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重兴乡

重兴乡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重兴乡


1 贵州黄平县重兴乡

重少数民族表演芦笙歌舞兴乡位于黄平县城南 20公里处,东面与翁平乡、谷陇镇交界,西南面与重安镇接壤,北邻黄飘乡,总面积43.4平方公里,对外交通仅有一条乡级公路通至重安镇。全乡辖13个行政村,96个村民小组,36个自然寨,居住有革、苗、汉等民族。全乡共3538户,15585人,其中革家8260人,占全乡总人口数的53%,苗族5922人,占全乡总人口数的38%,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90%以上。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75天,年降雨量1226毫米。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红薯、洋芋等。财政总收入44.11万元,国民生产总值1365万元,国民人均收入853元,粮食总产量43169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2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06元。目前,实现村村通电(大部分村已接入国家电网)、电话(包括移动电话)、闭路电视,有11个村通公路,10个村用上了自来水。境内民族风情浓郁,苗族、革家风情独特古朴,芦笙歌舞热情奔放、嘹亮动人、多姿多彩,独特考究的手工艺品,更是赢得了海内外“竹编之乡”的美誉!

^人文


革家风情及手工艺品

1、革家历史渊源革家,旧称“仡兜”,为黄平土著民族之一。据考究,革家先民是古僚族之系,至今仍保留有古僚族的“椎鬓斑衣”、“穿中而贯其首”、“鼓角一双”等特征。据《贵州通志》载:革家是镇远府的“附廓土族民族,黄平蛮僚”。革家以黄平革家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而在黄平境内又以重兴乡的上、下枫香、望坝、塘都等处最为集中,故而重兴乡又有全国革家最集中地之美誉。

2、革家服饰革家服饰男简女繁,分盛装、便装二种。女盛装造型古朴、绚丽多彩、银光闪闪,显眼夺目,一派武将英姿,亦称古装。少女头戴红缨帽,妇女则戴花冠帽,身着蜡染刺绣花衣,罩以贯首飘铠,下着百褶短裙,腰系围裙片,颈配玲珑银饰,脚小腿裹以红色刺绣绑腿.谈起红缨帽,革家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据称是革家先祖在古代作战有功,皇帝嘉赏的,于是武将希望女儿继承保持他的衣冠,让后辈子孙不忘祖先,红缨帽即世代相传至今。

3、革家工艺(1)蜡染革家蜡染历史悠久,以图案匀称、疏密相间、花纹别致、风格独特而著称于世。其制作方法:先用蜡绘于花布,用蓝靛染之,再用水煮沸,去蜡则花现。重兴革家蜡染自1955年在全国少年工艺美术作品展荣获一等奖,并被送德国柏林展出后,革家蜡染便蜚声流传于日本。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9598

男 5017

女 4581

家庭户户数 2836

家庭户总人口(总) 9573

家庭户男 4996

家庭户女 4577

0-14岁(总) 1895

0-14岁男 985

0-14岁女 910

15-64岁(总) 6886

15-64岁男 3631

15-64岁女 3255

65岁及以上(总) 817

65岁及以上男 401

65岁及以上女 41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9375

2 甘肃民勤县重兴乡


^概况


民勤县重兴乡位于县城以南、民武公路40公里处,东邻南湖乡,南依洪水河,与凉州相望,西濒石羊河,北接红崖山水库,属武威盆地范围,古石羊河击扇缘端,为卵砾石和细沙物质覆盖的平原区。全乡区划总面积83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98万亩,辖9个村,65生产合作社,2020户,9133人。

^经济


重兴地域辽阔平坦,土地肥沃湿润,光照资源充足,灌溉条件便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石羊大河西绕而流,红崖山水库雄居其间,草场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几年,重兴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小康建设总揽全乡工作大局,围绕建设“草业大乡、畜牧强乡、生态保乡”三大战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和生态治理保护力度。发展以玉米制种为主的订单农业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畜禽规模养殖,订单农业和草畜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以路域型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稳步向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品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总产值年均递增42%以上。全乡万亩紫花苜蓿优质饲草基地正在扩大发展,草畜产业已形成规模优势,全乡各类规模养殖户达到1200户,畜禽存栏达到8.2万头(只、口),其中:牛存栏达6400头,羊存栏4.6万只,年出栏畜禽达2.5万头(只、口),草畜产品加工极具发展潜力。全乡基层党建、造林绿化、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多项工作在全县乃至全市都名列前茅。重兴乡二00三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乡”。

举世闻名、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即建于此,是全县30万人的生命线,库内青水倒映、碧波荡漾、游鱼簇簇、黑鹤长鸣,观光旅游、其乐无穷;库岸风景优美、名胜频频。“红崖隐豹”、“黑山积雪”皆在其中。所产鲤鱼、鲫鱼加工而成的“重兴麻辣鱼”和自产自销的“重兴羊羔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香飘八方,为人们津津乐道。辖区内有柴湖、苇湖两大野生湖泊,且与石羊河濒临,水波粼粼、芦苇遍布、草长茑飞、美不胜收,沿石羊大河,林茂草鲜,旅游开发价值较高。

^交通


重兴境内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新建的民武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距凉州区近30分钟的路程,省城兰州朝发夕至。全乡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电视、电话入户率分别达98%和90%以上;移动、联通两公司均在重兴建有基站发射塔,手机信号覆盖全境;乡政府互联网信息站已投入使用,信息设施比较齐全。

3 四川江油市重兴乡


^区域概况


重兴乡原名重石庙。相传古时九天玄女下凡至今剑阁县东宝镇双华村普救众生,二郎神闻知后想一睹仙女容姿,于是便下到牛市堡(山)上观望,被发现,玄女用两撮土(现双华境内大、小二龙山)挡住二郎神的视线,二郎神便抱了一块石头放到堡顶一块大石头上,站在摇晃不定的石头上终见仙女靓丽风姿。重石上有一双大脚印清晰可见。人们踩在重石上轻晃不止,其位不移。明朝中期,人们为了纪念这一美好传说,在山下修建一座庙宇,取名重石庙。惜文革初期,在破“四旧”中将重石毁坏,基石用于修建大礼堂。2000年,当地群众在政府支持下,在牛市堡山顶处恢复“重重石”原貌。当地于1950年10月解放,属江油县第七区(区址在今河口镇老街)统一乡(今河口镇黄桶庙)节制, 1951年3月建政。据“重石”取名重兴乡,辖新隆村(今新街、火花村)、重兴村、松柏村、盘龙村(今佛泉村)、大石村(今石林村、龙山村)、爱国村(今二郎庙镇桥上河村、严家寺村)、龙凤村(今云集乡高桥村)。1952年土改结束后,将东兴乡(现剑阁县东宝镇)隆庆村划入重兴乡,并分解为今玉皇村(因玉皇观得名)和隆庆村。1955年3月建立合作社。同年,因区域调整, 将爱国村划归原青林口乡;龙凤村划归云集乡管辖;将被撤销的觉华乡辖寺垭村、觉华村划归重兴乡管辖。1957年8月,江油县撤销第七区, 将重兴乡划入新建的马角区管辖至1992年8月。1958年3月建立人民公社,由10个高级合作社组成。1961年1月, 江油县政府批准将所辖新隆村分解为新街村、火花村,大石村分解为石林村、龙山村,盘龙村更名为佛泉村,其乡域、村名基本形成,至今未变。重兴乡于1952年建立县辖党支部,1954年11月升格为党总支,1959年4月建立党委。1980年4月撤销公社革委会,建立重兴公社管委会,1984 年 3 月建立乡人民政府,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后,设重兴乡为正科级单位。重兴乡位于江油市东北部,距市城67Km。东靠剑阁县东宝镇;南接河口镇,西连厚坝镇,北及二郎庙和云集乡。地理坐标:东经1058'─10512',北纬3154'─323'。全乡幅员面积43平方公里, 集镇面积约0.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70个农业合作社, 总人口10560人,其中农业人口10300人,占总人口的9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出生率为6.7‰,乡内有汉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彝族、回族、壮族,以汉族为主。2001年末全乡耕地面积14880亩,其中水田9442亩,旱地5438亩,人均占有耕地1.47亩,下设12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2001年末辖区共有2977户10120人,其中农业人口2946户9939人,乡村劳动力6809人,非农业人口18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8‰,共有林地面积16374亩,森林覆盖率25.9%。2001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9845亩,其中粮食21223亩,油料作物694亩。全乡有耕地面积15600亩,其中水田8200 亩,旱地7400亩。2001年人均肉食品消费量达46公斤,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96%,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重达到36%,电视机普及率99%,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年。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9598

男 5017

女 4581

家庭户户数 2836

家庭户总人口(总) 9573

家庭户男 4996

家庭户女 4577

0-14岁(总) 1895

0-14岁男 985

0-14岁女 910

15-64岁(总) 6886

15-64岁男 3631

15-64岁女 3255

65岁及以上(总) 817

65岁及以上男 401

65岁及以上女 41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9375

^资源环境


重兴乡属深丘地形, 平均海拔810m,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候15℃左右,年降水量800─1000mm, 是江油市粮食主产区之一。2001年末有小(二)型水库6座,总库容473万立方米,山坪塘1238口,有效灌面共5760亩。出2001年投资力2000元,群众投劳370个,完成李家河水库夏季加固治漏工程,新增蓄水2万立方米,新增灌面100亩。2001年投入农网改造资金150万元,改造低压线路5.9万元,增设350千伏安变压器6台,减少线路损耗,减轻了农电户的负担。2001年农村用电普及率99.8%,总用电量达94万度。

^经济发展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经济作物主要有生姜、魔芋、海椒、西瓜;养殖业以养猪、小家禽为主,小家禽主要有鸡、鸭、鹅等。200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2440万元,其中种植业122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畜牧业1062万元,占43.5%,劳务收入480万元,全年出栏生猪7083头,小家禽30554只,全年养殖100只以上小家禽的农户达 166户。虽然重兴地处深丘,资源贫乏,乡镇企业发展十分困难,乡政府大力支持现有企业改制,挖掘潜力,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950万元,比上年增长7%, 实现利润11万元。200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969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0万元,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69.8万元,共有职工15人,骨干企业有面粉厂和秸秆气厂。年加工用粮867吨,处理秸秆120吨,产气24万立方米。 2001年粮食总产量6222吨,油料总产量631吨。全年养蚕220张,产茧17吨。2001年出栏生猪,6788头,肉羊1471只,小家禽58301只。2001年财政收入64万元,支出140万元,赤字7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64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1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6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69万元,社会商品拿售总额213万元,其中集贸市场成交额73万元。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64万元,农业税35万元,工商税收6万元,预算外收入15.3万元。重兴信用社是乡境内的唯—金融机构,2001年末存款余额701万元,贷款余额444万元,从业人员4人。2001年加大支农力度,累计发放小额贷款973万元,累计收回821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1年劳务输出2213人,其中转移出省劳动力1749人,实现劳务收入643万元。

^交通状况


境内村级公路实现网络化,60%的村级公路达三级碎石泥结路,确保晴雨通车,三辆客运汽车六次往返中坝,三辆客车轮流至二郎庙镇,数辆出租车为临时短、长途客人提供服务,交通十分方便。11年对4条37公里出乡公路进行了路基清理和碎石铺设,均建成一级泥结碎石路面,基本可雨晴无阻:2001年公路总里程92公里,村社道路55公里12个村70个村民小组全部通公路。

^通讯设施


境内有重兴邮电所,集镇和农村700门程控电话与市电信局并网,可直拨全国各地。移动通讯覆盖全乡。

^文教卫生


境内有中学1所,小学10所,卫生院(所、站)14个,广播电视信息覆盖全乡。

^能源状况


境内100% 的农户使用江油地方电网,村村户户正逐步走向电器化。省农机研究院和市政府援建的秸秆气化厂已在场镇建成,日产秸秆液化气3000m ,首次入户150户,解决了三分之二集镇住户的生活燃气。

^科教事业


已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双基成果。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2001年在职教职工74人,在校学生1337人,其中初中生464人,小学生873人,另有学前班62人。2001年末有农、林、畜牧、水利等科技推广站4个,科技推广人员22人,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物资供应、经营管理等科技服务。

^医疗卫生


2001年末,建有乡镇卫生院1所,在职职工12人,总资产25万元,医疗设备总值7万元,床位5张,乡村医生14人,年门诊16800人次,计划生育指导站1个,从业人员2人,床位3张,医疗设备总值2.5万元、年普查育龄妇女4000余人次,提供技术服务269人次。

^救济救灾


2001年重兴乡先后遭遇旱、涝灾害,全乡有7305亩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乡党委政府积极开展救济救灾工作,落实旱涝救济金396户23000元,危房改造救济金5户1800元,农业税减免959户88400元。2001年农机推广取得新进展,推广微型耕种机10台,机播面积2100亩,机收面积7650亩,农业排灌机械12台套,总动力368千瓦,农用运输机械59台;

“512”汶川特大地震,重兴乡农房、水利、交通、通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为推动灾后重建又好又快进行,根据国家援建政策,在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重兴乡第一批四个援建项目在春节前按规定程序完成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在2009年2月12日前全部正式开工。目前各项重建工程进展顺利。重兴乡四个援建项目分别是居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卫生院医技楼重建工程,安全饮用水工程提灌站维修重建工程。项目总投资730万元,所需资金全部由河南省对口支援。

相关分词: 重兴乡 重兴 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