹园、东乡、永茂、天台、平安、双店、仁和7个小乡,共49个村。

1955年合区并乡,竹园、岔河、东乡三个小乡并为竹园乡。

1958年11月,成立竹园人民公社,改村为区队,共7个管理区。

1962年,将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即有无山、庙坪、双坪、岔河、西坪、天池、牛场、竹园、团地、长堰、和平、金狮、燕子、观音、东乡15个大队。

1981年地名普查时,将在县内同名的长堰大队改为中桥大队;和平大队改为龙潭大队;燕子大队改为红马大队;东乡在队改为下河大队;天池大队改为建设大队;西坪大队改为西庄大队;观音大队改为高峰大队。

1981年9月,改置竹园场镇为竹园市场居民委员会。

1983年10月,遵照国务院的通知改竹园公社为竹园乡,改大队为村。

1985年10月改竹园乡为竹园镇,政府驻地坟园包,辖无山、庙坪、双坪、岔河、西庄、建设、牛场、竹园、团地、金狮、高峰、下河、红马、龙潭、中桥15个村,竹园市场居民委员会1个,共105个组,5个居民小组,总面积56.50平方公里。

1992年9月,全县建制调整,撤销双店乡,将双店乡的茨竹、石桥、野鸭、和平、丁字、旺龙、高石、丰竹等8个村划为竹园镇管辖(双店乡的榨屋、双店、射淌等3个村划归平安乡),竹园镇辖23个村,165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

1994年5月又将原双店乡的榨屋、双店、射淌三村从平安划出,归并竹园镇。竹园镇辖26个村,193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小组,幅员面积112.1平方公里。

1999年12月,县上决定恢复部份乡镇,又将原双店乡的11个村、88个村民小组。从竹园镇整体划出,成立双店乡。至此,竹园镇又恢复到1992年9月前的建制,辖15个村,105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56.50平方公里。

1998年竹园镇被重庆市命名为市级试点小城镇。

2001年7月,全县撤区,竹园区委、区公所被撤销。原区机关和部份区属单位,如原竹园区财政所、村镇国土管理所、计生办、民政办、计生指导站、林业站、农机站、农技站、畜牧站、水管站、广播电视站等单位划归竹园镇管理,并分别组建竹园镇党政办公室、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文化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所、村镇国土环保所、农业服务中心等为竹园镇政府内设机构。将原区卫生院和镇卫生院合并,组建竹园镇中心卫生院;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指导站改为竹园镇生殖健康保健站;竹园中心信用社划归竹园镇管辖,竹园镇政府所在地从坟园包迁至原竹园区公所所在地(竹园村2社),并于2001年8月8日正式迁址挂牌办公。

2002年5月、8月竹园镇分别被重庆市命名为重庆市二十个历史文化古镇、百强经济镇。

2003年3月,全县村级建制调整,行政区域由15个行政村合并为无山(无山与庙坪合并)、岔河(双坪与岔河)、建设(西庄与建设)、竹园(团地与竹园)、金狮(高峰与金狮)、红马(下河与红马)、龙潭(牛场、中桥、龙潭)等7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1个市场居委会,5个居民小组保留其建制。7个行政村, 1个市场居委会(除居委会主任外),所有支书、主任、会计等三职干部一律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演讲答辩,竞争上岗,按照“双推一选”的办法选强配齐村级领导班子。

2004年7月24日,全县行政区域调整,将高治乡的亭子、五龙、高治、九龙4个村和龙池乡的百步、华吉、邓坪、草坪、义和5个村整体,双店乡的丰竹村划给竹园,组建新竹园镇,竹园镇辖亭子、五龙、高治、九龙、百步、华吉、邓坪、草坪、义和、无山、岔河、建设、竹园、龙潭、红马、金狮、丰竹等17个行政村,1个市场居委会,幅员面积为178.32平方公里,总人口50966人,2004年7月28日,新竹园镇的各项工作正式开始运转至今。

^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居住条件及环境状况,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近年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骨干产业。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98年的66:22:12发展到2006年25:43:32。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稳步上升,全镇产业支柱方面基本形成了以核桃为代表的干果业,种植核桃18600亩,以瘦肉型生猪和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煤炭产业主为的能源工业。

我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民收入取得了得大成就,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8475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强劲势头,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旅游文化


^历史文化

竹园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是重庆市重点保护的二十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现存古旧民居是奉节最多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石龙街,略呈南北走向,北起上辕门,南至下辕门,老街古旧名居相互毗连,解放战争时期,为了牵挂川东地区敌人正面作战,彭咏梧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在奉巫地区积极组织进步人士进行革命斗争。1948年初,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敌人围攻,在巫溪鞍子山黑沟淌献出了年青宝贵的生命,敌人曾将他的头颅悬挂于老街下辕门口,解放后每年都有人业吊唁,现已成为革命教育圣地。

^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正在走向辉煌。竹园的民歌源源流长,品类繁多,民歌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没有定论,但唐朝时期刘禹锡收集整理的《竹枝词》确有竹园古代村民生活经历的痕迹。竹园民歌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青年男女唱情歌,牧人挑山汉子唱山歌,吊唁亡人唱丧歌,各具特色,山歌粗犷,丧歌凄婉首首逗人心扉,竹园的民俗风习较多,但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更替。近年来,竹园市场居民自发组织发民间乐队、狮子、秧歌等队伍,每逢佳节、婚丧嫁娶便登场表演,很是活跃,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前不久,一支成人乐队又现身于竹园,从此更进一步丰富了竹园的文化市场。

^饮食文化

竹园的饮食事业在逐步开发,食用原料十分丰富,村民自制的腊肉、各类咸菜远近闻名,农民养殖的乌鸡、野鸡营养十分丰富,又有药用价值,没受农药、化肥污染的蔬菜和天然的野生菜很是受人欢迎。目前,有竹园特色的名菜“紫阳鸡”已经得到开发,竹园“紫阳鸡”制作时间已超过百余年,而真正得名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视察奉节时路经竹园,品偿了地道的竹园蒸鸡,赞不绝口,当日下午视察到巫溪还念念不忘,并派人专程来竹园购买,竹园紫阳鸡至此而得名,享誉市内外。之后,许多厨师专程来竹园取经,目前为止,许多城市都有了“紫阳鸡”专卖店,而且生意火爆,效益一路看好。

^特色风貌

竹园的特色风貌:旅游景点美不胜收。潜在优势十分突出,富有盛名的燕子岩、龙门桥风景画廊,山如虬蛇蜿蜒连续而前,峰如剑刃刀削斧切而立,山涧之中悬泉瀑布多项舞练,轻若绫纱明有白云环绕其间。若幻若仙,峻石绝壁怪异奇极,令人叹为观止。野人湖可渭溶岩景观的小洞天,洞内有石笋如钟,禽形兽状美不胜收。除此之外,竹园坪古镇风光,素有小夔门之称的白马寨、红马寨、金狮寨、宝塔寨、九龙观等旅游资源不可胜数。

^特产资源


竹园镇物产资源特别丰富,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矿、铜矿、石灰石等十多种。其中煤炭蕴藏量3500万吨。目前年开采量70万吨,可连续开采50年以上。另外,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尤以农、林、牧业中的牛、羊、猪、蔬菜、水果、烟叶、蚕桑等为优。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全镇耕地总面积达2890公顷,其中水田1234公顷,旱地4656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06公顷,现有林地12097公顷,草地942公顷,水域面积2485公顷。

^发展规划


竹园镇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选择经济发展项目,重点开发优势产业。以“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构建平安和谐竹园”为目标,未来15年竹园中心小城镇的发展思路及规划:按照建设奉节第一镇,依托中心小城镇带动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加快中心小城镇的建设步伐,突出整体风貌设计,不断壮大城镇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对市民的教育力度,着力打造魅力竹园,诚信竹园,努力提升城镇文明,建成奉节北岸边贸旅游城镇,经济重镇,山水园林城镇,在2020年达到建成面积2.7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3万人的小城市目标。

^人口情况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5209

男 7643

女 7566

家庭户户数 4946

家庭户总人口(总) 15209

家庭户男 7643

家庭户女 7566

0-14岁(总) 4437

0-14岁男 2243

0-14岁女 2194

15-64岁(总) 9740

15-64岁男 4851

15-64岁女 4889

65岁及以上(总) 1032

65岁及以上男 549

65岁及以上女 48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3563

4 云南省富源县竹园镇

竹园镇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城西南,于1988年建竹园乡,2001年7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地形地貌呈“三道梁子,二条槽子”,地处东经10412''-10421''、北纬2519''-2527''之间。镇政府驻地乍勒村,距县城47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64.05平方公里,辖11个村,总人口47048人(2007年),境内居住有汉、彝、回、白、哈尼五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851人,占总人口的13.5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3人。

中文名称:竹园镇

外文名称:Zhuyuan Town

别名:乍勒

行政区类别:建制镇

所属地区:云南省曲靖市

下辖地区:乍勒村,等11个行政村

电话区号:0874

邮政区码:655509

地理位置:云南省东部,富源县城西南部

面积:164.05平方公里

人口:47,048人(2007年)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火车站:富源火车站(47km)

车牌代码:云D



^基本概况


竹园镇位于富源县城西南,北抵营上镇,东与罗平县富乐镇接壤,南与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相连,西与墨红镇毗邻。竹园镇于1988年建竹园乡,2001年7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位于富源县城西南面,地形地貌呈“三道梁子,二条槽子”,地处东经10412''-10421''、北纬2519''-2527''之间。镇党委、政府驻地竹园乍勒村,距县城47公里,全镇拥有国土面积164.05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2007年全镇总户数11515户,人口47048人,境内居住有汉、彝、回、白、哈尼五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851人,占总人口的13.5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3人。

境内最高海拔2330.8米,最低海拔1685米,平均海拔1773米,年均气温14.8C,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年均日照2126小时,无霜期258天。镇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有煤炭、铅、锌、铜、铁等多种矿藏资源,其中煤炭地质储量16.9亿吨、工业储量12.3亿吨。

全镇现正形成以煤炭初、深加工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以魔芋、烤烟、油菜种植加工业为代表的种植业经济;以大河乌猪扩繁、育肥为代表的养殖业经济,带动全镇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发展现状


近年来,竹园镇抓住机遇,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全镇通村油路建设取得良好成绩,现竹园至乐乌12公里、竹园至茂兰16.8公里油路已建成通车,今年将投资1300万元,启动丫竹环线农村公路中新街至糯木段10.8公里通村油路建设,年内建成通车;启动糯木至海章段13公里通村油路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办好四大基地(烤烟、魔芋、油菜、畜牧基地),发展好五大产业(煤炭、烤烟、魔芋、畜牧、油菜)的思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构建“平安、和谐”竹园,安全形势良好,社会持续稳定,竹园进入了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经济状况


2007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9亿元,比2002年的3.095亿元增5.005亿元,年平均增长17.9%;本级财政收入达1188万元(按旧财政体制计算达2700万元),比2002年的622.7万元增加2077.3万元,年平均增长3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9000万元,比2002年的4819万元增4181万元,年均增长1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000元,比2002年的8130元增4870元,年平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29元,比2002年1593元增936元,年平均增长9.7%。

^乡镇企业


2007年,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镇境内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2041万元,其中,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8295万元,占年初计划5690万元321%;营业收入完成67015万元,占年初计划57015万元的117%;工业产值完成65590万元,占年初计划54763万元的119%;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0万元;上缴税金完成1467万元,占年初计划535万元的274%。其中煤炭企业是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是该镇潜力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全镇共产原煤186万吨,生产焦煤55万吨,实现煤炭工业总产值6亿元以上。从事工商业的农民不断增多,工商业收入快速增长,劳务产业迅猛发展,全镇全年就地转移劳动力4876人,劳务输出1102人,务工收入达5100万元。

^对外开放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外来企业进来的同时能够留住,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企业排忧解难,让外来企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竹园的快速发展。去年9月,江苏“红宝”集团董事长带队到竹园考察蚕桑;10月22日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在昆听取该镇汇报后,10月30日派工作组到竹园考察蚕桑产业,对下步合同提出了初步意向;广东佛山瓷砖厂商到茂兰、大路考察瓷砖厂项目建设事宜。

^农业经济


^粮食经济作物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全镇粮食总播种面积达到54525亩,粮食总产突破1454.2万公斤;魔芋种植面积扩大,种植魔芋4917亩,实现产量760万公斤,实现产值1300万元;烤烟种植得到巩固,全镇种植烤烟7679亩,完成收购(含低次等烟叶)107.5万公斤,实现产值1381.4万元;油菜种植水平稳步提升,种植油菜10000亩,产量达165万公斤,实现产值620万元。

^畜牧林业

2006年全镇畜牧业走上了快车道,以大河乌猪为主的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大河乌猪养殖得到进一步推广,以大河乌猪为主的肥猪出栏62100头,出栏菜牛2100头,出栏菜羊6000只,出栏家禽115000只,肉类总产达450吨,畜牧业总产值达4900万元;林业产值达350万元。

^基础设施


发展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竹园至茂兰16.8公里的通村油路建成通车,完成新街至阿百糯10.8公里油路工程招投标工作。新建了镇科技培训楼、财税综合楼、煤炭分局技术培训中心、国土分局办公楼,改善了各部门的办公条件,完成茂兰水库改扩建工程和打厂沟水库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6个村625户农户进行了电网改造。新建了卫生院综合楼,在茂兰、现鸡田等五个村委会启动了村级卫生所建设。

^社会事业


^教育文化

2007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了“普九”标准以上,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有村级完小11所,在校学生达10073人,其中:初中2794人,小学7164人,幼儿园115人。现有教师472人,其中:初中教师153人,小学教师319人。文化、邮政、通讯信息化工程建设有了新突破,全镇实现了无通讯盲区;文化部门加大稽查力度,规范了对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管理。

^医疗卫生

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切实改善竹园镇人民群众的医疗环境。认真组织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有效降低农民群众看病成本,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成卫生院综合楼建设工程,完成茂兰、现鸡田等五个村委会村级卫生所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

^扶贫攻坚


引导并争取到境内企业大力支持,逐步建立健全了贫困人口救助、特困学生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帮助一大批困难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困难,使一大批困难学生正常接受了教育;民政、扶贫部门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社会救灾救济工作,围绕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按照有关原则要求,把有限的救灾救济物资用好用实,全年共解决贫困人口温饱950余人,巩固贫困人口温饱2100人,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村镇建设


聘请云南师范大学区域规划与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以曲靖市、富源县城市规划和“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围绕“生态镇区”和“和谐乡村”的规划理念,坚持照顾现实,立足长远、可操作、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对竹园村镇建设进行规划。有效促进竹园集镇各项建设有章可循,合理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拉动竹园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在资金上采取自筹一点,向上争取一点,部门支持一点,施工单位自带一点的作法,启动了镇行政综合楼、财税综合楼、煤炭分局办科技培训中心、国土分局办公楼等工程建设。

^环境保护


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及监督;加强对污染的控制,认真落实完成下达的有关控制指标,根据有关政策及文件规定清理整顿炼焦企业,有组织排放集镇污水;切实保护生态平衡,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目标任务量化到各企业,同时加强集镇环保工作,净化饮用水,设立固定的垃圾堆放场所。

^人口计生


2007年全镇总户数11515户,人口47048人,其中男24187人,女22861人,男女比例为105.8:100。境内居住有汉、彝、回、白、哈尼五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702人,占总人口的1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6人。全年共完成放环251例,占县下达指标的109.1%,放环及时率达80%;结扎完成256例,占县下达指标的102.4%,结扎及时率为81%;全镇人口出生率为11.8‰;一孩持证生育率达100%,二孩持证生育率达95%,综合持证生育率98%。根据各村自治章程推行合同化管理,完成合同签订340份,占县下达指标的100%;“奖、优、免、补”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其他县下达的目标任务也都得到较好完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42533

男 22442

女 20091

家庭户户数 9992

家庭户总人口(总) 42429

家庭户男 22353

家庭户女 20076

0-14岁(总) 15047

0-14岁男 8269

0-14岁女 6778

15-64岁(总) 25422

15-64岁男 13095

15-64岁女 12327

65岁及以上(总) 2064

65岁及以上男 1078

65岁及以上女 98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0300

5 云南省弥勒县竹园镇

竹园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南部,地处珠江水系甸溪河沿岸,北距省会昆明169公里、弥勒县城37公里,南距州府蒙自89公里。镇域国土面积204平方公里,地形特点属坝区和半山区地貌,耕地总面积35998亩。盛产蔬菜、粮食、甘蔗等。素有“蔗糖之乡”、“莲藕之乡”的美誉。全镇辖10个村,2009年末全镇总人口58048人,居住着汉、傣、回、彝等多种民族,少数民族24335人(占总人口的42%),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农业大镇。

中文名称:竹园镇

外文名称:Zhuyuan Town

行政区类别:建制镇

所属地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10个行政村

电话区号:0873

邮政区码:652304

地理位置:弥勒县南部,甸溪河沿岸

面积:204平方公里

人口:58,048人(2009年底)

方言:云南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云G



^基本概况


竹园镇位于弥勒县南部,地处珠江水系南盘江支流甸溪河沿岸,南与朋普相连,西与红溪接壤,北与新哨交界。北距省会昆明169公里、弥勒县城37公里,南距红河州首府蒙自89公里。镇域国土面积204平方公里,地形特点属坝区和半山区地貌,耕地总面积35998亩。

竹园光热资源充足,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全镇有五沟(东沟、西沟、新沟、长沟、小东沟)一河(甸溪河)二龙潭(黑龙潭、石龙潭)与天然山川纵横交错,为竹园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盛产蔬菜、粮食、甘蔗等。素有“蔗糖之乡”、“莲藕之乡”的美誉。

全镇辖10个村委会,106个村民小组,88个自然村。2009年末全镇总人口58048人,其中农业人口54427人(占总人口的94%)。居住着汉、傣、回、彝等多种民族,少数民族24335人(占总人口的42%),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农业大镇。

^自然地理


竹园镇总体地形特点是坝区周围环山,坝区向半山区、山区梯度过渡,坝区海拔1170米,半山区海拔1400—1751米。光热资源充足,全年无霜期340天,年均降雨量953.7毫米,年平均气温19.4℃,年均降雨量953.7毫米,相对湿度70%,属亚热带气候。日照2018小时,其中:农业有效光照1748.3小时,有效率87%。主要风向为西南风。昼夜温差为10℃左右,年平均气温19.1℃。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27.57千卡/厘米,其中:生理辐射63.79千卡/厘米,年积温6327.4℃,其中:4月1日—10月23日积温为475.3 ℃,有五沟(东沟、西沟、新沟、长沟、小东沟)一河(甸溪河)二龙潭(黑龙潭、石龙潭)与天然山川纵横交错。

^人口民族


2008年末全镇总户数15159户,总人口56844人,其中农业人口53194人,非农业人口3650人。年内出生486人,出生率8.52‰;年内死亡285人,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长率3.52‰。居住着汉、傣、彝、回等少数民族,其中,汉族34027人,占总人口数的59.86%,少数民族22817人,占40.14%,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的人多地少农业大镇。

^经济状况


竹园镇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素有“莲藕之乡”、“蔗糖之乡”的美誉,“小碗红糖”闻名遐迩,早在南宋时就有“市马古道”之称。2008年,粮食总产量10038吨,甘蔗总产量134020吨,蔬菜总产量60430吨,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6917.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349.3万元,工业总产值83568万元;财政总收入5764.7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65.9万元, 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33.7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4164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9元。2000年以来,竹园镇已形成万亩粮食产业、万亩甘蔗产业和万亩蔬菜产业(冬春反季节蔬菜、夏季莲藕),三大农业支柱产业的基本格局。

“十一五”期间,竹园镇党委政府通过抓项目、促产业,在党建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步入较好的发展时期,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效益稳健快速提高:工农业总产值达7.84亿元,比2006年的3.39亿元增长131.3%;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3.29亿元,比2006年的8亿元增长66.1%;完成财政总收入2727万元,比2006年的1919.6万元增长42.1%;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8万元,比2006年的718.1万元增长40.4%;农民人均纯收入4416元,比2006年的2626元增长68.2%。

^农业经济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有力地促进了蔬菜、莲藕、畜牧等产业的发展,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13349.3万元,全镇粮食种植面积23060亩,总产量1003.8万公斤;种植甘蔗17000亩,产值2680万元;莲藕种植面积达13600余亩(含第二茬种植面积),产值1568.7万元;种植冬早蔬菜21480亩,实现产值2923万元;全年蔬菜种植面积35820亩,总产值6833万元;林业工作扎实推进,全镇应确权的林地面积102483亩,实际确权面积3407宗152970.07亩,林地确权率达149.3%;确权到户率达100%;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肉类总产量达5295吨,禽蛋产量91吨,实现畜牧产值5565万元,通过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动物防疫灭病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共兑现能繁母猪补助金137500元,母猪保险赔偿32000元。烤烟生产稳步推进,全年烤烟指导性种植面积1400亩,主要在补其、录水、者甸、那庵四个村委会,共签订种烟农户合同227份,生产收购完成4000担。

^工业经济


2008年,全镇共有企业1823个,其中集体企业4个,私营企业5个,个体工商户1814个,企业就业人员安置5428人;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21229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24521万元,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8584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0784万元,实现利润4742万元,实交税金2369万元。

^基础设施


采取“争取一点,贷款一点,自筹一点”的办法,积极争取省、州、县资金支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工投劳,全力加快以交通、水利、集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乡村道路

抓住乡村道路建设和通达工程建设的良好机遇,全力构建主线通畅、支线快捷、乡村道路成网的道路交通体系2008年投资34.96万元完成长1284.42米的大发车农村道路硬化工程;投资25.96万元完成长640米的大高寨街道硬化工程;投资14.3万元完成矣果村委会下岔河新农村桥梁、街道硬化工程;投资28.83万元完成长575米的大者旬整村推进街道硬化工程;投资52.2万元完成赵林的寨尾、者甸的四家和绿水的上法门三个整村推进工程,投资64万元的绿水通达工程、投资32万元的矣果通达工程已进入开工建设期。

^农田水利

全年投资399.1万元完成水利工程36件,建设高稳产农田1000亩,改善灌溉面积800亩,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工程总投资3275.2万元,自4月20日开工以来,该项目在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工程进展顺利,至12月31日,工程完成进度达53.4%,预计2009年4月全面完工。龙母沟水库设计总库容552万M,年供水量317万M,概算总投资4333.3万元,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林、牧、渔等多种经营的小一型水利工程,现基本完成征地工作和兑现地上附着物果木树林补偿款(直兑农户),该工程于12月21日正式破土动工。

^集镇建设


坚持以“小城镇、大战略”的指导思想,结合石蒙高速公路的走向,按照“突出城镇特色,注重产业支撑”和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把集镇开发与行政综合楼规划建设结合起来,从四个方面加快建设步伐:

一是要超前规划,集中开发。在充分考虑集镇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适度超前做好各项规划建设工作,把竹园建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集镇;

二是盘活土地,培植产业。通过市场化信息资源的快速发展,做好“以地生财,以财建镇”,在培植壮大四大产业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集镇配套设施建设,走市场化道路,搞活商贸服务,将集镇建设的重心向房地产开发与建设转移,实现“商贸活镇”。

三是整合项目,筹集资金。结合正在建设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积极向上级争取水利建设项目资金,充分考虑目前丰富的水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项目的整合,将新沟作为今后农业观光旅游的一条景观河来带动集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是分工负责,精心组织。在做好规划与建设的工作中,群策群力,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进莲花大道、莲花小区、行政综合楼三项重大工程建设。

^新农村建设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年投入资金513.3万元,建成学田、土桥、上庄地、大法车、中湾沟、上河口、新街子、上岔河小组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硬化村庄道路11932米,修复乡村公路4条17000米,新修下法门小组毛路5000米,建设沼气池7口,新建垃圾池14个,新装路灯20盏,新建乡村卫生公厕40个,拆除农村土坯房、危房1.2万平方米,清理沟渠10000余米,建设田心、太和小组活动场2块852平方米。强化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开展以“三民主、一公开”制度为管理模式的依法治村活动,做到用规章制度管人、管事、管理农村事务,建立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委会定期报告的民主监督制度,村民对村务的满意率达97%。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2008年下派州级新农村建设指导员3名,县级3名,镇属4名,1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深入基层,扎实工作,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帮助农村切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州、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帮助联系的村委会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万余元,加快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步伐。2008年,竹园镇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州级先进单位。

^社会事业


2002年末,全镇有中学2所,在校学生2438人;有中心完小12 所,在校学生606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巩固率达100%;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2%。14周岁人口完学率为93% 。初中入学率达95.7%,辍学率为0.63%;中考升学率达19.2% 。创省级三好学生1 名, 州级三好学生1名,县级三好学生27名, 优秀学生干部3名,州、县先进集体各1个,评出镇首届“春蚕奖”、“十佳班主任”各10名。全镇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评出“十星户”1472 户,九星户3110户,八星户2919户;创县级文明单位8 个。

^文化教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2008年,全镇电视用户发展到9959户,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全镇7个坝区村委会83个村民小组均架设光缆,有线电视信号正常播出,能同时传播收看32个电视频道,通过不断加强安装后的维护工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光缆有线电视转播系统在全州乃至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全年镇文化站购书800余册,累计划拔经费3200余元,投入配套资金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基层站点。

教育事业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教育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镇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现有小学12所,19个教学点,在校生484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9%,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04%,儿童入园率为90.5%;小学在校学生毕业率为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全年共有4849名小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9698套,共计381192.48元,共补助寄宿制学生581人,补助290500元。

^医疗卫生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制定《竹园镇2005—2010年初级卫生保健实施规划》及《2008年度卫生保健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在春秋两季开展灭鼠工作。艾滋病防治采取入户宣传,培训基层宣传员,及横幅标语、板报,举办全球基金项目重点社区宣传,外展人员培训等方式,目前,艾滋病知晓率坝区达95%,山区达90%。全镇有卫生院1所,病床110张,卫生工作人员93人,10个乡村医疗点,30个乡村医生。10个村委会的卫生所竣工投入使用。全年共有39634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门诊病人104659人次,门诊补偿费用914458.9元,参合住院病人2409人次,住院补偿费用(补偿金额在3000元以下)117364.6元。

^劳动保障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积极为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劳动保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和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不断拓宽群众就业门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年共开展了19期劳动就业培训,累计培训人数1982人,输出2607人,其中:自发输出1862人,有组织输出745人,输出省外803人,省内675人,县内1129人,女性937人。办理再就业优惠证25册,发放养老保险补贴84人次。

^精神文明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及省、州、县党代会精神,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镇妇联、团委、工会、老协等群团组织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抓好自身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组建“甸溪之声”乐团、“翠屏之声”中老年乐队和“老来红”文艺宣传队,全年共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风的文艺宣传28场次。组织青年文艺队20余名演员精心排练2个具有竹园文化底韵的节目《家乡美》、《田歌》参加全县新农村文艺汇演,受到县领导的高度赞誉。开展“双学双比”、“争先创优”、“法与我同行”、“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争创五好文明家庭”、“农村科技致富女能人培训”等活动深入人心,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科技培训

从产业状况和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搞好农民适用技术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4期,350名农民经培训合格后取得绿色证书。经统计,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433次,培训人员达20791人,其中专业技术培训115次6300人,现场会122次6376人,以会代训196次8115人,印发资料5315份,投入科技培训经费36万元,通过培训,农民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群众性科普活动在全镇各地得到广泛开展。

^民政扶贫

高度重视民政救济工作,努力解决农村贫困户、受灾农户的生活困难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得到落实,弱势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证,全年发放救助大米2200公斤、临时救济大米4205公斤、春荒救济面条4000公斤、发放农村低保金427620元,城镇低保金493050元,棉被114床,新衣服122套,有效解决432户1548人的缺衣少粮问题。扶贫工作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多方筹措资金,扎实开展山区特困户家庭水窖建设,彻底改变山区“吃水贵如油”的现状,全年完成山区特困户家庭水窖建设80件,分布在补其、者甸村委会。补助25.14万元购买大中型农机具1台和小型耕机111台,喷雾器8台,实现机耕面积2100亩。通过“一折通”发放补贴资金318.64万元,有效地支持了农业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综合治安

全力开展“和谐竹园”创建活动,坚持预防和严打并举方针,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全镇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年共调处各类民事矛盾纠纷291件,成功283件,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7.3%;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9次,排查矛盾纠纷6件;协助调委会调处重大疑难纠纷37件;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8次。发生刑事案件立案33起,破20起,破案率60.6%,治安案件发现受理45起,查处45起,查处率100%;抓获吸毒人员16人,全部送强制戒毒。没有因民间纠纷调解不及时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也没有因民间纠纷调解不及时转化为刑事案件的事件发生,全镇呈现出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相关分词: 竹园镇 竹园 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