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在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位于北京,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是中国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究机构,下设13个研究所、6所医院及研究生院、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



研究院概述


简介

现任党委书记为王志勇,院长为张伯礼。

有职工4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者800多人;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建立了临床与信息、针灸、中药三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均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医药科学研究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任务,50年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截止2004年底,全院共获得科研成果近900项,其中获国家级、部局级奖近300项;现有院级以上在研课题48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00项、部局级课题258项;拥有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国家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和BSL-3实验室,是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与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充分发挥中医医疗的优势和特色,为广大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现有病床1500多张。附属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医院。望京医院是以骨伤科为主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眼科医院是以中医眼科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各附属医院在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病、糖尿病以及肛肠、皮肤、泌尿等各科疾病及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和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资质;设有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是全国藏书最多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其中珍本、善本、孤本书籍2万余册。中国医史博物馆是中国收藏文物最多的中医专业博物馆,收藏文物3000余件。

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多种全国性的中医药专业期刊,其中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有《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中国骨伤》、《中华医史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中医研究院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民间团体有广泛友好的联系与交流,在国际传统医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科学研究

部分重大项目研究进展

冠心病血瘀证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的基因组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由陈可冀院士承担。目前前期的临床样本采集、GPIIb–IIIa基因多态性及活性检测及血瘀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谱构建等工作已全面展开。

中医学关于SARS发病、证候演变规律与治疗方案研究

“863”攻关课题,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系统研究了SARS的证候特征与演变规律,提出了中医治疗SARS的五大治法及主要方药,证实了中医治疗SARS后骨坏死的有效性。该课题于2005年9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辅助决策技术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由曹洪欣、刘保延承担。该课题旨在构建一个基于Internet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方案辅助决策技术平台”,为快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初步建成专业基础数据库群、循证文献查询分析系统,基于网络的专家/专题研讨系统及互联网相关信息及时收集分析系统正在建设中。

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由刘保延、崔蒙承担。目前已完成中药基础信息数据库、古代中药与方剂数据库、中医药语言系统等七个主体数据库的整合与发布;提交了各种相关标准;完善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数据物理中心建设:与科技部科学共享门户网站和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门户网站进行了连接。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研究

北京市市科委重大项目,由刘保延承担。目前已经收集临床病例3000余例,部分适于中医临床个体诊疗特点的相关数字模型和数据统计、数据挖掘的新方法已初步形成。该项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支撑体系,可以在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同时,用充分的科学数据展示和说明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优势。

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分为8个子课题组建专题研究队伍,共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究工作。该课题认真分析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战略高度勾画未来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现已完成《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正在准备验收。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由医史所柳长华承担。该课题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对中医药传统知识概念与特征、内容与分类、保护原则与方法、国际立场与原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课题组采取集中工作方式,召开了14次由各部委专家组成的研讨会,半年内完成了55万字的研究报告。该课题已于2005年7月27日通过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结题验收。

中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专项项目,由西苑医院王书臣承担。已完成全部实验工作,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1. 西苑医院GCP中心通过了SFDA的验收,9个临床专业通过了资格审核认定

2. 课题立项期间承担上级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任务57项,完成了10个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

3. 制定完善了中药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及临床试验等方面的SOP 400余项

4.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Ⅰ期临床试验病房,共承担了39项Ⅰ期临床试验任务

5. 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药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完成了2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为中药的科学用药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6. 制定了先进可行的临床试验规范化管理模式。

抗心脑血管病新药药效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由西苑医院刘建勋承担。该项目已于2005年9月全部完成实验工作,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1.该项目改进、规范和完善现有动物模型24种;新建和创新8种动物模型

科研基本情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中医药研究的国家队,科学研究是我院的中心任务。中国中医科学院始终站在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按照国家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从1996年到2005年,该院承担的科研课题连年增加,科研经费不断攀升。

截止到2005年,我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5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92项,国家中医局课题166项,其它部委课题12项,北京市级课题57项,WHO项目7项,院级课题16项。在研课题经费累计17207万元

科学研究已成为我院发展的龙头和先导,带动我院向着代表国家和行业先进水平、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目标迈进。

获奖成果情况

截止2005年底,全院获得各级科技奖励75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项目21项(含7项合作);部局级科技奖励项目312项。“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我院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项目8项(含3项合作),其中:

200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温建民教授主持完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拇指外翻及相关畸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陈可冀教授主持完成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中医药领域首次获得的一等奖。

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黄璐琦教授主持完成的“栝楼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我院曹洪欣教授主持完成的“益气升陷法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与研究”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我院刘保延教授主持完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另外,“十五”期间,我院还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34项,中华医学科技奖9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含著作类)58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

现任领导


王志勇

王志勇,男,汉族,1966年3月出生,山西省长治市人,医学博士,1988年9月加入共产党,1989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党委书记、副院长。1984年9月—1989年7月北京中医学院学习

1989年8月—1990年12月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室、党委办公室干部

1990年12月—1999年6月卫生部直属机关团委干事、副书记(副处级)、书记(正处级)1999年6月—2004年6月卫生部办公厅正处级秘书

2004年6月—2005年5月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助理巡视员

2005年5月—2009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财务司)主任 (其间,2008年3月—2008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第24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习)

2009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

2009年10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司长

2010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兼职: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

张伯礼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中医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主持全院行政工作。

1979年9月—1982年7月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1982年9月—1992年7月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室主任

1992年7月—1999年12月 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9年12月—2002年8月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

2002年8月—2005年12月 天津中医学院院长

2006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2010年12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第十届药典委员会执委兼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保延

刘保延,男,汉族,1955年5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常务副院长,分管科研,协管财务、新闻、信息等工作。

1977年12月—1982年12月,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学士)

1982年12月—1985年9月,陕西临潼县卫生学校中医医师

1985年9月—1988年7月,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临床专业研究生(硕士)

1988年9月—1997年7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室行政副主任、院科研处长、副院长

1997年7月—2001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副司长

2001年5月—2002年2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班

2001年2月—2010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2010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兼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信息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仇芙林

仇芙林,女,汉族,1953年4月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分管纪检、监察、审计、工会工作,协管老干部工作。

1969年9月—1974年8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

1974年9月—1978年3月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学习1978年4月—1983年7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团委、党委办公室干部

1983年8月—1995年1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人事处干部、副处长、处长

1995年12月—2000年6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党委副书记 (其间:1996年9月—1997年1月在中央党校进修部学习)

2000年7月—2003年9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其间:2002年9月—2003年1月在中央党校进修部学习)

2003年10月起,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纪委书记(其间:2001年1月—2004年1月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政治学专业在职学习)

2006年4月起,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会主席

2010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兼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机关工会副主席、局直属机关妇工委副主任。

黄璐琦

黄璐琦,男,汉族,1968年3月12日,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分管教育、产业工作。

1985年7月-1989年7月 江西中医药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9年7月-1992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2年7月-1995年7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5年7月-1997年11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药室副主任

1997年11月-2000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

2000年7月-2002年11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代所长

2002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

2008月10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兼职: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

范吉平

范吉平,男,1965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副院长。分管医疗、国际合作工作。

1984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获学士学位。

1984年至1987年在山东高唐中医院内科担任内科医师。

1987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1991年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1年至2001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工作,历任科室主任、副教授、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且于1995年在西安医科大学英语培训中心进行英语培训

1996年在卫生部日语培训中心进行日语培训

1996年4月至1997年4月到日该国立神经精神研究中心公派日本留学一年;

2001年7月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任副司长

2003年在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半年。

2003年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任副社长,同时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10月—,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兼职: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张为佳

张为佳,男,汉族,1958年11月出生,河北深泽人,研究员,1982年8月参加工作,200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党委副书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副巡视员。

1978.09-1982.07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1982.08-1984.11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科技馆教师

1984.11-1987.02北京中医药大学实习研究员

1987.02-1995.0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干部

1995.07-2001.0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助理调研员

(其间,1993.09-1996.01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学习)

2001.08-2004.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副处长

2004.03-2006.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与政策法规司人事处处长

2006.12-2009.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人事处处长

2009.12-2011.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副司长

(其间,2010.09-2010.11参加中央党校第55期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2011.03- 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党委副书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副巡视员

重点科室


重点学科

截至2005年,我院有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其中中药药理学为中药所和西苑医院共建)建设点,分布在8个院所(见下表)。2004年底与2005年6月,经过两次检查,我院13个建设点全部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期考核。

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点一览表

1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所)

陆广莘

孟庆云

潘桂娟

鞠大宏

2

中医内科血液病(西苑医院)

周霭祥

麻柔

刘锋

3

中医内科心血管病(西苑医院)

陈可冀

王阶

涂秀华

史大卓

4

中医内科内分泌(广安门医院)

林兰

仝小林

刘喜明

5

中医内科肿瘤(广安门医院)

朴炳奎

林洪生

张培彤

花宝金

6

中医外科肛肠(广安门医院)

李国栋

李华山

7

中医骨伤科(望京医院)

孙树椿

孟和

朱立国

张兴平

赵勇

8

中医眼科(眼科医院)

唐由之

沙凤桐

接传红

9

针灸学(针灸所)

邓良月

程莘农

朱兵

黄龙祥

晋志高

刘志顺

10

中医医史文献(医史所)

马继兴

李经纬

郑金生

朱建平

梁峻

11

中药药理(西苑医院)

李连达

刘建勋

朱晓新

12

中药药理(中药所)

姜廷良

廖福龙

梁日欣

霍海如

13

中药生药(中药所)

谢宗万

黄璐琦

邵爱娟

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

截止2005年,我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14个。

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基本信息表

1

生药分子鉴定实验室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2002年

1.Southern 杂交的分子标记技术;2、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3、PCR和RFLP相结合的分子标记技术;4、mRNA分子标记技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黄璐琦

2

中药药理实验室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2002年

1.中药复方有效物质群的药理学研究;2、中药复方的体外药理学实验方法;3、血瘀证动物模型与血液流变学技术;4、血管内皮细胞在药物/血液联合作用下的体外实验技术;5、抗焦虑中药的药效评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廖福龙

3

中药化学实验室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2002年

1.中药、中药处方及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技术和对照品的制备技术;2、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和有效部位筛选、植被工艺技术;3、中药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技术;4、中药吸收入血化学成分的分析技术;5、中药纳米技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孙友富

4

中药制剂实验室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2002年

1.多种中药剂型(特别是巴布剂、泡腾片、缓控释制剂、滴丸、凝胶剂)的制备技术;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冯青然

5

中药药理(骨伤)实验室

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

2002年

1.股骨头坏死、软骨损伤、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技术;2、骨组织形

院属产业单位


北京华神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华神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洪欣 总经理:郝玉清 注册资金:3千万注册地址:北京昌平区东小口中滩110号成立时间:1995年

代表性产品:芪蛭降糖片、双虎清肝颗粒、养阴生血合剂、益肺清化颗粒等北京华神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与香港华润集团共同投资兴建的现代化制药企业,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迄今为止最大的合资项目,也是香港华润集团首次投资中医药领域的重要项目。

公司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长曹洪欣先生担任董事长,郝玉清先生担任总经理。公司坐落在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厂房建筑8500平方米。公司从建立时就瞄准国内领先,追求现代化、高科技、示范性。厂区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设施、装备精良,工艺先进。公司现有颗粒剂、合剂、片剂、胶囊剂、涂膜剂、喷雾剂六条生产线,全部通过GPM认证。

公司营销中心位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内。营销中心集中了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和本科学历、具备现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开辟了全新的营销模式,构建的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现已与香港、台湾、马来西亚、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建立了业务往来,并逐步向欧美市场拓展、延伸。

公司以香港华润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充分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科研优势,通过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应用,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现有产品“双虎清肝颗粒”、“养阴生血合剂”等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成果推广项目,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产品在市场推广上亦获得较大成功。目前,一批科技含量高、疗效准确、服用方便的系列中药新药正在研制、开发、申报中,不久将投放市场。

公司正在以崭新的面貌面向新世纪,遵循“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员工价值最大化”经营的理念,秉承“诚信、敬业、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按照大规模、高技术、高效益的方向,立志发展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医药企业集团。

真诚地希望与医药界同仁精诚合作,共创辉煌!

中国中医研究院培训中心

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直属的培训机构。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已经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重要的继续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中心旨在充分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国内外在职中医师、中药师、针灸师、按摩师、美容师以及中医药爱好人士提供一个学习、深造、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医疗技术、学术水平,也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宣传科研成果、宣传老中青专家的学术窗口。

中心自成立以来,聘请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专家组成教学队伍,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以优良的教学质量、正规的教学管理和悉心负责的组织接待工作为海内外学员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和优质的教育培训环境,受到了高度赞誉,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培训中心常年招生,举办各类初、中、高级学习班,同时还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要求,组织各类特设学习班,另外,培训中心还承办中医水平考试和国际针灸、推拿水平考试前的培训项目、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同时还开设各种函授、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学习班,为海内外学员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教学服务,学习、进修结束后将发给中英文对照的结业证书。

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

(北京中研国际医药公司)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属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单位,成立于1993年,办公地点位于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心主任为鄢良博士。

本中心业务包括向生产中医药保健产品的企业转让中医科学院的新产品、新技术;与企业联合研制新产品、代理新产品报批、为产品研发及其生产与改进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提供新型或特色中医诊疗技术、医疗管理咨询、特色中医药养生保健或技术等;为国内中医药人才出国发展及国外中医药机构从中国引进中医药人才提供双向服务;组织国内及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开展中医药实用或应用技术的交易;组织或参与组织国内及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产品和技术展览会,开展网上交易及其它多种形式的技术中介服务。

通过发挥“桥梁”与“平台”的作用,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中医药的国际化,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中医药科研、医疗、教育、产业方面的合作关系。扩大中医科学院的国际影响,拓展中医药的国际发展空间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经过十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本中心围绕上述业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国内外建立了广泛的业务渠道和良好的声誉。我们将朝着既定的目标继续积极而稳定地向前推进!

该中心下设医药保健品研制中心。医药保健品研制中心以推动中国中医药事业的规范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宗旨,为中医药及保健产品企业提供研发申报、技术监制、技术转让及海外推广等服务。

医药保健品研制中心拥有精通药学、医学知识并熟谙政策法规的研发人员,并聘请院内学术权威和审评专家为所研项目把关,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新产品开发风险和开发成本、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促使中医药及保健科技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

医药保健品研制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帮助多家企业完成数十项新药和保健食品的研发申报工作,并推动多项新药及保健食品走向国际市场。中心将一如既往为企业提供优质而全面的技术服务,欢迎企业与我们洽谈合作。

中研国际医药公司

北京中研国际公司成立于1984年(原名中国中医研究院医药技术开发公司),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资全民所有制企业,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系统第一家具有进出口权的公司。

公司以中医药的国际化为目标,以中医药相关产品的国际和国内营销为主要业务。该公司经营中国中医科学院及直属企业研制开发的的技术和生产的科技产品的出口业务及生产所需的技术,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零备件的进口业务。该公司国内业务范围包括:医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卫生用品等的技术开发、转让、培训、咨询服务及新产品研制、生产、销售。近十年来,该公司与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关系。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直属骨干企业,“高效、安全、新型、优质”是我们经营产品的筛选标准,该公司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优势,坚持信誉至上、质量至上、顾客至上的精神。我们将坚持一贯的原则,竭诚为社会服务,并欢迎合作。

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

基本情况

法人代表:李荣生注册资金:426万元

注册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小街16号

成立时间:1958年 代表性新产品:正柴胡饮颗粒、新清宁片、抗感颗粒、清喉咽颗粒、川贝枇杷颗粒、醒脑再造胶囊、息伤乐酊、猪苓多糖注射液。

企业发展情况介绍

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建于1958年,1984年经批准正式挂牌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验药厂,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位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院内,是中国中医研究院下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是集生产、科研为一体、具有一定规模的制药企业。

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现有正柴胡饮颗粒、新清宁片、清喉咽颗粒、川贝枇杷颗粒、醒脑再造胶囊、抗感颗粒、息伤乐酊、猪苓多糖注射液等八个品种,其中颗粒剂、片剂、酊剂、胶囊剂均已取得了GMP认证证书。

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在全国各地已分布营销网点,具有一定规模,为完善其营销体系,进一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拟用3年时间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营销网络。项目建成后,可以促进药厂销售额逐年递增。

正柴胡饮颗粒和新清宁片是目前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的主打品种,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定为中医医院必备药品。它们正处于生命历程的成熟期,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地区)。新品种急咳停,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新研制的适合外感咳嗽的高效医治方药,服用方便、安全价廉,无毒副作用,是纯天然的中药制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如果试销对路,可逐年加大投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抗肿瘤药物目前正处在研制阶段。根据研究周期的长短,配合一些短、平、快项目,创造近期效益。在将新产品投放市场时,加强市场调研,加大产品的宣传投入,充分利用自身的销售网络和中国中医研究院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创造品牌效应,使新药能在最短时间内全面投入市场。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还将通过改进处方、生产工艺、包装、产品形象、加强广告宣传等方法,对老产品如猪苓多糖注射液、息伤乐酊等进行重新开发,以求进入二次增长,延长老产品的市场寿命。

研究院实验药厂产品介绍


川贝枇杷颗粒

chuanbeipipa keli

【性状】 该品为棕褐色颗粒,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 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咳嗽及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3g,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规 格】每袋重3g。

【有效 期】三年

【贮藏】 密封。

【处方来源】 本方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收载的“川贝枇杷糖浆”改变剂型而制成的。

【历史沿革】 川贝枇杷糖浆临床用于感冒、咳嗽及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因其包装较大,且为液体剂型,患者携带和使用多有不便,为克服原剂型糖浆剂的不足,更好的发挥疗效、方便患者,我们将其改剂型为颗粒剂。

抗感颗粒

Kanggan keli

【性状】 该品为黄棕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发热、头痛、鼻塞、喷嚏、咽痛、全身乏力、酸痛等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规 格】每袋重10g。

【有效 期】三年

【贮藏】 密封。

【处方来源】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科研筛选方。

【历史沿革】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了200余种常用解表清热中药的作用,遴选出清热解毒作用较好,用于上感发热痄腮等病的银花、赤芍、贯众,经双双相伍,二者相合等正交药效学实验,优选组方,而后用于临床经验证研究总结出的方药。1985年经有关部门批准进行生产。

清喉咽颗粒

Qinghouyan keli

【性状】 该品为棕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养阴,清咽,解毒。用于局限性咽白喉,轻度中毒型白喉,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第一次36g,以后每次服18g,一日4次,小儿酌减。

【规格】 每袋装18g。

【有 效期】三年

【贮藏】 密封。

【产品名称】 息伤乐酊Xishangle Ding

【性状】 该品为棕红色澄清液体;气芳香。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急慢性扭挫,跌扑筋伤引起的皮肤青紫、瘀血不散、红肿疼痛,活动不利,亦可用于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将患处洗净,涂擦,一次2~5ml,一日3~5次;皮下瘀血肿胀严重者可用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

北京华神制药有限公司(合资)产品介绍


糖尿病用药

【药品名称】芪蛭降糖片 汉语拼音:Qizhi Jiangtang Pian

【成份】黄芪、地黄、黄精、水蛭。

【性状】该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味腥,微涩。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于气阴两虚、血瘀引起的口渴多饮,多尿易饥,体瘦乏力,自汗盗汗,面色晦暗,肢体麻木;Ⅱ型糖尿病。

【规格】每片重0.52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疗程3个月。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倾向者慎用。

【贮藏】密闭、防潮。

【包装】铝塑板包装,15片/板,2板/盒。

【有效期】18个月

【执行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试行)YBZ29452005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0787

肝炎用药

【药品名称】双虎清肝颗粒(独家品种 国家医保乙类 中药保护品种)

【规 格】 12g/袋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化痰宽中,理气活血。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胃脘痞闷,口干不欲饮,恶心厌油,食少纳差,胁肋隐痛,腹部胀满,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或身目发黄,舌质暗,边红,舌苔厚腻,脉弦滑或弦数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见有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2袋,一日2次。三个月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80118

【药品名称】元亨新复方灵芝颗粒

【规 格】5g/袋。

【功能主治】有保护肝脏降低谷丙转氨酶和退黄作用。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肝炎,慢性肝炎,单项谷丙转氨酶升高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g,一日2次,小儿减半。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3213

【药品名称】和络舒肝片

【规 格】0.44g/片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滋养肝肾。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用法用量】饭后温开水送服,一次5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小儿酌减。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5081

肿瘤用药

【药品名称】养阴生血合剂(独家品种 国家医保乙类 中药保护品种)

【规 格】 50ml/瓶

【功能主治】 养阴清热,益气生血。该品为肿瘤病人放射治疗时的辅助用药,有助于减轻患者白细胞下降,改善免疫功能。用于肿瘤放疗患者的阴虚内热、气血不足证。症见:口干咽燥,倦怠无力等。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50ml,一日1次。放射治疗前3天开始服用,放疗期间,在每次放射治疗前1小时服用,至放疗结束。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9991081

【药品名称】益肺清化颗粒

【规 格】10g/袋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痰止咳。适用于气阴两虚,阴虚内热型晚期肺癌有辅助治疗。症见:气短、乏力。咳嗽、咯血、胸痛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袋,一日3次。两个月为一个疗程,或遵医嘱。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20050851

外用药

【药品名称】洁康宁喷雾剂(独家品种)

【规 格】10ml/支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痒消肿。主要用于霉菌性,滴虫性阴道炎,外阴炎及外阴湿疹,瘙痒等症。

【用法用量】 外用,清洗外阴后,患处局部喷雾,一次1ml(约喷雾10次),一日1-2次。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B20020110

【药品名称】痤疮涂膜剂(独家品种 OTC甲类)

【规 格】30g/支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化瘀散结。适用于湿热蕴结、血热瘀滞型寻常痤疮的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将面部洗净拭干,沿同一方向涂敷该品于面部,约0.5-1mm厚,20-30分钟后可以成膜,成膜后20分钟揭去膜体,一日1次。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B20020666

【药品名称】疏痛安涂膜剂

【规 格】20ml/瓶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用于头面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及其他部位神经痛。

【用法用量】涂患处或有关穴位。一日2~3次。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5494

糖尿病类

【药品名称】玉液消渴颗粒

【规 格】15g/袋

【功能主治】益气滋阴。用于糖尿病消渴乏力,口渴多饮,多尿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3161

【药品名称】芪蛭降糖片

【规 格】0.52g/片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于气阴两虚、血瘀引起的口渴多饮,多尿易饥,体瘦乏力,自汗盗汗,面色晦暗,肢体麻木;Ⅱ型糖尿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疗程3个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0787

鼻咽炎类

【药品名称】鼻渊合剂

【规 格】50ml/瓶

【功能主治】祛风宣肺,清热解毒,通窍止痛。用于鼻塞鼻渊,通气不畅,流涕黄浊,嗅觉不灵,头痛,眉棱骨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ml,一日3次;小儿酌减。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0722

【药品名称】清喉咽合剂

【规 格】100ml/瓶

【功能主治】养阴,清咽,解毒。用于局限性的咽白喉,轻度中毒型白喉,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

【用法用量】口服,第一次20ml,以后每次10~15ml,一日4次,小儿酌减。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44527

科技产业概况


院办产业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办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8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医药技术开发公司成立,成为我院兴办产业的标志。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院办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医药贸易等方面积极开拓,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培养、锻炼了一批人才,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级产业的兴办、发展和壮大,不同程度地支持了我院科研、医疗、教育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院科研成果市场化,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院于1990年12月成立经济管理处;2001年10月,更名为产业管理处,主管院直属产业工作。现在,我院把产业发展提高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总体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院办产业将成为我院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柱。我院出台各项政策规范产业单位管理,逐步加强对产业的扶植与支持,为产业创造科学、有序、快速的发展空间,从而使院办产业加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即将问世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持编纂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项目近日完成,并将于2006年初出版发行。

书目类书籍,是科学研究乃至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工具书。尤其中医古籍浩如烟海,自战国以来世代相传积累至今约有万余种,编著全面涵括中医古籍的书目,有利于中医各领域的研究活动。然而,自明代殷仲春编撰《医藏书目》后,未见再有大型中医专科书目的编纂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中医研究院,于1958年与北京图书馆联合主编了第一部《中医联合图书目录》,收录了全国59个图书馆和两位私人藏书家收藏的中医图书7661种。可惜当时受条件所限,此书未能正式出版。1979年后,又着手进行全国中医文献资源调查,重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经过10年的努力,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此书收录了全国三大系统113家大型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12124种,是迄今为止记载全国中医古籍及民国年间出版物收藏分布情况最系统、最全面的文献检索工具书,在国内外中医界和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国力的增强,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蓬勃兴旺。藏书单位对古籍的收集、整理、保存与应用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现代化手段被大规模引进,地区性的古籍目录和书目数据库不断涌现。鉴于这种情况,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感到经过短暂的20余年,中医古籍资源的收藏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世纪80年代的调研结果,尽管在资源分布的格局框架上变化不大,但一些新的有潜质有特色的藏书单位的发现,预示了中医古籍资源调研工作有了一个更加广阔深邃的操作空间,为再次进行更为广泛的中医古籍资源调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医古籍存世状况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力求在91版《联目》的基础上,扩大调查范围,整合各种社会信息资源,编写一部能够全面、准确反映现存中医古籍收藏分布情况的大型中医古籍专科书目,以适应新形势下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需要。

目前已经编纂完成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了151个图书馆馆藏中医书目13000多种,其中古籍新增品种达1000多种。其收录重点是1911年以前历代刊行的中医古籍,及其这些古籍在民国期间的重刻本、影印本、复制本。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有些书并未见于历代书目,有些则已被列入亡佚书目录中,此次被发掘收录,实为一大收获。如宋杨介所撰《存真图》,已被文献辞典列为亡佚类,现已发现该书的清抄绘本,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又如明彩绘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一书是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的珍品,堪称国宝级文献。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除了古籍新品种的发掘外,还涌现出大量的古籍新版本,不仅给过去认定为孤本的书摘掉了孤本的帽子,甚至为在国内原以为失传的书填补了空白。同时,鉴于91版《联目》中收录的1911至1949年间出版的近代中医药著作,其文献价值、保存价值现在已不亚于一般的古籍,为系统反映民国期间中医图书的出版状况和当前收藏分布情况,以便学术界使用,因此该书亦予以保留。为了吸纳中医文献学、目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著录不准确的书目数据进行准确的订正,他们邀请了多年从事专科文献研究的学者、专家担纲各学科的分类主编,使其在文献调研、目录学研究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充分发挥,订正了91版《联目》在学科的划分、著作人的判断、成书年的确认、版本源流的梳理等方面存在的错讹不足之处,保证了《总目》的编纂质量及学术水平。

《总目》的参加馆达到151个,较91版《联目》新增了38个,其中有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5个,中医专业图书馆5个,省市公共图书馆19个,少数民族地区(巴彦淖尔盟)图书馆1个,藏书楼1家,出版单位图书馆1家。新参加馆的成分变化,突破了原有三大系统图书馆的格局,增强了参加馆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也显示着中医古籍资源蕴藏的潜力是巨大的,范围是宽广的,有待于进一步的整理和发掘。

相关分词: 中国 中医 科学院 科学 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