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中杓鹬

中杓鹬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中杓鹬


中杓鹬 Numenius phaeopus (Linnaeus)体长约400mm。栖息于沼泽、浅滩、湿草原等处 。以环节动物、甲壳类、小鱼、昆虫等为食。营巢于地面凹坑。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天津、西藏、华东、四川、华南。

中文学名:中杓鹬

拉丁学名:Whimbrel

二名法:Numenius phaeop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鸻形目

科:鹬科

属:杓鹬属

种:中杓鹬

分布区域:内蒙古,东北、天津、西藏、华东、四川、华南



基本资料


中文学名:中杓鹬

中文目名:鸻形目

中文科名:鹬科

中文属名:杓鹬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Numenius phaeopus

英文名:Whimbrel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物种介绍


全长约41cm。嘴黑色,长而下弯,脚黑色。头中央乳黄色头侧线黑色,眉纹色浅,头、颈和下体余部淡褐色,胸有黑褐色纵斑。背黑褐色,羽缘淡黄色。腰白色,尾羽褐色,有黑褐色横斑。

栖息于河口、海暗、滩涂、沼泽、草地、耕地等,以浆果、环节动物、小鱼昆虫等为食。繁殖期5~8月,在地面上掘土营巢,每窝产卵2~5枚,卵橄榄绿色,缀褐斑。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7~28天。

迁徙时常见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少数个体在台湾和广东越冬。种数数量较少。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野外识别


体型偏小(43厘米)的杓鹬。眉纹色浅,具黑色顶纹,嘴长而下弯。似白腰杓鹬但体型小许多,嘴也相应短。较常见的亚种variegatus腰部偏褐,但一些个体腰及翼下为白色,与指名亚种相近。

简易识别:嘴形弯,约头长1.5倍。

形态特征


体长约43厘米。眉纹色浅,具黑色顶纹,嘴长而下弯。似白腰杓鹬但体型小许多,嘴也相应短。

较常见的亚种腰部偏褐,但一些个体腰及翼下为白色,与指名亚种相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蓝灰。

独特的高声平调哨音,如马嘶he-he-he-he-he-he-he。

繁殖于欧洲北部及亚洲;冬季南迁至东南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大部地区,尤其于华东及华南沿海几处河口地带。少数个体在台湾及广东越冬。

喜沿海泥滩、河口潮间带、沿海草地、沼泽及多岩石海滩,通常结小至大群,常与其他涉禽混群。

生活习性


行 为:步伐大而缓慢, 成群飞行时会排成 V 宇形或横列直线飞行

觅 食:用嘴插入泥中觅食, 主要以蟹类为主, 另外也吃昆虫

生 态:单独或小群出现于潮间带、及海岸附近之草原、沼泽、沙洲等

中杓鹬学名中的属名 Numenius 是 “新月” 的意思, 这也代表了这属鸟类的主要特征,那就是长而嘴向下弯曲的嘴。这个家族在台湾可见到的有四种,体色为淡褐色至褐色,以嘴的长短排列,他们是黦 (ㄩˋ) 鹬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大杓鹬 (Numenius arquata)、中杓鹬、小杓鹬 (Numenius minutus)。黦鹬与大杓鹬的嘴长大致相同,而黦鹬颜色较深,飞行时尾上覆羽为褐色,大杓鹬飞行时尾上覆羽则为白色,大陆学者将黦鹬称为红腰杓鹬, 或可做为参考。

杓鹬在觅食的时候会将嘴插入泥中,硬是把躲在洞里的螃蟹拖出来。他们直接把螃蟹吞下肚去,不像东方珩或铁嘴珩会先把螃蟹的脚甩掉,最后,消化不掉的蟹壳会再吐出来。

分布


全球分布广泛有四亚种,variegatus亚种以西伯利亚北部及东北部为主要繁殖区,非繁殖季往南迁徙至印度东部、东南亚、台湾、菲律宾、印尼、澳洲等地度冬。

台湾为普遍的冬候鸟(9月至翌年4月),4月过境期常有成百或者上千的大群出现。

台湾全境均有分布,但以中部、南部及宜兰较为普遍。

相似鸟种


小杓鹬,体型较小,嘴也较短,飞行时腰部无灰白色,脚不伸出尾羽外。

大杓鹬与黦鹬比中杓鹬大很多,嘴也很长,容易区别。

相关分词: 中杓 杓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