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制造伍德斯托克

制造伍德斯托克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制造伍德斯托克


《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一片改编自真人真事,描述60年代美国同志作家兼设计师埃利奥特提伯(Elliot Tiber),创办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经过。



影片概述


导演: 李安

编剧: 埃利奥特泰伯

Tom Monte

詹姆士沙穆斯

主演: 迪米特利马丁 埃米尔赫斯基伊梅尔达斯汤顿 列夫施莱伯

上映: 2009-05-16......(Cannes Film Festival)

类型: 喜剧/音乐

国家: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长: France:110 min (Cannes Film Festival)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 数字化影院系统

MPAA评级:Rated R for graphic nudity, some sexual content, drug use and language.(图解的裸体,一些性内容,毒品的使用和粗口)

剧情介绍


现实中,埃利奥特提伯出身自中产犹太家庭,一直对父母隐瞒同性恋倾向,到60年代,他出力举办“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受到当时鼓吹爱与和平的社会气氛所感染,终于走出衣柜,公开同性恋身份。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于1969年8月15日至17日在美国纽约州苏利文县附近举办,三天吸引了约45万人观看,乐队和观众通过音乐呼吁反战与和平,音乐节期间大雨倾盆,交通堵塞长达20英里,污秽遍地,但没有任何暴力事件发生,只有两个人死亡(一个撞车,另一个吸毒过量)。这个音乐节不仅让摇滚乐迷所熟知,更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出生于1935年的埃利奥特提伯(Elliot Tiber)于1969年的夏天无意中在报纸上发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原来的主办场地被撤销了,于是他打电话给组织者并找到了新的场地,牵扯进这场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节当中。2007年,埃利奥特提伯联合Tom Monte出版了《Taking Woodstock-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该书不仅讲述了音乐节创办经历,涉及吉米亨德里克斯、感恩而死乐队等摇滚音乐人。另外埃利奥特提伯(Elliot Tiber),还描述了自己作为男同性恋如何在音乐节过程中战胜“梦魇”,公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涉及楚门卡波特和安迪沃霍尔等知识分子。对于李安来讲,这样的故事确实有相当大的导演发挥空间。

影片剧情主要环绕埃利奥特提伯筹办伍德斯托克的经过,60年代纽约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同志社区生活面貌,以及主角出柜的心理挣扎。据悉,影片只有一个男主角,扮演埃利奥特提伯者会由头担到尾,当中并有一大班出色配角作绿叶。由于该片根据埃利奥特提伯的回忆录《[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个关于骚动、音乐会和人生的真实故事》改编,所以毫无疑问,故事的大背景是大名鼎鼎的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不过李安执导的这部电影的主线并不是这场著名的音乐节,故事的主人公是伍德斯托克的创办人之一埃利奥特提伯。当过室内设计师的埃利奥特提伯本是一个在父母经营的汽车旅馆里当帮工的小角色,之后他当上了纽约州贝塞尔市商会主席,任职期间,他签字批准了在其辖区举办户外音乐节的计划,一场影响了美国整整一代人的传奇音乐节就此诞生。扮演主人公提伯的演员人选尚未确定。影片中是否会出现当年音乐节上的音乐,目前仍不得而知。沙穆斯说,“这个故事将带大家重访那个崇尚自由与和平的历史性时刻。”

演员介绍


米特里马丁

演员方面, 导演李安准备在新作中启用名为现年35岁的喜剧演员迪米特利马丁。马丁毕业于耶鲁大学和纽约大学法学院,最先从事的是单口喜剧表演,凭借自编自演的喜剧《如果我》(If I )获得爱丁堡艺穗节的毕雷喜剧奖(Perrier Comedy Award),后创作《柯南欧布莱恩深夜秀》(Late Night with Conan O''Brien)被日间艾美奖提名,他还是大名鼎鼎的《乔恩斯图尔特每日秀》(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的创始人和主持人之一。这位多才多艺的喜剧片同李安的携手不难让人联想起另一部音乐传记片《24小时派对狂》的史蒂夫库根和迈克尔温特伯顿。

埃利奥特提伯这个角色由美国荧屏名嘴迪米特里马丁扮演。曾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露脸的伊梅尔达斯汤顿将饰演提伯的母亲,提伯的父亲由亨利古德曼饰演。据了解,影片已安排在明年上映,以庆祝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诞生40周年。男主角米特里马丁出身脱口秀节目,以搞笑出名,首度与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合作,演的是传记电影,令他压力很大。日前刚好拍到他男扮女装的戏码,李安仔细讲述主角变装时的心境,他认真揣摩,导、演都很卖力。

埃米尔赫斯基

另一主角埃米尔赫斯基(《极速赛车手》男主角)向美国《娱乐周刊》表示:“音乐节举行时正是8月的艳阳天,但拍摄时纽约已入秋,穿短袖都快冷死。”他提起一场在泥地打滚的戏时说:“那泥巴一定加了猪屎调味,我们闻起来都像大便。”

《制造伍德斯托克》片再次执导同志题材,李安坦言心情是“战战兢兢”。《海角》在台大卖的消息传到纽约,他透过助理李良山表示,他很好奇,日后会找时间观赏。《制造伍德斯托克》在美国的上映日期定在明年年6月26日。

幕后制作


伟大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1969年岩,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办的时候,李安只有14岁。对于这次音乐会,李安说,“我记得我在台湾的电影台里听到了来自音卜乐节的音乐--不是所有的音乐,只是一部分。但是就是这些音乐让我感觉到美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1960年代的晚期,电视上经常会有某地举办摇滚音乐节的新闻。因为当时的台湾是在美国庇护之下的,所以我感觉到了一丝不安,害怕有什么事情会发生,不过后来也并没有什么严重的事情发生。我记得那时候似乎全世界都在开演唱会,有人把这个叫做嬉皮士入侵。”而对于迈克尔沃德利拍摄的纪录片《胡士托疯狂实录》,李安说,“我是在稍晚一些的1980年代才在纽约看到这部电影的。我当时对伍德斯托克简直是一无所知,我只知道这个音乐节很重要,有无数的人在赞美它。直到我准备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才具体了解到音乐节的一些内幕。我想,这些幕后的故事早已成为影迷如数家珍的传奇了。”

拍摄的缘起

李安表示,他当时正在旧金山电视台里宣传《色戒》,一天早晨,他正准备赶往机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创始人埃利奥特泰伯就在他身后,还拿着一本书。泰伯把李安叫住,他们很简略地交谈了两分钟,泰伯把书给了李安就走了。后来李安的一个朋友告诉他这本书很有趣,看完书之后李安觉得这里面能改编出来一部出色的电影。于是李安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詹姆士沙姆斯(焦点影业的CEO,长期和李安合作的编剧),沙姆斯说:“那我们就做吧”。当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在纽约州举行的,李安表示,“我的计划就是在东海岸的某地拍摄这部电影,一开始我的设想是在马萨诸塞州或者是康涅狄格州拍摄,因为这里不仅仅是地理环境上更类似于举办伍德斯托克的苏利文县,而且当地政府对电影网站剧组有减免淘宝商城税金的政策。当我们准备在这里选景的时候,纽约州也传来了对剧组减免税金的消息,于是我们就杀回了纽约州,在一个叫做新黎巴嫩的小地方拍摄的本片。”李安还表示,影片里其实不是有很多音乐会的镜头。他说,“只是有一些,而且还是远远拍摄的一些。这么做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资金的限制,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艺术上的考虑。我想拍摄的是一部能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埋藏到观众内心的电影,而不是拍一部以音乐会为重点的电影。而且我还想为这个音乐节保存一点神秘性,这个东西一旦说透了、拍出来了,它的意义也就丧失殆尽了。”不在同性恋上做文章

影片根据埃利奥特泰伯的故事改编而来,他本人是一个同性恋。但李安表示,“我不觉得《制造伍德斯托克》会被看做是一部同志电影,它和《断背山》不同。《断背山》讲的就是两个同性恋的故事,但是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音乐节的创办过程,讲的是一个关于‘爱与和平’的故事。我们的主角是这个音乐节的创办人,这个创办人碰巧是埃利奥特?泰伯,而埃利奥特泰伯碰巧又是个同性恋,仅此而已。他当时还是的没有出柜的同志,不过他后来向世人公布了他的性取向。我们没有在这上面做什么文章。”

影片男主角迪米特利马丁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导演李安和编剧兼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时的情景,当他进入李安的办公室时,他已经读过原著回忆录。李安与詹姆士对马丁说:“不知道你对此了解多少,但是我们想要做这部电影,而且很有兴趣让你来扮演这个角色。关于这部影片,我们不想表现得像纽约地下同性恋那样的景象,我们将更多的以家庭关系为重心,以及这个人物的个人历程--作为1969年仍然没有出柜的同性恋,而这些因缘巧合地促成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并且让他在其中寻找到了自我。”

电影原声


专辑中文名: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专辑英文名: Taking Woodstock

艺术家: Danny Elfman

资源格式: MP3

发行时间: 2009年09月29日

01. Richie Havens - Freedom (2009)

02. Danny Elfman - Taking Woodstock Titles

03. Crosby, Stills & Nash - Wooden Ships

04. Grateful Dead - China Cat Sunflower (Live)

05. The Doors - Maggie M''Gill

06. Danny Elfman - Elliot''s Place

07. Arlo Guthrie - Coming Into Los Angeles

08. Country Joe McDonald - I-Feel-Like-I''m-Fixin''-To-Die Rag (Live)

09. Canned Heat - Going Up The Country (Live)

10. Janis Joplin - Try (Just A Little Bit Harder)

11. Danny Elfman - A Happening (Office #2)

12. Love - The Red Telephone

13. Melanie - Beautiful People (Live)

14. The Band - I Shall Be Released (Live)

15. Danny Elfman - Perspective Extended

16. The Paul Butterfield Blues Band - One More Mile

17. Jefferson Airplane - Volunteers

背景知识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历史

WOODSTOCK音乐节,全称“Woodstock Rock Festival“,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摇滚音乐节。最早举行于1969年,主题是“和平、反战、博爱、平等”。规模与阵容史无前例,而且这也是历来少见铜臭味儿的一次音乐节,标榜“音乐与艺术的结合”。之后举办的无数次音乐节大部分是想实践Woodstock精神,积极筹办公益性演唱会,同时抒发了年轻人对音乐的狂热。

Woodstock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60年代中晚期,战后的思潮很激烈,年轻人有足够的见解却不被重视,挫折感与避世感顿生,他们渴望一种与世无争、和平、平等的世界,消除贫富差距、反建制,Woodstock应运而生,而它的超前成功又使青年人重拾信心,在Woodstock精神中加入一条积极上进的因素。

1969年,到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了,而且给人类(或者是美国人)留下2个深刻的记忆。当时在冷战的情况下战胜前苏联,并有一个叫Armstrong人在人类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而在月球上无法看到的名叫Woodstock地方在`3 Days of Peace & Music`口号下举行了盛大的音乐节。人类在为越来越进步的科技而欢呼之时,另一方面有很多人为音乐而欢呼,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年。在Woodstock音乐节之前美国已经举行过很多摇滚音乐节,但提起足球就能让人想起世界杯一样,一谈到摇滚音乐节那大家肯定会说到Woodstock音乐节。为什么呢?1969年美国内外社会矛盾非常多,人权问题、针对参加越南战争而出现的反战争示威等等,所以当时美国社会非常混乱。60年代初的年轻一代反叛精神比较弱,二战以后出生的baby boom时代人参加所谓`Flower Movement`,而且之后被人们称之为hippie族。他们整天喊着反战、爱情、和平,但他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积极参加到社会,而是回避者、追求梦幻世界的消极阶层。虽然是这样的背景,但4个年轻人自己出钱并策划举办了1969年8月15日Woodstock音乐节。

音乐节的名字来自即将要举行的场所地名Woodstock,但实际上因为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对,演出一度陷入被取消的危机,但住在临近地方的叫Max Jasger的人提供了自己的农场,所以经过很多曲折演出终于如期举行了。Woodstock音乐节举行的3天时间里(实际演出到18日早上应该算是4天),Woodstock聚集了数十万名(实际可能在45万以上)观众一同尽情欣赏演出,几天的演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共和国、解放区。当时的政府对此活动非常不满,而且舆论的态度也不是很好,但hippie为主的观众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反而他们还过瘾了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与最近举行的乱糟糟的Woodstock演出相比,我们可以隐隐约约能猜测出当时观众们的世界观。当时最著名的很多艺人们参加了当时的演出。

Jimi Hendrix因唱了类似嘲笑美国的音乐,所以得到了观众的欢呼,而Janis Joplin的热情歌唱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能听到Crosby, Stills & Nash和Neil Young的美妙合音和folk女王Joan Baez的豪爽的歌声,而且现场音响中还传出黑人fokl的醇厚的歌喉。演出中有美国人非常喜欢的Grateful Dead初期柔软的迷幻般的歌曲,还有Jefferson Airplane的初期出道歌曲。Melanie也不能不说,而且从英国专程来参加的Ten Years After和The Who在演出之后更加出名了。之后以3张LP销售的演出实况专辑(CD是2张)感觉像是Joe Cocker以完全自我形式歌唱Beatles的`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一起与观众共呼吸并直接反映了Woodstock音乐节的气氛,而且把Mountain, CCR, Canned Heat, Santana, Iron Butterfly, Sly & The Family Stone等所有风格的摇滚音乐加入到一起。但是提出音乐和和平的短暂3天过去以后,随之大家慢慢就回到了从前的生活,这可能也是Woodstock音乐节所留下的遗憾。虽然在当时的年代里很多人都认为此演出很无聊,但给那一代和下一代人们留下了神话般的记忆,这可能是因为举办者的单纯目的得到了大家的共鸣。没有商业性的目的,而且在急进的世界观中展开,所以在3天的时间里大家感受到了最纯洁摇滚的自由世界。

相关分词: 制造 伍德 斯托克 斯托 托克