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

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




公司位置


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于解放前设立。1949年南京解放后,对该厂进行建行公私合营,改称为中国水泥公司,后又改名为中国水泥厂。2002年6月,安徽海螺集团对其进行重组,成立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专业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公司的发展历程


原中国水泥厂创建于1921年9月,由上海民族工商业者姚锡舟等人筹集白银50万两,在江苏省句容县龙潭镇(1953年划归南京市)组建,是继最早由日本投资的启新水泥厂后,我国最早的属于民族工业的水泥厂。

1923年,中国水泥厂从德国纳克尔——开姆泼公司进口了规格为2.25×46米的旋窑一台,时产熟料3.45吨,日产水泥500桶(每桶170公斤,合85吨)。南京中山陵墓工程所用水泥多来源于此。

1927年,中国水泥厂从德国进口了两条直径2.85米、长60米的湿法旋窑,1933年又从德国购进一台日产熟料170吨的湿法旋窑。中国水泥厂形成了由4台湿法旋窑构成的日产水泥715吨的生产能力。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

1937年11月,日军侵华战争不断扩大,工厂被迫停产。1942年12月,在侵略军的重重威逼下,中国水泥厂被迫以租赁形式将工厂出租给磐城水泥株式会社经营。

1949年4月23日,古都南京获得解放,中国水泥厂也随之获得新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公私合营,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到上世纪70年代,工厂水泥产量已由解放前的最高年产12万吨,提高到50万吨左右。

改革开放时代,由4台小型湿法旋窑支撑的中国水泥厂,经过60余年持续疲惫的运转,再也无法适应规模化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企业经营日趋困难。

1987年为救活曾经在国家建设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老国企,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下达了中国水泥厂技术改造设计任务书,确定新建1条2000T/D熟料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

1994年8月18日2000T/D生产线技改工程开工,1996年开始试生产,1999年11月29日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至此,中国水泥厂形成年产熟料能力达110万吨。

2001年,由于工艺落后、负担沉重,公司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工厂亏损数亿元,同时企业职工的工资也不能按期发放,包括1年多的医疗费以及养老、失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费用也没有着落,企业陷入无法经营的泥潭。

2002年,为盘活资产、重获新生,在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水泥厂成为当年南京市国企“三联动”改制的试点单位,南京化建产业集团与海螺签订购并协议,海螺集团以承债方式整体购并中国水泥厂,改制为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新公司成立后,海螺集团恪守诚信,严格履行购并协议书约定,投资建设了2条5000t/d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窑外分解线,第一条5000t/d生产线于2004年7月投产,第二条5000t/d生产线于2005年2月投产,两条生产线顺利通过环保验收。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环保生产的要求,先后关闭了所有落后、高污染的湿法旋窑生产线。公司生产规模从改制前的110万吨跃升至500万吨,成为南京市国企“三联动”改制的成功典范。

通过长期不懈的宣传引导、教育和规范管理措施,公司员工对海螺文化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对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显著改善,员工的精神面貌、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有了质的飞跃。

广大员工也同步享受到企业改制的成果。2005年公司在岗员工平均收入达到1.85万元/年,2006年达到2.1万元/年,比改制当年人均增加0.8万元/年,保持了年10%以上的增幅。员工在得到实惠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改制、发展的信心。

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通过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转化企业经营机制,以先进的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装备,已经成功地改组为一家具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和拥有先进生产力的企业,不仅加快了南京地区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了水泥市场产品结构,使一些污染严重、能耗高的小水泥逐步被淘汰,整合了资源,也改善了当地环境,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自2002年6月改制以来,累计实现主营收入超过2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超过4亿元,被南京市市委、市政府授予“建设新南京先进单位”。2007年公司计划投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今后,公司将继续采取技改措施,不断完善创新机制,进一步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