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中国锻造之乡

中国锻造之乡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中国锻造之乡


定襄锻造业发展现状

定襄锻造业发展具有悠久历史,早在清乾隆年间,定襄的铁制品就畅销绥远、包头等地。而具有现代工业意义的锻造业则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定襄的铁制品主要以农机具为主,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生产是其主要生产经营模式。进入90年代,定襄县许多人看到加工锻造法兰产品前景广阔,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兴起。截止2005年底,定襄县锻造企业已发展到770余户,锻锤总数800余部,机加工设备5400余台,从业人员2.3万人,主要产品有法兰、锻件、齿轮、合金模块等,产品远销到美国、韩国、欧洲和东南亚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锻造之乡”。全县年生产能力33万吨,去年实际生产锻钢法兰24万吨,其中出口锻钢法兰9万吨,占到全国锻钢法兰出口总量的75%。实现出口交货值8000万美元,实现产值34.8亿元,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实现税收6237万元,占到全县财政总收入的45.9%。为农民人均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45%。

定襄锻造业是全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行业。他们围绕传统产业新型化的发展方向,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进产业整合,实现了锻造产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由蜂群式发展向规模化发展的战略转移。到目前,生产能力5000吨以上的企业已经发展到10个,1万吨以上的9个,这19个企业的生产能力达16万吨,占全县锻造生产能力的50%。全县已有46个企业由家族式管理向公司制管理过渡,在经营体制上实现了科学管理的历史性跨越。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自由锻向模锻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新增了轧环机、数控车床、油压机等先进设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专业化、批量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在生产技术上已掌握了高精尖端技术,能锻造大型军工、矿产开发、石油开发等类产品。锻造业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是亚洲最大的法兰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法兰出口基地。

定襄锻造业发展历程

定襄锻造业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能工巧匠秉承传统的铁业加工简单技术,自发组织半工半农从事二三产业,“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以小吨位夹棒锤为 主要生产设备,以碳钢为生产原料,主要生产钢球和小型法兰,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市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到1989年,全县各类锻造企业已发展到216户,从业人员近1万人,实现税金438万元,占到全县财政总收入的37.2%。经济总量实现了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三分天下有其一。乡镇企业相对发达的神山、蒋村两个乡涌现出不少令人羡慕的“万元户”。第二,提高阶段。这个阶段是定襄锻造业的快速发展期。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定襄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兴定富民的突破口,政治上关心,方向上引导,政策上扶持、资金上倾斜、管理上帮助,抓投入,上项目,连续几年每年固定资产投入1亿元以上,使全县锻造产业步入迅速扩展的快车道。到1999年底,企业总数1230家,从业人员2万人,实现税金3329万元,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51.4%,占到全县工商税收的58.9%,从而实现了由“三分天下”到“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跨越。定襄锻造业不仅受忻州各兄弟县市普遍关注,而且在全省也很闻名,慕名前来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纳税大户和优秀企业家,年收入10万元、几十万元者大量涌现。第三,整合阶段。从新世纪开始,定襄县委、政府适时提出并积极实施以锻造产业为主体,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一体三化”发展战略,把发展锻造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领导力度,实行四套班子领导分片包乡、乡镇领导包项目责任制,项目到人、指标到乡、任务明确、目标具体;二是整合锻造企业,成立了崔家庄工业园、陈家营工业区、九龙湾工业区、庄力工业区、王家庄工业区、管家营工业区、南王工业区、后营工业区等“一园七区”,有效地治理了企业污染、整合盘活了锻造资源。三是创优发展环境,针对机关办事效率不高,推诿扯皮现象,制定了优化环境的规定,成立了新建项目审批办公室,实行“一条板凳”办事,简化了审批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针对企业“三乱”现象,出台了《关于优化企业环境,制止“三乱”现象的实施意见》,对重点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今年,新一届县委、政府产生以后,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制定出台了《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有关规定》、《关于引进资金的奖励办法》、《关于工业基地鼓励投资的有关规定》、《关于工业基地基础建设和管理的有关规定》等五个政策性文件,并成功地举办了定襄县招商项目推荐会,有五个项目达成初步意向;四是狠抓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有7户民营企业被省市命名为科技型企业,有10个新品种填补了省市空白,其中管家营法兰锻造有限公司被省科委命名为“高新技术企业”,有30多家锻造企业取得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科技创新不仅使企业焕发了生机,而且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五是调整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锻造业技术进步产业政策指导意见》和《关于对全县锻造业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园区战略、增量提升战略和资本密集战略,进一步加快了锻造业的发展步伐;六是加大改革力度,对国有企业农机厂、变压器厂等进行了民营化改造,进一步拓宽了锻造产业领域。实现了锻造产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十分天下有其七”的历史性跨越。

今后的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定襄县的锻造产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存量,提升增量,优化结构,加快产业集聚,促进锻造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新型锻造基地。到2010年,全县锻造业生产能力在关小上大、淘汰落后的情况下达到60万吨,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达到19亿元,年均递增16%; 上缴税金达到1.45亿元,年均递增18%。全县优势企业的扩张投入占到全县锻造业投入的80%以上,生产能力和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到80%以上。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全县现有锻造产业存量资产的60%以上得到有效整合,全县锻造企业户数下降30%以上,整个产业组织结构明显得到改善。

一要实施工业基地战略,进行布局结构调整。要进一步搞好锻造工业基地的布局与规划。重点抓好占地10000亩的芳兰锻造工业基地规划建设工作。要积极探索政府有限授权的企业主导模式,使基地管理者成为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成为以土地开发经营、产业投资、管理服务的经济实体,并积极引导基地向集团化管理过渡。对“十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崔家庄工业园、九龙湾工业区、后营工业区、管家营工业区、庄力工业区、南王工业区、陈家营工业区(沿忻台线1000米内的锻造企业)和“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工业基地之外的现有锻造企业,要按照县人民政府的统一规划,分批进行搬迁改造。

二要实施增量提升战略,进行技术结构调整。要严格锻造项目审批程序,鼓励企业注重传统产业新的增长点的投入力度,注重用于扩大产品差别力度的投入力度,注重锻造新产品规模化的投入力度。要引导企业与国际接轨。推动企业开展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职业安全体系认证、出口目的国产品标志和清洁产品等认证工作,争取通行证,开拓新市场,努力扩大出口总量。要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组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加快开发推进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为中小锻造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

三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进行规模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龙头优势企业要全部注册商标,三分之一以上的锻造企业要注册商标,逐步改变目前贴牌生产的局面。重点培育省名牌产品3—4个,市名牌商标6—8个。要积极鼓励支持民营资本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的办法进行资本集中。要进一步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创优投资环境,选择具有较强扩张能力的15户企业,给予优先电力供应、优惠建设用地等条件,鼓励骨干企业进行膨胀与扩张,使全县锻造产业的规模明显改善,骨干企业对整个产业的整合带动能力明显提高。

四要实施存量整合战略,进行组织结构调整。要在努力提升增量水平,快速扩张龙头优势企业的基础上,把全县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鼓励、引导、组织现有锻造业存量的整合上。要把存量的有效整合,作为全县锻造产业二次创业的新的发展势能,使整个产业组织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同时要坚持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以增量调整促进存量整合的方针,以名牌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要素联合为纽带,逐步向资产一体化整合过渡。积极鼓励引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并购扩建、引资扩股、合并重组、虚拟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存量调整。要特别重视制度创新,强强联手,运用资本运营的方法发展规模经济,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现“家族企业”向“企业家族”的跨越。

相关分词: 中国 锻造 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