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中国南方喀斯特

中国南方喀斯特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中国南方喀斯特


中国南方喀斯特 (英语:South China Karst;法语:Karst de Chine du Sud) 目前,已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中国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其中云南石林为中国AAAA级景区。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并获得全票通过。喀斯特即岩溶地貌,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中国喀斯特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



简介


分布地形

中国几乎各省区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的分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处于南方地区的喀斯特地貌覆盖了五万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等省区,南方地区的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多样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展示了一个由多湿的热带至亚热带的喀斯特地貌。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06年,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成为中国政府当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此次申请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区)面积48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980平方公里。这一区域集中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其中很多景点享誉国内外:云南石林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被称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贵州荔波是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处,曾入选“中国最美十大森林”。

申报地特点

采用系列申报策略的理由是: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一个连贯的地区,其重要性得到了科学界普遍公认,拥有许多对国内、地区以及国际均有重大意义的喀斯特区域。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太大(超过5×105),很难找到一个能完全代表其喀斯特的发育演化和地貌多样性的点,所以采用系列申报的方法是合理的。虽然申报国认为该系列的每个提名地都有资格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但采用系列申报策略可以保证所选择的点是在一个连贯的框架内进行,且整个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多样性可作为一个整体得以反映。

分批次申报遗产

中国南方喀斯特将根据准备的充分性,分批次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政府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分批次系列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的总名称。2006年初,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经国务院同意上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只是我国南方喀斯特首批申报的项目。贵州兴义 万峰林、广西桂林山水、四川兴文峡谷喀斯特等地也将根据其准备的充分性,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分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

申遗过程


2001年以前

1991年8月 云南石林以“中国喀斯特”名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1992年3月6日 云南石林成立“石林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指挥部”,下设宣传教育组、基础建设组、环境秩序整顿组和指挥部办公室。

1992年5月31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和卢卡斯博士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和国家建设部的邀请到云南石林做非正式评估考察。考察后认为石林缺乏国际性对比研究,无法证明石林“中国喀斯特”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建议中国政府撤回申报文本,暂缓申报。

1998年12月20 重庆武隆芙蓉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提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申请,并编写了中英文情况报告。

2001年大事记

2001年5月26日—30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马来西亚穆鲁召开亚太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与世界遗产论坛会,会上明确提出不接受单个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的申报。世界遗产中心和IUCN专家明确表示愿意帮助和支持“中国喀斯特”的捆绑申报以及保护和管理。

2001年7月18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成立贵州省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贵州省建设厅。

2001年11月 贵州荔波县人民政府向贵州省建设厅提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请示。

2002年大事记

2002年4月 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办公室汉斯博士和王铁姆先生对石林自然遗产资源考察后与国家建设部就如何进行“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改进申报地保护与管理问题进行磋商。

2002年11月1日—5日 IUCN亚洲办公室汉斯博士、王铁姆先生以及世界喀斯特专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威廉姆斯教授和马来西亚穆鲁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主任克拉克教授在石林国际研讨会上对“中国喀斯特”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组织形式等相关问题提出极富创造性的建议。

2002年11月6日至12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宋林华研究员,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喀斯特学家俞锦林一行赴贵州兴义、安龙和普定考察喀斯特地质地貌。

2003年大事记

2003年1月6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办公室傅玉良主任再次邀请宋林华研究员,带领向昌国、梁福源、王福源、张平究等四位博士并邀请我省著名专家贵州师大杨明德教授、黎道宏教授、贵州工业大学李景阳教授等组成专家组对贵州的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和茂兰自然保护区,独山黄后地下河,罗甸大、小井冈景区和板庚中三叠纪构造带,兴义东峰林—万峰湖、西峰林、马岭河峡谷,贞丰双乳峰等地进行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了遗产预选地的区域,专家认为贵州杰出喀斯特遗产景观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包括荔波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义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名胜区、泥凼石林风景名胜区。根据准备阶段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贵州省建设厅、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立即组建了工作组,全面开展资源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贵州省的申报工作全面开展。

2003年1月11日—20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组织两组专家,一组赴兴义进行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另一组赴荔波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这些专家不辞辛苦,在兴义、荔波白天爬山涉水实地考察,夜晚汇集整理资料,经过十天的艰苦工作,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工作基本完成。

2003年2月至3月 贵州省申报文本编制工作由专家组组长杨明德教授主持,集中在贵州师大学术交流中心进行文本编制,影像由省文化影视频道中心制作,经过一个月的集中编制,中间反复讨论,于3月底完成了初稿和音像制品,制作了DVD影碟。

2003年3月4日 贵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中心,为建设厅所属县级事业单位。

2003年3月25日 在贵州省建设厅召开了贵州锥状喀斯特申报列入“中国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预选文本初审会。初审会邀请了省直有关部门、申报地有关领导及贵州知名专家学者参加。

2003年5月26日 贵州省建设厅党组研究决定由厅风景处傅玉良处长兼任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主任、法人代表。

2003年10月28日—29日 国家建设部在贵州兴义组织召开“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座谈会”,会上,建设部专家顾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宋林华研究员对世界喀斯特的分布及特点作了论述,并对“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了充分阐述。最后,会议确定了“中国喀斯特”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相关事宜,决定于2005年底确定捆绑联合申报的名单,并完成了申报文本的编写,争取2006年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建设部城建司风景处副处长左小平,贵州建设厅厅长李光荣、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中心主任傅玉良、云南省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小虎、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规划园林处副处长张高、重庆市园林局风景处处长郎宏远、贵州省兴义市人民政府、黔西南州建设局、黔南州建设局、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荔波县人民政府、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舞阳河风景名胜区、龙宫风景名胜区、织金洞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红枫湖风景名胜区等单位主要领导及专家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2003年12月19日经贵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同意,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中心更名为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

2004年大事记

2004年6日28日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在苏州召开,会期10天,贵州省建设厅李光荣厅长、姬保山副厅长、省申遗办傅玉良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此次会议,并将贵州选送的图片在大会期间展出,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004年8月13日 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并为此作出巨大努力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喀斯特洞穴协会副秘书长、建设部专家顾问宋林华以及贵州师范大学杨明德教授在驱车赴贵州荔波考察途中不幸车祸殉职。同车遇难还有中科院研究生田勇军、贵州省建设厅申遗办彭静玲、吴成云,除彭静玲同志负重伤外,其余同志全部遇难。

2004年9月20日—22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建设部在昆明举办了世界遗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会上,IUCN喀斯特专家、新西兰威廉姆斯教授、澳大利亚史密斯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教授、中国岩溶研究所朱学稳教授等国内外专家,针对中国喀斯特的地域分布情况,提出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喀斯特”名称改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提议得到了与会国内外专家的支持。

2005年大事记

2005年3月 昆明会议之后,贵州省建设厅党组十分重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工作,一方面重新组建专家组,一方面向省政府汇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包克辛任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李飞跃、省建设厅厅长李光荣、副厅长姬保山、遵义市市长卢守祥、安顺市市长幕德贵、黔南自治州州长刘晓凯、黔西南自治州州长班程农、毕节地区专员黄家培等任工作小组副组长,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相关11位厅局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主任由李光荣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姬保山同志兼任。此次领导小组的设立属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最高层面的协调机构,为贵州锥状喀斯特申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3月29日 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工作组会议。会上确定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专家工作组成员名单,中科院地理所院士李文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为名誉顾问,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雒昆利为工作组组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所研究员朱学稳、朱德浩、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梁永宁等为工作组副组长,广西、云南、贵州、重庆相关专家为组员。会议还研究申报总文本的编写纲要,制定了下步工作计划。“中国南方喀斯特”联合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2005年3月30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根据建设部专家组会议精神,组织贵州专家组按照世界教科文组织最新的文本格式,重新编制了贵州锥状喀斯特申报文本。并委托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贵州提名地保护规划。

2005年4月20日 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成立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专家组,组长由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担任,贵州山地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朱文孝、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国江等10位专家担任成员。

2005年5月27日 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按原计划力争2006年报出。要求各省、市要按照新的规范文本要求编制文本,并在6月底前将申报书、申报文本、申报画册、管理规划、影像资料等报送建设部,由建设部负责编制总文本,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2006年世界遗产大会的提名项目。

2005年5月31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傅玉良主任主持召开贵州专家组座谈会,就贵州省申报工作进行了讨论,确定了我省各项申报工作的完成时间,并对申报文本和管理规划进行了再次修改。

2005年6月11日 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和贵州省建设厅在贵阳共同主持召开了“贵州锥状喀斯特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文本论证会”。会议由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主持,贵州省相关部门、申报地政府领导及诸多著名专家均参加了此次会议,共计80余人。与会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了该申报文本,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高度评价了贵州省建设厅、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已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2005年7月20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正式发文给黔南州人民政府、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要求荔波、马岭河两申报地立即启动综合整治工作,并制定综合整治方案。

2005年9月9日 国家建设部发文确定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系列项目的第一批提名地,并指定由贵州省建设厅牵头负责组织文本编制等相关申报工作。

2005年9月12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傅玉良主任主持召开了 “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相关工作紧急会议。负责贵州申报工作的专家及省世遗办全体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一是传达建设部申报遗产有关事宜,二是讨论和布置三省市申报工作的相关事宜,三是明确具体工作时限和相关责任人。

同时,贵州省申遗办将紧急会议确定的事项与云南省建设厅、重庆市园林局进行沟通,很快得到响应和支持。

2005年9月25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组织三省市专家集中贵阳,将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对综合文本初稿进行会审,完成综合文本初稿编制工作。

2005年9月29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傅玉良主任给建设部王凤武副司长写信汇报建设部交办工作的完成情况,及近期工作安排,得到了建设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2005年9月30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傅玉良主任决定,文本编制成果采取送达专家家中进行审查的方式,利用国庆长假期间派省申遗办肖高林同志将文本送到家中,这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行动得到了国家院士、研究员、专家们的支持。他们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了高水平的审查意见。袁道先院士的书面意见已于10月6日反馈,刘再华研究员书面意见已于10月8日反馈,朱学稳研究员、朱德浩研究员书面意见已于10月12日反馈。

2005年10月29日 借世界喀斯特专家在中国考察云集广西桂林之机,按照建设部的部署,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组织三省市申报地在桂林召开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国际专家咨询会。会议由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贵州省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主持,来自世界各地的20多名与会专家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前期工作给与肯定,并对文本编制的技术工作以及保护管理相关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2005年11月9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组织云南省建设厅、重庆市园林局及三个申报地召开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主任傅玉良、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王春、贵州省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付小明、云南省建设厅风景处副处长刘文、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朱贵荣、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李玉辉、重庆市园林局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处长谌伟伦、重庆市武隆县芙蓉江管理处主任叶成礼、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赵纯勇等相关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首先传达和学习了“桂林会议纪要”,讨论确定了工作进度,落实工作经费。

2005年11月18-21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组织“中国南方喀斯特”专家组按照最新的世界遗产操作指南对申报文本进行了修改及补充,并由专家组组长熊康宁教授进行汇总,完成了申报文本(中文版)初稿的编写工作。

2005年11月22-29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傅玉良主任及专家组组长熊康宁教授诚挚地邀请前国际洞穴协会主席、悉尼大学教授朱利亚詹姆斯 (Julia James)、喀斯特与洞穴管理专家、保护地管理专家格雷戈里米德尔顿(Gregory J.Middleton)到贵阳,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云贵渝)英文文本进行修改,完成第三章列入理由之前文本的修改,并完成“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信”。

2005年12月6日 建设部在北京组织召开目前力争2006年申遗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云南大理苍山”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项目;“江西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山西五台山”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项目进行评审,“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由贵州省建设厅姬保山副厅长带队到北京参加评审,“中国南方喀斯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同意作为2006年申报项目,建设部对“四个”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价,要求都要做好工作,待正式报到建设部经部党组研究后再确定2006年申遗项目。

2005年12月6-16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邀请IUCN洞穴及喀斯特特别委员会主席艾勒瑞哈密尔顿-史密斯(Elery Hamilton-Smith)先生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院士赴贵阳,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云贵渝)英文文本进行再次修改。专家在贵州期间,在省建设厅姬保山副厅长、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有关人员、贵州专家组部分成员与当地州、县(市)政府领导的陪同下,考察了兴义喀斯特提名地与荔波喀斯特提名地,对两地的喀斯特景观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给予高度评价。

2005年12月14日 借史密斯先生、袁道先院士在筑的机会,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组织云南、贵州、重庆召开了“云南、贵州、重庆联合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国内外专家座谈会”,会上向国内外专家提交了中文和英文文本及照片集和有关地图集等附件。会议通过认真讨论,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组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会议一致认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大有希望,对第一批联合申报的三省市预选地从科学的角度给予评价,并形成专家意见。

2005年12月12日-13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邀请世界保护联盟保护洞穴和喀斯特地形工作组主席史密斯先生到贵州荔波,对荔波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地进行实地考察。

2005年12月6-16日 应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傅玉良主任和贵州师范大学熊康宁教授的邀请,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洞穴及喀斯特管理教授、IUCN/WCPA洞穴及喀斯特特别委员会主席、环境、社会与经济特别委员会成员艾勒瑞哈密尔顿-史密斯(Elery Hamilton-Smith)教授与中科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院士抵达贵阳,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云贵渝)英文文本进行再次修改。专家在贵州期间,在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建设厅姬保山副厅长、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有关人员、贵州专家组部分成员与当地州、县(市)政府领导的陪同下,考察了兴义喀斯特提名地与荔波喀斯特提名地,对两地的喀斯特景观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给予高度评价。

2005年12月6日 建设部在北京组织召开目前力争2006年申遗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云南大理苍山”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项目;“江西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山西五台山”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项目进行评审,“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由贵州省建设厅姬保山副厅长带队到北京参加项目评审,“中国南方喀斯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同意作为2006年申报项目,建设部对“四个”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价,要求都要做好工作,待正式报到建设部经部党组研究后再确定2006年申遗项目。

2005年12月14日 借史密斯先生、袁道先院士在筑的机会,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组织召开了“云南、贵州、重庆联合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国内外专家座谈会”,会议通过认真讨论,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云贵渝)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组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对牵头单位贵州省建设厅及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会议一致认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大有希望,并对第一批联合申报的三省市预选地从科学的角度给予评价。

2005年12月30日 接到建设部通知,召开2006年申遗项目座谈会,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建设厅姬保山副厅长、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傅玉良主任、肖高林科长立即赴北京参会,会议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云南大理苍山”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江西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山西五台山”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四个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价,商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正式报给国务院。会后,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办公室肖高林同志接到建设部城建司左小平处长电话,告知建设部经过研究决定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作为2006年我国的自然遗产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

2005年12月31日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向国务院呈报《关于推荐“开平碉楼与村落”、“中国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请示》。

2006年大事记

2006年1月1日-4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得知“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作为我国2007年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对外申报后,立即组织三省市专家集中贵阳,于在贵州师范大学服务中心对申报文本进行最后修改,并完成了申报材料的所有附件,包括挂图、画册、申报地保护规划、幻灯片、影像资料等。

2006年1月5日 贵州省召开了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会议由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贵州省副省长包克辛主持,相关厅局及市州地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影像资料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与会单位均表示大力支持贵州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省领导对我们的申报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06年1月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关于推荐“开平碉楼与村落”、“中国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请示》上签署同意。

2006年1月9日 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贵州省建设厅厅长李光荣、副厅长姬保山、省申遗办傅玉良主任及遗产办相关工作人员到北京报送“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材料,“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这项工作得到了建设部汪光焘部长及我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北京期间,汪部长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事宜宴请贵州省石秀诗省长、石宗源书记、包克辛副省长,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王凤武副司长、风景处赵健容处长、左小平处长,贵州省建设厅李光荣厅长、姬保山副厅长、省遗产办傅玉良主任出席了宴请。

2006年1月13日 经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文本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2006年1月15日 王凤武副司长专门电话询问工作情况,并于2006年1月30~2月4日放弃公休日亲自赴贵州考察,指导我们进行申报工作。对荔波锥状喀斯特的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给予高度评价,对我们所做的申报工作给予了肯定。

2006年2月13日 云南石林县委、县政府在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召开“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环境整治工作会”。

2006年2月15日 云南石林成立“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七个工作组和办公室。

2006年2月16日 滇、黔、渝联合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贵州省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主持会议,建设部王凤武副司长等相关领导、专家参加会议。会上研讨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相关工作,并决定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贵州荔波各抽调一名人员组成滇、黔、渝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办公室。

2006年3月1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弗朗西斯科致函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田小刚,告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文本已通过世界遗产中心的审查并送到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审。

2006年3月6日 滇、黔、渝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办公室在贵州省建设厅所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成立,联合办公室的工作由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贵州省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直接领导,贵州省建设部厅风景处处长、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主任傅玉良主持日常工作,成员有云南石林朱树荣、贵州荔波罗林海、重庆武隆周涛(2006年9月调换为刘强)以及贵州省建设厅肖高林、聂明佳等同志组成。滇、黔、渝三省(市)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中枢工作机构正式成立。

2006年3月8日 云南石林召开“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环境整治动员大会”。县直各委、办、局和社会团体参加了大会。

2006年3月9日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正式发函给邀请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委会、建设部参加联合考察。

2006年3月13日—24日 联合办公室组织了由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贵州省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沈荣处长、建设部左小平处长带队,滇、黔、渝三省(市)建设厅有关领导、申报地有关领导、专家组成员参与的“滇、黔、渝三省(市)联合考察团”,对云南石林、重庆武隆、贵州荔波的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了考察。考察后对石林、武隆、荔波三个申报地的环境整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2006年3月28日 重庆武隆召开“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动员大会”。

2006年4月3日 贵州荔波召开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誓师大会”并举行了万人游行和签名活动。

2006年4月24日 重庆武隆召开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万人誓师大会。

2006年4月28日 贵州省副省长包克辛、贵州省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率领滇、黔、渝三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在北京向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以及建设部汇报“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进展情况。联合国教科文执行局主席、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主任章新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田小刚、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以及其他有关领导听取了汇报,并对做好“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示。

2006年5月9日 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保护地项目主任戴维夏帕德致信给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张学忠大使。告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于10月底前的合适时间,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进行实地评估考察,并附信提供了IUCN关于世界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进行评估考察的工作程序简介。

2006年5月16日—17日 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副省长蒙启良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率省直二十余个部门的厅、局领导到荔波召开“申遗”专题会,实地考察、现场办公,解决荔波“申遗”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006年5月21日 贵州荔波成立申遗环境整治领导小组,下设10个专门工作组。

2006年5月31日—6月11日 滇、黔、渝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办公室成员肖高林、朱树荣、周涛在贵州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傅玉良的带领下,对云南石林、重庆武隆、贵州荔波三个申报地的环境整治工作和迎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评估考察的线路进行了督导检查,并提出整治的意见和建议。

2006年6月7日—6月11日 贵州省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陪同世界著名喀斯特专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威廉姆斯夫妇,对重庆武隆、贵州荔波进行了申遗考察,考察结束后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相关问题形成了书面评价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喀斯特专家袁道先参加陪同考察,并向威廉姆斯详细介绍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遗产价值。滇、黔、渝“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专家组梁永宁、熊康宁、李玉辉等专家以及联合办公室成员一道陪同考察。

2006年6月22日 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徐荣凯率云南省党政、军领导到石林参加“申遗”环境整治植树造林活动,并听取了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情况汇报。

2006年7月24日 云南石林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石林迎接世界自然遗产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实地评估考察动员大会。县直各部委办局、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领导、各乡(镇)领导以及涉及的村民委员会干部参加了大会。会上全面部署了评估考察接待工作和相关工作。

2006年7月31日 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第一批提名地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全面完成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环境整治工作。

2006年8月2日—8月10日 滇、黔、渝“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办公室组织了对云南石林、重庆武隆、贵州荔波三个申报地的模拟考察。考察团由贵州省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带队,建设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有关领导、三省(市)建设厅和申报地相关领导以及滇、黔、渝“中国南方喀斯特”专家组专家参与了模拟考察。四川省建设厅和安徽省建设厅领导应邀参加了考察。

2006年8月18日 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保护地项目主任戴维夏帕德致信建设部左小平处长,告知IUCN已确定派吉米桑塞尔博士于2006年9月3日—11日到中国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进行评估考察,并同意三省(市)联合办公室对桑塞尔实地评估考察的日程活动方案。另外在信中提出了IUCN在评估期间需要讨论弄清的有关“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五个方面的问题。

2006年8月21日 贵州荔波县委、县人民政府下发文件安排部署了迎接IUCN专家实地评估考察的接待工作。

2006年9月3日—10日 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吉米桑塞尔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第一批提名地云南石林、重庆武隆、贵州荔波进行了实地评估考察。陪同桑塞尔考察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献溥、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梁永宁以及建设部王凤武副司长、左小平处长、外交部宋长虹处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张戴、贵州省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等领导。

2006年9月10日下午 IUCN专家考察“中国南方喀斯特”总结座谈会在贵阳花溪宾馆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章新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田小刚、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贵州省副省长孙国强出席了会议。会上,桑塞尔博士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价值和第一批三个提名地的保护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后续需要补充说明的材料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06年9月8日—10日 为了做好“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第二批提名地的申报工作,贵州省申遗办特邀请国际知名喀斯特专家史密斯、威廉姆斯、袁道先、卢耀如等在“中国南方喀斯特”专家组的陪同下赴第二批提名地,广西桂林、木伦、七百弄等进行考察,考察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申报地政府也表示一定积极努力做好申报工作。

2006年10月15日 滇、黔、渝“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组完成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有关“中国南方喀斯特”五个问题的解答以及桑塞尔博士要求补充说明的材料,并由中国政府官方提交到IUCN总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2006年12月13日 滇、黔、渝“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组完成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要求确认的石林、荔波、武隆三个申报地核心区与缓冲区划定的坐标补充材料,并由中国政府官方提交到IUCN总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2007年大事记

2007年1月29日—2月14日 贵州省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率领滇、黔、渝三省(市)相关人员组成考察团,到美国、加拿大拜访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福特博士和桑塞尔博士,并考察美国和加拿大世界遗产的管理经验。

2007年5月29日—6月5日 贵州省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率三省市工作团赴法国拜访世界遗产中心官员及专家,建设部城建司风景处赵健溶处长、贵州世遗办傅玉良主任、肖高林主任科员、师范大学熊康宁教授、重庆市园林局局长助理葛怀军等参加了考察团,同时考察团还为决议草案中提及武隆申报地延迟申报一事向官员和专家争取,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2007年6月23日—7月3日 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在此次大会上由21个成员国投票表决,贵州省委王富玉副书记、省建设厅姬保山副厅长作为国家代表团团员参加大会,同时,贵州省由省建设厅李光荣厅长率领16人工作团赴新西兰为大会及国家代表团做好服务工作。“中国南方喀斯特”(贵州荔波、云南石林、重庆武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于新西兰当地时间27日下午13:30分(北京时间27日9:30分)接受大会审议,并于当地时间27日下午18:17分(北京时间27日14:17分)经21国代表审议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贵州据此实现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云南石林


石林绍介

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公里。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石林形态

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

旅游景区

石林景区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气势大度恢弘,保护区为350平方公里,山光水色应有尽有、各具特色。全区可分为八个旅游片区:石林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景区、芝云洞、长湖、飞龙瀑(大叠水)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月湖、奇风洞。其中开发为游览区的是:石林风景区(中心景区)、黑松岩风景区、飞龙瀑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影区形态

进入景区,仿佛步入时间的隧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悠游海底迷宫,峭壁万仞、石峰嶙峋,像千军万马,又似古堡幽城,如飞禽走兽,又像人间万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荣誉“东方狂欢节”

石林的魅力不仅仅在自然景观,还在于独具特色的石林撒尼土著风情。最有影响的是“一诗”、“一影”、“一歌”、“一节”。彝文记录的古老的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改编成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声电影《阿诗玛》,享誉海外;撒尼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名扬天下;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是撒尼人传统的节日,摔跤、斗牛、火把狂欢节蔚为壮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贵州荔波


荔波县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接壤。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荔波县的东南部,它由东南部的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21285公顷。其中核心区5827公顷,缓冲区8910公顷,实验区4588公顷。

茂兰喀斯特森林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吸引了一些国外的探险者和旅行者,但却很少为国人所知,穿越它至今仍然充满挑战。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中,贵州荔波击败了众多“资深”的名山胜地,以“榜眼”的身份获得网络人气奖,摘得“中国最美的森林”桂冠。

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称“荔波三绝”。它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空间,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天坑”里,但都存活在贫瘠、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都是石头上长出的森林。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奇迹。

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与森林类型的组合,可将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观进一步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盆地森林、槽谷森林四大类。

漏斗森林,为森林密集覆盖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其树木密集,四周群山封闭,底部有漏斗式的落水洞,状若深邃的巨大绿色窝穴。漏斗底至锥峰顶一般高差150—300米,人迹罕至,万物都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特色。

洼地森林,为森林广泛覆盖的喀斯特锥峰洼地,常有农田房舍分布其间。田园镶嵌在绿色峰丛之间,喀斯特大泉及地下河水自洼地边缓缓流出,清澈透明,构成山清水秀的田园森林风光。布依族人民古朴的木板房、吊脚楼、小桥、流水,为洼地森林增添了诗情画意。

盆地森林,为森林覆盖较广的喀斯特盆地(谷地),四周森林茂密的孤峰及峰丛巍然耸立。盆地开阔平坦,良田纵横,地下河时出时没。上下一片碧绿,形成了尉然壮观的盆地森林景观。

槽谷森林为森林浓密覆盖的喀斯特槽谷。谷中浓阴蔽日,两旁绿色喀斯特峰丛高耸,谷底巨石累累,巨石上布满藤萝树木。槽谷中多有地下河露出,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形成神秘而静谧的景色。

“水在石上淌,树在石上长”,这是荔波县又一大奇观———水上森林,其树木“年纪”多在百岁以上,根系祼露水中,紧抱巨石,任水冲击仍郁郁葱葱。小七孔的水上森林,是不可多得的好去处。那里,森林长在碧水中,碧水在林中流淌,水中荡舟,丛林对抱成荫,一堆堆茂密的双扇蕨争相涌出。更有屹立水中的参天大树,傲然挺立,直指苍穹,根部紧紧抱住岩石,居然不被洪水冲走。在小七孔鸳鸯湖700多米长的“水上林荫道”放舟,水中低垂的树枝不时碰着船头,四周湖水绿如蓝,幽静极了。

重庆武隆


武隆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距重庆市区170公里,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武隆的景区包括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全世界罕见而稀有喀斯特系统形成的后坪天坑。

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全长2400米,洞体高大,宽高多在30至50米之间,其中辉煌大厅底面积在1.1万平方米以上。洞内各种次生化学沉积形态(即钟乳石类)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其中大多数种类分布之广泛,质地之纯净,形态之完美,在国内发现中多属少见。尤其是正在形成中的池中珊瑚状和犬牙状方解石晶花,洞壁上各种姿态的卷曲石、方解石和石膏晶花更是国内稀有,世界罕见。按规划开发三大景区,主要景点约30处,其中十多处在国内外均可堪称最佳景点。

武隆天生桥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以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座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

天生三桥地处仙女山南部,位居仙女山与武隆县之间。天龙桥即天生一桥,桥高200米,跨度300米,因其位居第一、顶天立地之势而得名。一桥桥中有洞,洞中生洞,洞如迷宫,既壮观又神奇。青龙桥即天生二桥,是垂直高差最大的一座天生桥。桥高350米,宽150米,跨度400米,夕阳西下,霞光万道,忽明忽暗,似一条真龙直上青天,故名青龙桥。黑龙桥即天生三桥,桥孔深黑暗,桥洞顶部岩石如一条黑龙藏身于此。黑龙桥景色以其流态各异的“三迭泉”、“一线泉”、“珍珠泉”、“雾泉”四眼宝泉而独具特色。

后坪天坑群位于重庆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三峡腹地的武隆后坪乡境内,属武陵山系,距武隆县城88公里。后坪天坑群曾吸引中、英、美洞穴联合科考队和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多次进行考察。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5个天坑,藏于原始森林和竹林中,天坑周围绝壁万丈,天坑下面是地洞,地洞中隐藏着更大的天坑。5个天坑的口径和深度均在300米左右,并呈圆桶形状,附近还有1.5万亩成片的原始森林和3万亩左右的石林、水库等,极具科考价值且富有神秘感。

分批次申遗


“‘中国南方喀斯特’将根据准备的充分性,分批次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申报专家组组长、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2006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熊康宁说,“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政府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分批次系列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的总名称。2006年初,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经国务院同意上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只是我国南方喀斯特首批申报的项目。

他说,“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年作为我国惟一参加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的项目若顺利获得通过后,贵州兴义 万峰林、广西桂林山水、四川兴文峡谷喀斯特等地也将根据其准备的充分性,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分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

地理位置


相关分词: 中国 南方 喀斯特 喀斯 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