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重新认识毛泽东

重新认识毛泽东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重新认识毛泽东




简介


作 者: 王立胜 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049459

出版时间:2008-06-01

版 次:1

页 数:430

装 帧:平装

开 本:32开

内容简介


《重新认识毛泽东》是一部有着独特逻辑结构的著作。作者以倡导毛泽东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为宗旨,以重新认识毛泽东为主线,分四卷二十二章对毛泽东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阐发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卷一”是“新维度:毛泽东哲学再认识”,对毛泽东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哲学与实践唯物主义、毛泽东哲学与儒家中庸思想、毛泽东的一元真理观、毛泽东的政治意识观、毛泽东的个性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把价值学维度引入《实践论》《矛盾论》研究,并站在新高度总结了毛泽东倡导的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活动的经验教训。“卷二”是“新反思:晚年毛泽东再研究”,着力探讨了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某些重大问题,对晚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想模式、晚年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观、晚年毛泽东改造哲学体系的基本思路、晚年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实质化的基本思路等问题进行了再认识。“卷三”是“新思路:毛泽东邓小平之比较”,对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反思,还重点就毛泽东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前提、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构想以及社会发展道路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的尝试。“卷四”是“新视野:建构‘毛泽东学’”,对毛泽东学建构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这部著作的体系编排反映了作者毛泽东研究的心路历程。作者的毛泽东研究是从毛泽东哲学开始的。1989年在写作《中国当代哲学》一书时,产生了研究晚年毛泽东的浓厚兴趣,遂把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为“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9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晚年毛泽东的艰苦探索》一书,可以算是作者对晚年毛泽东研究的代表作。晚年毛泽东的研究不可能不联系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以,从1993年以后开始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比较研究,1995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给了我们课题组(作者是该课题组重要成员),使作者的这一研究更加系统化。多年的毛泽东研究使作者觉得有必要进行毛泽东学基础理论的思考。因此,从1995年开始,建构毛泽东学体系的问题也一直是他学术研究的兴奋点。《重新认识毛泽东》一书中的二十二章内容,实际上是作者在近10年来所写文章的集合,基本上是作者近10年来心路历程的逻辑体现。

作者简介


王立胜,1963年生,山东莒南县人。法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毛泽东邓小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1985年毕业于临沂师范学院政史系,1991年山东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工作。1993年破格晋升为讲师,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12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1998年1月调任中共潍坊市委副秘书长,2001年1月任中共山东省昌乐县委副书记、昌乐县人民政府县长,2005年12月任中共山东省青州市委书记。

主要荣誉和学术成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十佳理论上作者”;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晚年毛泽东的艰苦探索》、《中国发展大战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走向崇高——共和国英雄群体精神世界的理性寻求》、《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研究》、《重新认识毛泽东》等十多部著作,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十余篇被中国人民人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研究,呼吁建立由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走向实践的“中国乡村学”。

目录


总序

前言

导论 关于毛泽东再认识的几点思考

一、毛泽东再认识的历史认识论根据

二、毛泽东再认识的确切含义

三、毛泽东再认识的丰富内容

四、毛泽东再认识的基本原则

五、毛泽东再认识与毛泽东学的发展

卷一 新维度:毛泽东哲学再认识

第一章 毛泽东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

第二章 毛泽东哲学与实践唯物主义

一、毛泽东对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发展

二、实事求是与实践唯物主义

第三章 毛泽东哲学与儒家中庸思想

一、儒家中庸思想的本来面目

二、毛泽东对中庸思想的阐释与深化

三、墨家“两而无偏”与儒家之中庸观

四、几个方法论问题

第四章 价值学维度中的《实践论》《矛盾论》

一、一个新的视角:《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的价值学维度

二、《实践论》《矛盾论》之价值的逻辑生成

三、《实践论》《矛盾论》的价值涵量

四、《实践论》《矛盾论》的价值实现

五、从价值学角度看《实践论》《矛盾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第五章 毛泽东的一元真理观

一、“真理只有一个”与真理的具体性

二、“真理只有一个”与真理的客观性

三、真理一元性与历史一元论

第六章 毛泽东的政治意识观

一、政治意识及其本质

二、不同层次的政治意识

三、培养正确的政治意识

四、政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五、政治活动的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

第七章 毛泽东的个性观

一、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与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二、党性与个性

三、创造性的个性与破坏性的个性

第八章 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运动

一、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运动的兴起及过程

二、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的特点

三、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的意义和缺陷

卷二 新反思:晚年毛泽东再研究

第九章 关于晚年毛泽东研究中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

一、毛泽东晚年失误的深层原因到底应当到哪里去寻找

二、怎样正确认识毛泽东晚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三、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

第十章 论毛泽东晚年的探索

一、探索的过程

二、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

三、探索的基本原则

四、探索中失误原因之剖析

五、对探索中所遇到的几个重要关系的辩证思考

第十一章 再论毛泽东晚年的探索

一、批判教条主义,开始摆脱苏联模式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速度与规模认识上的变化

第十二章 晚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想模式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晚年毛泽东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形成及其构成

三、晚年毛泽东社会主义理想模式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和理论来源

第十三章 晚年毛泽东论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

一、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主要战线是识意形态领域

二、社会主义时期意识形态领域为什么还存在阶级斗争

三、社会主义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特点

四、如何对待社会主义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第十四章 晚年毛泽东改造哲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要搞实际的哲学

二、哲学就是认识论

三、一元论的辩证法

第十五章 晚年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实质化的基本思路

一、人民主体地位社会制度建设

二、人民主体地位与权力运作

三、人民主体地位与社会平等之寻求

四、人民主体地位与民主之发展

五、人民主体地位与自由之路的探索

卷三 新思路:毛泽东邓小平之比

第十六章 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一、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的历史进程

二、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中取得的若干成就

三、深化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的几点思考

第十七章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前提

一、背景分析:哲学视野中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观

二、超越与选择:毛泽东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定位

三、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思维坐标

第十八章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构想之比较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构想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构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邓小平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构想的显著特点

第十九章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之比较

一、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联姻: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共同选择

二、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强烈共识

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邓小平对毛泽东的继承和发展

卷四 新视野:建构毛泽东学

第二十章 毛泽东学何以可能

一、历史根据:毛泽东学研究对象的历史生成

二、科学根据:毛泽东研究继续深化和拓展的迫切需要

三、现实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热切呼唤

第二十一章 毛泽东学的研究对象

一、毛泽东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毛泽东学与毛泽东思想研究

三、毛泽东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第二十二章 毛泽东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一、建构毛泽东学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毛泽东学理论的涵义、对象及其与相近学科的关系

三、毛泽东学理论的任务、目的、性质和特点

四、建构毛泽东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

十年感言

精彩书摘


卷一 新维度:毛泽东哲学再认识

第一章 毛泽东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应用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独具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应用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深入研究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总结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在欧洲,当把它用于指导全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实践时,是否需要民族化呢?这是大有歧义的。时至今日,国外仍有人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认为这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民族主义的。然而,铁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也能够中国化,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尽管在其早期,人们尚未明确提出“中国化”的概念,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真正的共产党人已经走上了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探索之路。在30年代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运动中,有人提到过“中国化”问题,但主要是指“语言要中国化”,1938年4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也曾提出过“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问题。但从现在所掌握的文字资料看,真正从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化”作出系统、科学说明的是毛泽东。

相关分词: 重新 认识 毛泽东 毛泽 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