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中医五脏病学

中医五脏病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中医五脏病学


五脏学说的理论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因为五脏是本五行来的,脏腑相合是本阴阳来的。五脏学说的客观规律,是天人合一。因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是从古天文学中发现的,这就是一种效法自然的观念。指出人与天地息息相通,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又说人身是一小天地,存在着共通的规律,所以,五脏学说就是建立在自然界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基本信息


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

ISBN:10位[753646147X]13位[9787536461475]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

出版日期:2007-04

定价:¥17.00元

内容提要


《中医五脏病学》内容主要包括五脏学说的理论核心与客观规律、五脏学说与气化关系、五脏学说、肺脏疾病、心脏疾病、脾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

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五脏学说的理论核心与客观规律

第一节阴阳五行

第二节天人合一

第二章五脏学说与气化关系

第一节气有多少与阴阳失调

第二节形有盛衰与五行偏颇

第三节损益相召与气机逆乱

第三章五脏学说

第一节五脏传变规律及其治疗大法

第二节肺脏病证通治要法

第三节心脏病证通治要法

第四节脾脏病证通治要法

第五节肝脏病证通治要法

第六节肾脏病证通治要法

下篇各论

第四章肺脏疾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肺痨

第三节肺痈

第四节肺痿

第五节肺胀

第五章心脏疾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心痛

第三节心悸

第四节脱证

第五节百合病

第六章脾脏疾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痰证

第三节积聚

第四节泄泻

第五节痢疾

第七章肝脏疾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眩晕

第三节中风

第四节厥证

第五节痉病

第八章肾脏疾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消渴

第三节腰痛

第四节淋证

第五节遗精

……

书摘


分析:肺痨患者,若因脾虚不能健运,则食少便溏;水谷精微不足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继而由于脾土化源不足,不能滋养肺金,故见干咳无痰,鼻孔、喉中干燥,皮毛枯槁诸症。舌红少津,脉见虚数,亦脾虚肺燥之象。病变属于虚证,虚则补其母,故宜培土生金,用参苓白术散。方中以四君益脾胃之气,怀山药、扁豆、薏苡仁、莲子补脾,砂仁理气,桔梗载药上行,药性中和,不寒不热,故可用于肺痨虚损的培土生金法中,化痰进食以补肺之虚。

(四)土虚火衰

土虚火衰是相生关系失去平衡,脏气不及所引起的病变。从母子关系来说,叫做子盗母气,因土为火之子;从脏腑关系来说,这是土虚火衰。由于脏气不及,病变多属虚证。现举小肠虚寒泄泻为例,分述如下。

主证: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少腹隐痛,喜按喜温,腹胀肠鸣,矢气稍舒,舌苔淡白,脉象沉迟。

治法:补火温土,用理中汤加吴茱萸、附子、肉桂。

分析:心与小肠相表里,皆主火。若脾土虚而导致小肠火衰,气化无权,则小水不利而泄泻;证属小肠虚寒,故少腹隐痛,喜按喜温;脾虚水湿不化,肠中气机不利,故腹胀肠鸣,矢气稍舒;舌苔淡白,脉象沉迟,皆为虚寒之象。病变属于虚证,虚则补其母,法当补小肠火以温脾土,用理中汤加吴茱萸、附子、肉桂。方中以附子、肉桂助命火补小肠火,以温脾土而止滑泄为主;干姜、吴茱萸温中阳而祛寒邪为辅;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土,健脾运湿以为佐,所谓理中者,理中焦虚寒而健运脾胃水湿,火土同补,标本兼治,则补火生土之功益显。火旺脾健,则腹痛、滑泄自止,肠鸣矢气即除,小便自利,而诸证自已。

相关分词: 中医 五脏 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